第一百二十二章 正式交鋒

建興七年(229),諸葛亮正與衆人商議再次北伐之計時候,忽報鎮南將軍趙雲長子趙統、次子趙廣,來見丞相。二子入見,拜哭道:“某父昨夜三更病重而死。”孔明跌足而哭曰:“子龍身故,國家損一棟樑,吾去一臂也!”衆將無不揮涕。諸葛亮令二子入成都面君報喪。後主聞雲死,放聲大哭曰“朕昔年幼,非子龍則死於亂軍之中矣!”即下詔追贈大將軍,諡封順平侯,敕葬於成都錦屏山之東;建立廟堂,四時享祭。建興七年(229)年趙雲去世,景耀四年(公元261年)後主下詔:“雲昔從先帝,功績既著。朕以幼衝,涉塗艱難,賴恃忠順,濟於危險。夫諡所以敘元勳也,外議雲宜諡。”大將軍姜維等議,以爲雲昔從先帝,勞績既著,經營天下遵奉法度,功效可書。當陽之役,義貫金石。忠以衛上,君念其賞;禮以厚下,臣忘其死。死者有知,足以不朽;生者感恩,足以殞身。謹按諡法,柔賢慈惠曰順,執事有班曰平,克定禍亂曰平,應諡雲曰順平侯。趙雲有兩個兒子,長子趙統繼承其爵位,官至虎賁中郎,督行領軍;次子趙廣官至牙門將,在沓中追隨姜維時戰死沙場。

孫權稱帝后,與步皇后長女孫魯班嫁給周瑜長子周循,但早逝,這一年將孫魯班轉嫁給全琮。全琮,字子璜,吳郡錢唐(今浙江杭州西)人。父親全柔,漢靈帝時舉爲孝廉,補任尚書郎右丞。董卓之亂時,棄官歸鄉,本州闢其爲別駕從事,朝廷就詔拜全柔爲會稽東部都尉。孫策據江東時候表全柔爲丹楊都尉。劉備表孫權爲車騎將軍,孫權用全柔爲長史,後出任桂陽太守。全柔曾使全琮運穀米數千斛到吳,有所交易。但全琮到後,散用穀米,救濟貧民,空船而還。全柔聞此大怒,全琮頓首道:“我認爲鬻米之事既非緊急,而士大夫正有倒懸危累之難,因此我便以米振贍,而不及先行啓報父親。”全柔亦奇其志。當時中州士人避亂至南方,依從全琮而居者數以百計,全琮輒爾傾家財以給濟,貧富與共,於是遠近顯名。後孫權以全琮爲奮威校尉,授兵數千人,命其討山越。全琮開募召卒,得精兵萬餘人,出屯牛渚,不久遷偏將軍。後來討關羽和破曹休立下大功。當時丹楊、吳郡、會稽的山民復爲寇賊,攻沒屬縣,全琮時治富春,孫權遂分三郡險地爲東安郡,以全琮領太守。全琮至時,明於賞罰,招誘降附,數年中,共收得萬餘人。孫權於是召全琮回牛渚,罷東安郡。

孫權稱帝,全琮遷升爲衛將軍、右護軍、徐州牧,孫權使太子孫登出徵,既已出軍,至於安樂,羣臣莫敢勸諫。全琮密表道:“自古以來太子未嘗偏徵,從隊時稱爲撫軍,防守時稱爲監國。如今太子東出,已違背古制,臣私下很是憂疑。”孫權聽從他的意見,命孫登回軍,自此人們都稱讚全琮有大臣之節。

孫權另外一個女兒孫魯育,字小虎,嫁給朱據,便稱爲朱公主。任命朱據爲左將軍,封爵雲陽侯。朱據爲人謙虛,多交士人,輕視財貨,樂於施捨,俸祿賞賜雖說豐厚但常不夠用。

孫權稱帝想立步練師爲皇后,但朝中羣臣都認爲應該立太子孫登的養母徐夫人爲皇后,但孫權始終不接

納羣臣的要求,但也沒有立步練師爲皇后。皇后一位雖然沒有給步練師,但宮內人士都稱步練師爲皇后,而步練師的親戚上疏時都用中宮一詞稱呼步練師。步練師幼時隨母親準備到廬江,但廬江被孫策攻陷,便東渡長江遇到了孫權,孫權便納爲妾,因不妒忌人的性格,對孫權多有推進,故此能長時間地受到孫權的寵愛。併爲孫權生下二女孫魯班和孫魯育。

魏太和四年(230)正月,魏築合肥(今安徽合肥)新城以備吳。吳黃龍二年(230)春,孫權欲派軍隊取夷州(今臺灣)、朱崖(今廣東徐聞及海南島),曾徵求陸遜的意見。陸遜都認爲不必,上書說:“臣認爲全國尚未平定,正需要集中民力,成就當今大事。現在用兵多年,人口損失減少,陛下憂慮,廢寢忘食,又要遠道謀取夷州,成就大業。我反覆考慮,看不出這種舉動的益處。萬里遠程去謀求疆土,風險難測,兵民不服異地水土,必定導致疾病流行,如今驅使大軍,跋涉荒蕪之地,企圖得益反而損失更大,幻想獲利反而遭受禍患。又珠崖乃絕險之地,那裡未被開化的人猶如野獸,得到這些人也不能幫助我們成就大事,沒有那裡的兵也不使我的軍力減弱。現在江東的人衆,已足夠用來圖謀大事,只是應先積蓄力量然後再行動而已。過去桓王創立基業,兵員不足五百,就開創了甚大局面。陛下承受天命,開拓平定江南大地。爲臣聽說治亂世討叛逆,必須憑藉兵力之威,而農桑衣食,百姓的本業,只因戰火不熄,百姓就挨飢受寒。爲臣認爲應該育養兵卒百姓,放寬對徵賦的收斂,依靠民力取勝,重在讓他們和睦同心,用道義鼓舞其勇敢獻身,於是則黃河、渭水流域可得平定,九州可以統一。”孫權不聽,依然去征討夷州,孫權仍然遣將軍衛溫、諸葛直領兵萬人,浮海求夷洲(今臺灣)及亶洲。欲俘其民以增加吳國兵力。陸遜、全綜諫之,權不聽。亶洲所在絕遠,不可得至,遂至臨海東二千里之夷洲。吳黃龍三年(231)二月還吳,得數千人。衛溫等軍行經歲,士卒疫死者十之八九。以違詔無功,下獄誅殺。這是史籍中大陸軍民至臺灣的第一次明確記載。孫權爲此事後悔。

吳黃龍二年(230)十二月,吳武陵(今湖南西北部)五谿蠻起兵反吳。孫權召交州(今廣西欽州,廣東雷州半島及越南部分地區)刺史呂岱還屯長沙(今屬湖南)。吳黃龍三年二月,孫權假太常潘浚節,使與呂岱督軍五萬人鎮壓五谿蠻。至吳嘉禾三年(234),斬殺數萬,方始平定。

蜀建興八年、魏太和四年(230),諸葛亮令魏延西入羌中(今不詳)。魏後將軍費瑤、雍州刺史郭淮與延戰於陽谿(今地不詳),魏延大破之。魏太和四年(230)四月,魏太傅鍾繇卒,年八十一歲,整理荀攸的兵法未完便去世,曹叡身穿素服前往弔唁,諡號成。公元243年(正始四年),鍾繇得以配享曹操庭廟。鍾繇好學多才,爲我國古代著名書法家。他的書法吸取各家之長,如曹喜的篆隸、劉德升的行書,蔡邕的八分書等,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尤精於隸書和真書。鍾繇的書法影響深遠,在後代倍受推崇,在書法史

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尤其真書,古雅有餘,剛柔兼備,備盡法度,幽深無際;史稱其“秦漢以來,一人而已”,“爲正書之祖”。與晉王羲之等臨本翻刻的《宣示表》、《賀捷表》、《薦季直表》、《力命表》等。一說隸書《上尊號碑》爲鍾繇所書,是其僅存的傳世作品。曹叡評價說:“太傅功高德茂,位爲師保,論行賜諡,常先依此,兼敘廷尉於、張之德耳。”陳壽評價其:“鍾繇開達理幹,華歆清純德素,王朗文博富贍,誠皆一時之俊偉也。魏氏初祚,肇登三司,盛矣夫!”同年魏國吳質、吳國張溫去世,留有至蜀詣闕拜章》、《自理》等。

諸葛亮同族諸葛誕爲魏尚書與中書令鄧颺、散騎常侍夏侯玄等相善,結爲黨友,互相題表:以玄等四人爲四聰,誕等八人爲八達,其餘還有三豫等,凡十五人。魏帝曹睿惡之,於魏太和四年(230)二月,以構長浮華,皆免官。

蜀建興九年、魏太和五年(231)二月,諸葛亮率軍攻魏,圍祁山(今甘肅西和北祁山堡)。曹真病重不久去世,諡曰元侯。長子曹爽繼承爵位。魏明帝追思曹真之功,下詔說:“大司馬一生忠孝節義,輔佐二祖,對內,不因自己是皇親而邀寵;對外,也不鄙視貧寒之士,真可謂是守成業、忠職守、道德高尚的人啊!分封曹真的五個兒子羲、訓、則、彥、皚爲列侯。”

曹真年輕時與同宗曹遵、同鄉朱贊一同仕於曹操。曹遵、朱贊早亡,曹真同情他們,上表將自己的食邑分封給他們的兒子,得到准許。曹真每次征伐,都能與將士同甘共苦,軍費不足,就用自己家的錢財賞賜,所以士兵都願爲他效力。

公元243年(正始四年),七月,魏帝曹芳下詔在太祖曹操的宗廟祭祀已故大司馬曹真、曹休、徵南大將軍夏侯尚、太常桓階、司空陳羣、太傅鍾繇、車騎將軍張郃、左將軍徐晃、前將軍張遼、右將軍樂進、太尉華歆、司徒王朗、驃騎將軍曹洪、徵西將軍夏侯淵、後將軍朱靈、文聘、執金吾臧霸、破虜將軍李典、立義將軍龐德、武猛校尉典韋等二十位對魏朝功勳卓著的大臣。

這次爲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曹真病重,魏明帝對司馬懿說:“西方有事,非君莫可付者”,派他西駐長安,都督左將軍張郃、雍州刺史郭淮等防禦蜀軍。司馬懿行軍得知諸葛亮已經招攬鮮卑人軻比能,軻比能起兵到石城響應蜀軍,非常頭疼。張郃說:“將軍勿憂,牽招將軍已經奉命牽制了。”

“是嗎?那形勢看來有好轉。”司馬懿說。牽招以爲,諸葛亮數犯中原,而軻比能猾狡,應提防雙方聯合。時衆人以爲兩者相距甚遠,不必憂慮。其後,諸葛亮又出祁山,果然與軻比能串通,兵屯石城,遙相呼應。果然魏帝詔書抵達,立即出擊。

公元230年(蜀後主建興八年),費禕轉爲中護軍,後又爲司馬。當時軍師魏延與長史楊儀互相憎惡對方,每次並坐皆爭論,魏延常舉刀刃指向楊儀作威嚇,楊儀則泣涕橫集。費禕常介入二人坐間,爲他們諫喻分別,以釋其意,因此諸葛亮在世之時,可以各盡魏延、楊儀之所用者,全賴費禕從中匡救之力。

(本章完)

第八十章 蜜月陰謀第三十章 帶詔敗露外記(二十二)月英其人第九十章 計捉張任第一百一十四章 文帝歸天第一百七十二章 殊途同歸第一百一十三章 南中降服外記(十四)崔琰之死第三十七章 再破袁紹第一百一十七章 天水幼麟第一百六十四章 慘無人性外記(五)爲袁紹檄豫州文第一百三十四章 二宮之爭外記(四十二)千年西北第一百一十七章 天水幼麟外記(三十七)人傑第七十一章 蔣幹渡江第十一章 總觀亂世第十八章 夜襲徐州外記(四十三)曹魏統治西北外記(四十一)鮮卑衰落外記(三十四)道德改革第一百一十五章 陰謀陽略第一百一十七章 天水幼麟第一百五十九章 新舊功臣第二十九章 大戰前夕第一百六十八章 羊祜其人第七十二章 黃蓋僞降第一百四十七章 淮南三叛外記(二十九)天命正統第一百三十九章 新的時代第十章 長安之亂第二十七章 青梅煮酒第一百一十三章 南中降服第七十八章 計取桂陽第一百零七章 蜀漢興兵第一百六十九章 惺惺相惜外記(三十一)僞善系統第一百四十章 東興之戰第八十八章 黃魏爭功第三十一章 劉備敗走第七十三章 火燒赤壁第一百七十三章 東漢中期第二十二章 宛城失算第一百一十七章 天水幼麟外記(十七)南方叛賊第三十八章 袁尚爭鋒第五十九章 營中對策第一百六十八章 羊祜其人外記(三十二)短命法家第七十四章 智算華容第一百四十二章 陰謀詭計外記(三十五)東吳孫氏第一百五十九章 新舊功臣第一百零四章 廢漢自立外記(四十一)鮮卑衰落第九十四章 平定漢中第五十二章 兵臨城下第九十章 計捉張任第七十二章 黃蓋僞降第一百六十三章 平民一品外記(四十二)千年西北第一百一十九章 石亭之戰第一百三十三章 伐蜀受挫外記(十八)黃巾餘賊外記(四十七)人物生卒.魏第八十一章 大宴銅雀臺第一百四十一章 決戰合肥第一章 蠢蠢欲動第四十一章 坐領江東第六十七章 中流砥柱外記(八)皇帝夢第一百二十五章 合肥新城第十五章 再次交鋒第四十七章 臥龍之理第九十六章 平定三巴外記(十九)袁紹部將第一百一十八章 兵敗街亭外記(十三)逍遙津之戰第一百五十一章 大軍壓境第一百五十二章 兵分漢中外記(四十七)人物生卒.魏第八十一章 大宴銅雀臺第一百四十五章 淮南二叛第五十四章 單騎救主外記(五)爲袁紹檄豫州文外記(二十六)再論太和浮華案第九十七章 奪嫡之爭第一百四十六章 重任在肩外記(四十三)曹魏統治西北歷史註明第一百三十一章 新舊交替第一百三十章 平定遼東第一百六十章 家族臂膀外記(三)笮融小傳外記(四十)荒漠鮮卑第七十一章 蔣幹渡江第一百二十二章 正式交鋒第一百一十一章 改革風波外記(二十二)月英其人
第八十章 蜜月陰謀第三十章 帶詔敗露外記(二十二)月英其人第九十章 計捉張任第一百一十四章 文帝歸天第一百七十二章 殊途同歸第一百一十三章 南中降服外記(十四)崔琰之死第三十七章 再破袁紹第一百一十七章 天水幼麟第一百六十四章 慘無人性外記(五)爲袁紹檄豫州文第一百三十四章 二宮之爭外記(四十二)千年西北第一百一十七章 天水幼麟外記(三十七)人傑第七十一章 蔣幹渡江第十一章 總觀亂世第十八章 夜襲徐州外記(四十三)曹魏統治西北外記(四十一)鮮卑衰落外記(三十四)道德改革第一百一十五章 陰謀陽略第一百一十七章 天水幼麟第一百五十九章 新舊功臣第二十九章 大戰前夕第一百六十八章 羊祜其人第七十二章 黃蓋僞降第一百四十七章 淮南三叛外記(二十九)天命正統第一百三十九章 新的時代第十章 長安之亂第二十七章 青梅煮酒第一百一十三章 南中降服第七十八章 計取桂陽第一百零七章 蜀漢興兵第一百六十九章 惺惺相惜外記(三十一)僞善系統第一百四十章 東興之戰第八十八章 黃魏爭功第三十一章 劉備敗走第七十三章 火燒赤壁第一百七十三章 東漢中期第二十二章 宛城失算第一百一十七章 天水幼麟外記(十七)南方叛賊第三十八章 袁尚爭鋒第五十九章 營中對策第一百六十八章 羊祜其人外記(三十二)短命法家第七十四章 智算華容第一百四十二章 陰謀詭計外記(三十五)東吳孫氏第一百五十九章 新舊功臣第一百零四章 廢漢自立外記(四十一)鮮卑衰落第九十四章 平定漢中第五十二章 兵臨城下第九十章 計捉張任第七十二章 黃蓋僞降第一百六十三章 平民一品外記(四十二)千年西北第一百一十九章 石亭之戰第一百三十三章 伐蜀受挫外記(十八)黃巾餘賊外記(四十七)人物生卒.魏第八十一章 大宴銅雀臺第一百四十一章 決戰合肥第一章 蠢蠢欲動第四十一章 坐領江東第六十七章 中流砥柱外記(八)皇帝夢第一百二十五章 合肥新城第十五章 再次交鋒第四十七章 臥龍之理第九十六章 平定三巴外記(十九)袁紹部將第一百一十八章 兵敗街亭外記(十三)逍遙津之戰第一百五十一章 大軍壓境第一百五十二章 兵分漢中外記(四十七)人物生卒.魏第八十一章 大宴銅雀臺第一百四十五章 淮南二叛第五十四章 單騎救主外記(五)爲袁紹檄豫州文外記(二十六)再論太和浮華案第九十七章 奪嫡之爭第一百四十六章 重任在肩外記(四十三)曹魏統治西北歷史註明第一百三十一章 新舊交替第一百三十章 平定遼東第一百六十章 家族臂膀外記(三)笮融小傳外記(四十)荒漠鮮卑第七十一章 蔣幹渡江第一百二十二章 正式交鋒第一百一十一章 改革風波外記(二十二)月英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