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蠢蠢欲動

早在孫權一徵黃祖之前,孫策就於公元199年與黃祖交過手,那年黃祖遣子黃射引船軍五千人助劉勳。孫策復就攻,大破劉勳。黃射亦遁走。孫策收得劉勳兵二千餘人,船千艘,便前進夏口攻黃祖。時劉表遣從子劉虎、南陽人韓晞帶長矛軍五千,來爲黃祖前鋒。孫策與之交戰,大破劉表、黃祖。黃祖於198年殺掉禰衡,禰衡,字正平,辭賦家,平原郡(今山東德州臨邑德平鎮)人。禰衡少年時代就表現出過人的才氣,記憶力非常好,過目不忘,善寫文章,長於辯論。但是,他的壞脾氣似乎也是天生的,急躁、傲慢、怪誕,動不動就開口罵人,因而得罪了不少人。這麼一個人物,又生活在天下動亂、軍閥割據專權的東漢末年,所以他的悲劇命運也就註定了。

建安初年,漢獻帝接受曹操的建議,把都城遷到了許都(今許昌)。爲了尋求發展的機會,禰衡從荊州來到人文薈萃的許都後,爲求進用,曾寫好了一封自薦書,打算毛遂自薦,但因爲看不起任何人,結果自薦書裝在口袋裡,字跡都磨損得看不清楚了,也沒派上用場。當時許都是東漢王朝的都城,名流雲集,人才濟濟,當世名士有很多都集中在這裡,但自視甚高又不願同流合污的禰衡一個也看不上眼。有人勸他結交司空掾陳羣和司馬朗,他卻很刻薄地挖苦說:“我怎麼能跟殺豬賣酒的人在一起!”又勸他參拜尚書令荀彧和蕩寇將軍趙稚長,他回答道:“荀某白長了一副好相貌,如果弔喪,可借他的面孔用一下;趙某是酒囊飯袋,只好叫他去監廚請客。”後來,禰衡終於結交了兩位朋友,一位是孔子的後代孔融,另一位是官宦子弟楊修。可能是才氣學問相當並且氣味相投的原因,他們三位不僅比較談得來,而且相互之間還曾有過肉麻的吹捧,如孔融稱禰衡是“顏回不死”,禰衡稱孔融是“仲尼復生”。

孔融於是把禰衡推薦給曹操,希望曹操能夠任用禰衡。誰知禰衡卻不領情。他不但託病不見曹操,而且出言不遜,把曹操臭罵了一頓。曹操正當招攬人才的時候,比較注意自己的言行和形象,儘量保持寬容愛才的名聲,因此雖然惱怒,也不好加害。曹操知道禰衡善擊鼓,就召他爲擊鼓的小吏。一日大宴賓客,曹操讓禰衡擊鼓助興,想借此污辱禰衡,沒想到這個才子在換裝束(有專門的鼓吏衣帽)的時候,竟當着衆賓客的面把衣服脫得精光,使賓主討了場大沒趣。曹操對孔融說:“禰衡這個小子,我要殺他,不過像宰一隻麻雀或老鼠一樣罷了!只是想到此人一向有些虛名,殺了他,遠近的人會說我無容人之量。”於是想了個借刀殺人的法子,強行把禰衡押送到荊州,送給荊州牧劉表。

劉表及荊州人士早就知道禰衡的大名,對他的才學十分佩服,所以對他並不歧視,相反還禮節周到,把他奉爲上賓。劉表讓禰衡掌管文書,“文章言議,非衡不定”,也就是荊州官府所有的文件材料,都要請禰衡過目審定,在工作上可以說對他放手使用,十分信任。但禰衡這個才子的致命弱點是目空一切。有一次他外出,剛好有份文件要馬上起草,劉表於是叫來其他秘書,讓他們共同起草。他們“極其才思”,好不容易把文件寫好了,誰知禰衡一回來,拿起文件草草看了一下,就說寫得太臭,然後把它撕得粉碎,擲於地下,接着他便要來紙筆,手不停揮地重新寫了一篇交給劉表。他寫的這份文件因“辭義可觀”,甚得劉表好感,但卻把別的秘書得罪光了!他不但經常說其他秘書的壞話,而且漸漸地連劉表也不放在眼裡,說起話來總是隱含譏刺。劉表本來就心胸狹窄,自然不能容忍禰衡的放肆和無禮。但他也不願擔惡名,就把禰衡打發到江夏太守黃祖那裡去了。

劉表把禰衡轉送給黃祖,是因爲他知道黃祖性情暴躁,其用意顯然也是借刀殺人。禰衡初到江夏,黃祖對他也很優待,也讓他做秘書,負責文件起草。禰衡開頭頗爲賣力,工作幹得相當不錯,凡經他起草的文稿,“輕重疏密,各得體宜”,不僅寫得十分得體,而且

許多話是黃祖想說而說不出的,因而甚得黃祖愛賞。有一次,黃祖看了禰衡起草的文件材料,拉着他的手說:“處士,此正得祖意,如祖腹中之所欲言也。”禰衡和黃祖的長子、章陵太守黃射是要好的朋友,禰衡只要稍微收斂一下鋒芒,稍微克制一下過強的個性,對周圍的人稍微禮貌些,黃祖雖然是個急性子,但總不會無緣無故亂殺人吧?然而讓人扼腕的是:有一次黃祖在戰船上設宴會,禰衡的老毛病又犯了,竟當着衆賓客的面,盡說些刻薄無禮的話!黃祖呵斥他,他還罵黃祖這個“死老頭,你少囉嗦!”當着這麼多的人面,黃祖哪能忍下這口氣,於是命人把禰衡拖走,吩咐將他狠狠地杖打一頓。禰衡還是怒罵不已,黃祖於是下令把他殺掉。黃祖手下的人對禰衡早就憋了一肚子氣,得到命令,黃祖的主簿(也是秘書!)便立時把他殺了。時爲建安元年(公元196年),禰衡僅二十六歲。

禰衡的死使人感到惋惜,他太傲慢了,又生活在一個羣雄逐鹿殺人如同兒戲的時代。如果隱逸山林或躲匿民間也可全身而退。但在遊走於朝廷廟堂之上,如同遊走在刀刃之上的年代。禰衡目空一切、心高氣傲、出言不遜、狂傲無禮,他的死也被註定。山越直到建安十一年才被平定。

此時劉備駐紮新野,荊州名士都前往歸靠劉備,引起劉表不得不提防。原潁川郡(治今河南禹州)長社縣人的徐庶,字元直公元189年(中平六年),徐庶爲人報仇,而後用土白粉塗於臉上,披散着頭髮逃走,被官吏抓住。官吏問徐庶叫什麼名字,徐庶一句話也不說,官吏於是把徐庶綁在柱子上作出準備肢解的樣子,並擊鼓下令周圍市場裡的人出來辨認,但都不敢說認識這個人。但徐庶的黨羽一起來將徐庶救走。徐庶非常感激,於是不再舞槍弄棒,一改自己平時的氣節去求學。公元192年(初平三年),因董卓作亂京師而導致中州四處兵起,徐庶爲了避亂,與同郡石韜南下至荊州居住。到了荊州之後,徐庶結識了諸葛亮,關係友好。公元201年(建安六年)他認爲劉備是皇室宗親而且信義著於四海,前往投奔,劉備見徐庶後,非常器重他。

曹操仍在顧及北方戰事,但是不僅取得了一些軍事上的成果,政治上也取得了成果。建安八年(203),曹操因喪亂以來,學校多廢,後生不見仁義禮讓之風,遂下令郡國各修方學,縣滿五百戶,即置校官,選鄉中俊才教學。公卿、六百石以上官吏及將校子弟爲郎、舍人者,皆可詣博士受業。能通一經以上,由太常分等授官。曹操派使者週近侍玄玉璧出使匈奴,贖回流落匈奴12年的才女蔡琰。蔡琰,字文姬,又字昭姬,東漢末陳留圉縣(今河南杞縣南)人著名學者蔡邕的女兒,博學,有才辯,精通音律,蔡邕曾在夜裡彈琴,絃斷了,蔡琰說:“第二絃斷了。”蔡邕開始以爲她是偶然猜中的,於是又故意弄斷一弦,問她,她說:“第四絃斷了。”當時她還是幼童,已精通音律。她初嫁河東衛仲道,夫死迴歸孃家。獻帝初平三年(192),在戰亂中她被擄掠到匈奴,後爲匈奴左賢王所得,生二子。在匈奴生活12年後,於建安八年(203),被曹操贖回中原。蔡文姬回到中原,根據記憶整理了亡父蔡邕4000卷書中400餘篇,整理收集了其父蔡邕遺著,同時,她還追懷悲憤,感傷離亂,作《悲憤詩》12章,一爲五言,一爲騷體,敘述戰爭給人民造成的痛苦和自己不幸的命運,情辭激烈真摯,哀婉感人。她的《胡茄十八拍》如泣如訴,一共19章,郭沫若稱讚它“實在是一首自屈原的《離騷》以來最值得欣賞的長篇抒情詩”。蔡琰歸漢後,對保留和傳播中國古代文化作出了自己的貢獻。建安九年(204)正月,曹操爲進攻袁尚盤踞的鄴城(今河北臨漳西南),命令軍士修通白溝,以通糧道。白溝爲一小河,在今河南浚縣西,發源處靠近淇水(今河南北部,古爲黃河支流),東北流下接清河(古水名,源出今河南內黃南)。曹操使人作堰截淇水入白溝加大

水量,並疏通白溝,使其能通航運糧。白溝修成後,接通淇水和清河,成爲黃河以北地區的水運幹道,日後將今河北威縣以南的清河亦稱爲白溝。

建安九年(204),割據遼東(今遼寧遼陽)的公孫度病死。公孫度(?——204),字升濟,遼東襄平(今遼寧遼陽)人。少時爲遼東郡吏,後歷任尚書郎、冀州刺史等職。董卓專擅朝政,以公孫度爲遼東太守。公孫度到郡,以誅殺立威,郡中名豪大姓被滅者百餘家。後東伐高句麗(今朝鮮),西擊烏桓,威行海外。初平元年(190),公孫度見中原大亂,認爲漢室將滅,乃自立爲遼東侯、平州牧,依天子禮儀行郊祀天地、藉田等禮,又僭服天子之服,遂割據遼東。建安九年,曹操表公孫度爲武威將軍、封永寧侯,公孫度將印綬置於武庫,不予理睬,不久病死。

建安九年(204),任峻死。任峻(?——204),字伯達,河南中牟(今河南中牟東)人。漢末,曾與中牟令楊原起兵自保。曹操入中牟,任峻收宗族、賓客、家兵數百人歸附,曹操任爲騎都尉。建安元年(196),曹操開置屯田,以任峻爲典農中郎將,募百姓於許(今河南許昌)屯田,得糧食百萬斛,大獲成功。自此開始大規模實行。屯田之舉由羽林監棗祗首議,成於任峻之手。任峻以功封都亭侯,邑三百戶,遷長水校尉。

建安十年(205)八月,幽州涿郡(今河北涿縣)人趙犢、霍奴等聚衆起事,殺幽州刺史及涿郡太守。曹操親自率軍進討,擊斬趙犢、霍奴等人。建安十年(205)夏,遼西、遼東、右北平三郡烏桓攻略獷平(今河北東部),圍攻左度遼將軍鮮于輔。八月,曹操在擊破趙犢等人後,渡潞河(今北京通縣以下的北運河)援救獷平,烏桓逃奔出塞。獻帝好典籍,讀《漢書》,每嫌其文字過多,難以記誦,於建安十年(205)前後命荀悅仿《左傳》體例,用紀年體的形式另撰《漢紀》,詔尚書給筆札。悅撰成奏獻,書共三十篇,文簡事詳,自序稱著書之意在於達道義、章法式、通古今、著功勳、表賢能。建安十年(205)四月,勢力盛於一時的黑山軍首領張燕率其衆十餘萬人投降曹操。曹操封其爲安國亭侯。

建安十一年(206),曹操爲征討三郡烏桓,開鑿平虜、泉州二渠以通水運。平虜渠起自呼沲(今滹沱河),入於泒水(上游即今沙河,下游經今天津海)。泉州渠南起泉州(今天津武清西南),故稱泉州渠,其渠上承潞河(今北京通縣以下的北運河),下接溝河(源出今天津薊縣北,下游經天津寶坻東北流注薊運河)河口入鮑丘水(今天津薊縣、寶坻境內,東南流入薊運)。二渠開通以後,黃河以南的物資可以通過白溝,以此二渠入海,然後經海運直達遼東。於此,曹操爲北征烏桓作好了物質上的準備。曹操打破烏丸,建安十一年(206)三月,曹操平定幷州(今山西太原西南)後,以別部司馬樑習爲幷州刺史。時幷州經戰亂之後,殘破不堪,匈奴等少數族又大量徙居幷州,國家編戶民爲逃避賦稅,經常逃匿其部落中,加以少數部落首領專橫跋扈,擁兵自重,形勢極爲混亂。樑習到職,着手解決少數族問題。他先以禮召其族中豪右,薦舉他們出任幕僚,然後發丁壯以爲“義從”,借大軍出征之機,招其勇力充當士兵。然後將其家屬遷往曹操的政治中心鄴城(今河北臨漳西南),前後送者數萬餘口,有不從命者,即發兵征討,前後斬首千餘級,招降萬餘人。經過樑苦心經營,幷州境內的少數族問題得以解決,各單于皆拱手服從,其部落民從事生產,形同國家編戶。與此同時,樑習勸課農桑,選拔人材,於是幷州形勢大爲改觀,百姓安居樂業、境內清平、秩序井然,幷州大治。當地父老有口皆碑,稱頌樑習之政,認爲自有刺史以來,從沒有過像樑習這樣好的。曹操三次擊敗烏丸後,成功把北方平定,開始着手南下了。郭嘉的死仍是對他影響很深,也在這時候,徐庶向劉備推薦一個人。

(本章完)

第一百四十九章 皇帝之死第五十章 大難前奏第五十九章 營中對策外記(十七)南方叛賊外記(三十九)三國親戚外記(三十七)人傑第四十二章 江東基業第一百七十二章 殊途同歸第四十章 對峙博望第八十六章 趙雲截江第五十三章 當陽交兵第十四章 濮陽大戰第一百三十八章 淮南一叛第二十七章 青梅煮酒第三章 董卓入京第三十九章 郭嘉遺計第五十八章 劉備選擇第五十三章 當陽交兵第七十七章 江陵堅盾第三十六章 古城聚義外記(四十七)人物生卒.魏第一百六十三章 平民一品第六十六章 口舌爭鋒第一百三十二章 重演奪嫡第一百六十三章 平民一品外記(九)毛玠與崔琰第一百五十六章 好與壞弟弟第六十三章 臨危受命第一百六十八章 羊祜其人第四十六章 必爭之地第一百一十七章 天水幼麟第一百四十四章 因果報應外記(九)毛玠與崔琰外記(四十八)人物生卒.魏國後期第五十四章 單騎救主第一百二十七章 治世之道第一百二十三章 劍閣身死外記(十四)崔琰之死第八十四章 議取西蜀外記(二)劫持獻帝的亂局第七十八章 計取桂陽第一百七十二章 殊途同歸外記(二十五)司馬子元第四十四章 三顧茅廬第四十八章 託孤遺言外記(十七)南方叛賊第一百五十六章 好與壞弟弟第十一章 總觀亂世第五十二章 攜民南下第一百一十章 永安託孤第七十二章 黃蓋僞降外記(三十五)東吳孫氏第四十三章 蠢蠢欲動第一百零一章 白衣渡江外記(十六)少數民族羣雄(二)第一百五十四章 功臣叛亂第十章 長安之亂第四十四章 三顧茅廬第一百二十二章 正式交鋒第六十七章 中流砥柱第七十四章 智算華容第一百零八章 火燒連營第一百一十二章 平定鮮卑第五十六章 徐庶孝道外記(三十九)三國親戚外記(二十三)興勢之戰外記(二)劫持獻帝的亂局第九十一章 捲土重來第十二章 以父之名第一百四十五章 淮南二叛第八十二章 西涼再反第五十九章 營中對策外記(三十九)三國親戚第一百五十六章 好與壞弟弟第一百四十五章 淮南二叛第二十一章 轅門射戟外記(二十七)東吳豪族第二十九章 大戰前夕第一百六十章 家族臂膀第一百零一章 白衣渡江第一章 蠢蠢欲動第五十九章 營中對策外記(九)毛玠與崔琰第二十一章 轅門射戟第一百六十五章 交州爭鬥第三十五章 火燒烏巢外記(二十六)再論太和浮華案外記(四十一)鮮卑衰落第一百一十章 永安託孤第八章 界橋爭鋒第一百四十章 東興之戰第一百二十六章 秋風五丈原第四十四章 三顧茅廬第六十一章 襄陽鬧劇第四十五章 隆中對策第十四章 濮陽大戰第一百四十五章 淮南二叛外記(二十二)月英其人第一百六十五章 交州爭鬥第三十九章 郭嘉遺計
第一百四十九章 皇帝之死第五十章 大難前奏第五十九章 營中對策外記(十七)南方叛賊外記(三十九)三國親戚外記(三十七)人傑第四十二章 江東基業第一百七十二章 殊途同歸第四十章 對峙博望第八十六章 趙雲截江第五十三章 當陽交兵第十四章 濮陽大戰第一百三十八章 淮南一叛第二十七章 青梅煮酒第三章 董卓入京第三十九章 郭嘉遺計第五十八章 劉備選擇第五十三章 當陽交兵第七十七章 江陵堅盾第三十六章 古城聚義外記(四十七)人物生卒.魏第一百六十三章 平民一品第六十六章 口舌爭鋒第一百三十二章 重演奪嫡第一百六十三章 平民一品外記(九)毛玠與崔琰第一百五十六章 好與壞弟弟第六十三章 臨危受命第一百六十八章 羊祜其人第四十六章 必爭之地第一百一十七章 天水幼麟第一百四十四章 因果報應外記(九)毛玠與崔琰外記(四十八)人物生卒.魏國後期第五十四章 單騎救主第一百二十七章 治世之道第一百二十三章 劍閣身死外記(十四)崔琰之死第八十四章 議取西蜀外記(二)劫持獻帝的亂局第七十八章 計取桂陽第一百七十二章 殊途同歸外記(二十五)司馬子元第四十四章 三顧茅廬第四十八章 託孤遺言外記(十七)南方叛賊第一百五十六章 好與壞弟弟第十一章 總觀亂世第五十二章 攜民南下第一百一十章 永安託孤第七十二章 黃蓋僞降外記(三十五)東吳孫氏第四十三章 蠢蠢欲動第一百零一章 白衣渡江外記(十六)少數民族羣雄(二)第一百五十四章 功臣叛亂第十章 長安之亂第四十四章 三顧茅廬第一百二十二章 正式交鋒第六十七章 中流砥柱第七十四章 智算華容第一百零八章 火燒連營第一百一十二章 平定鮮卑第五十六章 徐庶孝道外記(三十九)三國親戚外記(二十三)興勢之戰外記(二)劫持獻帝的亂局第九十一章 捲土重來第十二章 以父之名第一百四十五章 淮南二叛第八十二章 西涼再反第五十九章 營中對策外記(三十九)三國親戚第一百五十六章 好與壞弟弟第一百四十五章 淮南二叛第二十一章 轅門射戟外記(二十七)東吳豪族第二十九章 大戰前夕第一百六十章 家族臂膀第一百零一章 白衣渡江第一章 蠢蠢欲動第五十九章 營中對策外記(九)毛玠與崔琰第二十一章 轅門射戟第一百六十五章 交州爭鬥第三十五章 火燒烏巢外記(二十六)再論太和浮華案外記(四十一)鮮卑衰落第一百一十章 永安託孤第八章 界橋爭鋒第一百四十章 東興之戰第一百二十六章 秋風五丈原第四十四章 三顧茅廬第六十一章 襄陽鬧劇第四十五章 隆中對策第十四章 濮陽大戰第一百四十五章 淮南二叛外記(二十二)月英其人第一百六十五章 交州爭鬥第三十九章 郭嘉遺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