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時不我待

夏正平從襄陰郡出發,前往襄陽郡,已經是二月五日了。前幾天,他已經將百里子明安排好了,由關長雲護送,去往永昌了。

他必須抓緊時間,前往潁川郡,拜訪何士元。因爲,按照他的時間計算,這個時候,巴子平大概快到了濟州,要告自己擅自使用臨機制宜之權。

他必須趕在朝堂之上的命令到來之前,做完一些事情,以應付未知的情況。

這其中最爲重要的一點,就是前往潁川郡,說服雛鳳何士元,前往永昌郡仕官。

沿途之上,一片平原,麥苗鬱鬱蔥蔥的,象徵着荊襄九郡所在的平原,行將在夏季的時節,獲得大豐收。

麥田之中的農人,東一個西一個的,點綴在綠油油的麥苗田園中。

公羊假駕着馬車,緩緩而行,不時遇見來來往往的車隊,那是商人的貨車。

夏正平在襄陰郡半個多月的時間,親自訪問過多個商家,明白襄王的理政政策,是極爲符合人心的。

他重視貨物流通,平抑物價,同時大力發展平原地區的農耕,鼓勵生育。這一切,無一不體現着襄王作爲一個賢王的能力。

但是,越是這樣子,夏正平心中就越沉重。

襄王的政策,在這裡得到了大力的支持,也就意味着這裡的人心,不出十年的時間,就會漸漸歸附於襄王。到時候,即便有人想攻打襄王的荊襄九郡,也要看看這裡的人民同不同意。或者說,在攻打的時候,荊襄九郡的百姓,鐵定會抗爭到底,誓死不讓外敵入侵一步。

說的更難聽一點,哪怕是打下了這裡的九郡地區,將來也會有數不清的麻煩,尤其是民變。

荊襄九郡,四通八達的同時,掌控着天下近乎三分之一的人口數量,換句話說,三分天下,荊襄九郡獨佔一份,其餘的兩份被其他州佔據。

儘管,這三分之一的人口中,有許多時流動人口,但戰爭時刻,許多未知的情況都無法預判,指不定那些人就會選擇幫助襄王呢?

“這是一個不能招惹的諸侯王!”夏正平心中有些不快,坐在車駕上,望着漸漸遠去的襄陰郡的城郭,“我最好等到他老死!”

襄王的年齡大概在四五十歲的樣子,屬於夏正平父親輩的人物,還能活個二三十年。但是,夏正平無法保證,在這二三十年的時間,襄王會不會有什麼動作,畢竟時不我待!

根據自己掌握的情況,上次黃安到來訴說的情況,以及張伯生在濟州寄來的書信,夏正平已經能夠確定,自己的父皇,身體狀況快到極限了。

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夠長壽,也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夠健健康康的。就是夏正平離開濟州的時候,他已經察覺出自己父皇的身體,因爲積年累月的沉湎酒色,有些撐不住的樣子了。

古語說,沉湎酒色之人,活的不長久,這一句話看樣子要印證在自己父皇的身上了。

在襄陰郡的許多日子裡,夏正平接觸各方士子,尤其是司徒伯懿和百里子明,從和他們的交談之中,夏正平隱隱約約的能夠判斷出一個既定事實,天下之變的契機,在於自己父皇的駕崩。

不管,那個秘密建儲的指定人是誰,也不管自己是否被廢黜太子之位,因爲皇子衆多的緣故,大夏神朝都會面臨分崩離析的結局,各個諸侯王徹底獨立。

要知道,衆多皇子,除了那幾個極其年幼的以外,基本都和濟州之外的諸侯有着聯繫,這其中自然數皇長子的勢力最大。畢竟,皇長子是宗法制度下,最應該繼承皇位的人選,可謂是名正言順。

“希望父皇,能夠多撐個幾年,讓我能夠積蓄一定的力量。”夏正平的心情很沉重,“也不知道未來的大夏,將會什麼樣子的?”

從襄陰郡到襄陽郡,夏正平一路上都在考慮關於如何積蓄力量的事情,但總覺得有些不現實。

路上走了三四天的時間,路過一座接着一座村莊,夏正平一行三人便是到了襄陽郡。

襄陽郡極大,人口衆多,郡城中的經濟也是更爲繁榮,畢竟這裡是襄王的治所位置,相當於一個國家的首都。甚至是,襄陽郡的繁榮及城市規模,甚至比濟州還大。

進入襄陽郡,熱鬧的氣息,便是撲面而來,夏正平在考慮,要不要去拜訪一下襄王。在這之前,他都是以蕭正這個化名,在南山客的易容術幫助下,面對外人的。

他現在想以真實身份,去拜訪一下襄王,畢竟據傳聞,薛離和襄王之間存在着某種關係。

“公羊老伯,尋一個館驛住下,然後弄一個拜帖,送上襄王府,我們去拜見一下他!”夏正平思來想去,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自己還是決定去襄王府走一遭,會一會這個襄王。

其實,在這之前的襄陰郡,襄王的那份帛書,就邀請他可以去襄陰郡的一個館驛之中,拜見襄王殿下。

如此推算出來,也不曉得這個襄王,有沒有返回襄陽郡。不過,在那之前,還是下個拜帖詢問下,這樣夏正平也能夠有着彈性的時間安排自己的事情。

“你們聽說了嗎?上個月,襄陰郡的望月臺下,有個叫做蕭正的小子,可是出盡了風頭啊!”

“怎麼不知道?聽說當地的襄陰郡郡守,都想要徵召他去做官!”

“柳如煙那個美人胚子,不知道那一夜有沒有和他相過?”

“聽說是馬孟起和蕭正一同過去的,大概就是看了容顏,再也沒有做其他的事情吧!”

走下了馬車,夏正平與南山客,便是聽到了許多議論。南山客的面容早已經變了顏色,只是因爲易容術的緣故,而無法被人看見真實的神情。她的心裡說實在的,有些酸酸的。

夏正平搖頭苦笑:“不曾想着,這些人,也是那麼的好事?竟然把這些私人事情,打聽的一清二楚!”

“公子寬心,我們且在這襄陽郡走一遭,回頭去襄王府逛一逛,說不定有什麼收穫呢!”公羊假笑着說道,“前面就是館驛,我們去那裡休息,一些事情還需得從長計議!”

第二十七章 雛鳳之謀第三十五章 攻安陽雛鳳用計第二十章 認死理的程湯第九章 微服私訪第三章 滾滾長江東逝水第八章 水師第十章 襄州雛鳳第二十八章 生死人,肉白骨(上)第三十四章 祖制不可違第四十一章 戰隆江漢王鏖兵第十四章 西域南山客第十二章 裸衣相鬥(下)第十五章 三個月第五十章 取三江漢王用計第三十七章 得捷報漢王賞軍第十二章 裸衣相鬥(下)第五章 心中有民第十七章 苦情計第三十一章 平北郡之戰第四章 車伕公羊假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下)第四十九章 矯詔第四章 城下搦戰第十六章 忽悠第三章 花魁柳如煙第三十九章 黃瀚生據守隆江第十九章 時不我待第二十章 漢王第五章 白髮漁樵江渚上第七章 駁第二章 又三年第三章 後下手遭殃第七章 官商第六章 過蜀州第三十四章 刺客第二十章 漢王第四章 城下搦戰第三十五章 春祭第五十三章 荊州醉龍三連輸第二十一章 三年第二十八章 大戰起兮雪飛揚第十二章 修法第五十二章 還有誰!第八章 望月臺下揚名第二十三章 賈公舞劍,意在皇子第四十九章 矯詔第十二章 血濺三步第三十一章 晏嬰舊事第六章 農政書第三十一章 七分天下(中)第三十一章 晏嬰舊事第四十章 夏正平刮骨療毒第三十五章 春祭第二章 朝陽宮第四十五章 亂政皇子第二十一章 吳越之地第二十三章 賈公舞劍,意在皇子第四十一章 轉道西羌第九章 大快人心第二十章 認死理的程湯第十六章 封禪泰山,千古一帝(大結局)第四十章 屯田制(第二卷完)第六章 建寧郡反第十六章 考校新官第二十九章 生死人,肉白骨(下)第四章 賀子先第十九章 攻取彰徳郡第二十七章 雛鳳之謀第五十一章 夏正平大戰申不易第二十八章 觀其大略第二十八章 大戰起兮雪飛揚第二十四章 倭寇突襲第十章 襄州雛鳳第十六章 張冠李戴第三十三章 議取蜀州(上)第五章 斬殺薛世成第四章 大事不好第一章 大變革第十八章 翰林院第三章 花魁柳如煙第二十一章 吳越之地第三章 後下手遭殃第三十一章 平北郡之戰第五章 襄王本意第六章 建寧郡反第五章 斬殺薛世成第三十一章 平北郡之戰第四十二章 燒連營陸慷建功第十章 勸進第五十四章 巴州漢王三連駁第十一章 稱帝第七章 狠角色第五十三章 您請便!(四千字大章送上!)第九章 尉遲破第二十章 兼聽之策第四十一章 效仿舊事第二十八章第三十七章 得捷報漢王賞軍第七章 政事堂
第二十七章 雛鳳之謀第三十五章 攻安陽雛鳳用計第二十章 認死理的程湯第九章 微服私訪第三章 滾滾長江東逝水第八章 水師第十章 襄州雛鳳第二十八章 生死人,肉白骨(上)第三十四章 祖制不可違第四十一章 戰隆江漢王鏖兵第十四章 西域南山客第十二章 裸衣相鬥(下)第十五章 三個月第五十章 取三江漢王用計第三十七章 得捷報漢王賞軍第十二章 裸衣相鬥(下)第五章 心中有民第十七章 苦情計第三十一章 平北郡之戰第四章 車伕公羊假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下)第四十九章 矯詔第四章 城下搦戰第十六章 忽悠第三章 花魁柳如煙第三十九章 黃瀚生據守隆江第十九章 時不我待第二十章 漢王第五章 白髮漁樵江渚上第七章 駁第二章 又三年第三章 後下手遭殃第七章 官商第六章 過蜀州第三十四章 刺客第二十章 漢王第四章 城下搦戰第三十五章 春祭第五十三章 荊州醉龍三連輸第二十一章 三年第二十八章 大戰起兮雪飛揚第十二章 修法第五十二章 還有誰!第八章 望月臺下揚名第二十三章 賈公舞劍,意在皇子第四十九章 矯詔第十二章 血濺三步第三十一章 晏嬰舊事第六章 農政書第三十一章 七分天下(中)第三十一章 晏嬰舊事第四十章 夏正平刮骨療毒第三十五章 春祭第二章 朝陽宮第四十五章 亂政皇子第二十一章 吳越之地第二十三章 賈公舞劍,意在皇子第四十一章 轉道西羌第九章 大快人心第二十章 認死理的程湯第十六章 封禪泰山,千古一帝(大結局)第四十章 屯田制(第二卷完)第六章 建寧郡反第十六章 考校新官第二十九章 生死人,肉白骨(下)第四章 賀子先第十九章 攻取彰徳郡第二十七章 雛鳳之謀第五十一章 夏正平大戰申不易第二十八章 觀其大略第二十八章 大戰起兮雪飛揚第二十四章 倭寇突襲第十章 襄州雛鳳第十六章 張冠李戴第三十三章 議取蜀州(上)第五章 斬殺薛世成第四章 大事不好第一章 大變革第十八章 翰林院第三章 花魁柳如煙第二十一章 吳越之地第三章 後下手遭殃第三十一章 平北郡之戰第五章 襄王本意第六章 建寧郡反第五章 斬殺薛世成第三十一章 平北郡之戰第四十二章 燒連營陸慷建功第十章 勸進第五十四章 巴州漢王三連駁第十一章 稱帝第七章 狠角色第五十三章 您請便!(四千字大章送上!)第九章 尉遲破第二十章 兼聽之策第四十一章 效仿舊事第二十八章第三十七章 得捷報漢王賞軍第七章 政事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