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笳鼓(九)

以王洵的過去的人生經歷,一間裝潢華麗的青樓,絕對是繁榮與富庶的象徵。然而這處他無比熟悉的場所,卻出現於以野蠻和荒涼著稱的天方教控制地,就無法不令他在親切的同時,倍感荒謬和震驚了。

我不是在做夢?!他迅速握了握腰間的刀柄,在冰冷的刺激下,恢復心神。然後目光沿着青樓附近的街道緩緩掃視,朱漆的門窗、天青色的屋瓦,還有表面鎏着銅粉的樑畫。雖然店鋪的主人爲了避免自家成爲亂軍搶劫的目標,臨時用泥水和菸灰將正對街道的門臉塗抹得骯髒不堪,卻依舊難以掩飾其內在的奢華。

這一切簡直都和王洵對天方教治下的印象背道而馳。無論是在當年安西軍老兵,還是後來的小拙、小麥姐妹所描述裡,天方教都是極其野蠻、殘暴的一夥。他們像蝗蟲一樣,毀滅經過的一座又一座城市。他們掠走牛羊,燒燬房屋和農田。他們將異族的男人和女人,統統都視爲牲口。他們將佛經、火經和其他文章典籍,統統當做乾柴。他們嚴禁青樓和酒肆的存在,甚至不準進行任何娛樂活動。他們暴行罄竹難書,傾海未洗…..

而王洵過去一年多的眼見耳聞,也陸續證明了這些描述並非隨意誣陷。凋敝的城市,荒蕪的鄉野,簡陋寒磣的建築物,野蠻且狹隘的人羣。對比於大唐的強盛和包容,那個號稱橫亙東西,方圓近萬里的大食國,根本就是如假包換的蠻夷。在他們治下的土地上,看不到任何亮色,也感受不到任何活力。

但眼前這個新歸降的城市,卻迅速瓦解了王洵的固有看法。乾淨、整齊,雖然規模小了些,卻不失精緻。在幾座商鋪的遮掩下,王洵甚至找到了一座酒肆!那是另一處,據他所知天方教徒們無法容忍的場所。卻真實地出現在了他視線之內,出現在了印象中原本不該出現的地方。

“這座城中,有講經人麼?怎麼沒見他出來?”帶着幾分困惑,王洵向替自己領路的馬寶玉詢問。按照他的理解,講經人是天方教控制城市的重要職位,也是一切罪惡之源。每一座城市幾乎都有一名講經人存在,他們將手腳伸向任何位置,橫徵暴斂,慢慢將原本繁華的城市,掏成一具具空殼。

“大都督明鑑,阿里本就是忽倫城和怛沒兩城的講經人,同時也兼任忽倫城主!”馬寶玉以爲王洵在挑刺,趕緊低聲解釋。“所以馬某纔敢像大人保證,能說服這兩個城市向大人投降。”

“噢!”王洵輕輕點頭。這個解釋勉強過得去,卻無法說明自己看到的景色爲何與其他城市不同。

在王洵看來,柘折城和俱戰提都很蕭條。拔漢那稍好一些,其繁華程度,也與中原的任何一座郡城都無法比肩。在大宛都督府廢除了白沙爾等講經人規定的那些嚴苛的政令之後,幾座城市的生機略有恢復,但依舊與中原地區相差甚遠。

偏偏同樣是在講經人控制下的小城,忽倫的市井與其他幾座城市截然不同。幾乎處處都透着繁華,處處都透着富庶,看得王洵都開始懷疑自己,到底該不該接受對方的主動請降?如果以強攻的手段將其拿下來,也許“徵集”到的軍資會更豐厚許多!

類似的念頭只是在他心中一閃,便悄然而逝。作爲開國侯之後,他平素雖然讀書不多,卻日日受仁義禮教薰陶,實在拉不下臉來爲了蠅頭小利,毀了大唐王師的名聲,也不敢讓自己的家族因爲自己的惡行而蒙羞。

但心中的困惑卻越來越盛,令他忍不住就想刨根究底,“像阿里本城主這樣的講經人,在你們大食國很多麼?我是說,像他這樣對治下百姓不怎麼嚴苛的?”

雖然他問得很委婉,但一涉及到本國尊嚴,降將馬寶玉立刻變得極爲敏感。當即回過頭來,冷笑着反問道:“大人是不是一直認爲,我們大食國像突厥一樣,除了搶劫之外,其他什麼都不會幹?”

“大膽!竟然如此對大人說話!”王十三立刻大怒,伸手便探向腰間的橫刀。手指卻探了個空。這纔想起來,自己的佩刀先前借給了降將馬寶玉,至今還沒討還回來。

馬寶玉卻不是個怕死之輩,主動將橫刀連鞘捧起,雙手遞給了王十三,“我只是陳述一個事實。你不喜歡聽,儘管殺掉我。不過,事實卻無法用人血掩蓋!”

說罷,直着脖頸看着王洵,壓根兒不想爲言語的衝撞懺悔。聽到背後的異常動靜,走在隊伍最前方的阿里本也趕緊回過頭來,三步兩步搶回到馬寶玉身邊,與後者並肩而立,“你這是幹什麼?大人不是說,不會亂殺城中任何人麼?”

“他對大人無禮!”王十三怒氣衝衝的指控。伸手去抓橫刀。整個隊伍立刻爲之停滯。走在前邊的諸侯存心看熱鬧,拉住馬繮繩不動。後邊的諸侯們誰也弄不清到底發生什麼事情,亂哄哄擠做一團。

“十三,退下!”王洵皺了皺眉頭,斥退忠心護主的侍衛統領。其實他一直不怎麼瞧得起那些天方教徒,對大食國亦沒什麼好印象。只是不想折辱對方過甚,特別是在城市剛剛歸降,內部人心尚未安穩之時。“拿出點兒的風度來,不要逞口舌之利!”

“諾!”王十三不敢抗命,搶回自己的兵器,悻然閃到一邊。

王洵笑着向身後的諸侯揮揮手,示意大夥繼續前進。然後很耐心地對馬寶玉和阿里本兩個解釋道:“馬將軍誤會了。本都督只是覺得,阿里本城主治理城市的方式,與其他人,比如說柘折城的大相白沙爾很不相同。至於貴國什麼樣子,我只看到了附近一小部分!目前不敢妄下結論。”

“每個講經人,對經文都有自己的理解。每個講經人,對征服之地,也有不同的處理方式。”阿里本雖然沒參與剛纔的爭論,卻能猜到王洵的真實想法,也搖了搖頭,低聲辯駁,“幾十年之前,大唐西征時,對待被征服的西域各國,不也是一樣麼?”

“我們大唐…..”涉及到本族形象,王洵與對方一樣敏感。立即想開口替唐軍辯護。但看到對方臉上那瞭然於心的表情,又迅速將已經到了嘴邊的話頭收了回去。

阿里本說得一點都沒錯。對於如何處置不征服者,大唐內部也是分爲懷柔和鐵腕兩派。如名相杜如晦,就主張將所有被征服者視爲大唐的子民,以比中原百姓更優渥的條件待之,慢慢收攏其心。另外一個貞觀名臣魏徵,則主張犁庭掃穴,永絕其患。

而與杜如晦和魏徵同時代的將領,則有的敢於爲俘虜請命。有的則動輒坑殺降人數萬。朝廷方面,對此也是稀裡糊塗,懶於深究。一直到李林甫主政,才完全以懷柔代替了殺戮。

用同樣的標準來看待大食人在藥剎水沿岸的作爲,則先前所有困惑都迎刃而解。白沙爾也好,阿里本也罷,各自背後都站着其國內的一個流派。懷柔也罷,鐵血也罷,都是一種征服手段。對大食人自己來說,沒什麼差別。只是對於被征服者而言,則是人間和地獄的差別了。

“大唐當年在西域開疆的事情,本都督不太清楚!”王洵沒心思爲被征服者的命運哀嘆。男人們沒本事保護自己的家園和孩子,怨不得別人殘暴。“但至少本都督盡力約束了軍紀,並且對當地人和自己的弟兄一視同仁!”

“從來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完全憑藉戰馬和彎刀,屹立數百年而不倒。你們大唐如此,我們大食也是如此。”見王洵主動避讓,馬寶玉也趕緊見好就收。扯了扯阿里本,然後低聲補充。“我從老師嘴中得知,大唐和大食這兩個國家,都是當世強者。彼此之間,高下其實沒太大差距。”

前半句話,聽得周圍人暗自點頭。後半句,卻令王洵身後的所有唐將眉頭倒豎。你大食算什麼東西,也敢跟大唐相提並論?!區區一個降將,大人是念在你獻城有功的份上,不跟你計較。你還真敢給幾分顏色就開染坊。

當即,沙千里向前帶了帶坐騎,冷笑着嘲諷:“這話不太準確吧!據沙某所知,大食國剛剛被亂臣所竊。前國王早就被趕到不知什麼旮旯去了!”

他在西域縱橫日久,知道的掌故遠比別的唐軍將領多。大食國前幾年剛剛經歷了一場改朝換代亂,阿拔斯驅逐老王自立,血洗整個都城。現在的大食,根本不是當年的那個大食,所以其國已經屹立數百年之說根本不能成立。

這個質問非常刁鑽,阿里本立刻被問得面紅耳赤。馬寶玉卻只是輕輕嘆了口氣,低聲答道:“我的大唐老師杜回說,你們家鄉有爲智者曾經講過,‘ 殺那個殘暴的君主,如同殺掉一個獨夫惡棍,不算叛亂’。所以,前幾年,阿巴斯將軍是弔民伐罪,不是叛亂!亡的也是伍麥葉一家一姓,不是大食!”

第3章 陽關(三)第5章 異域(三)第3章 霜刃(六)第3章 壯士(二)第1章 秋聲(三)第1章 白虹(三)第5章 紫袍(九)第6章 驚蟄(五)第1章 白虹(二)第3章 正氣(二)第3章 正氣(一)第3章 早寒(一)第3章 陽關(七)第2章 礪鋒(六)第1章 羽衣(一)第4章 英魂(六)第2章 礪鋒(二)第2章 初雪(二)第6章 驚蟄(七)第5章 不周山(一)第3章 壯士(六)第1章 白虹(二)第4章 光陰(一)第2章 礪鋒(一)第4章 樓蘭(五)第6章 驚蟄(六)第6章 大唐(一)第3章 霜刃(六)第3章 正氣(一)第4章 霜降(五)第4章 樓蘭(一)第3章 霜刃(五)第5章 不周山(十)第1章 羽衣(二)第5章 不周山(二)第2章 天威(一)第6章 大唐(二)第4章 英魂(九)第4章 光陰(五)第4章 社鼠(三)第3章 國殤(六)第2章 天河(七)第5章 異域(三)第1章 笳鼓(九)第3章 國殤(七)第4章 破軍(三)第2章 礪鋒(六)第2章 礪鋒(五)第3章 霜刃(四)第1章 看劍(三)第5章 紫袍(一)第1章 笳鼓(三)第2章 礪鋒(七)第2章 霓裳(三)第6章 大唐(二)第2章 初雪(六)第5章 異域(四)第3章 陽關(七)第1章 笳鼓(一)第4章 英魂(六)第5章 異域(三)第1章 笳鼓(五)第1章 笳鼓(九)第2章 天威(四)第4章 破軍(五)第6章 驚蟄(五)第2章 天河(六)第1章 秋聲(四)第2章 天威(二)第2章 霓裳(四)第5章 雙城(三)第3章 壯士(四)第2章 天河(七)第2章 天河(一)第2章 礪鋒(八)第2章 天威(一)第5章 紫袍(六)第6章 大唐(六)第5章 春曉(二)第3章 壯士(四)第6章 大唐(五)第4章 光陰(五)第2章 霓裳(六)第3章 陽關(五)第6章 雪夜(三)第3章 早寒(一)第2章 初雪(六)第6章 驚蟄(一)第5章 雙城(一)第3章 壯士(五)第5章 異域(二)第3章 陽關(五)第1章 秋聲(三)第4章 光陰(五)第6章 雪夜(二)第4章 霜降(一)第6章 大唐(三)第1章 秋聲(五)第3章 陽關(三)第3章 正氣(一)
第3章 陽關(三)第5章 異域(三)第3章 霜刃(六)第3章 壯士(二)第1章 秋聲(三)第1章 白虹(三)第5章 紫袍(九)第6章 驚蟄(五)第1章 白虹(二)第3章 正氣(二)第3章 正氣(一)第3章 早寒(一)第3章 陽關(七)第2章 礪鋒(六)第1章 羽衣(一)第4章 英魂(六)第2章 礪鋒(二)第2章 初雪(二)第6章 驚蟄(七)第5章 不周山(一)第3章 壯士(六)第1章 白虹(二)第4章 光陰(一)第2章 礪鋒(一)第4章 樓蘭(五)第6章 驚蟄(六)第6章 大唐(一)第3章 霜刃(六)第3章 正氣(一)第4章 霜降(五)第4章 樓蘭(一)第3章 霜刃(五)第5章 不周山(十)第1章 羽衣(二)第5章 不周山(二)第2章 天威(一)第6章 大唐(二)第4章 英魂(九)第4章 光陰(五)第4章 社鼠(三)第3章 國殤(六)第2章 天河(七)第5章 異域(三)第1章 笳鼓(九)第3章 國殤(七)第4章 破軍(三)第2章 礪鋒(六)第2章 礪鋒(五)第3章 霜刃(四)第1章 看劍(三)第5章 紫袍(一)第1章 笳鼓(三)第2章 礪鋒(七)第2章 霓裳(三)第6章 大唐(二)第2章 初雪(六)第5章 異域(四)第3章 陽關(七)第1章 笳鼓(一)第4章 英魂(六)第5章 異域(三)第1章 笳鼓(五)第1章 笳鼓(九)第2章 天威(四)第4章 破軍(五)第6章 驚蟄(五)第2章 天河(六)第1章 秋聲(四)第2章 天威(二)第2章 霓裳(四)第5章 雙城(三)第3章 壯士(四)第2章 天河(七)第2章 天河(一)第2章 礪鋒(八)第2章 天威(一)第5章 紫袍(六)第6章 大唐(六)第5章 春曉(二)第3章 壯士(四)第6章 大唐(五)第4章 光陰(五)第2章 霓裳(六)第3章 陽關(五)第6章 雪夜(三)第3章 早寒(一)第2章 初雪(六)第6章 驚蟄(一)第5章 雙城(一)第3章 壯士(五)第5章 異域(二)第3章 陽關(五)第1章 秋聲(三)第4章 光陰(五)第6章 雪夜(二)第4章 霜降(一)第6章 大唐(三)第1章 秋聲(五)第3章 陽關(三)第3章 正氣(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