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南下

楊恭仁行事圓滑,尤其是在處理世家之事上更顯如此,當李恪自楊府出來,腦海中還在回味楊恭仁同他說的話。

楊恭仁算不得什麼名臣幹吏,他在相位五載,也從未有過什麼大的作爲,和同爲世家子的房杜二人根本不可同日而語。

在楊恭仁的眼中,他看得最重的是弘農楊氏,其次是他自身,最後纔是朝堂之事,這樣的人又怎會是一個賢相。

這些世家子,在他們的眼中,家族存續方是首要,門閥的利益高於一切,甚至還在國家社稷之上。

楊恭仁於國無大功,卻也無大錯,因此被拿來同西漢庸相石慶,倒也並非沒有道理。

但比起仁厚敦儒的溫彥博,哪怕是剛直的魏徵,李恪也不願同楊恭仁這樣的圓滑世故之輩打交道。

“看殿下眉頭緊鎖,楊府之行似乎並不算順利。”隨着李恪出了楊府,李恪身旁的岑長倩看着李恪的模樣,對李恪小聲道。

李恪道:“楊恭仁這廝膽略不大,非成大事者,但偏偏卻滑不溜手,想要從他嘴裡聽到想聽的,着實不易。”

岑長倩道:“楊恭仁乃是前隋皇族遠親,於開皇初年出仕,歷侍文帝、煬帝、宇文化及、李密數代君主,到了我大唐尚能位列宰輔,得封國公,他左右逢迎的本事自不尋常。”

楊恭仁開皇元年出仕,先侍隋文帝楊堅,爲宗正少卿,後侍隋煬帝楊廣,爲正議大夫,再隨楊廣巡幸江都,後待宇文化及弒君謀反,立秦王楊浩爲帝,楊恭仁便任吏部尚書。

而楊恭仁的吏部尚書也未做上多久,待宇文化及北上兵敗,楊恭仁爲李密所俘,遂轉投李密,李密兵敗,又爲竇建德所擒,直到竇建德麾下魏州總管元寶藏歸唐,楊恭仁這才投入大唐。

楊恭仁其人,倒也談不上什麼氣節和硬氣,要他主動與長孫無忌爲難,着實是難爲他了。

李恪道:“長倩所言極是,楊恭仁其人,最善自保之道,說的好聽點是行事謹慎,說的難聽點便是膽小畏事,長孫無忌權傾朝野,他退避三舍倒也不意外了。”

岑長倩問道:“那今日之行殿下豈非空手而回?”

楊恭仁既是畏長孫無忌權勢,只欲避其鋒芒,又是自覺楊氏勢大,與天下之家利益關節諸多,長孫無忌輕易動不得他,多半已是打定了注意,要求自保了,李恪想要說動他,只怕機會渺茫。

不過李恪卻笑道:“這倒也未必,要說動楊恭仁,倒也未必便是今日。”

岑長倩聞言,不知李恪何意,只當李恪還欲改日再來拜訪,於是問道:“殿下可是要在華陰歇息一日,改天再行拜訪?”

李恪搖了搖頭道:“今日已經把話說到了這個份上,再拜便不必了,左右要打動楊恭仁,拉攏楊氏,倒也未必只有本王親自來此方可,這世上還有比本王更爲合適的人。”

岑長倩聽了李恪的話,面露不解之色,問道:“楊恭仁自己不買殿下的帳,難道還有旁人能助殿下說服楊恭仁嗎?”

李恪自信道:“那是自然,今日本王華陰之行絕非空手而回,只是此事倒也不急於一時,待本王到了揚州後再說。”

李恪說完,便自席君買的手中接過了馬繮,翻身上馬,當先離開了。

岑長倩看着李恪離去的模樣,顯然不似剛剛在府內吃了癟的模樣,岑長倩也不禁好奇起了李恪口中那個能幫他說服楊恭仁的人。

“莫不是貴妃娘娘?”岑長倩左右想不出比李恪更加合適的人,唯一有點可能的便是李恪生母,出身楊氏的楊妃了,岑長倩也連忙上馬,趕到了李恪的身旁,不解地問道。

不過李恪卻搖了搖頭道:“非也,母妃雖是楊家女,但身在後宮,豈能隨意出得長安,更何況以楊恭仁的性子,就算是母妃來了,也未必能成。”

岑長倩聽了李恪的話,好奇地問道:“那殿下所指何人?”

岑長倩一向聰慧,岑家子弟中無人能與之比肩,否則岑文本也不會在李恪將行之前將岑長倩引薦於他。可今日李恪之意岑長倩卻始終捉摸不透,看岑長倩的模樣,若是李恪不能爲他解答,恐怕他要一連數日食不知味了。

岑長倩乃岑文本親侄,岑文本將岑長倩薦於李恪,岑長倩自然是信得過的,這一點李恪倒不擔憂。

李恪對岑長倩道:“要想說服楊恭仁投向本王,難道這世上還有比長孫無忌更好的說客嗎?”

岑長倩聽了李恪的話,先是一愣,但緊接着臉上便掛起了一絲笑意,他明白了李恪的意思。

————————————

看着李恪一行人出了楊府大門,未做片刻停留,直往華陰縣城門的方向而去,楊府的門子便連忙回了府中。

“回稟阿郎,殿下已經離府了。”門子回到府內,對正在等着的楊恭仁道。

楊恭仁聞言,問道:“他們去往了何處?”

門子回道:“出了府們後,殿下便上馬出了城。”

“出城了?”楊恭仁聽着門子的話,驚訝道。

門子道:“殿下確實已經出城看,算着功夫,只怕殿下已快到城外了。”

楊恭仁出於自保,不願插手李恪和長孫無忌之事,他聽聞李恪未在華陰多做逗留,而是出了府便直接出城了,這本該是好事,可楊恭仁卻隱隱覺得有一絲不妥。

此前楊恭仁雖從未與李恪打過交道,但他對李恪的瞭解卻不少,依他對李恪的瞭解,李恪絕非易與之輩,他當真會因爲自己的幾句話便對自己此前的心思作罷,不再牽扯楊家了?

楊恭仁非是李恪,他如何知道李恪的心思,但李恪八歲北上爲質,四載後攜潑天之功還朝,這是何等的堅忍和膽略,對李恪這個少年,他從不敢有絲毫的大意。

李恪看似未曾因楊恭仁回絕他而不滿,可知道他真正的心思。

楊恭仁對門子吩咐道:“即刻派人前往城外打探,看看楚王離府後去往了何處,是否另有停留。”

楊恭仁猜不透李恪的心思,他唯一的希望便是李恪急於南下,無暇在華陰久顧,否則被李恪這隻小狐狸盯上,着實是件叫他頭疼的事情。

第四章 面聖第七章 考較第二十二章 執失思力第十五章 鐵山大捷第七十八章 換將第四章 易爵第二十五章 命格第十二章 夜襲第二十三章 行抵揚州第四十四章 李長沙第十章 頡利求和第十七章 急招第三十七章 京中風雲第五十五章 禁中奏對第六章 岑長倩第二十四章 長孫衝從軍第二十四章 轉醒第十七章 朝議第十五章 兵臨渭水第七章 武家女第八十四章 夷男籌聘第三十五章 再會趙德言第四十三章 杜相罹患第十九章 夏乏第六十五章 伏擊第十八章 請旨第二十七章 便橋之盟第三十四章 以身赴險第四十五章 皇子遭劾第七十三章 中眷裴氏第十九章 太子側妃第三十章 爭執第六章 石室第三十四章 福星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四十九章 李奉慈“從良”第七十一章 文水縣第九章 賀蘭越石之死第三十章 事定第四十六章 李恪探病第六章 賀蘭越石第五十九章 起兵第五十七章 李世民試子第七十六章 識貨的杜如晦第六十七章 狄仁傑第三十二章 李承乾之憂第四章 面聖第三十八章 伏殺第五十九章 共存亡第六十七章 交易第六十一章 還京第二十六章 請帖第十四章 恩蔭第三十六章 以畫爲餌第十一章 弘農楊氏第八章 自求彈劾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三章 西平邊患第五十二章 道士第八章 鞠文泰第六章 拜府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十三章 拔灼身死第十二章 夷男第二十四章 揚州刺史第四章 陰山下第十八章 山陽酒館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七十一章 文水縣第三十一章 殺俘第六十三章 長孫設宴第十五章 議取汗庭第四十四章 太子易師第六十六章 朔方易主第七十八章 臨江宮宴第六十章 鐵勒九部第二十七章 破敵第三十六章 煙雨樓第四十五章 皇子遭劾第二十五章 長安少年第四十四章 玄策隱憂第三十四章 題字第二十四章 王玄策第七章 武家女第五章 玄都觀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三十四章 察覺第三十一章 校場第八章 不讓寸步第二十二章 貴妃第三十章 借馬尋釁第八章 新皇登基第二十八章 阿史那思摩封汗第三十四章 察覺第三十一章 叛國之污第六十四章 武士彠去職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六十五章 江上第二十三章 戰前第二十六章 請帖
第四章 面聖第七章 考較第二十二章 執失思力第十五章 鐵山大捷第七十八章 換將第四章 易爵第二十五章 命格第十二章 夜襲第二十三章 行抵揚州第四十四章 李長沙第十章 頡利求和第十七章 急招第三十七章 京中風雲第五十五章 禁中奏對第六章 岑長倩第二十四章 長孫衝從軍第二十四章 轉醒第十七章 朝議第十五章 兵臨渭水第七章 武家女第八十四章 夷男籌聘第三十五章 再會趙德言第四十三章 杜相罹患第十九章 夏乏第六十五章 伏擊第十八章 請旨第二十七章 便橋之盟第三十四章 以身赴險第四十五章 皇子遭劾第七十三章 中眷裴氏第十九章 太子側妃第三十章 爭執第六章 石室第三十四章 福星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四十九章 李奉慈“從良”第七十一章 文水縣第九章 賀蘭越石之死第三十章 事定第四十六章 李恪探病第六章 賀蘭越石第五十九章 起兵第五十七章 李世民試子第七十六章 識貨的杜如晦第六十七章 狄仁傑第三十二章 李承乾之憂第四章 面聖第三十八章 伏殺第五十九章 共存亡第六十七章 交易第六十一章 還京第二十六章 請帖第十四章 恩蔭第三十六章 以畫爲餌第十一章 弘農楊氏第八章 自求彈劾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三章 西平邊患第五十二章 道士第八章 鞠文泰第六章 拜府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十三章 拔灼身死第十二章 夷男第二十四章 揚州刺史第四章 陰山下第十八章 山陽酒館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七十一章 文水縣第三十一章 殺俘第六十三章 長孫設宴第十五章 議取汗庭第四十四章 太子易師第六十六章 朔方易主第七十八章 臨江宮宴第六十章 鐵勒九部第二十七章 破敵第三十六章 煙雨樓第四十五章 皇子遭劾第二十五章 長安少年第四十四章 玄策隱憂第三十四章 題字第二十四章 王玄策第七章 武家女第五章 玄都觀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三十四章 察覺第三十一章 校場第八章 不讓寸步第二十二章 貴妃第三十章 借馬尋釁第八章 新皇登基第二十八章 阿史那思摩封汗第三十四章 察覺第三十一章 叛國之污第六十四章 武士彠去職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六十五章 江上第二十三章 戰前第二十六章 請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