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玄都觀

玄都觀位於長安城南崇業坊內,與靖善坊的興善寺隔朱雀大街相望,併爲長安佛道名望所在。

玄都觀觀史頗久,隋初宇文愷奉文帝楊堅之命,以乾卦爻辭之道興建大興城時便將玄都觀移至了此處,宇文愷以玄都觀鎮壓都城風水,爾來五十載。

玄都觀香火極盛,觀主棲雲道長更是道學翹楚,道法之深,天下仰望,故而慕名而來的善男信女無數,玄都觀香火自然極盛。

幾日前,李恪在玄武門遇刺,昏迷曠日,宮中御醫幾番施藥均是無用,眼看着李恪便要不成了。

楊妃見愛子瀕危,萬念俱灰之下入玄都觀拜見棲雲道長,爲李恪祈福,許下重願。不曾想,楊妃方纔自玄都觀回宮,李恪便就醒了,楊妃心中念着此事,李恪身子一好,楊妃便帶着李恪出宮還願來了。

對於這些玄學之道,虛而無實的東西,李恪本也是不信的,但楊妃一力堅持,李恪也不忍忤逆了阿孃之意,便也一早隨着出宮了。

長安城佈局獨特,以朱雀大街爲界,東西合計一百零八坊,呈東貴西富,北實南虛之勢。

李恪自朱雀門出宮,一路南下,起初人煙倒還稠密,可越往南走,人流便越發地稀疏。再加上時辰尚早,近來又非崇道禮佛的大日子,待李恪到了崇業坊,街道之上出去稀稀疏疏的信徒,已經少見行人了。

“阿孃,這玄都觀是否太偏遠了些,怎的這般許久纔到?”李恪自馬車上走下,拍了拍坐的有些發麻的腿,對楊妃道。

楊妃聞言,瞪了李恪一眼,提了提李恪的耳朵,小聲地警斥道:“小兒無知,怎敢胡言亂語,玄都觀之名天下仰望,棲雲道長更是得道高人,你的性命還是棲雲道長救回的,以後可不敢再這麼說了。”

李恪只是隨口一句抱怨,沒想到楊妃反應竟會這麼大,悻悻地點了點頭,老實地閉上了嘴。

楊妃身旁的瓶兒見李恪被楊妃說地一臉茫然的樣子,掩嘴一笑,彎腰靠在李恪的耳邊提醒道:“玄都觀觀主棲雲道長乃陛下所封之大唐國師,地位尊崇,太子尚且禮敬,你切莫失了禮數,平白惹得娘娘不喜。”

此時李世民尚未登基,瓶兒口中所說的陛下自然就是他的祖父李淵了。

李恪原本還對阿孃的謹慎頗不理解,如今聽瓶兒一說,頓時便明白了過來。李唐皇室以道家祖師李耳後人自居,而棲雲道長更是道家高人,李淵拜他爲國師倒也不奇怪。

對於玄都觀,李恪知之甚少,也沒什麼興趣,但當李恪站在玄都觀的觀門口,卻也被這眼前的氣象驚到了。

玄都觀位於矮丘之腰,自下而上合計有石階一百零八級,暗合天罡地煞之數,分毫不差。

李恪踩着石階緩緩往上走去,雖還未見觀門,可入鼻的已是淡淡的檀香氣,看見的也是嫋嫋入雲的輕煙,再加上耳邊這陣陣悅耳的撞鐘聲,倒也頗有幾分世外清淨地的意思了。

玄都觀外的石階並不高,李恪不過登了片刻便到了觀門口。

在觀門的兩側,首先入眼的是一對一人多高的石獅,目如圓鈴,頭披卷毛,張嘴揚頸,煞是威武。

接着,李恪擡頭望去,一面一丈餘高,三丈餘寬的門牆便橫亙在了李恪的眼前。灰牆褐瓦,兩側飾以龍鳳紋飾,在門牆的上沿,古舊的金匾上書筆力蒼遒的“玄都觀”三字,而在金匾之下,則是一對道聯:“天近元門,上極鬥牛之氣;雲開黃道,永依日月之光。”

龍鳳紋飾本是皇室獨有,普天之下的道觀中,能用龍鳳的恐怕也就只有棲雲道長所掌的玄都觀了,有此可見玄都觀位份之高。

“棲雲道長乃世外高人,不喜人多眼雜,進來兩人便是,其餘人等便在此等候,若有吩咐再傳你們進來。”到了觀門口,楊妃對身後跟隨的一衆東宮衛率的侍衛吩咐道。

玄都觀不同於尋常道觀,在朝中地位極高,以往就連皇帝李淵來此都不會帶大隊人馬入觀,楊妃自然也不敢壞了規矩,惹人非議。

楊妃自然有她的考慮,可聽了楊妃的吩咐,衆侍衛臉上卻露出了一絲難色,紛紛看向了李恪。

李恪方纔遇刺不久,長安震動,一衆侍衛隨李恪出宮時便得了太子左衛率將軍尉遲恭的吩咐,務必隨身護衛漢中郡王,寸步不離,他們不敢讓李恪孤身入觀。

李恪見狀,他自然不會忤逆楊妃的意思,可也不欲叫士卒爲難,平白開罪他們身後的尉遲恭。

李恪對東宮侍衛道:“玄都觀乃國師棲雲真人所在,戒備森嚴,鮮有閒雜人等,本王與阿孃的安全自然無虞,你們便在觀外等候便是。今日之事回宮後本宮自當向尉遲將軍言明,與你等無關。”

如今東宮衛率大多爲當初李世民爲秦王時的秦王府護衛,玄都觀禁入刀兵的規矩他們自然也是知道的,既然李恪已經將話講到了這個份上,自然也不會再多言,除去跟隨李恪入觀的兩人,其餘人等均留在了觀外。

棲雲道長乃當世高人,深厚李淵器重,如今雖大權已在李世民手中,但李淵的地位依舊超然,楊妃生怕李恪年幼,說話間失了分寸,叮囑再三才放心地帶他進了玄都觀。

楊妃帶着李恪進了玄都觀的內殿,便對殿內負責迎客的道童唱喏道:“善信楊氏,特攜小兒李恪前來拜謝棲雲真人,還乾道望代爲通稟。”

道童聞言,神色一愣,接着忙問道:“可是楊妃娘娘和漢中郡王當面?”

這迎客道童本就是方外之人,甚少出觀,再加上楊妃與李恪又並未表明身份,這道童本該不知他們是何人,怎的一開口便道出了他們的身份?

楊妃不解地回道:“善信正是太子側妃楊氏,小兒也正是漢中郡王李恪,不知乾道如何得知善信的身份?”

道童聽聞楊妃自承身份,於是回道:“家師昨日收到娘娘拜帖,便知娘娘與殿下今日來此,特命小道在此等候。”

楊妃聞言笑道:“棲雲真人有心了,真乃當時高人,只是不知真人現在何處,可否相見?”

道童搖了搖頭道:“娘娘與郡王當真是不巧,家師昨日測算到西南當有機緣,已經連夜入終南山求道去了,今日怕是見不成了。”

聽聞棲雲道人入了終南山,李恪自然無所謂,可楊妃不免惋惜道:“真人於小兒有恩,本想着今日能當面言謝,不曾想竟如此不巧。”

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十九章 狼谷第三十七章 北伐功成第二十五章 可汗狼騎第三十七章 獵狐第四十四章 擷玉樓第三十七章 京中風雲第十三章 拜師第三章 結好第二十三章 人情第四十七章 蜀方第三十二章 隴西李氏第四十八章 請君暫上凌煙閣第五章 射花燈第四十章 偶遇欽陵第三十章 爭執第六十三章 薛延陀佈陣第七十四章 勢變第十章 校場第五十六章 長孫父子第六十七章 水落石出第六十八章 守殯第二十章 回京第七十三章 太子醉言第四十五章 狼旗裹屍第二十五章 太子患病第十三章 拔灼身死第六十八章 心機第四十章 一語驚四座第三十三章 求情第四十八章 障眼法第二十九章 涼州司馬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三十章 長安樂第四十四章 太子易師第六十四章 突厥潰敗第三十二章 李承乾之憂第四十二章 欲擒故縱第六十五章 伏擊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三十三章 聯親第一章 朝覲第六十章 鐵勒九部第三十五章 誅首惡第二十章 蜀王求見第六十七章 餞別第四章 取義第三十五章 漢王入宮第十七章 反常第四十九章 放糧第二十三章 豪賭第七十章 空歡喜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三章 自請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四十六章 糧荒第四章 吐蕃之論第八十二章 重聘第二章 拒辱第八十九章 胭脂湖第四章 陰山下第三章 靈州軍第五十四章 名望殺人第二十六章 雲中城第四十一章 鳳求凰第二十五章 臨朝大封第九十一章 漕規第三十四章 以身赴險第五十六章 隱情第五十九章 賬簿第五十六章 長孫父子第二十二章 東宮密議第二十三章 人情第二十一章 自請爲質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二十六章 再遇仙娘第六十二章 東宮始亂第四章 易爵第三十四章 察覺第三十六章 推恩令第三十六章 戍堡第三十五章 長孫渙第六十二章 長孫衝拜府第六章 賀蘭越石第十一章 奉茶第十四章 臨危受命第三十七章 訴情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三十八章 下聘第六十七章 餞別第九章 拒親第二章 上元燈會第十六章 質子第十四章 廢止分封第三十一章 涼州隱患第六章 拜府第六十五章 伏擊第十九章 風暴將起第六十六章 蠱惑第十九章 蜀王壯哉
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十九章 狼谷第三十七章 北伐功成第二十五章 可汗狼騎第三十七章 獵狐第四十四章 擷玉樓第三十七章 京中風雲第十三章 拜師第三章 結好第二十三章 人情第四十七章 蜀方第三十二章 隴西李氏第四十八章 請君暫上凌煙閣第五章 射花燈第四十章 偶遇欽陵第三十章 爭執第六十三章 薛延陀佈陣第七十四章 勢變第十章 校場第五十六章 長孫父子第六十七章 水落石出第六十八章 守殯第二十章 回京第七十三章 太子醉言第四十五章 狼旗裹屍第二十五章 太子患病第十三章 拔灼身死第六十八章 心機第四十章 一語驚四座第三十三章 求情第四十八章 障眼法第二十九章 涼州司馬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三十章 長安樂第四十四章 太子易師第六十四章 突厥潰敗第三十二章 李承乾之憂第四十二章 欲擒故縱第六十五章 伏擊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三十三章 聯親第一章 朝覲第六十章 鐵勒九部第三十五章 誅首惡第二十章 蜀王求見第六十七章 餞別第四章 取義第三十五章 漢王入宮第十七章 反常第四十九章 放糧第二十三章 豪賭第七十章 空歡喜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三章 自請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四十六章 糧荒第四章 吐蕃之論第八十二章 重聘第二章 拒辱第八十九章 胭脂湖第四章 陰山下第三章 靈州軍第五十四章 名望殺人第二十六章 雲中城第四十一章 鳳求凰第二十五章 臨朝大封第九十一章 漕規第三十四章 以身赴險第五十六章 隱情第五十九章 賬簿第五十六章 長孫父子第二十二章 東宮密議第二十三章 人情第二十一章 自請爲質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二十六章 再遇仙娘第六十二章 東宮始亂第四章 易爵第三十四章 察覺第三十六章 推恩令第三十六章 戍堡第三十五章 長孫渙第六十二章 長孫衝拜府第六章 賀蘭越石第十一章 奉茶第十四章 臨危受命第三十七章 訴情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三十八章 下聘第六十七章 餞別第九章 拒親第二章 上元燈會第十六章 質子第十四章 廢止分封第三十一章 涼州隱患第六章 拜府第六十五章 伏擊第十九章 風暴將起第六十六章 蠱惑第十九章 蜀王壯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