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叛國之污

獻俘大典一直持續了一個多時辰,獻俘大典之後便是大宴,獻俘畢,文武衆臣紛紛移步麟德殿。

此時麟德殿內酒水珍饈已備,上百張桌案橫列大殿兩側,而在大宴的正中,則破天荒地擺上了兩個席位,一個屬於皇帝李世民,另一個則屬於許久未出現在衆人眼中的太上皇李淵。

自打玄武門之亂,李世民繼位以來,除了裴寂等幾位老臣,太上皇李淵便甚少出現在朝臣的視線之中,如此公開地現身,自貞觀元年以來還是首次。

這不只是太上皇自己的意思,這也是李世民第一次有這樣跟太上皇並列而絲毫不怵的底氣。

自承天門到麟德殿,隨着君臣落座,大宴開始。

“宴始,奏樂!”侍立在李世民身旁的常塗拍了拍手,對店內的宮伶吩咐道。

正如朝中大宴一般,凡是盛事,大宴之前必少不得要奏上一曲秦王破陣樂,這已是定規。

一曲奏罷,大宴纔算真正開始,衆人方可起著端杯。

坐在上首的李世民當先舉杯道:“自我大唐立國始,突厥便爲禍我北疆邊陲,歷經十三載,今日突厥終平,其間多賴衆卿之功,朕敬衆卿。”

李世民說着,端起了酒杯。

見李世民舉杯,衆人也紛紛舉杯道:“今日之功乃陛下日夜籌謀所得,臣等豈敢貪天之功。”

李世民見狀,笑道:“若無衆卿鼎力,朕縱然再多籌謀也不過孤身一人,來,我等共飲此杯。”

李世民說完,一飲而盡,而下坐的羣臣也是如此。

場面話說完,纔是真正享宴的時候,早間李恪雖用足了早飯,但上午李恪站了半晌,早已腹中空空,看着這滿桌的珍饈美味食指大動,起著便大快朵頤了起來。

李恪在突厥四載,身子磨鍊地比尋常少年健壯,再加上年少,又是正是吃壯飯的年紀,故而吃的香甜,與殿中文質彬彬,細嚼慢嚥的衆位文臣倒是顯得有些不同。

李恪的所爲看在長孫無忌等人的眼中,長孫無忌等人不禁在心中鄙薄了一番:“小兒久在番邦,言行竟也沒了我天朝上國,禮儀之邦的模樣,幾與蠻夷無異。”

李恪的所爲被長孫無忌看在了眼中,自也被殿中的旁人看在了眼中,其中一人便是殿中侍御史張行成。

所謂殿中侍御史,掌朝儀糾察,專劾百官失儀之過,李恪雖是親王,不在百官之內,但他既在殿中便是他職責所在。

張行成出自河北門閥中山張氏,倒也非長孫無忌黨羽,但他性子剛直,以敢直諫著稱,他哪裡會管李恪的身份。

張行成清了清嗓子,對李恪道:“此乃國宴,大殿之上請楚王注意儀態。”

李恪原本吃的正起勁,被張行成這麼一說,險些給噎住了。

李恪知道貞觀一朝政治清明,最不缺的就是諫臣,名氣大些的有魏徵、孔穎達,名氣小些便是權萬紀之流,只是李恪沒想到自己今日竟被彈劾了。

李恪被彈劾,他自己倒還未及說什麼,李世民先開口護短了,李世民道:“楚王少年心性,行事率真,張卿不必太過苛責吧。”

若是其他臣子,皇帝都已經開口維護了,自然就不會再咬着此事不放,更何況李恪失儀又非大事,不過張行成卻是個犟脾氣,他職責所在,盡連李世民開口都要堅持。

張行成道:“殿下雖少,但在這大殿之中便是我大唐臣子,殿下如此儀態,叫外邦之人見了如何是好?臣以爲殿下年少,亦需以臣儀自律方是。”

對於這些言官,李恪一向是敬而遠之的,李恪且無論對錯如何,也懶地同他們攪擾,免得越陷越深。

李恪當即正色道:“張御史所言極是,小王久在突厥,行事有時隨便慣了,近日確實是做的差了些,幸的張御史點正。”

李恪說完,整了整衣裳,正襟危坐了起來。

張行成本也非長孫無忌黨羽,與李恪並無瓜葛,李恪既已這麼說了,他也不會揪着不放,李恪之言方落,張行成便垂手退到了一旁。

李世民看着李恪忽然一本正經的模樣,擔心李恪尷尬,於是對李恪笑道:“朕嘗耳聞,恪兒在突厥時堪稱海量,如今回了長安,怎麼也不同朕喝上一杯?”

李恪知道,李世民這麼說是在替他打圓場了,李恪當即舉杯道:“有我大唐衆將在此,兒臣豈敢言海量二字。不過兒臣酒量雖不敢言深,卻也能陪父皇盡興,兒臣謹以此杯祝我大唐萬勝,賀父皇神威。”

李恪端起酒杯,一飲而盡。

李恪一尊酒下肚,面不改色,吐氣如常,顯然底子還是不錯的。

這大殿之上衆多將領,而爲將者少有不飲酒的,所以老酒鬼大有人在,李恪是真酒量還是假酒量,他們一眼便瞧了出來。

程咬金、尉遲敬德等一衆將領雖嘴上不說,但心裡已經對李恪多了幾分認可,至少與其他皇子想必,李恪不拘小節,酒量又極佳,很是和他們的胃口。

可李世民提起了李恪在突厥之事,受長孫無忌囑託的顏相時便抓到了機會。

顏相時突然出列道:“啓稟陛下,臣奏彈楚王殿下之過。”

顏相時之言一出,大殿上衆人頓時齊齊看向了他,眼中滿是不解,難不成李恪區區失儀之事顏相時竟還要抓着不放嗎?

李世民聞言,也指着顏相時怒道:“楚王失儀,區區小事難道你等也要盯住此事不放嗎?”

方纔張行成進言,李恪已然誠納,李世民只當顏相時還是揪着李恪之事不放,大動雷霆。

不過顏相時站在大殿之中,擡頭看了眼李恪,有看着李世民道:“臣彈劾的並非方纔楚王失儀之過。”

李世民對顏相時已經失去了耐心,不悅道:“那你欲彈劾楚王何事,若是你拿不準什麼證據來,朕今日絕不饒你。”

李恪雖然年少,但越是堂堂大唐親王,論位次也只是僅此於太子李承乾的,其實他們能夠隨意指摘的。

顏相時擡起口,緊緊地盯着李恪道:“臣彈劾楚王私通突厥,私縱要犯之過。”

顏相時之言一落,頓時滿殿譁然。

第三十八章 下聘第十八章 逼反第八十三章 定論第五十四章 姑蘇府統軍第五十六章 金山禍起第五十六章 長孫父子第六章 文士與道士第五十二章 薛仁貴第五十三章 進退兩難第三十四章 慌不擇路第四十九章 睢陽渡口第六十章 東市巧遇第二十七章 出兵與否第五十九章 入宮釋疑第十七章 楊氏入宮第一章 將欲還京第六十四章 突厥潰敗第二十七章 出兵與否第九十章 揚州三漕第七章 義成公主第二十六章 疑兵之計第六十八章 應對第十九章 尋機第四十四章 玄策隱憂第二十四章 貪狼會火鈴第三章 大婚在即第三十八章 下聘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二十一章 議封可汗第二十八章 定汗庭第十章 請辭第七十章 空歡喜第七十四章 勢變第七十章 雍王第六十章 密信第六章 佯攻第十六章 媚娘抵京第七十二章 武功郡王第三十章 不識女兒心第六十三章 心結第六十二章 輕騎出城第四十六章 送歸第五章 將欲南下第七十一章 文水縣第二十三章 大度設第十五章 之官右驍衛第二十五章 密謀第二十八章 護駕第十章 將往華陰第六十一章 以假換假第八十三章 將向荊州第二十一章 彈劾第四十五章 皇子遭劾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十四章 張元素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三十二章 阿史那社爾第二十六章 再遇仙娘第九章 蕭家姊弟第二十三章 改觀第五十四章 柳家第三十章 長安樂第十六章 北地亂起第八十二章 太子“蒙冤”第四十七章 鄭元壽第十七章 仙娘第四十五章 三席第九章 登基大典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三十七章 北伐功成第四十七章 長孫衝大婚第三十一章 校場第六十章 鐵勒九部第二章 將行第三十章 獻俘大典第四十三章 名冊第二章 一眼千年第四十四章 頡利亡第九十二章 手書第二十八章 釋懷第十章 請辭第十七章 朝議第四十五章 訓斥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六章 石室第四十八章 還國受阻第十六章 隋王獻璽第二十四章 再懷身孕第十一章 大軍凱旋第四十二章 定襄公主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九章 飲酒第四十章 換帥之議第七十九章 誤會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三十八章 自作主張第八章 新皇登基第十二章 門下駁詔第五十三章 月仙回揚
第三十八章 下聘第十八章 逼反第八十三章 定論第五十四章 姑蘇府統軍第五十六章 金山禍起第五十六章 長孫父子第六章 文士與道士第五十二章 薛仁貴第五十三章 進退兩難第三十四章 慌不擇路第四十九章 睢陽渡口第六十章 東市巧遇第二十七章 出兵與否第五十九章 入宮釋疑第十七章 楊氏入宮第一章 將欲還京第六十四章 突厥潰敗第二十七章 出兵與否第九十章 揚州三漕第七章 義成公主第二十六章 疑兵之計第六十八章 應對第十九章 尋機第四十四章 玄策隱憂第二十四章 貪狼會火鈴第三章 大婚在即第三十八章 下聘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二十一章 議封可汗第二十八章 定汗庭第十章 請辭第七十章 空歡喜第七十四章 勢變第七十章 雍王第六十章 密信第六章 佯攻第十六章 媚娘抵京第七十二章 武功郡王第三十章 不識女兒心第六十三章 心結第六十二章 輕騎出城第四十六章 送歸第五章 將欲南下第七十一章 文水縣第二十三章 大度設第十五章 之官右驍衛第二十五章 密謀第二十八章 護駕第十章 將往華陰第六十一章 以假換假第八十三章 將向荊州第二十一章 彈劾第四十五章 皇子遭劾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十四章 張元素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三十二章 阿史那社爾第二十六章 再遇仙娘第九章 蕭家姊弟第二十三章 改觀第五十四章 柳家第三十章 長安樂第十六章 北地亂起第八十二章 太子“蒙冤”第四十七章 鄭元壽第十七章 仙娘第四十五章 三席第九章 登基大典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三十七章 北伐功成第四十七章 長孫衝大婚第三十一章 校場第六十章 鐵勒九部第二章 將行第三十章 獻俘大典第四十三章 名冊第二章 一眼千年第四十四章 頡利亡第九十二章 手書第二十八章 釋懷第十章 請辭第十七章 朝議第四十五章 訓斥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六章 石室第四十八章 還國受阻第十六章 隋王獻璽第二十四章 再懷身孕第十一章 大軍凱旋第四十二章 定襄公主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九章 飲酒第四十章 換帥之議第七十九章 誤會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三十八章 自作主張第八章 新皇登基第十二章 門下駁詔第五十三章 月仙回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