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題字

正月十五,長安天街。

正月裡,上元佳節,又是熱鬧的一日,方纔了入了夜,南北長十里的天街已經是花枝招展,燈火通明的一片,來往人流如織,各色人等彙集,倒也是一派盛世場面。

“三郎怎的未騎日間新得的那匹馬,那匹馬媚娘看着神駿非常,正與三郎相和。”武媚娘和李恪並肩走在一處,看着李恪牽着的馬非是今日李世民才賜的那匹“定北”,好奇地問道。

李恪笑道:“定北確是好馬,但太過張揚了些,今日陪你逛這天街燈會,我連護衛都未準他們近前,只想着你我二人便好,免得叫你不自在。”

今日李恪新的那匹白馬確是難得一見的神駿,但此馬高大,比起尋常的馬來總要高上那麼一頭,而且通身雪白的一片,不見半根雜毛,這樣的馬若是牽出來,哪怕是在長安城,也是扎眼地很。上元節出遊本就是圖個與民同樂的樂子,若是大張旗鼓地反爲不美。

武媚娘倒是未曾想到李恪竟會這樣說,竟會爲她考慮地這般細緻,武媚娘嫣然一笑,便靠在李恪的身旁,貼的更近了。

天街之上擺着的,無非就是些花彩燈籠,各色雜耍玩意兒,每年也都大體相近,對於這些東西,李恪遊歷四方,看的多了,沒有太大的興致,倒是武媚娘這些小女子看的頗有興致,李恪跟在武媚孃的身後左左右右地看了許多。

“三郎快來,三郎快來,你且看這是何物?”李恪與武媚娘正並肩走着,武媚娘似乎突然發現了什麼極有意思的事情,指着前面的一件鋪面,忙對李恪道。

聽着武媚孃的呼聲,李恪順着武媚娘指着的方向看去,當先入眼的竟是一個半人多高,淺黃色油紙做成的碩大燈籠,只是這隻燈籠還未着彩,燈籠面上空白的一片,倒是和其他鋪子上的大有不同。

李恪看着眼前的燈籠,對武媚娘道:“這也是彩燈,只是這彩燈還未及繪色罷了。”

武媚娘問道:“既是彩燈,緣何不繪上顏色,豈不是怪異地很嗎?”

李恪笑了笑,解釋道:“這彩燈大地很,燈面空着的地方也是專門留給客人自己依喜好塗繪,若是再算上彩墨的耗費,恐怕這彩燈的作價比起尋常的還要貴上一些。”

武媚娘聽了李恪的話,頓時來了興致,武媚娘走到這家鋪面的跟前,端詳了這彩燈片刻,對店家問道:“這等着實有些意思,卻不知如何賣?”

店家回道:“燈作價兩百錢,若是小娘再用得上筆墨,則需另加一百錢。”

這店鋪的作價倒是與李恪所猜想的一樣,尋常彩燈尚不足兩百文,可這家鋪中還未着彩的燈便需兩百文,這還是沒算上着彩所需的筆墨錢。

不過這彩燈雖不便宜,但這區區幾百錢對李恪而言更算不得什麼,武媚娘扭過頭去對李恪問道:“媚娘曾聽得阿爹有言,三郎文采斐然,勝於常人,不知可有興致在此留下墨寶?”

李恪聞言,搖了搖頭道:“若論字,我興許還能留下幾筆,但繪彩講究的是丹青,丹青之道非我所長,甚至可以說是一竅不通,我便不在此獻醜了吧。”

李世民諸子,若論騎射之術,當以李恪爲冠,這也是舉世皆知的,但若論丹青,李恪於此道着實名聲不顯,李恪所言也是實情。

不過武媚娘卻道:“三郎若是不欲作畫倒也無妨,這丹青之道媚娘也還略同一二,不如便由媚娘獻醜,爲這燈着彩,三郎題字,如何?”

自打武媚娘與李恪相識,而後定親,這還是李恪第一次得暇與武媚娘閒逛,李恪看着武媚娘興致頗高,倒也不忍回絕,於是笑着應道:“如此也好,我也好趁此見識一下媚孃的本事。”

武媚娘道:“那媚娘便獻醜了。”

武媚娘說着,便自店家手中接過了筆,沾各樣水色便在空白燈籠上畫了起來。

武媚娘年紀在此,學畫統共也不過三五載的功夫,與李恪見過的那些宮中畫師自然相去甚遠,不過好在武媚娘天資聰慧,動起筆來倒也頗見幾分功底。

李恪看着武媚娘動筆,李恪原以爲如武媚娘這樣的小女子作畫,想必畫的也大多是些花鳥之類,可武媚娘方一開筆,便叫李恪覺得大爲詫異。

武媚娘最先開篇的是一座夕陽之下,連綿漫開的羣山,而後是點綴在天邊的六七點孤鴻,而在羣山腳下則是一望無際的草場,草場之上一個少年郎正騎着一匹瘦馬,放着一羣羔羊。

這畫中的少年郎約莫八九歲的年紀,身姿清瘦但卻挺拔,手中正拿着一個長長地竹節,竹節之上繫着的則是犛牛的尾毛,正回頭南顧。

武媚娘畫的很是明顯,這畫中的少年也不難猜出是誰,還不等李恪開口,連一旁看着的店家都猜了出來。

“這位小娘畫的莫不是楚王殿下昔年在陰山牧羊之景?”店家看着武媚娘所繪的燈籠,對武媚娘問道。

武媚娘道:“正是,你也能看的出來?”

店家笑着回道:“楚王北質,救關中百姓於水火,我豈能看不出。更何況當初殿下凱旋難歸,我還曾瞧見過殿下一眼呢。”

武媚娘看了眼身旁的李恪,對店家笑着問道:“若此說來你還識得楚王了。”

店家想了想,搖頭道:“那哪還記得,那已是四年前的事情,楚王的模樣早已記得模糊了。”

武媚娘笑了笑,也不再同店家問話了,轉而對一旁的李恪道:“媚孃的畫已經作好了,便看三郎的題字了。”

“好。”李恪應了一聲。

李恪早先看着武媚娘作畫,便有打算,他自鋪上拿了支筆,蘸飽了墨,便在武媚孃的畫旁提筆下墨。

武媚娘靠在李恪的身旁,看着李恪落筆,隨着李恪一字一字落於紙上,輕聲念道:“異域陰山外,孤城雪海邊。秋來唯有雁,夏盡不聞蟬。雨拂氈牆溼,風搖毳幕羶。輪臺萬里地,無事歷三年。”

武媚娘看着李恪書於紙上的詩,臉上已然動容,世人皆知李恪在陰山牧羊,但卻少有人知其清苦,這首詩短短四個短句,卻將這幅畫所有未盡之意盡數書於紙上。

“公子的詩甚好,只是未免太過謙了,若非公子在北地斡旋,大唐又怎會如此順暢地定鼎突厥?”

就在李恪剛剛把筆擱下的時候,身後卻突然傳來了一聲李恪腦海深處,似曾相識的聲音。

第四十二章 夜談第二十一章 議親第十章 校場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八十八章 樑王李愔第四十七章 太子心病第二十三章 改觀第五十七章 李世民試子第五十三章 加賦第七章 朝議分封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十三章 李恪退封第三十章 獻俘大典第三十章 爭執第十七章 楊氏入宮第八十六章 鹽行易主第四十二章 李恪入宮第七十七章 權萬紀第五章 汗庭第七十三章 撤離第七章 和親第六十章 鐵勒九部第三十四章 察覺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八十五章 沙匪第七十五章 回揚第九章 南下籌謀第八十九章 絕婚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二十一章 議親第八十五章 曬鹽第三十三章 請纓第十一章 大軍凱旋第二十五章 太子患病第二章 再見楊恭仁第三十二章 阿史那社爾第三章 戰恆安第十八章 逼反第八章 婚成第十五章 拒婚第五十二章 洛陽船行第七十六章 識貨的杜如晦第五十五章 圈套第四十五章 《洛神賦十三行》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六十二章 刺客第十章 收局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七十四章 流言第五章 玄都觀第四十五章 狼旗裹屍第十九章 李恪拜府第二章 西南戰事第三十一章 漢王李元昌第三十三章 先機第二十章 敲打第五十章 李家父子第五十八章 東宮失和第五十三章 月仙回揚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三十六章 一靜一動第四十五章 謂之賢王第四十九章 親往楚州第四十六章 孫思邈第十四章 虎頭湛金槍第二十五章 太子患病第六十一章 蘇瀟生怒第九十二章 手書第三十八章 向充設宴第七十三章 撤離第三十四章 以身赴險第五十一章 做局第四十七章 太子心病第二十五章 命格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第八章 新皇登基第六十四章 故人求見第八十六章 鹽行易主第十四章 藥箱第二十章 尋人第十八章 請旨第二十七章 認人的兕子第十三章 拔灼身死第四十八章 還國受阻第十三章 李恪退封第五十四章 定價第十二章 風從虎第五十九章 起兵第五十七章 改觀第四章 面聖第三十二章 蕭後第一章 接風第九十章 揚州三漕第十九章 蜀王壯哉第一章 北伐在即第八十三章 和親定議第五十九章 共存亡第四十四章 擷玉樓第三十三章 定北第五十六章 隱情
第四十二章 夜談第二十一章 議親第十章 校場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八十八章 樑王李愔第四十七章 太子心病第二十三章 改觀第五十七章 李世民試子第五十三章 加賦第七章 朝議分封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十三章 李恪退封第三十章 獻俘大典第三十章 爭執第十七章 楊氏入宮第八十六章 鹽行易主第四十二章 李恪入宮第七十七章 權萬紀第五章 汗庭第七十三章 撤離第七章 和親第六十章 鐵勒九部第三十四章 察覺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八十五章 沙匪第七十五章 回揚第九章 南下籌謀第八十九章 絕婚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二十一章 議親第八十五章 曬鹽第三十三章 請纓第十一章 大軍凱旋第二十五章 太子患病第二章 再見楊恭仁第三十二章 阿史那社爾第三章 戰恆安第十八章 逼反第八章 婚成第十五章 拒婚第五十二章 洛陽船行第七十六章 識貨的杜如晦第五十五章 圈套第四十五章 《洛神賦十三行》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六十二章 刺客第十章 收局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七十四章 流言第五章 玄都觀第四十五章 狼旗裹屍第十九章 李恪拜府第二章 西南戰事第三十一章 漢王李元昌第三十三章 先機第二十章 敲打第五十章 李家父子第五十八章 東宮失和第五十三章 月仙回揚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三十六章 一靜一動第四十五章 謂之賢王第四十九章 親往楚州第四十六章 孫思邈第十四章 虎頭湛金槍第二十五章 太子患病第六十一章 蘇瀟生怒第九十二章 手書第三十八章 向充設宴第七十三章 撤離第三十四章 以身赴險第五十一章 做局第四十七章 太子心病第二十五章 命格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第八章 新皇登基第六十四章 故人求見第八十六章 鹽行易主第十四章 藥箱第二十章 尋人第十八章 請旨第二十七章 認人的兕子第十三章 拔灼身死第四十八章 還國受阻第十三章 李恪退封第五十四章 定價第十二章 風從虎第五十九章 起兵第五十七章 改觀第四章 面聖第三十二章 蕭後第一章 接風第九十章 揚州三漕第十九章 蜀王壯哉第一章 北伐在即第八十三章 和親定議第五十九章 共存亡第四十四章 擷玉樓第三十三章 定北第五十六章 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