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不讓寸步

“老臣正是爲殿下持節之事而來。”

李恪聽着溫彥博的話,倒是稍覺幾分驚訝。

溫彥博性情忠直,武德九年李恪爲質北上,將他從頡利手中換了回來,故而於他有救命之恩,溫彥博也一直記在心中,他雖算不得李恪黨羽,但他和李恪的關係也絕對算得上是親善了,甚至溫彥博也還一度幫了李恪不少忙。

今日來信,勸李恪退節的大多是那些與李恪不相熟的朝臣,溫彥博也這麼說倒是叫李恪有些意外了。

“溫相也是來勸我抗命退節的?”李恪看着身前的溫彥博,皺眉問道。

溫彥博回道:“老臣來此,正是爲了此事。”

“這是爲何?”李恪與溫彥博的關係不同於長孫無忌、褚亮等人,李恪聽着溫彥博的話,不解地問道。

溫彥博回道:“殿下手持節鉞,看似威隆,實則於殿下無益,殿下與其拿着平白叫人忌憚,還不如退於陛下,也可全賢王之名。”

李恪接着問道:“本王持節,可掌生殺之權,怎會無益?”

溫彥博道:“揚州乃殿下封地所在,依老臣看來,殿下初往淮南當行寬仁之政。殿下若持節南下,雖手握生殺之權,卻叫淮南道上下生畏,若處之不當,淮南臣民或與殿下離心,豈非得不償失?”

如今的李恪親王之尊,已是揚州大都督,淮南道淮南道黜陟大使,就算沒有李世民所賜的節鉞,整個淮南道也以他爲尊,沒有任何人敢輕視於他。

對於李恪而言,有了節鉞,不過是多了一份生殺大權,叫人對他心中生懼罷了,就這一點而言,溫彥博的話倒也有幾分道理。

不過溫彥博的意思李恪雖然明瞭,但李恪卻還是搖了搖頭道:“本王久在京中,淮南、揚州上下不服本王者或大有人在,然本王若手握節鉞,當可震懾宵小,行事事半功倍。”

李恪年少,更是初次外放,此前並無管制州部的經驗,官署上下難免有不服他的人,如今有這一道節鉞在,那些人自然收斂許多,縱然心中有不服者,也不敢表於明面,少了許多麻煩。

不過聽了李恪的話,溫彥博卻道:“然殿下仁德,非是擅殺之人,縱持節鉞,當也不會輕用,也不過束之高閣而已。”

在溫彥博看來,李恪不是嗜殺的性子,輕易不會調用,與其帶着節鉞千里迢迢地去了揚州,平白叫人忌憚,還不如向李世民婉拒賜節之事。

不過李恪想了想卻道:“劍乃君子之兵,君子佩劍,豈爲殺人乎?”

李恪之言一出,溫彥博頓時啞然。

大唐以武立國,君臣尚武,莫說是武將了,就連文臣佩劍的亦大有人在,但這些文臣佩劍又有幾個是爲了殺人,除了震懾宵小外,更多的還是一種喜好和象徵。

在李恪看來,文臣佩劍而不殺人,與他持節鉞而不殺人,別無二致。

李恪見溫彥博未言,便接着道:“持節之命,乃父皇所賜,既是權力,亦是父皇之恩寵,本王豈能抗之。”

自大唐立國以來能予賜節者不過當年尚是秦王,南征北戰時的李世民而已,而自李世民登基爲帝以來,能予賜節的,李恪還是頭一個。

這對於李恪而言,不知是權力,更是一種殊榮,是李世民對於他的寵愛,他何必抗節。

溫彥博聽了李恪的話,便知李恪心意已決,自己多半是說不動他了。

溫彥博嘆道:“殿下行事,還是如此率性,看來老臣當年之言,殿下是半個字都未聽進去。”

當初李恪剛自突厥回長安時,溫彥博便曾對行事頗爲張揚的李恪說過:“木秀於林風必摧之,行高於人人比非之。”希望李恪行事收斂,莫要叫旁人生了妒意,可是光看李恪的所作作爲,自然沒有聽進溫彥博的話。

李恪對溫彥博道:“節鉞既是父皇給的,本王便當收着,本王管那些旁人作甚。”

溫彥博搖頭道:“爲了一個有名無實的節鉞,平白惹地朝中羣臣生怨,殿下何其不智。”

李恪知道溫彥博之意,溫彥博與那些來信望李恪抗節的人不同,他是出了心地爲李恪考慮。

溫彥博年邁體弱,下了朝後本已疲累非常,這這種情況下他還專程跑來一趟楚王府,無非就是擔心李恪因爲賭這一口氣,收了李世民所賜的節鉞,開罪了許多朝臣,得不償失罷了。

若是旁人這麼同李恪說話,李恪早就生了怒,但李恪看着眼前這個對自己頗爲關心,卻很是固執的老人,笑了笑,不予置評,只是道:“溫相多慮了,此事本王自有思量。”

——————————————

李恪即將外放出京之事算不得朝中辛秘,不過區區半日,長安城中已經開始不知不覺地,悄悄地傳來開了。

而這長安城中消息最爲靈通的地方,除了皇宮之中,便屬城北的平康坊了。

平康坊中上至京中權貴,下至販夫走卒,各色人等彙集,人多耳雜,故而也是消息傳得最快的地方。

“楚王李恪不日即將南下揚州,你速命人將這個消息帶回給主人。”平康坊擷玉樓的後院,一個衣着豔麗,容貌姣好的女子,竟躲在一個不起眼的角落,趁着旁人不備,操着一口熟練的揚州口音對前來送酒的酒行腳役小聲道。

這酒行腳役的聽了這女子的話竟沒有絲毫的驚訝,顯然,這兩個看似本該格格不入的兩人竟是相熟之人。

此事李恪即將外放的消息尚未傳地大開,知道此事的人尚是少數。

他聽聞此事,驚訝道:“此事幹系重大,可出不得半點差錯。”

女子道:“這是許瑞醉酒後親口告知於我的,豈能有假,楚王出京也就在這兩日,傳信之事絲毫耽擱不得。”

許瑞乃吏部員外郎,也是這女子的老主顧,許瑞雖算不得什麼朝中大員,但也是消息靈通之輩,他酒醉之後的話自然做不得假。

酒行腳役聞言,當即回道:“姑娘放心,我這就回去安排人往揚州傳信,絕不耽誤了主人的正事。”

第十一章 奉茶第二十二章 憐惜第三十三章 立威第六十七章 階下之囚第六十五章 連遭打擊第八十九章 胭脂湖第二十四章 揚州刺史第十七章 威逼侯君集第六十七章 交易第四十二章 夜談第八章 慶功大宴第十六章 北地亂起第七十一章 月下第二十四章 再見長孫第六十四章 武舉第六十九章 行殯第六十一章 無緣東宮第四十六章 大唐來使第二章 西南戰事第二十二章 東宮密議第五十四章 御史臺密信第十九章 狼谷第二章 蘇烈拜主第四十章 墜馬第十五章 兵臨渭水第三十三章 定北第三十六章 推恩令第十八章 請旨第十四章 求親第四十七章 太子心病第六十章 密信第十章 將往華陰第十二章 門下駁詔第四十一章 鳳求凰第三十六章 自古名將如美人第五十六章 隱情第二十四章 再懷身孕第八十九章 胭脂湖第二十章 初定第十七章 楊氏入宮第十六章 殺機第六十三章 清兒被擒第十六章 東宮將廢第十八章 小公爺之志第三十六章 戍堡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四十章 盧山都督府第四十章 盧山都督府第五十八章 月下心事第四十六章 李恪探病第四十八章 嫌隙第三十一章 漢王李元昌第三十八章 下聘第七十一章 裡衣第三十八章 三英聚涼州第三章 戰恆安第四章 賢王李恪第六十二章 刺客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三十一章 涼州隱患第五章 引薦第三十一章 涼州隱患第十一章 欲用曳莽第二十三章 人情第五十七章 改觀第七十五章 杜如晦第三十六章 戍堡第八十二章 太子“蒙冤”第二十二章 李靖之憂第十二章 門下駁詔第三十二章 隴西李氏第二十五章 民望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五十八章 磧北大寨第七十章 風雲突變第八章 演練第七十章 段璀殉公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第四章 易爵第一章 玄武門第四十四章 李長沙第二十一章 議親第四十章 阿雲拜父第五十七章 漕行北擴第三十一章 春獵第七十四章 草原春獵第四章 祿東贊第五十一章 鬱督軍山第二十七章 破敵第五十八章 所謂風流第二十一章 夜渡鬱督軍山第六十八章 拒親第二十二章 長孫作繭第十一章 大軍凱旋第十五章 兵臨渭水第七章 朝議分封第八章 演練第三十三章 定北第八十六章 大漠遇襲
第十一章 奉茶第二十二章 憐惜第三十三章 立威第六十七章 階下之囚第六十五章 連遭打擊第八十九章 胭脂湖第二十四章 揚州刺史第十七章 威逼侯君集第六十七章 交易第四十二章 夜談第八章 慶功大宴第十六章 北地亂起第七十一章 月下第二十四章 再見長孫第六十四章 武舉第六十九章 行殯第六十一章 無緣東宮第四十六章 大唐來使第二章 西南戰事第二十二章 東宮密議第五十四章 御史臺密信第十九章 狼谷第二章 蘇烈拜主第四十章 墜馬第十五章 兵臨渭水第三十三章 定北第三十六章 推恩令第十八章 請旨第十四章 求親第四十七章 太子心病第六十章 密信第十章 將往華陰第十二章 門下駁詔第四十一章 鳳求凰第三十六章 自古名將如美人第五十六章 隱情第二十四章 再懷身孕第八十九章 胭脂湖第二十章 初定第十七章 楊氏入宮第十六章 殺機第六十三章 清兒被擒第十六章 東宮將廢第十八章 小公爺之志第三十六章 戍堡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四十章 盧山都督府第四十章 盧山都督府第五十八章 月下心事第四十六章 李恪探病第四十八章 嫌隙第三十一章 漢王李元昌第三十八章 下聘第七十一章 裡衣第三十八章 三英聚涼州第三章 戰恆安第四章 賢王李恪第六十二章 刺客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三十一章 涼州隱患第五章 引薦第三十一章 涼州隱患第十一章 欲用曳莽第二十三章 人情第五十七章 改觀第七十五章 杜如晦第三十六章 戍堡第八十二章 太子“蒙冤”第二十二章 李靖之憂第十二章 門下駁詔第三十二章 隴西李氏第二十五章 民望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五十八章 磧北大寨第七十章 風雲突變第八章 演練第七十章 段璀殉公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第四章 易爵第一章 玄武門第四十四章 李長沙第二十一章 議親第四十章 阿雲拜父第五十七章 漕行北擴第三十一章 春獵第七十四章 草原春獵第四章 祿東贊第五十一章 鬱督軍山第二十七章 破敵第五十八章 所謂風流第二十一章 夜渡鬱督軍山第六十八章 拒親第二十二章 長孫作繭第十一章 大軍凱旋第十五章 兵臨渭水第七章 朝議分封第八章 演練第三十三章 定北第八十六章 大漠遇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