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禁中奏對

“法司三堂不足誇,何如叩闕問楚王。”

欲谷設一事算不得什麼大案,結的也快,但李恪的名聲卻莫名其妙地傳了出去,甚至都被編成了調子,在街坊之中傳唱。

不過隨着李恪的名望一夕上漲,這一次不再需要任何人挑撥,各部彈劾李恪的奏本也如雪花般飛進了宮中。

御史臺首官,御史大夫溫彥博同李恪一向親善,尚還能壓制臺中御史,可刑部和大理寺便不會手軟,上到尚書侍郎,下到郎中司吏,彈劾李恪的奏本怕是已經摞地比李恪人還高。

朝堂之上,少有人會去細查此事,也沒有人相信李恪只是被拉扯入局之人,朝中大臣們看到的只是三皇子楚王恪擅自插手朝政,邀買人心,意圖不明。

太極宮,立政殿,李世民日常批閱奏章的書房。

李世民看着眼前對着如小山般的奏章,打開一本是彈劾李恪的,兩本是彈劾李恪的,第三本還是如此,李世民的眉頭不禁皺了起來。

李恪給大理寺下帖子,說來算不得什麼大事,只是李恪所爲,和如今外面風傳之事,着實叫三法司下不來臺,彷彿他們變成了擺設一般。

李恪做的雖然出格了些,但李恪爲民主事,本也無過,而李恪爲李世民愛子,頗得其寵,李世民自是不願以此事責罰李恪。

但李世民的心中卻也有另外一番隱憂,叫李世民有些左右爲難。

李世民看了眼身旁侍候着的黃門侍郎王珪,問道:“叔玠(王珪字),近日關於楚王之事,你在外面可有耳聞呀?”

王珪出自太原王氏,本爲廢太子李建成心腹,後又因楊文幹謀反案被流放嶲州,故而未及參與玄武門之變。後待李世民登基後,惜王珪之才,特招王珪回京效力,拜黃門侍郎,隨侍聖駕左右。

王珪出自世家名門,文采韜略俱是上上之選,性情又耿介忠直,李世民甚至一度有引之爲相之意,故而凡事有不絕者,常當面垂詢。

王珪回道:“此事宮外鬧得風聲正大,臣也曾有聽聞。”

李世民問道:“那此事你以爲如何?”

王珪想了想,並未回答李世民的話,反倒俯身拜道:“此事臣不敢說。”

李世民聞言,不解地問道:“哦?這世上竟還有你王叔玠不敢言之事,這是爲何?”

王珪回道:“楚王乃皇子,楚王之事便是天家之事,臣乃人臣,豈敢隨意置喙。”

王珪爲人臣,已經歷過一次皇位之爭,險些丟了性命,如今對此自然是敬而遠之。

李世民擺了擺手道:“朕當是何事,無妨,你但可之言,朕赦你無罪。”

王珪得了李世民這句話,這才道:“依臣看來,此事本身倒是算不得什麼大事,不過此事背後的危機陛下卻不得不防。”

李世民道:“講。”

王珪接着道:“嫡庶失衡,主次不調,陛下萬萬不可大意,以免重蹈覆轍。”

王珪之言一出,李世民頓時明白了他的意思,而王珪的意思也正是李世民所擔憂的。

這話若是自旁人口中說出,李世民興許還有擔心挑撥之嫌,但王珪絕不會。

王珪一向忠直,與長孫無忌、高士廉等人關係不和,王珪向着的是李世民,絕不會偏幫太子。

而隨着李恪北質回京,李恪的在京中的威望已經遠超諸王,甚至遠超太子李承乾,京中百姓,知楚王而不知太子者,大有人在。

不過此前李恪所爲並無半點不妥,李恪的功績也是在突厥四載換來的,於國有大功,李世民倒也樂見其成。

不過如今,隨着李恪的聲望大漲,三法司官員紛紛上書彈劾,李世民卻不得不開始重視了。

李世民本也非嫡長子,他太清楚自己的野心是從何而來的了。

李世民對皇位的野心也不是與生俱來,而是隨着他領軍出征,他立下越來越多的戰功,在朝堂累積越來越多的威望,他的野心纔會越發地膨脹。

可是現在,李恪似乎正在走他走過的路。

李世民曾經歷過兄弟手足相殘,同樣的事情他絕不希望在李恪和李承乾的身上再次發生。

李承乾纔是嫡長子,朝廷已然冊封的太子,與李恪相比,李承乾雖缺乏功績在身,但亦無不妥之初,若無天大的罪過,李世民絕不願廢儲重立。

若是尋常臣子恐會威脅到李承乾,興許李世民就直接下旨傷叱,遠調地方了,可李恪不同,李恪與李承乾手心手背都是肉,李世民重責哪一個都捨不得。

李世民對王珪問道:“你以爲楚王如何?”

王珪聽了李世民的話,臉上露出一絲凝重之色,想了想,纔回道:“楚王少而爲質,待人謙和,對陛下亦是忠心不二,雖年少,卻堪比古之賢王。”

李恪少而有功,曾爲大唐北上爲質四載,北伐之戰亦有建樹,故而無論是軍將還是文臣,李恪在朝中的口碑向來不差,王珪之語,算是中規中矩。

李世民聽了王珪之言,也微微點了點頭。

對於自己的三子,李世民自己也是疼愛有加,李恪雖是庶子,但他的官爵封賞絲毫不在李泰這個嫡子之下,甚至封地食邑猶有過之。

也不知是不是因爲在北地歷練的緣故,李恪少年老成,行事也進退有據,得宜得體,就算今日有諸多大臣上書彈劾,其實也不是什麼天大的事情,但李世民對李恪唯一的擔憂就算李恪因爲自己的疼愛生了不該生的心思。

但若是要因爲三法司大臣的上書,便責罰李恪,或者是言語傷叱,李世民還是於心不忍。

李世民對王珪道:“此事說來楚王並無大過,罰之不妥,然你之所憂朕同有深慮,你以爲此事該當如何處置?”

王珪沉思了片刻,對李世民回道:“既陛下不願罰楚王,那賞賜太子便是,楚王是聰明人,陛下在這個節骨眼上賞賜太子,楚王必知深意,而且就算楚王不知,岑文本也必會告知。”

李世民聽了王珪之言,滿意地點了點頭。

此時衆人彈劾李恪,李世民雖不予責罰,但卻賞賜了太子,衆人自然就知道了李世民的意思。

李世民當即下令道:“叔玠,替朕擬旨,冊李文紀爲太子少師,入值東宮,另着太子承乾於東宮聽訟,犯訴三法司有不服者,儘可於東宮上啓,令承乾斷決。”

第四章 易爵第五十三章 父子三人第十九章 狼谷第十九章 蜀王壯哉第七十二章 武功郡王第七十七章 誤會第二十四章 貪狼會火鈴第三章 自請第四十二章 李恪入宮第二十章 賢內助第十四章 拉攏第二十四章 密謀第四章 吐蕃之論第四十五章 三席第六十七章 東宮亂起第三十一章 涼州隱患第七十章 雍王第九章 長樂求情第三十八章 伏殺第八章 演練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四十八章 魏王李泰第三十九章 一擲千金第三十章 獻俘大典第七章 武家女第四十七章 武威倉第三十一章 不過芻狗第四章 賢王李恪第十八章 小公爺之志第五十八章 東宮失和第二十三章 改觀第六十七章 狄仁傑第六十六章 蠱惑第二十四章 揚威右驍衛第九章 拒親第十九章 風暴將起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第七十章 楊政道第三十九章 兵部郎中第二十三章 豪賭第二十九章 牛進達第五十八章 月下心事第五十五章 嫡子爭議第六十一章 蘇瀟生怒第二十六章 小兕子第六十八章 皇孫侍讀第五章 射花燈第四十一章 木秀於林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十四章 權萬紀之死第五十八章 東宮失和第十五章 搖搖欲墜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四十九章 稱心第四十七章 長孫衝大婚第十八章 逼反第六十六章 傳見第二十九章 騙城第二十七章 營嘯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九章 “忠勇”趙德言第五十八章 所謂風流第七十五章 草原亂起第五十九章 入宮釋疑第二十九章 灞橋再會第十一章 奉茶第十一章 蕭瑀上疏第六十七章 父子紛議第十九章 醉客第四十一章 女兒謀第四十三章 溫彥博病危第四章 祿東贊第五十五章 禁中奏對第八章 新皇登基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二十一章 夜渡鬱督軍山第八章 自求彈劾第六十七章 狄仁傑第九十二章 手書第六十章 左遊仙第九章 蕭家姊弟第六十八章 李恪牧羊第十一章 昆明池春獵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二十九章 平亂第三十九章 太子選馬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四十一章 鳳求凰第四十七章 中秋大宴第二十章 山陽縣尉第二十一章 議親第五十六章 隱情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三十四章 察覺第二十四章 密謀第五十一章 還京第七十二章 做戲第六章 阿史那雲第八章 演練
第四章 易爵第五十三章 父子三人第十九章 狼谷第十九章 蜀王壯哉第七十二章 武功郡王第七十七章 誤會第二十四章 貪狼會火鈴第三章 自請第四十二章 李恪入宮第二十章 賢內助第十四章 拉攏第二十四章 密謀第四章 吐蕃之論第四十五章 三席第六十七章 東宮亂起第三十一章 涼州隱患第七十章 雍王第九章 長樂求情第三十八章 伏殺第八章 演練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四十八章 魏王李泰第三十九章 一擲千金第三十章 獻俘大典第七章 武家女第四十七章 武威倉第三十一章 不過芻狗第四章 賢王李恪第十八章 小公爺之志第五十八章 東宮失和第二十三章 改觀第六十七章 狄仁傑第六十六章 蠱惑第二十四章 揚威右驍衛第九章 拒親第十九章 風暴將起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第七十章 楊政道第三十九章 兵部郎中第二十三章 豪賭第二十九章 牛進達第五十八章 月下心事第五十五章 嫡子爭議第六十一章 蘇瀟生怒第二十六章 小兕子第六十八章 皇孫侍讀第五章 射花燈第四十一章 木秀於林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十四章 權萬紀之死第五十八章 東宮失和第十五章 搖搖欲墜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四十九章 稱心第四十七章 長孫衝大婚第十八章 逼反第六十六章 傳見第二十九章 騙城第二十七章 營嘯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九章 “忠勇”趙德言第五十八章 所謂風流第七十五章 草原亂起第五十九章 入宮釋疑第二十九章 灞橋再會第十一章 奉茶第十一章 蕭瑀上疏第六十七章 父子紛議第十九章 醉客第四十一章 女兒謀第四十三章 溫彥博病危第四章 祿東贊第五十五章 禁中奏對第八章 新皇登基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二十一章 夜渡鬱督軍山第八章 自求彈劾第六十七章 狄仁傑第九十二章 手書第六十章 左遊仙第九章 蕭家姊弟第六十八章 李恪牧羊第十一章 昆明池春獵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二十九章 平亂第三十九章 太子選馬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四十一章 鳳求凰第四十七章 中秋大宴第二十章 山陽縣尉第二十一章 議親第五十六章 隱情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三十四章 察覺第二十四章 密謀第五十一章 還京第七十二章 做戲第六章 阿史那雲第八章 演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