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長孫設宴

在長安城,如果說擷玉樓是青樓翹楚的話,那樂仙樓就是長安酒樓之冠。

擷玉樓中多風流浪子,官宦子弟,而樂仙樓則憑藉着清雅的環境、絕好的地段還有大廚一手不錯的菜色,攬來了長安許多高官權貴爲客,絡繹不絕。

樂仙樓,二樓最靠裡的雅間,尋常人都進不得的地方,也正是長孫無忌宴請李恪的所在。

“臣長孫無忌拜見太子。”長孫無忌做東,先李恪一步而到,當李恪和長孫衝一同進了雅間,長孫無忌起身拜道。

長孫無忌見禮,李恪連忙上前,扶起了長孫無忌,而後拱手還禮道:“司空乃是本宮尊長,何必多禮。”

長孫無忌是長孫皇后的兄長,而李恪又是長孫皇后認下的嫡子,李恪所言並無不妥,長孫無忌這個禮,李恪還真不好生受着。

長孫無忌起身,引李恪到主位落座,而長孫無忌、長孫沖和長孫濬三人則分別分列而坐,坐在李恪的身側。

長孫無忌道:“長孫府今日宴請太子,太子能來實乃臣之榮幸。”

李恪笑道:“長孫司空能宴請本宮,纔是本宮難得之幸,本宮豈能不至。”

李恪的話雖然有玩笑的成分,但倒也不盡是虛言,畢竟長孫無忌以往和李恪不和,長孫無忌的飯,李恪可還是吃得第一頓,對李恪而言確也難得地很。

長孫無忌聞言,笑道:“怕只怕今日之宴太過雅淡,未必能和太子的胃口。”

樂仙樓是沒有青樓的清倌人,而李恪風流之名盛冠長安,在旁人看來,沒有美人陪侍的宴飲,恐怕未必能和李恪的胃口。

李恪輕笑了一聲道:“今時不比往日了,以往本宮爲親王,行事自然百無禁忌,但如今既爲儲君,爲國人之表率,行事自然拘謹些地好,還是雅淡些地好。”

李恪和長孫無忌還在寒暄着,一旁坐着的長孫衝倒是先拿起了桌邊的酒壺,親自爲李恪和長孫無忌兩人滿上了酒。

待長孫衝將酒滿上後,長孫無忌當先端起酒杯,對李恪道:“太子往酒泉祭祖,又西巡涼州,爲國辛勞了,臣這一杯酒雖然來地晚了些,但也就當是爲太子接風了。”

李恪見狀,也端起手中的酒杯,對長孫無忌道:“司空的心意本宮心領了。”

說完,李恪端起酒杯,仰頭一飲而盡。

待一杯酒後,李恪又自己滿斟了一杯,對長孫無忌道:“既然司空如此客氣,那本宮也借花獻佛,這一杯,就當是本宮謝司空在朝中手下留情,迴護之恩了。”

幾日前,在滿朝上下都在彈劾李恪的時候,長孫無忌卻能一眼不發,最後也算是出言幫李恪渡了過去,對李恪也算是有所助益。

長孫無忌聞言,笑道:“哈哈,太子客氣,臣自保而已,可不敢言於太子之恩吶。”

其實到此時爲至,李恪雖然對長孫無忌的意圖有所揣測,但長孫無忌自己還沒有絲毫的表露,李恪自然也不會急着透底,短了城府。

李恪放下酒杯,笑道:“司空所言,本宮可就不明瞭,不知司空大人何爲自保?”

長孫無忌也笑道:“臣雖然老了,但眼睛看得還是比別人透亮些,看得清楚些的。長安大潮將至,唯有朝中那些挑樑小丑還如躍魚般上下歡騰,在臣看來不過尋死罷了。”

長孫無忌口中的大潮自然就是李世民和李恪有意打壓關隴門閥之事,而那些上下歡騰,不知死期將至的躍魚便是朝中那些彈劾着李恪的關隴門閥。

李恪知道長孫無忌言下之意,可也不直接點破,而是順着長孫無忌的話道:“既然大潮將至,正是魚獲最豐之時,司空何不也下場一試呢?”

長孫無忌道:“漁與魚不過半字之差,但卻是天壤之別,一爲刀斧,一爲牛羊,豈能一概而論,臣連自己是漁還是魚都不清楚,怎敢輕試。”

漁者,漁獵之用,爲器;而魚者,待捕之物,爲食。就眼下的情況而言,李世民和李恪先下手爲強,便是漁,而關隴門閥則是魚,長孫無忌是皇帝心腹不假,但他同樣是關隴軍事門閥中的權貴者,他的身份介於兩者之間,便極爲尷尬了。

李恪道:“一字之差,便是一念之間,是漁還是魚,不過看司空的意思而已。”

長孫無忌搖了搖頭道:“弄潮之事還是年輕人做地好,臣老了,不比太子和衝兒這般年壯了,恐怕難從太子之意啊。”

李恪之意,是要長孫無忌和自己還有李世民站於一處,對關隴門閥下手,但長孫無忌的態度卻頗多曖昧,既不想跟着關隴門閥一同成爲李恪和李世民的目標,又不想和李恪站於一處。

不過想來也是,長孫無忌雖想自保,但畢竟他自己也是關隴門閥中人,要他下手對付關隴門閥確實有些難爲他了。

李恪聞言,手指輕輕地叩擊着桌案,雙眼看着桌上的一盤魚膾,對長孫無忌問道:“那今日司空來見本宮是爲何事,總該不會是真的來請本宮食魚的吧。”

長孫無忌笑道:“自然不是,太子何許人也,若只是食魚,臣豈敢叨擾,臣今日請太子來此,是想跟太子做一筆交易。”

聽到“交易”兩個字,李恪的臉上不禁浮現了一絲笑意,李恪喜歡做交易,而且他做了這麼多的交易,他還鮮少有折了本的,以往不會,他相信這一次也不會。

李恪道:“本王雖然不是生意人,但也喜歡做買賣,司空但說便是。”

長孫無忌道:“臣老了,能走到今日也已經足夠了,早已沒有雄心壯志,不想也沒有下場弄潮的心思了。但長孫家不想做漁,也不想成了魚,不止是現在,將來也是,所以臣想跟太子做這個買賣。”

長孫無忌和整個長孫家不想成爲別人眼中的魚獲,最好的法子就算跟打漁的人站在一起,這個人現在是李世民,將來就是太子之位穩固的李恪,和李恪冰釋前嫌,自然就是長孫無忌今日所求了。

李恪問道:“司空所言對本宮而言不難,其實也是本宮一直所想,但買賣畢竟是雙方的事情,不知本宮從其中又能有什麼賺頭?”

長孫無忌問道:“貴妃主持後宮多年,已隱有母儀天下之勢,難道太子就不想再推一把嗎?”

第二十九章 獻馬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二十六章 疑兵之計第四章 陰山下第六十七章 父子紛議第五十二章 彈劾第四十一章 凱旋第四十五章 狼旗裹屍第二十三章 大度設第五十二章 道士第四十三章 名冊第十章 浚稽山陷第五十八章 月下心事第二十七章 認人的兕子第二十八章 頡利病危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五十三章 進退兩難第二章 再見楊恭仁第十五章 之官右驍衛第八十一章 失望的長孫衝第三十五章 李泰遭拒第二十八章 定汗庭第七十章 騙鉞第五十二章 秦帥診疾第六十六章 殊遇第三十二章 蕭後第十一章 蕭瑀上疏第八十三章 將向荊州第一章 玄武門第十三章 席君買第九章 南下籌謀第二十八章 釋懷第十六章 北地亂起第三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七十二章 做戲第七十二章 武功郡王第八十九章 絕婚第三十九章 一擲千金第六十五章 兵部尚書第五十三章 加賦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第二十六章 陌刀入陣第六十七章 交易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五十四章 太子妃第六十八章 心機第二十六章 雲中城第六章 佯攻第十六章 揚州之論第二十七章 出兵與否第二十六章 請帖第二十四章 密謀第十八章 逼反第三十九章 突厥之議第三十六章 一靜一動第八章 新皇登基第五十七章 漕行北擴第六十二章 朔方之戰第四十八章 嫌隙第四十四章 擷玉樓第二十二章 執失思力第五十六章 長孫父子第四十九章 稱心第一章 將欲還京第七十章 武順登門第二十七章 賠罪第五十七章 改觀第三十七章 蕭月仙第五十七章 漕行北擴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四十八章 藥王出手第三十三章 求情第四十一章 康蘇密的絕境第二十七章 芙蓉園宴第三十四章 蘇定方之邀第二十五章 長安少年第二十八章 定汗庭第十五章 議取汗庭第五章 上屋抽梯第六十二章 朔方之戰第十四章 求親第三十八章 伏殺第七十三章 太子醉言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三十三章 定北第四十九章 自作多情的杜相第六十一章 是非之地第十四章 恩蔭第五十七章 改觀第六十八章 李恪牧羊第五十六章 府軍治水第三十一章 殺俘第三十八章 夜擷明珠第三十八章 下聘第二十二章 憐惜第一章 朝覲第四十章 偶遇欽陵第五十一章 楚王讓美第五十六章 設局第四十二章 定襄公主
第二十九章 獻馬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二十六章 疑兵之計第四章 陰山下第六十七章 父子紛議第五十二章 彈劾第四十一章 凱旋第四十五章 狼旗裹屍第二十三章 大度設第五十二章 道士第四十三章 名冊第十章 浚稽山陷第五十八章 月下心事第二十七章 認人的兕子第二十八章 頡利病危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五十三章 進退兩難第二章 再見楊恭仁第十五章 之官右驍衛第八十一章 失望的長孫衝第三十五章 李泰遭拒第二十八章 定汗庭第七十章 騙鉞第五十二章 秦帥診疾第六十六章 殊遇第三十二章 蕭後第十一章 蕭瑀上疏第八十三章 將向荊州第一章 玄武門第十三章 席君買第九章 南下籌謀第二十八章 釋懷第十六章 北地亂起第三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七十二章 做戲第七十二章 武功郡王第八十九章 絕婚第三十九章 一擲千金第六十五章 兵部尚書第五十三章 加賦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第二十六章 陌刀入陣第六十七章 交易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五十四章 太子妃第六十八章 心機第二十六章 雲中城第六章 佯攻第十六章 揚州之論第二十七章 出兵與否第二十六章 請帖第二十四章 密謀第十八章 逼反第三十九章 突厥之議第三十六章 一靜一動第八章 新皇登基第五十七章 漕行北擴第六十二章 朔方之戰第四十八章 嫌隙第四十四章 擷玉樓第二十二章 執失思力第五十六章 長孫父子第四十九章 稱心第一章 將欲還京第七十章 武順登門第二十七章 賠罪第五十七章 改觀第三十七章 蕭月仙第五十七章 漕行北擴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四十八章 藥王出手第三十三章 求情第四十一章 康蘇密的絕境第二十七章 芙蓉園宴第三十四章 蘇定方之邀第二十五章 長安少年第二十八章 定汗庭第十五章 議取汗庭第五章 上屋抽梯第六十二章 朔方之戰第十四章 求親第三十八章 伏殺第七十三章 太子醉言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三十三章 定北第四十九章 自作多情的杜相第六十一章 是非之地第十四章 恩蔭第五十七章 改觀第六十八章 李恪牧羊第五十六章 府軍治水第三十一章 殺俘第三十八章 夜擷明珠第三十八章 下聘第二十二章 憐惜第一章 朝覲第四十章 偶遇欽陵第五十一章 楚王讓美第五十六章 設局第四十二章 定襄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