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太子易師

“陛下聖覽,臣密本稟奏:太子承乾,爲陛下嫡長,居東宮之要,立國儲之本,一身所繫,天下萬民,海內安穩。然太子年少頑劣,不知其重,竟與孩童無異,豈有人君之相,又怎宰治萬民,爲人表率?臣等聞之,痛切腑內...”

李承乾墜馬,斷了右腿,李世民的心裡本就不甚爽利,隨着一封自御史臺發來的匿名彈劾的奏疏,李世民的心中便越發的不悅了。

這封密奏所稟,仔細講來,所言確也不虛,太子李承乾身爲國本之重,自需謹言慎行,方是應當,可李承乾卻先失其德,再失其行,全無人君之相。有李世民文武雙全,珠玉在前,李承乾這個儲君着實顯得太過不堪了些。

只是這些話雖是不虛,若是放在平時,李世民也能聽得進去,但現在,在這個關頭,李世民怎麼看着都覺着是句句誅心,似是在隱射、污衊太子,恨不得將這包藏禍心的上書之人提來面前,重杖三十。

在李世民想來,這密本上書之人想來也不是什麼坦蕩君子,必是另有陰謀,若非如此,當真是如他自己本中所言那般憂國憂民,便該如魏徵那般直言勸諫,而非在背後作怪。

但這一封奏本還不是最爲致命的,致命的是隨着這封密本進宮,朝中內外在有心人的煽動之下,似乎已有太子德不配位,理當廢除的風聲。

李世民也下令常塗着內侍省徹查,三法司嚴肅,但這些東西便如山中之風,來的毫無痕跡,想抓又如何能抓得住,反倒越發惹得朝中謠言四起,李承乾的處境更爲不堪了。

不過此事雖然一時間查不出端倪來,然既是彈劾太子,必涉儲位之爭,造勢之人必有後手,李世民也在宮中等着,等着誰最先坐不住,露出了馬腳來。

就在李世民穩坐釣臺,在宮中等候的時候,有一個人終於出現了,只是這個人卻是李世民萬萬不希望看到的。

楚王李恪,李世民諸子中最爲得意的皇子,無論是文才武略,還是朝野名望,都遠非其他皇子可比,雖非嫡長,卻與李世民最爲酷肖,甚至在李恪的身上,李世民一度能看到自己少年時的模樣,故而李世民對他也極是寵愛,不在嫡子之下。

但今日,在這樣一個不合時宜地時候,李恪出現在了李世民的面前,卻叫李世民萬分失望,甚至有些痛楚,李世民萬不希望李恪會是那背後重傷太子的人。

但自李承乾被彈劾的消息出來後,衆位皇子中,李恪是第一個主動來見他的,李世民又如何不擔憂。

“兒臣李恪拜見父皇。”李恪站在殿中,對身前坐着的李世民俯身拜道。

李世民心中雖有些失落,但終究李恪還未開口,李世民擡了擡手,對李恪道:“恪兒來了,快快起身。”

“謝父皇。”李恪道了聲謝,站起了身子。

李世民看着李恪,對李恪問道:“恪兒今日來此所爲何事?”

李恪道:“兒臣來此乃是爲朝中彈劾太子之事。”

李世民聞言,心中一陣切痛,他最爲擔憂地事情終究還是要發生了。李世民不怕朝中大臣彈劾李承乾,李世民最怕看到的卻是諸皇子兄弟失和,手足相殘。

李世民強壓着心中的失望,沉聲問道:“太子何事與恪兒何關,竟要恪兒親自來進宮。”

李世民同李恪說話,乃是父於子,君於臣,他竟用上了“親自”二字,也算是在點示李恪了。

不過李恪倒是對李世民的點示渾然不覺,仍舊自顧道:“皇兄日前墜馬,朝中風聲四起,多是不利太子之言,臣以爲此中多爲包藏禍心之意,禍亂超綱,兒臣以爲父皇萬不可信,以免傷我天家父子之情。”

李恪之言方落,李世民的眼中頓時閃過了一絲亮光,李世民只知李恪是爲太子而來,他卻沒想到李恪竟是爲了迴護太子而來。

如此說來,倒是他這個父皇把李恪想的差了,一時間,李世民反倒對李恪生出了一絲愧疚。

李世民上前,看着李恪問道:“我兒也以爲朝中之言不當?”

李恪當即跪拜於地,對李世民俯首道:“兒臣願意身家性命爲皇兄作保,皇兄失行,不過一時之舉,蓋因年少,只消父皇並東宮諸位師傅多加管教,皇兄必能向好,還望父皇勿以皇兄之行生怒,生易儲之心,傷父子之和。”

所謂以身家性命作保,不過是李恪送到嘴邊的取巧之言罷了,說了也是無礙,難不成將來李承乾再次失行,李世民還能因此責罰李恪不成?

反倒是李恪的話,真正地說進了李世民的心中,在李世民看來,李恪肯以身家性命作押,力保李承乾的太子之位,可見李恪一片赤誠,手足情深。 щшш• т tκa n• ¢〇

李世民心中溢過滿滿的感動,面色動容,親自上前,拍了拍李恪的肩膀,雙手扶着李恪,感慨道:“我兒果與太子手足情深,若是太子知曉此事,想必也會甚爲欣慰。朕得子如此,爲父者何求!”

李世民身爲帝王,本該隱七情,藏六慾,言行公端,他此刻當着李恪的面說出這番話,可見李世民心中已對李恪中意甚極。

李恪輕聲笑了笑,也不知是被李世民誇的,還是自己慚愧的,面色突然一紅,對李恪道:“父皇謬讚了,兒臣爲弟,知皇兄行或有不當,但爲全兄弟情誼,不使手足不和,從不曾直言諫兄,已是羞愧,如何當得起父皇之言。”

李世民雙手扶着李恪的肩膀,聽着李恪的話,滿身都是一陣暖意,笑道:“此非我兒之過,我兒之言甚是,爲全兄弟情誼,有些話你着實不便開口。在朕看來,此事錯的不是我兒,是東宮詹事府的那幫臣子,若是他們能有魏徵之志,以諫諍爲心,太子又何至今日。”

李恪提及諫兄之事,等的就是李世民這句話,李世民之言方落,李恪便道:“太子詹事玄齡公才德兼備,確是舉世罕有之幹臣,這一點斷無可指摘,只是玄齡公性情太過圓和了些,若爲諫臣恐怕不妥,況且玄齡公身兼尚書僕射一職,省務繁多,東宮之事未必能盡數顧及,倒也不是玄齡公之過。”

李恪之言,倒也是實情,李世民聞言,點了點頭,贊同道:“我兒之言甚是,房玄齡性情溫潤,爲相尚可,爲師便有不足,這東宮教導太子之人,卻需另擇錚骨了。”

第五十六章 設局第四章 陰山下第七十三章 太子醉言第四十六章 送歸第七十四章 流言第四十八章 藥王出手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二十五章 命格第四十八章 淮南將亂第二十八章 媚娘善道第五十一章 緩緩歸矣第八章 新皇登基第十三章 召見第六十一章 無緣東宮第二十四章 神箭震軍威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四十一章 斷腿第七十一章 文水縣第十四章 藥箱第九章 南下籌謀第二十一章 夜渡鬱督軍山第四十五章 訓斥第七十一章 裡衣第四章 賢王李恪第三章 西平邊患第六十一章 頡利北征第二十四章 轉醒第五十四章 柳家第二十七章 便橋之盟第六十八章 身後憂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二十六章 再遇仙娘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四十三章 杜相罹患第六十七章 東宮亂起第四十七章 武威倉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七十一章 裡衣第六十章 太子還京第四十七章 中秋大宴第六十七章 父子紛議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四十一章 康蘇密的絕境第六章 石室第四十四章 太子易師第十八章 鐵勒內亂第七章 劉仁軌到府第二章 將行第六十三章 蘇瀟進宮第五章 汗庭第二十二章 長孫作繭第二章 端午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八十七章 漕運第八十章 武士彠第五十七章 漕行北擴第六十章 左遊仙第七十章 武順登門第八十三章 和親定議第十七章 親事府第十六章 東宮將廢第八章 不讓寸步第三章 大婚在即第十九章 尋機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三十七章 試探第十二章 門下駁詔第四十七章 回揚第二十八章 阿史那思摩封汗第三十八章 向充設宴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第七十章 風雲突變第二十二章 長孫作繭第二十三章 改觀第五章 祿東贊之憂第四十八章 障眼法第二十五章 民望第二十五章 主政右驍衛第九章 拒親第六十四章 武舉第二十六章 請帖第五十八章 月下心事第二十三章 聖旨至第二十七章 出兵與否第三十三章 請纓第六十五章 連遭打擊第五章 侯君集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七十四章 流言第四十四章 涼州信使第五十八章 東宮失和第四十一章 斷腿第五十二章 彈劾第七十九章 巧取第十五章 搖搖欲墜第六十二章 刺客第三十二章 反擊第四章 陰山下第八十六章 終見第四十四章 謂我何求
第五十六章 設局第四章 陰山下第七十三章 太子醉言第四十六章 送歸第七十四章 流言第四十八章 藥王出手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二十五章 命格第四十八章 淮南將亂第二十八章 媚娘善道第五十一章 緩緩歸矣第八章 新皇登基第十三章 召見第六十一章 無緣東宮第二十四章 神箭震軍威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四十一章 斷腿第七十一章 文水縣第十四章 藥箱第九章 南下籌謀第二十一章 夜渡鬱督軍山第四十五章 訓斥第七十一章 裡衣第四章 賢王李恪第三章 西平邊患第六十一章 頡利北征第二十四章 轉醒第五十四章 柳家第二十七章 便橋之盟第六十八章 身後憂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二十六章 再遇仙娘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四十三章 杜相罹患第六十七章 東宮亂起第四十七章 武威倉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七十一章 裡衣第六十章 太子還京第四十七章 中秋大宴第六十七章 父子紛議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四十一章 康蘇密的絕境第六章 石室第四十四章 太子易師第十八章 鐵勒內亂第七章 劉仁軌到府第二章 將行第六十三章 蘇瀟進宮第五章 汗庭第二十二章 長孫作繭第二章 端午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八十七章 漕運第八十章 武士彠第五十七章 漕行北擴第六十章 左遊仙第七十章 武順登門第八十三章 和親定議第十七章 親事府第十六章 東宮將廢第八章 不讓寸步第三章 大婚在即第十九章 尋機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三十七章 試探第十二章 門下駁詔第四十七章 回揚第二十八章 阿史那思摩封汗第三十八章 向充設宴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第七十章 風雲突變第二十二章 長孫作繭第二十三章 改觀第五章 祿東贊之憂第四十八章 障眼法第二十五章 民望第二十五章 主政右驍衛第九章 拒親第六十四章 武舉第二十六章 請帖第五十八章 月下心事第二十三章 聖旨至第二十七章 出兵與否第三十三章 請纓第六十五章 連遭打擊第五章 侯君集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七十四章 流言第四十四章 涼州信使第五十八章 東宮失和第四十一章 斷腿第五十二章 彈劾第七十九章 巧取第十五章 搖搖欲墜第六十二章 刺客第三十二章 反擊第四章 陰山下第八十六章 終見第四十四章 謂我何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