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福星

李恪下令大度設,征伐夷男,無非就是欲引夷男和大度設內耗,而後自己坐收漁人之利,可大度設也不是蠢人,李恪的用意他又怎會全然不知。

自打李恪的帥令送到大度設手中後,大度設一連數日都只是出兵佯攻,做做樣子而已,而後便連連遣使往鬱督軍山汗庭,只言手中兵力不濟,難滅夷男,請李恪恕罪。

其實大度設的反應也早已在李恪的意料之中,否則李恪也不會命王玄策來密見阿史那社爾,留下這個後手了。

起初李恪初定汗庭之時,手中兵力有限,李恪雖明知大度設對他陽奉陰違,但也沒有太好的辦法,但慢慢地隨着大唐餘路大軍紛紛向李恪靠攏,薛萬徹、執失思力部還有阿史那思摩、張公瑾部兵抵汗庭,李恪手中的兵力已經過了十二萬,自然不會再放任大度設和夷男不管。

就在衆軍行抵汗庭後的第二日,李恪留下副帥李績領兵四萬坐守汗庭,自己則率八萬大軍北上,親自收尾。

唐麓嶺下,夷男、咄摩支領三萬大軍居東,大度設、阿史那社爾領七萬大軍在西,而李恪則領八萬大軍在南。

“殿下,第二波傳令的人回來了,大度設假稱身子不適,還是不肯親自來營拜見大都督。”唐軍大營的帥帳之中,王玄策對李恪道。

大度設曾與李恪爲敵,如今迫於形勢,在李恪面前拿低做小,但這卻並不代表大度設便真的信服了李恪,相反的,大度設對李恪可謂是防備極重,既是因爲當年大度設曾一度於李恪爲敵,怕李恪秋後算賬,也是因爲大度設自己的野心太大,自知不能爲李恪所容。

大度設擔心李恪對他不滿,生怕自己去了唐軍大營被殺或被扣留,再也出不來,自然就不敢進唐軍大營拜見李恪了。

只是大度設名義上已投於李恪,如今大度設違拗李恪帥令,依理而言王玄策身爲李恪心腹,應當動怒纔是,可王玄策的臉上卻沒有絲毫動怒的意思,反倒掛着些笑意。

其實面露笑意的不止的王玄策一人,就連李恪自己也是如此,倒是有些大度設作爲正中下懷的意思。

果然,王玄策之言才落,李恪便笑道:“大度設不從號令,倒也省了本王的事情,本王也不必擔那無過而問罪的惡名了。”

李恪對大度設從來都是不放心的,留着他在金山危害甚大,隨着汗庭已定,大度設於李恪而言已經沒了可利用的價值,疑人不用,大度設左右又不能爲自己所用,李恪早有意除他,此番大度設抗命不遵正給了李恪發難的機會。

王玄策問道:“殿下欲何時處置大度設,眼下夷男未滅,此時便對大度設下手是不是早了些。”

李恪道:“夷男未滅,而大度設此人又是蛇鼠兩端之輩,若是此時動手,把他給逼得急了,未嘗沒有聯手夷男的可能,若是如此,到時恐難輕取夷男,平添麻煩。”

王玄策點頭贊同道:“殿下所言極是,不知殿下欲何時動手除掉大度設,臣也好早些去知會阿史那社爾一聲。”

李恪想了想,對王玄策道:“且再壓一壓,待明日本王先命人出兵稍作試探,而後將他們一網打盡,方能不留後患。”

“諾。”王玄策躬身領命,應了下來。

李恪和王玄策正在帥帳中還在商討着平定大度設和夷男之事,而就在此時,門外護衛的薛仁貴卻走了進來。

李恪和王玄策正在帳中議事,此事薛仁貴也是清楚的,若非緊要之事薛仁貴也不會入帳打攪。

李恪問道:“仁貴,何事?”

薛仁貴手中拿着一封書信,對李恪道:“太原那邊命人專程送來的王妃手書,王妃再三叮囑要儘快轉呈於殿下。”

武媚娘一向知曉輕重,哪怕是李恪在外,武媚娘給李恪寫信,大多也是隨軍中信使或者糧車一道送來,不會專程命人跑這一趟,這次武媚娘卻專程命人送信來此,必是緊要之事。

“莫不是府中出了什麼岔子?”若是官場上的事情,自當是由馬周行文來此,而這封信卻是武媚娘命人送來,多半便是府中之事了,李恪一邊自薛仁貴手中接過書信,一邊嘀咕道。

武媚孃的信來的有些突然,李恪本還是眉頭微皺,擔心是府中有什麼不妥之事,可就當李恪接過書信,展開看了數眼後,李恪臉上的憂慮爲之一掃,轉而是一陣喜色,與之前的模樣截然相反。

李恪的反應落在王玄策的眼中,王玄策也知武媚娘信中所言當不是什麼壞消息,於是問道:“不知王妃提及何事,竟叫殿下如此欣喜?”

李恪揚了揚手中的書信,激動道:“王妃有孕,本王有後了!”

李恪之言入眼,薛仁貴和王玄策兩人對視了一眼,也齊齊面露喜色,對李恪賀道:“臣等慶賀殿下,殿下有後,楚王府有後。”

王玄策和薛仁貴二人都是起於微末,受李恪知遇之恩纔有今日,李恪有後乃是大喜之事,他們也爲李恪高興,更何況王玄策和薛仁貴也都是楚王府門下,以往李恪無後,終究覺着欠了幾分妥當,如今武媚娘懷有身孕,李恪有後,楚王府上下自然也更加穩固。

李恪笑道:“北伐之戰收官在即,便自太原傳來了這等好消息,如此看來本王此子還是本王的福星了。”

王玄策聞言,想了想,眼珠一轉,也笑道:“何止是殿下的福星,殿下的小世子更是我大唐的福星。”

李恪問道:“哦?先生何處此言?”

王玄策回道:“小世子降生在即,我大唐便北伐大勝,如此命格,正盛我大唐,非古之明帝大賢不可,難道還不是我大唐的福星嗎?”

王玄策最善縱橫之道,這等人心思動地極快,而且最善營勢、借勢之法,他突出此言自然不會是無的放矢,李恪不過稍稍想了想,便明白了王玄策的意思,王玄策這是有意借北伐之戰爲李恪之子造勢,進而也是在爲李恪造勢。

天命之說,時人最愛信的便是這個,只要做的得當,確是個不小的助力。

第三十二章 蕭後第十四章 終破突厥第五十九章 起兵第五章 將欲南下第九十二章 手書第四十六章 大雨第五十五章 圈套第六十九章 逼反第二十二章 貴妃第十六章 質子第五十章 李家父子第二十五章 可汗狼騎第三十二章 李承乾之憂第八章 慶功大宴第六十八章 應對第六十四章 武舉第三十章 破陣第七十一章 歸途“遇刺”第九章 “忠勇”趙德言第四十九章 家書第五十七章 李世民試子第五十章 李家父子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七十四章 勢變第八十章 武士彠第七十六章 識貨的杜如晦第七十八章 換將第五十六章 長孫父子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七十四章 勢變第五十六章 設局第二十八章 揚州策第十六章 殺機第十二章 晉王李治第十八章 山陽酒館第十七章 楊氏入宮第六十七章 餞別第十一章 奉茶第五十九章 起兵第四十五章 皇子遭劾第四十九章 稱心第九章 飲酒第七十八章 臨江宮宴第五十九章 台州刺史第三十章 定盧山第七十章 武順登門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三十七章 蕭月仙第六十章 東市巧遇第十八章 鐵勒內亂第六十四章 武士彠去職第五十五章 禁中奏對第十四章 虎頭湛金槍第六十六章 朔方易主第十四章 求親第六十一章 無緣東宮第八十章 武士彠第六十章 秦府習武第五十六章 隱情第十三章 拔灼身死第十五章 鐵山大捷第四十六章 東宮事亂第二十二章 名劍配名士第十二章 夷男第十七章 威逼侯君集第二十五章 武順入宮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第三十二章 忠心耿耿趙德言第五十九章 起兵第二十八章 釋懷第三十六章 以畫爲餌第三十八章 伏殺第六十六章 交易第五十七章 改觀第三十一章 漢王李元昌第三十六章 自古名將如美人第十七章 頡利被擒第二十八章 彈壓第六十二章 輕騎出城第四十一章 康蘇密的絕境第五十七章 李世民試子第七章 曳莽奔疲第八十六章 終見第六十七章 流放第十五章 兵臨渭水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第五章 夜襲第三十一章 殺俘第八章 不讓寸步第七十三章 太子醉言第二十一章 議親第二十四章 密謀第六章 石室第十六章 質子第三十一章 春獵第二十六章 東宮偶遇第四十七章 太子心病第五十二章 道士第四十八章 魏王李泰第三十八章 伏殺
第三十二章 蕭後第十四章 終破突厥第五十九章 起兵第五章 將欲南下第九十二章 手書第四十六章 大雨第五十五章 圈套第六十九章 逼反第二十二章 貴妃第十六章 質子第五十章 李家父子第二十五章 可汗狼騎第三十二章 李承乾之憂第八章 慶功大宴第六十八章 應對第六十四章 武舉第三十章 破陣第七十一章 歸途“遇刺”第九章 “忠勇”趙德言第四十九章 家書第五十七章 李世民試子第五十章 李家父子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七十四章 勢變第八十章 武士彠第七十六章 識貨的杜如晦第七十八章 換將第五十六章 長孫父子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七十四章 勢變第五十六章 設局第二十八章 揚州策第十六章 殺機第十二章 晉王李治第十八章 山陽酒館第十七章 楊氏入宮第六十七章 餞別第十一章 奉茶第五十九章 起兵第四十五章 皇子遭劾第四十九章 稱心第九章 飲酒第七十八章 臨江宮宴第五十九章 台州刺史第三十章 定盧山第七十章 武順登門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三十七章 蕭月仙第六十章 東市巧遇第十八章 鐵勒內亂第六十四章 武士彠去職第五十五章 禁中奏對第十四章 虎頭湛金槍第六十六章 朔方易主第十四章 求親第六十一章 無緣東宮第八十章 武士彠第六十章 秦府習武第五十六章 隱情第十三章 拔灼身死第十五章 鐵山大捷第四十六章 東宮事亂第二十二章 名劍配名士第十二章 夷男第十七章 威逼侯君集第二十五章 武順入宮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第三十二章 忠心耿耿趙德言第五十九章 起兵第二十八章 釋懷第三十六章 以畫爲餌第三十八章 伏殺第六十六章 交易第五十七章 改觀第三十一章 漢王李元昌第三十六章 自古名將如美人第十七章 頡利被擒第二十八章 彈壓第六十二章 輕騎出城第四十一章 康蘇密的絕境第五十七章 李世民試子第七章 曳莽奔疲第八十六章 終見第六十七章 流放第十五章 兵臨渭水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第五章 夜襲第三十一章 殺俘第八章 不讓寸步第七十三章 太子醉言第二十一章 議親第二十四章 密謀第六章 石室第十六章 質子第三十一章 春獵第二十六章 東宮偶遇第四十七章 太子心病第五十二章 道士第四十八章 魏王李泰第三十八章 伏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