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請旨

當李恪知道薛延陀南侵,兵圍定襄城時,李恪的心中沒有絲毫的畏懼和震撼,相反地,李恪的內心更多的是一種興奮和激動,等了這麼久,薛延陀終究還是坐不住了。

不過想來也是,李世民爲防備薛延陀,安定北境,把阿史那思摩的二十萬突厥部衆自河套調去了漠南,薛延陀和突厥本就是宿敵,如今舊敵臨牆,薛延陀自然坐不住了。

其實若只是一個突厥倒也罷了,如今阿史那思摩麾下的突厥早已不是當初那個帶甲百萬,雄踞陰山的突厥汗國了,不過是一個躲於大唐羽翼之下方得喘息的雛鳥,根本不是薛延陀這頭野狼的對手,薛延陀也無從懼之。

薛延陀真正擔心的是大唐的態度,大唐對薛延陀和突厥的態度。

拉弱打強,本就是大唐一貫的伎倆,當初突厥興盛,凌霸北境,大唐便是拉攏着鐵勒,南北夾擊突厥,可隨着突厥戰敗,頡利身死,薛延陀承襲了突厥大半故土,大唐最大的北境之患已經成了薛延陀,到了此時,大唐還能如以往那般容得下薛延陀嗎?

着阿史那思摩北上,駐守定襄城,這樣的故事,夷男聽着似曾相識,心中自然生懼,夷男也不願坐以待斃,重蹈當年頡利的覆轍,先下手爲強,既是威懾突厥,又是向大唐示強,這便是夷男唯一的路了。

其實夷男原本想的倒也妥當,命大度設兵出諾真水,先行試探李世民對此事的反應,若是李世民對此不聞不問,便說明了李世民並非對薛延陀動了殺心,自是最好,薛延陀便據有諾真水草原,慢慢向南蠶食突厥便可。

可若是李世民對此反應過激,則說明李世民對薛延陀動了殺心,薛延陀便可在尚未鑄成大錯之前,先稱誤會,而後使人向李世民請罪,薛延陀大軍退出諾真水,圖謀後事。

夷男也很清楚,大唐雖強於薛延陀,但薛延陀擁兵二十萬,鐵勒九部更是人多勢衆,也非隨意可欺,李世民必定還未做好和薛延陀北上決戰的準備,否則入駐定襄城的不會是阿史那思摩的突厥軍,而是精銳的大唐邊軍了。

夷男所思倒也算是進退有據,但夷男卻萬萬沒有算到大度設的野心和狂妄,夷男命大度設出兵諾真水試探唐軍,可大度設倒好,竟然直接揮師南下,先佔諾真水,再越過了白道川,竟圍上了定襄城。過了定襄城,再往南百里,可就直接兵逼大唐了。

定襄城是大唐北線的最後一道屏障,也是昔年大唐和突厥交鋒的最前端,大度設圍了定襄城,便等同是在向大唐宣戰,李世民不動怒纔是怪事。

太極宮,兩儀殿。

當李恪接了令,自楚王府一路趕到宮中,兩儀殿中爲薛延陀之事已經炸開了鍋,吵翻了天。

只不過唐人好戰尚武,無論文武俱是如此,殿中所爭吵的不是對大度設南侵的戰與和,而是直接出兵北上決戰,滅了薛延陀,還是出兵先破大度設之兵,而後逼降薛延陀。

兩方人所持不一,各執一詞,當着李世民的面,已經爭吵地面紅耳赤,若非是大殿之上,只怕就大打出手了。

主大軍北上滅國者,無非就是因薛延陀尋釁大唐,大唐天威不可犯,國土不可侵,務必需將狼子野心的薛延陀剷除,一勞永逸。

不過說來也是,自打貞觀四年,唐軍北伐大勝,大唐軍威日盛,天下無匹,朝內又是名帥輩出,良將如雲,從來都是大唐去打人,何曾被人圍於城下?

而主先戰而後逼降的,便是因大唐西北戰事正酣,關中糧草吃緊,不宜兩線爲戰。

他們說的自也有道理,所謂三軍未動,糧草先行。西北戰事未定,吐谷渾未降,若是此時大軍北上同薛延陀決戰,縱是大唐的將士應付地過來,國庫的糧草也吃不消。

李世民坐在上首,看着殿下紛擾的羣臣,宛若身處菜市,心中正是一陣煩亂,而就在此時,李恪緩緩地從大殿的角門處溜了進來,站在了人羣之中。

李世民看着李恪,心中突然想起了什麼,當即壓了壓手,命殿中的羣臣靜下,而後指着李恪,對李恪問道:“楚王可是纔到?怎的,新婚燕爾,連朝務都不放在心上了嗎?”

“哈哈哈...”

李恪年少,而眼下殿中的羣臣又大多是十餘年前便追隨李世民的天策府舊臣,也算是看着李恪長大的,而且李恪在朝中人脈頗廣,這些人又大多同李恪熟識,故而李世民之言方落,殿中的衆臣便鬨笑了出來。

李恪不知李世民爲何會突然點了自己,但還是連忙出列道:“稟父皇的話,方纔在兒臣進宮的路上,定北不知怎的,突然撂了蹶子,兒臣費了好些功夫將才又降好,故而遲了些,還望父皇恕罪。”

李世民擺了擺手道:“這倒是無妨,不過這定北乃天下良駒,怎的會突然撂了蹶子?”

李恪想了想,似是玩笑地回道:“秋高馬肥,正是戰時,定北本就是北馬,想必是思戰了。”

李恪的話聽着是在說馬,實則是借馬言人,恐怕思戰的不止是定北,還有李恪吧。

李世民對李恪問道:“當初爲了北破突厥,收降薛延陀本就是你的意思,如今薛延陀再叛,竟越過了白道川,兵圍定襄城,你以爲該當如何?”

李世民之言,倒也沒有責怪李恪的意思,當年突厥帶甲百萬,凌霸北境,李恪拉攏薛延陀滅突厥,乃是立了大功,如今薛延陀狼子野心,復叛大唐,李世民再問李恪,也是因李恪對薛延陀頗爲熟悉,勝過朝中衆臣。

李恪想了想,回道:“兒臣以爲,無論大舉北伐於否,當先打了再說,當務之急是先行遣一良將統兵北上,解了定襄城之圍,若是定襄城落入敵手,恐怕多生事端。”

李世民聞言點了點頭道:“我兒所言甚是,定襄城乃陰山要塞,如若失守,確是麻煩,我兒可有統軍人選?”

李恪拱手拜道:“當初拉攏薛延陀乃是兒臣之意,此番薛延陀復叛,兒臣難辭其咎,兒臣願統兵北上,解定襄城之危,將功贖過,還望父皇允准。”

第五十章 長孫心憂第二十八章 定汗庭第二十八章 阿史那思摩封汗第五章 夜襲第十四章 藥箱第四十五章 訓斥第九十章 揚州三漕第二章 上元燈會第四十三章 杜相罹患第三十二章 忠心耿耿趙德言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五十一章 緩緩歸矣第二十二章 執失思力第二章 皇子外放第十五章 搖搖欲墜第四十六章 送歸第九章 飲酒第二十章 西池院第四十二章 機會第二十一章 花燭之夜第七十五章 草原亂起第五十三章 林遠圖第八章 溫彥博之憂第十五章 岑文本拜相第二十二章 名劍配名士第十一章 弘農楊氏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三十四章 瓊華殿第九章 洞房花燭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二十八章 釋懷第九章 賀蘭越石之死第四十三章 名冊第二十二章 汗庭之危第二十三章 聖旨至第四章 賢王李恪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第十七章 威逼侯君集第三十章 定盧山第三十章 定盧山第十五章 兵臨渭水第一章 定帥第五十七章 草原內亂第二十六章 再遇仙娘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二章 皇子外放第二章 一眼千年第三十八章 自作主張第四十八章 請君暫上凌煙閣第九章 拒親第十四章 求親第三十二章 比試第二十六章 李代桃僵第二十九章 獻馬第五十九章 起兵第六十二章 刺客第四十章 定儲第九章 長樂求情第六十八章 身後憂第十七章 兵困盧山第五十七章 改觀第三十五章 再會趙德言第四十章 換帥之議第三十六章 戍堡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七章 楚王大婚第十四章 權萬紀之死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四十六章 大唐來使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二十章 王妃有孕第二章 端午第三十二章 蕭後第七十四章 草原春獵第七十一章 裡衣第二十章 蜀王求見第十章 遊說蕭瑀第二章 拒辱第六十六章 傳見第三十七章 訴情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五十四章 名望殺人第六十章 鐵勒九部第四十九章 睢陽渡口第二十二章 貴妃第七十七章 權萬紀第十二章 風從虎第十六章 欽陵第四十一章 收徒第三十三章 請纓第四十章 偶遇欽陵第六十一章 以假換假第七十二章 做戲第四十九章 家書第三十八章 下聘第六十七章 階下之囚第四十九章 宴後第八十八章 樑王李愔第九十一章 漕規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
第五十章 長孫心憂第二十八章 定汗庭第二十八章 阿史那思摩封汗第五章 夜襲第十四章 藥箱第四十五章 訓斥第九十章 揚州三漕第二章 上元燈會第四十三章 杜相罹患第三十二章 忠心耿耿趙德言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五十一章 緩緩歸矣第二十二章 執失思力第二章 皇子外放第十五章 搖搖欲墜第四十六章 送歸第九章 飲酒第二十章 西池院第四十二章 機會第二十一章 花燭之夜第七十五章 草原亂起第五十三章 林遠圖第八章 溫彥博之憂第十五章 岑文本拜相第二十二章 名劍配名士第十一章 弘農楊氏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三十四章 瓊華殿第九章 洞房花燭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二十八章 釋懷第九章 賀蘭越石之死第四十三章 名冊第二十二章 汗庭之危第二十三章 聖旨至第四章 賢王李恪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第十七章 威逼侯君集第三十章 定盧山第三十章 定盧山第十五章 兵臨渭水第一章 定帥第五十七章 草原內亂第二十六章 再遇仙娘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二章 皇子外放第二章 一眼千年第三十八章 自作主張第四十八章 請君暫上凌煙閣第九章 拒親第十四章 求親第三十二章 比試第二十六章 李代桃僵第二十九章 獻馬第五十九章 起兵第六十二章 刺客第四十章 定儲第九章 長樂求情第六十八章 身後憂第十七章 兵困盧山第五十七章 改觀第三十五章 再會趙德言第四十章 換帥之議第三十六章 戍堡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七章 楚王大婚第十四章 權萬紀之死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四十六章 大唐來使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二十章 王妃有孕第二章 端午第三十二章 蕭後第七十四章 草原春獵第七十一章 裡衣第二十章 蜀王求見第十章 遊說蕭瑀第二章 拒辱第六十六章 傳見第三十七章 訴情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五十四章 名望殺人第六十章 鐵勒九部第四十九章 睢陽渡口第二十二章 貴妃第七十七章 權萬紀第十二章 風從虎第十六章 欽陵第四十一章 收徒第三十三章 請纓第四十章 偶遇欽陵第六十一章 以假換假第七十二章 做戲第四十九章 家書第三十八章 下聘第六十七章 階下之囚第四十九章 宴後第八十八章 樑王李愔第九十一章 漕規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