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事定

隨着秦叔寶破門,左武衛的人馬已經涌入內宮,在這一瞬間李恪一衆轉劣爲優,攻守交替,此處已經成了一邊倒的屠殺。

李世民下令秦叔寶肅敵,前後不過盞茶的功夫,侯君集的五百死士便就成了五百死人,橫七豎八地躺在宮內的地上,一動不動。

“末將秦瓊護駕來遲,還望陛下恕罪。”宮中大局已定,秦叔寶收住兵刃,闊步走到了李世民的面前,俯身拜道。

李世民見狀,連忙上前扶起了秦叔寶,道:“今日若非叔寶及時趕至,恐怕朕和楚王就成了逆賊的刀下亡魂了,叔寶有功無過,又何談恕罪,快快請起。”

“謝陛下。”秦叔寶道了聲謝,站起了身子。

待秦叔寶起身後,李世民又好奇地問道:“叔寶是如何知曉逆賊所圖,領兵前來護駕的?”

秦叔寶會在這裡,自然是因爲李恪提早打了招呼,畢竟李恪既然敢進東宮,自然是備好了後手的,駐防於和東宮一牆之隔的景鳳們的秦叔寶便是李恪的後手。

不過秦叔寶自然是不會如實告知於李世民的,秦叔寶回道:“今日,今日末將親自領兵巡防,過路景鳳門時聽得東宮內似有廝殺聲,又聽得玄甲軍中的哨笛,心知恐是陛下危難,故而強攻東宮。”

李世民聞言,笑道:“東宮乃儲君所居之處,你強攻東宮,就不怕攻錯了,擔了罪責嗎?”

秦叔寶回道:“末將是玄甲君出身,玄甲軍聞笛必進的軍令乃是陛下所立,陛下的軍令大過天,只要有陛下的軍令在,莫說是東宮的景鳳門了,就是太極宮的朱雀門末將也敢攻。”

“哈哈哈...”

聽着秦叔寶的話,李世民不禁笑了出來,李世民道:“叔寶你也是堂堂國公了,行事還是如此莽撞,不計後果。”

秦叔寶道:“在旁人面前末將是大將軍,是國公,但在陛下面前,末將仍是天策府的小卒,爲陛下衝鋒陷陣,萬死不悔。這些年來我大唐太平了,我們這些天策府舊將也富貴了,但末將每日所念的,夢中所想的還是追隨陛下征戰的日子。”

李世民聽着秦叔寶的話,心中不禁頗爲感懷,秦叔寶和侯君集同爲天策府老臣,秦叔寶身居高位卻仍初心不改,但侯君集已經利慾薰心,變了模樣。

李世民感嘆道:“只可惜並非人人盡如叔寶這般啊。”

秦叔寶道:“陛下放心,叛逆再多,也不過都是過樑小丑,有咱們這些老臣在,天下就沒人能動陛下一根毫髮。”

李世民聞言大爲寬慰,對李恪問道:“恪兒,叔寶護駕有功,也救了你的性命,你以爲該當如何封賞?”

秦叔寶護駕之功自當重賞,但李恪是秦叔寶的弟子,兩人的關係人盡皆知,李恪也不便爲秦叔寶邀賞過甚。

李恪想了想,回道:“大將軍之榮已然極甚,爵位和官位上是難有進益了,但護駕之功若只賞賜金銀又未免顯得單薄,何不轉賞其子懷道?”

秦叔寶冊上柱國,官拜左武衛大將軍,爵封國公,秦府門外更是奉旨立戟十二,就武將而言,已是榮寵至極,再想進一步,除非就是拜相了,但秦叔寶精熟軍務,卻不通政事,拜相又有些不妥,如李恪所言轉賞其子秦懷道倒是個不錯的法子。

李世民點了點頭道:“好,那便依楚王所言,冊叔寶長子秦懷道爲歷城郡公,可擇一子再傳,至於官職嘛,秦懷道還年少,先拜右衛將軍。”

郡公之封,擱在權貴如雲的長安並不出挑,但大唐開國功勳子弟,縱是父輩已經位極人臣,但子輩封爵至郡公的卻不過寥寥數人,很是難得。

更何況秦懷道乃秦叔寶嫡長子,將來必是要繼承秦叔寶的國公之位的,而李世民也有言在先,日後待秦懷道繼封國公後,秦懷道的郡公爵又可另擇一子傳下,李世民這是要給秦家一門雙公了。

秦懷道不在此地,自然無從謝恩,秦叔寶聞言,連忙拜道:“末將代犬子謝過陛下隆恩。”

此番李世民遇刺,若論護駕之功,秦叔寶固然出力甚大,但卻仍需退居次位,因爲此次救駕,建功最大的乃是李恪。

但不知怎的,李世民封賞完秦叔寶後,便就對封賞之事和李恪所立之功隻字不提了,其中可能的緣故無非有二,一是李恪和李世民乃親父子,不是外人,不必如此講究,而第二個可能性就是李世民已經有了封賞李恪的計劃,只是封賞過大,或許不便即刻提出來罷了。

而如今的李恪已是親王之首,兼領北都太原,除了東宮之位,還有什麼能叫李恪更進一步的呢?李恪想着此事,心中不禁揣度起了李世民的心思。

而就在李世民封賞完秦叔寶之後,方纔躲進光天殿躲藏的李承乾已被張世貴領人尋了出來,張世貴命人拉着李承乾,便拖到了李世民的跟前。

現在的李承乾的模樣比之方纔更有不如,髮絲凌亂,面沾泥灰,顯然在捉拿李承乾的時候張世貴也廢了些功夫。

李承乾被如一隻死狗般從光天殿裡被拖了出來,丟在了李世民的腳前,神色頹敗,落魄不堪,誰還能想到眼前之人竟是大唐的太子。

李世民就這樣盯着李承乾,悶不做聲,而李承乾也畏畏縮縮地縮在地上,不敢開口,場面彷彿一下子僵住了。

片刻之後,終於還是李恪先開了口,李恪一邊伸手想要扶住李承乾,一邊對李承乾道:“阿兄,你先給阿爹認個錯吧,咱們畢竟是一家人,沒什麼過不去的。”

李承乾所爲確是鑄成大錯,若是李世民開口喝罵他一頓,李承乾決計是隻有受着的份,半句不敢回嘴,但李恪一開口,李承乾瞬間便被點着了。

在李承乾看來,他能有今日,都是因爲李恪,如果不是李恪步步緊逼,他又何必兵行險着,走到這一步。

李承乾擡手猛地一把打向了李恪的手,帶着怨恨道:“你少在這裡假惺惺了,我認不認與你何干!”

李恪的手方纔爲李世民抓箭,已經受了傷,如今又被李承乾這麼猛地一打,剛剛止住血,包紮好的傷口又破裂了,包紮的白布也被李恪手掌中浸出的獻血染紅,格外叫人矚目。

李世民見狀,怒道:“你阿弟有傷在身,逆子怎敢如此。”

李承乾道:“李恪狼子野心,早就盯上我的儲君之位,若非他,我何必如此。”

李世民聞言,指着李承乾,痛心疾首道:“你是非不分,黑白不明,你被侯君集誆騙,竟還把罪責推於旁人,你可知道,就在你逼宮之前,你阿弟還在爲你求情,求朕留着你的太子之位!”

李承乾看着李世民的模樣,顯然已經對他失望已極,而對李恪信重有加,現在的他說地再多也不過是自取其辱,轉而閉口不言了。

李世民看着李承乾的模樣,對他也是失望已極,李世民對張世貴吩咐道:“你安排人接管東宮,汰換內外衛率,太子的事情待明日朝會再議。”

李世民說完,也不再看李承乾一眼,扭頭便走了。

第七十八章 換將第六十一章 頡利北征第六十七章 階下之囚第十六章 欽陵第三十三章 求情第十八章 逼反第二十七章 便橋之盟第二十九章 平亂第三十三章 圈套第六十二章 輕騎出城第二十六章 東宮偶遇第五十章 負荊請罪第五十八章 過繼第八十二章 老奴第四十八章 淮南將亂第三十章 圈套第七十一章 歸途“遇刺”第十二章 稱心失蹤第五章 夜襲第七十五章 杜如晦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四十六章 孫思邈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四十九章 李奉慈“從良”第三十四章 以身赴險第二十六章 李代桃僵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十二章 谷外埋伏第二十九章 獻馬第二十二章 貴妃第二十九章 灞橋再會第二十八章 阿史那思摩封汗第二十六章 苦肉戲第二十一章 彈劾第六十七章 餞別第四十九章 宴後第十五章 岑文本拜相第六十五章 皇后病危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十四章 虎頭湛金槍第九章 南下籌謀第五十九章 起兵第七十一章 裡衣第六章 賀蘭越石第二十五章 民望第四章 武元慶之憂第四十六章 大唐來使第四十五章 謂之賢王第三章 自請第六十七章 父子紛議第七十三章 太子醉言第五十九章 入宮釋疑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六十五章 兵部尚書第十四章 權萬紀之死第二十五章 密謀第三十四章 蘇定方之邀第一章 定帥第五十六章 劫糧第十六章 欽陵第七十八章 臨江宮宴第十一章 大軍凱旋第二十五章 太子患病第四十章 定儲第四十四章 凌煙閣第八章 惡陽嶺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四十四章 玄策隱憂第三十八章 三英聚涼州第二十七章 芙蓉園宴第五章 引薦第十四章 藥箱第八十二章 重聘第四十八章 所謂降封第五十九章 起兵第十九章 太子側妃第五十七章 草原內亂第二十二章 名劍配名士第十四章 恩蔭第五十五章 嫡子爭議第七十章 武順登門第七十四章 草原春獵第十四章 求親第六章 阿史那雲第五十三章 加賦第五十四章 姑蘇府統軍第十四章 權萬紀之死第四十八章 還國受阻第七十章 風雲突變第五十三章 親事府令第五十三章 親事府令第三十一章 春獵第四十九章 稱心第十七章 兵困盧山第六十六章 傳見第二十八章 彈壓第四十九章 李奉慈“從良”第二十一章 欲擒故縱第二十章 蜀王求見第六十七章 交易
第七十八章 換將第六十一章 頡利北征第六十七章 階下之囚第十六章 欽陵第三十三章 求情第十八章 逼反第二十七章 便橋之盟第二十九章 平亂第三十三章 圈套第六十二章 輕騎出城第二十六章 東宮偶遇第五十章 負荊請罪第五十八章 過繼第八十二章 老奴第四十八章 淮南將亂第三十章 圈套第七十一章 歸途“遇刺”第十二章 稱心失蹤第五章 夜襲第七十五章 杜如晦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四十六章 孫思邈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四十九章 李奉慈“從良”第三十四章 以身赴險第二十六章 李代桃僵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十二章 谷外埋伏第二十九章 獻馬第二十二章 貴妃第二十九章 灞橋再會第二十八章 阿史那思摩封汗第二十六章 苦肉戲第二十一章 彈劾第六十七章 餞別第四十九章 宴後第十五章 岑文本拜相第六十五章 皇后病危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十四章 虎頭湛金槍第九章 南下籌謀第五十九章 起兵第七十一章 裡衣第六章 賀蘭越石第二十五章 民望第四章 武元慶之憂第四十六章 大唐來使第四十五章 謂之賢王第三章 自請第六十七章 父子紛議第七十三章 太子醉言第五十九章 入宮釋疑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六十五章 兵部尚書第十四章 權萬紀之死第二十五章 密謀第三十四章 蘇定方之邀第一章 定帥第五十六章 劫糧第十六章 欽陵第七十八章 臨江宮宴第十一章 大軍凱旋第二十五章 太子患病第四十章 定儲第四十四章 凌煙閣第八章 惡陽嶺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四十四章 玄策隱憂第三十八章 三英聚涼州第二十七章 芙蓉園宴第五章 引薦第十四章 藥箱第八十二章 重聘第四十八章 所謂降封第五十九章 起兵第十九章 太子側妃第五十七章 草原內亂第二十二章 名劍配名士第十四章 恩蔭第五十五章 嫡子爭議第七十章 武順登門第七十四章 草原春獵第十四章 求親第六章 阿史那雲第五十三章 加賦第五十四章 姑蘇府統軍第十四章 權萬紀之死第四十八章 還國受阻第七十章 風雲突變第五十三章 親事府令第五十三章 親事府令第三十一章 春獵第四十九章 稱心第十七章 兵困盧山第六十六章 傳見第二十八章 彈壓第四十九章 李奉慈“從良”第二十一章 欲擒故縱第二十章 蜀王求見第六十七章 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