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面聖

從西安門入皇城,在各衙門和御道之間都是穿着甲胃,手持兵器的禁軍將士,也有值班的各部官吏,都是站在門前,看着朝賀正旦的人羣經過。

張惟功沒有看過出警圖,但也看的出來,禁軍的刀槍劍戟都是精心打製,應該是大明工部和兵部所管的工匠及衛所的最佳出品,質量都是最佳。

普通的禁軍士兵身上都是鎖子甲,將領們都是帶着護心銅鏡的山文甲,甚至是銀製的鎖子甲。大明的國力,最少在皇城禁軍身上,得到了充足的體現。

在皇城之中,只有少數得到特許的人可以坐着小轎,或是騎馬,這是難得的殊榮。更多的人,都是安步當車,在天街街道上,緩步行走着。

等從承天門,也就是後世的天安門穿過,再過端午,到午門門前時,頭戴樑冠,身着紅袍的人流已經超過千人,而午門的左右掖門已經打開,所有的文武百官分爲兩班,御史在兩側糾儀,提醒官袍不整,玉帶歪斜的官員整理自己的儀容。

往日朝會,總會出來十幾個出事的官員,懲罰是以罰俸爲主,新年正旦時,還是能放就放一馬了。

勳戚當然是在武臣班首,英國公張溶的資歷最老,年紀最大,襲爵時間也最長,毫無爭議的成爲武臣班首第一人。

而文官班首第一的人選,卻也是當之無愧的由張居正爲第一人,在他身後,纔是一些老資格的加了保、傅的老臣,再之後,纔是六部九卿等文官重臣。

站在這樣的隊伍之中,饒是惟功心志沉毅,卻也是有目眩神迷之感。

在他身邊的,除了勳戚是有父蔭而成就功名外,其餘有資格站在這裡的,全是當世的人中之傑,是這個時代最優秀的人羣中的最傑出的人物。

讀八股,在後世看來是迂腐之極,但純粹以八股取士的年代,一樣的書,能讀出高低不同來,而等到爲官之後,能脫離書本的範圍,成就自己的功業,在官場上於一羣人精中再廝殺出來,這樣的人,智慧豈是等閒了得?

在這麼一羣人身邊,縱使是國公侯伯,亦是深爲忌憚。最少,在大明當世,哪怕是親藩郡王,面對閣老重臣時,也是要以禮相待,甚至對張居正這樣的權臣時,就算是親王,也要奉承他三分!

“陛下有旨,宣衆臣覲見……”

內廷終於宣佈旨意,皇帝着諸臣入宮覲見。

從午門進入,到皇極門的臺階下時,惟功方有空四下打量。

四周是各色儀仗,錦衣衛的大漢將軍們分列左右,宮殿廊檐下則是府軍前衛的帶刀官,再往裡,則是穿着各色吉服的太監們。在皇極門的正中平臺上,擺放着四面不靠的御椅,在御椅之後,則是金碧輝煌的以金線繡出來的十二扇屏的屏風。

其實御門聽政,擺的排場雖大,用的器物卻並不怎麼華貴,但就是這一張四面不靠的椅子,那一扇包含天下的屏風,將皇帝君臨天下的霸道和孤獨,盡顯而出。

羣臣畢至之後,又過了一會兒,才聽到皇極門內傳來動靜,接着是數十太監內使先行,然後纔看到穿着通天冠服的小皇帝的身影。

十二歲不到的皇帝,戴着繡

金錢,飾珍珠的皮弁,身上則是黑色的繡十二章的龍袍,胸口戴飾方心曲領,上衣下裳,下身加飾蔽膝,佩玉,大帶,烏履,竟也有一種說不出的威嚴氣質。

“拜!”

贊禮官在側,呼喝聲中,所有人都深深拜伏下去。

“興……拜……”

單調的聲音之中,只能聽到衆人的起伏跪拜聲,沒有山呼萬歲一類的歡呼聲,那不過是後人的附會,這種肅穆的興拜大禮,卻是比那種俗之再俗的萬歲云云,要莊嚴過百倍。

一時行禮畢,皇帝並沒有說話,只是由翰林詞臣宣讀早就寫好的詔旨,全部由駢文寫成,用字華美,但卻也是沒有什麼實際意義了。

整個典儀,用時近半個時辰,待結束之後,君臣之間也沒有什麼對答,畢竟皇帝太小,還不能如成年君主一般接見一些宣力的大臣,當面勉慰,此時能使皇帝完全無誤的結束整個朝儀,已經算是不小的成就了。

班首的國公和閣老們帶隊,各自退出宮外,惟功也是夾雜在人羣之中,安心等待着。

原本是沒有可說的,但突然有一個小內使從皇極門上的平臺上跑了下來,氣喘吁吁的模樣,立刻引起不少人的注意。

那個小內使先是跑到張居正跟前,躬着身,低聲說話,張居正先是皺眉,接着就是莞爾一笑,輕輕點了點頭。

衆人正納悶的時候,那個小內使又是一通急跑,這一次,卻是跑到了張惟功的跟前。

“皇爺說,叫你上平臺說話。”

“什麼?”

惟功吃了一驚,嚇了一跳。他今日過來,還是張元功臨時請託成功,纔能有進宮的機會,心態就是當自己是醬油衆一個,怎麼也想不到,萬曆皇帝會召見自己。

見他遲疑,小內使急的拍手道:“皇爺召你上去,趕緊,快點!”

“惟功,快去吧。”一邊的張元功不知皇帝的用意,卻覺得這是一件好事,連忙發話。

惟功再看七叔時,見張元芳也是輕輕點頭,便拎着自己官袍的袍角,跟着小內使,往着平臺那邊過去。

人人都在往外後退,在皇帝離開平臺前,大家都只是做出後退的姿式,要等小皇帝轉身出平臺,從皇極門進入之後,百官才能真正轉身離開。

這種時候,惟功卻是逆流而上,往平臺上而去,自是引起衆人的矚目。

“英國公府的,聽說是大老爺的庶子。”

“過繼出去了,是給了老七元芳家。”

“元芳人不壞,這孩子運道還算不錯了。可惜就是國公的位子,他是無份了。”

衆人矚目,自然也會低聲議論,勳舊人家,彼此知根知底,很快就把張惟功的底細全說了出來,引起不少人嘖嘖連聲,也不知道是在惋惜,還是在表達什麼。

惟功聽了個滿耳都是,他卻是毫不在意,只是很沉穩的繼續前行,這麼着,倒是叫不少勳戚連連點頭,讚歎這孩子雖小,卻頗有定性,是個能做大事的料子。

連文官之中,都有一些人對惟功稍微注意了一下,當然,文武分家,文官掌舵,他們也只是稍加註意,略有好

奇罷了。

一個未來國公的私生子,還真不值當文臣們下什麼功夫去留意。

看到自家五弟這麼大出風頭,張惟賢眼中厲芒一閃,但很快就被他收斂起來。

如果不是惟功在,他就是英國公府最年少的嫡長孫,他才應該是這一年正旦朝會最受矚目的少年勳戚,和朱鼎臣一樣,備受寵愛和矚目。

這種情緒,使得張惟賢差點失控,但他性格深沉內斂,很快就把自己的情緒平息下去了。

和張惟賢一樣,朱鼎臣和李成功等少年勳戚,此時都是忍不住回頭張望着。

在他們的視線之中,惟功邁上漢白玉雕刻而成的石階,一步接一步,沉穩而堅定的向上走着。

步上平臺之後,很快又有一箇中年太監迎上前來,將惟功帶到御座前,將手一指,輕聲道:“就在此處行禮,長揖便可。”

惟功答應一聲,也不敢東張西望的打量,老老實實的站在指定的地方,兩手抱攏,長揖躬身,口中道:“臣張惟功,見過皇帝陛下。”

“你不必報名的,朕剛剛已經問過你的姓名了。”

說話的人當然是皇帝,當今天子,年號萬曆,死後被諡爲神宗的大明皇帝。

此時的萬曆還是一個十一歲的少年,因爲皇帝的身份開始留髮,並且在今晨戴上了通天冠,看起來神采奕奕,人也成熟的多。

他端坐在御椅之上,用好奇的眼神打量着惟功,並沒有急着說話,眼見皇帝如此,惟功也大着膽子,打量着這個統馭萬方,臣民億萬的君主。

以身形來看,萬曆雖比他大好幾歲,但個頭與惟功差不多高,身形適中,臉稍許有一些圓潤的感覺,面色也很紅潤,兩眼晶瑩剔透,散發着神采。

在惟功打量皇帝的時候,萬曆自然也是在看他,兩人視線相交,惟功連忙低下頭去,不敢再看了。

“呵呵,聽說你才七歲,你敢這般看朕,膽子倒是不小。”

這已經是萬曆御極爲帝第三年,經過兩年多嚴格的帝王教育,他對與臣子談話已經舉重若輕,但接近一個比自己還小几歲的武臣,這對他來說也是很新鮮的經驗,他也是用略微好奇的眼神,不停的打量着惟功,說話的語氣,也是帶着三分戲謔的感覺。

“臣不敢。”

惟功只能請罪,但神態大方,聲音沉毅,並沒有顯示出慌亂的表情。

“不壞。”

萬曆微笑着點了點頭,對着身邊一箇中年太監笑道:“大伴你來問吧。”

“是。”

答應着的太監戴着三山帽,手持銅拂塵,身上亦是一襲紅袍,但與文武官員不同的便是他衣袍上的服飾,不是麒麟也不是飛魚,而是一隻伸手五爪的坐蟒!

“蟒袍,這是個大太監!”

惟功心中一緊,現在是萬曆三年,夠資格穿蟒袍的文武官員寥寥無已,就算是公侯也不多,嘉靖年間,在服飾上的規矩極嚴,曾經有尚書擅穿飛魚服被皇帝疑爲蟒袍而受到斥責,要到萬曆中期之後,在無所事事的萬曆皇帝的縱容之下,蟒袍才漸漸變的不值錢,是個太監就敢穿着了。

(本章完)

第八百四十九章 代署第六百一十五章 不解第六百三十六章 各部第三百零九章 內外第六百七十八章 求地第三十八章 變化第二百九十五章 三人第六百一十九章 選址第二百零四章 步軍第四百一十五章 算計第八百一十七章 請援第四百八十五章 艱苦第六百零七章 之國第二百九十三章 機會第七百九十九章 李家第二百五十一章 石星第七百三十五章 穿人第二百四十七章 指掌第六百一十三章 收貨第七百三十五章 穿人第二百一十一章 直入第二百二十四章 伏誅第一百四十五章 募兵第六百一十五章 不解第三百四十二章 廣寧第六百七十九章 改土第三百七十七章 花廳第五百一十七章 鹽場第二百五十二章 啞然第二百一十五章 蹲守第四百八十四章 交財第四百九十五章 觀測第二百四十一章 惟別第三百四十六章 鎮夷第一百三十四章 拳意第六百四十八章 人力第四百八十六章 瑰寶第六百六十四章 初次第三百六十四章 回南第六百八十八章 雪夜第一百二十一章 拒絕第六十二章 贈王第七百零四章 隨意第一百七十七章 志願第六百二十八章 浙黨第一百八十七章 戰馬第七百二十六章 羣商第二百零六章 太監第五百七十九章 送行第十九章 諸兄第六百四十章 廷議第五百一十四章 掌握第二十七章 入門第九百零九章 選將第一百七十二章 生員第七百二十三章 夥伴第一百一十一章 馬軍第八百一十六章 立營第二百九十四章 郎舅第七百七十五章 使團第一百五十章 跨越第六百三十五章 慾望第七百四十一章 來投第三百七十六章 打鬥第四百三十四章 彙報第六百零二章 內操第八百二十五章 用絞第八百二十四章 訓誡第九十六章 侯爺第四百六十三章 船廠第三百八十六章 藉口第二百五十一章 石星第七百二十七章 提點第四百零九章 官亭第二百九十四章 郎舅第五百五十章 烽火第一百七十二章 生員第六百二十三章 謹慎第二百四十四章 引誘第八百五十章 受杖第一百八十九章 破弓第五百九十四章 勳章第五百五十五章 骨頭第四百五十章 分別第五百六十章 改政第四百一十一章 總爺第二百零六章 太監第六百四十三章 傳旨第五百三十二章 軍棍第三百一十八章 人選第四百零一章 農莊第三百二十章 舌頭第二百四十七章 指掌第三百三十四章 南北第九百零三章 行動第八百一十四章 往東第六百三十三章 和睦第八百二十六章 所謀第三十七章 入門第一百九十八章 發現
第八百四十九章 代署第六百一十五章 不解第六百三十六章 各部第三百零九章 內外第六百七十八章 求地第三十八章 變化第二百九十五章 三人第六百一十九章 選址第二百零四章 步軍第四百一十五章 算計第八百一十七章 請援第四百八十五章 艱苦第六百零七章 之國第二百九十三章 機會第七百九十九章 李家第二百五十一章 石星第七百三十五章 穿人第二百四十七章 指掌第六百一十三章 收貨第七百三十五章 穿人第二百一十一章 直入第二百二十四章 伏誅第一百四十五章 募兵第六百一十五章 不解第三百四十二章 廣寧第六百七十九章 改土第三百七十七章 花廳第五百一十七章 鹽場第二百五十二章 啞然第二百一十五章 蹲守第四百八十四章 交財第四百九十五章 觀測第二百四十一章 惟別第三百四十六章 鎮夷第一百三十四章 拳意第六百四十八章 人力第四百八十六章 瑰寶第六百六十四章 初次第三百六十四章 回南第六百八十八章 雪夜第一百二十一章 拒絕第六十二章 贈王第七百零四章 隨意第一百七十七章 志願第六百二十八章 浙黨第一百八十七章 戰馬第七百二十六章 羣商第二百零六章 太監第五百七十九章 送行第十九章 諸兄第六百四十章 廷議第五百一十四章 掌握第二十七章 入門第九百零九章 選將第一百七十二章 生員第七百二十三章 夥伴第一百一十一章 馬軍第八百一十六章 立營第二百九十四章 郎舅第七百七十五章 使團第一百五十章 跨越第六百三十五章 慾望第七百四十一章 來投第三百七十六章 打鬥第四百三十四章 彙報第六百零二章 內操第八百二十五章 用絞第八百二十四章 訓誡第九十六章 侯爺第四百六十三章 船廠第三百八十六章 藉口第二百五十一章 石星第七百二十七章 提點第四百零九章 官亭第二百九十四章 郎舅第五百五十章 烽火第一百七十二章 生員第六百二十三章 謹慎第二百四十四章 引誘第八百五十章 受杖第一百八十九章 破弓第五百九十四章 勳章第五百五十五章 骨頭第四百五十章 分別第五百六十章 改政第四百一十一章 總爺第二百零六章 太監第六百四十三章 傳旨第五百三十二章 軍棍第三百一十八章 人選第四百零一章 農莊第三百二十章 舌頭第二百四十七章 指掌第三百三十四章 南北第九百零三章 行動第八百一十四章 往東第六百三十三章 和睦第八百二十六章 所謀第三十七章 入門第一百九十八章 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