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四十九章 代署

“不會。”萬曆搖頭道:“此輩沽名買直,巴不得受杖之後在彼輩中聲名鵲起,哪裡會棄官逃走,再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他能跑到哪去?”

“那用廷杖打他,不是便宜了這廝?”

“是以此次派得力太監去監刑,務要將這廝在午門外杖斃,不得留下性命。”

“是,此事奴婢一定好生去辦,請皇爺放心。”

萬曆決心將黃大成杖斃,心頭一口惡氣去了不少,不過還是叫人取了紙筆過來,親筆寫下詔書,諭令申時行和內閣各人向外朝解釋自己的決心,同時申明,皇太子還未滿十歲,自己身體尚好,一時半會並無冊立之意,總得三五年之後,皇太子講書稍有小成,年歲漸長,那時候再行冊立之事不遲。

有了黃大成擅自請立被重責的機會,萬曆自覺可以對內廷和外朝兩方面搪塞過去,處理完了此事之後,心頭也是一陣輕鬆。

此時一個御前牌子走上前來,輕聲道:“皇爺,皇后往乾清宮來了。”

“着人在宮門前擋住她,就說朕身體不適,已經臥牀了。”

萬曆吩咐一句,猶豫了一下,又道:“鄭貴妃來了,也是一樣辦理。”

“是,奴婢明白。”

因爲皇太子一事,萬曆不僅對皇后有厭憎之心,對鄭氏更有深切的愧疚之意。從理智上,他知道皇太子必定得是嫡長子,只要他在皇帝之位上,只要這個國家還得講天理宗法,這個皇位必定得屬於朱常洛,這是萬曆本人也沒有辦法改變的事實。而從感情上來說,他更喜愛鄭氏,也頗喜愛經常侍立在自己身旁的鄭氏所出的子女,所謂愛烏及烏,這也是人之常情。只是此時他確定了以長哥兒爲皇太子,雖然將時間拖了下來,但此事已經不可更易,從感情上來說,萬曆對鄭氏和朱常洵都有着深切的愧疚感,加上時機不對,他也只能將鄭氏一併拒之門外了。

“將來總會替皇兒尋一個大城,多給金銀土地,叫他多享一些福罷了。”吩咐完之後,萬曆也只能這般意興闌珊的想着。

……

……

宮中派人到內閣時,可巧申時行不在。

事出有因,前幾年萬曆已經替自己挑好了陵寢所在,開始興大工修築自己的皇陵,雖然他當時才二十出頭,不過已經開始計較自己的身後事了。

人胖,不良於行,氣喘,嗜酒,氣性不好,後世有人說這是文官們編造萬曆的謠言,但這些身體上的不適症狀都是萬曆身上確實有的情形,從後世發掘定陵的結果來看,萬曆的腿骨確有磨擦損傷,加上肥胖的記錄,嗜酒和酒後打人都確有其事,並不是胡編亂造。

因爲身體的種種不適,加上明朝皇帝普遍的不長壽……二祖之後,仁宗早逝,宣宗更早,英宗、憲宗、孝宗,武宗,普遍都是三四十歲年紀就撒手而去,只有朱元璋朱棣爺倆活的算長久,嘉靖也活到花甲之年,對普通百姓來說這歲數

算活的可以,對士大夫來說就不算什麼了,除非身患惡疾,一般的士大夫好歹能活個七十以上,皇帝的壽數平均算下來也就是和最貧苦的農民差不多,從這一點來說,萬曆早早替自己準備陵寢也就可以理解了。

帝宮不可馬虎,是一項大宮,內閣親自抓,工部大佬領頭上陣,勘測壽山,開挖地宮,建明堂享殿,任何一個細節也不敢馬虎,不料在前幾年李植等人攻擊地宮滲水,這對帝陵工程來說是第一等的疏忽,萬曆多次派人去查看,最終發覺帝宮並未滲水,有心把李植幾個留着當打手的天子也是勃然大怒,李植等人最終倒黴被貶,也是與此事有關。

這件事是第一等大事,這幾年工程進展還算順利,不料前幾日又有人說地宮可能有幾處滲水,當然並沒有確定,只是存疑。

只要存疑,申時行就不敢怠慢,這幾日每日起早到內閣看看公事,接下來就出城去看,總要確實了地宮安全,並無滲水之事,與帝陵大工相關的各色人等,才能真正放下心來。

這般大事,閣老亦不敢怠慢,其餘公務,只能緩緩再說。

首輔不在,次輔王家屏看看宮中傳出來的皇帝手詔,沉吟片刻,便是一臉決然的道:“此事我等要爭,諸公怎麼看?”

各閣臣在內閣俱有自己的公事房,不過遇到公事會議和一起批本時還是按座次在大殿之中齊坐,王家屏一開口就是定論,王錫爵緊跟着道:“黃大成上奏雖有一些孟浪之處,然一腔忠君報國之心不可忽視,對他施以廷杖,豈不是寒了仁人志士的心?我等爲殿閣大學士,實爲天子親臣,協理政務,溝通內廷和外朝,如果事事依循皇上之意施爲,我等與司禮監的太監有什麼區分?縱不能調和陰陽爲真宰相,亦總不能與閹宦齊平,此事我等當然要上疏立爭,替黃大成免去廷杖之責。”

此人性格強悍,說話也是不怎麼留餘地,有這麼一錘定音的話,別人就算想反對也是不行了。

許國有心替天子說兩句話,但在廢立嫡長一事上大事大非需得把持的住,他在內閣日久,性氣漸息,往日那些爭權的心思已經淡了下來,惟願能安穩在內閣與諸閣臣和衷共濟,多做一些事情,他預感自己在內閣的時間不會太久,不能晉位次輔,首輔,說明在皇帝心中的地位始終不如他人,而外朝新晉大臣對閣臣之位虎視眈眈,自己不能進則只能思退了。

至於餘有丁,此人國子監祭酒出身,詩詞俱佳,又和王錫爵和申時行一科,在內閣中是一個無足輕重的人物,凡事畫諾而行,儼然是一個在內閣中混日子的老名士。

衆閣臣無有二話,當下便寫了一封公稟,將反對情由全部寫好,然後各人一一署名。

最後時刻,王錫爵道:“首輔不在,若等他回返不免誤事,然則此事如果沒有首輔簽名,難免爲外人所笑,對首輔的聲名也不大好,不若我等將首輔之名也寫上,諸公意下如何?”

“只怕

長洲本人未必願意。”

王家屏對申時行向來的柔媚奉上的態度十分不滿,這幾年來萬曆手越伸越長,撈錢的手段也越來越多,甚至愈演愈烈,只要有錢,什麼事都伸手過來,而申時行也就裝模作樣的勸過幾回,從張居正直言國家用度有常,縱太后,天子也不能擅取的往事來看,申時行給張居正提鞋都是不配。

“事關國本,料來他不會反對。”

“首輔不署名,我等亦是師出無名,且果真叫人笑話。”

餘有丁和王錫爵一唱一合,他們和申時行都是一科,當然堅持要在這樣的大事上替申時行署名,許國也是和他們同籍,不涉及根本利益也是一體,王家屏料想自己爭不過,只得一邊署上申時行的姓名,一邊警告道:“若長洲回來說是我等擅作主張,諸公當替吾說明。”

意思是他現在雖然簽字,卻並不贊同這事,如果申時行不悅,後果由王錫爵等人自負。

王錫爵坦然道:“這個自然。”

如此說定了,內閣便是將奏章遞了進去。

半個時辰後,衆人並沒有等到萬曆批覆,接着就是傳來消息,內廷中萬曆已經下了手詔,着錦衣衛逮拿黃大成,於午門前廷杖。

王家屏頗有一點挫敗感,攤手道:“皇上連理亦懶得理會我等,如之奈何?”

“總要再寫一封,言詞需懇切一些。”王錫爵心中也大感不滿,不過還是說道:“總不能弄到決裂的局面,實話說黃大成也有邀名的用意在內,這一點向皇上點名,廷杖他只不過是成全他,何苦。”

“依我看,”許國說道:“皇上只怕起了殺心。”

衆人悚然而驚,確實,萬曆近年來對付言官的態度就是遇缺不補,教都察院永遠處在缺人的狀態,再過幾年,怕是都察院只成爲兼職的地方,本職御史人手嚴重不足,吵鬧聲也就消停很多。

這無疑是一個損招,不過各人拿耍無賴的皇帝也沒有辦法,皇帝不批紅,內閣和吏部總不能擅自作主吧?象御史這樣的官員可不是尋常的五品以下的部曹小吏,吏部可以自行派遣。

原以爲皇帝和言官間的對抗會慢慢形成彼此相安無事的局面,現在看來,這一次黃大成是把皇帝得罪慘了。

各人不大明白內廷中的情形,不知道現在堂堂皇帝已經成了風箱裡的老鼠兩頭不是人,被皇后和鄭貴妃夾攻的滋味絕不會好受,原本已經處理好了皇長子出閣講書一事,萬曆總以爲自己能消停一陣子,黃大成將這窗戶紙一捅,可想而知以後內廷不知道會起多少風波,一念及此,萬曆將黃大成凌遲的心都有,但如果真的想這樣做,內閣肯定不幹,六部,都察院,大理寺,沒有哪一個衙門會同意皇帝這樣的舉措,如果萬曆一意孤行,他又有沒太祖和太宗皇帝的威望,最終的結果肯定還是妥協,連嘉靖那樣陰狠的脾氣也沒說把哪個文官給活剮了,當大明天子,也是行不得快意事的。

(本章完)

第六十三章 上奏第三百三十一章 趕路第二百七十一章 徐渭第七百九十九章 李家第二百一十四章 獵物第七百五十二章 踟躕第六百六十九章 碾壓第三百四十章 破敗第八百三十二章 罷免第六百四十三章 傳旨第二百六十九章 剛猛第七百三十章 調戲第五百三十二章 軍棍第四百六十四章 海盜第八百零六章 分析第一百一十八章 校尉第六百零六章 撲空第五百七十七章 起火第一百七十五章 野獸第二百八十章 委屈第八百八十四章 計劃第二百七十八章 取銀第一章 山村第二百五十九章 蹊蹺第五百七十一章 原形第三百五十四章 洞穿第六百二十九章 關城第三百九十章 忍耐第三百九十五章 反擊第二百零七章 供佛八百六十一章 盤算第八百六十九章 相見第六百六十四章 初次第三百四十八章 渡口第七百六十七章 收支第八百四十二章 暗鬥第七百二十五章 了凡第一百一十六章 軟磨第四百七十五章 學宮第七百二十六章 羣商第八百六十五章 暫休第一百零二章 雨夜第七百八十七章 規劃第八百五十三章 叔侄第二百九十八章 撞木第一百七十六章 風波第三百二十三章 退進第四百三十六章 急行第一百八十七章 戰馬第七百零五章 詢問第三百六十七章 收房第六十六章 詔獄第三章 殺良第八百九十三章 天平第四百二十九章 陷阱第五百四十四章 留中第六十六章 詔獄第三百三十四章 南北第八百二十五章 用絞第七百三十七章 救回第五百九十七章 殉道第二百二十九章 火器第十八章 境遇第一百一十五章 號牌第一百六十六章 遇刺第八百九十八章 詢問第四百一十章 保傅第八百九十五章 東望第一百零五章 大喪第十一章 衝突第五百四十七章 細柳第五百二十章 私事第七百九十一章 雨境第四百零三章 酒樓第八百一十七章 請援第一百九十章 蒙古第一百六十四章 溫諭第三百八十七章 壓制第四百三十八章 工匠第二百七十一章 徐渭第一百六十七章 醫治第五百零八章 亂象第三百九十六章 市民第二百三十一章 景緻第五百一十八章 感激第三百五十章 亂戰第七百三十五章 穿人第八百八十二章 請辭第三十三章 巧遇第六百三十九章 諱敗第七百四十二章 牌坊第一百六十五章 出發第一百一十二章 請示第四百七十章 兵變第六百九十章 倒個第五百二十八章 咸寧第四百五十七章 縱隊第三百六十六章 城中第二百七十二章 大道第七百七十一章 迎帆
第六十三章 上奏第三百三十一章 趕路第二百七十一章 徐渭第七百九十九章 李家第二百一十四章 獵物第七百五十二章 踟躕第六百六十九章 碾壓第三百四十章 破敗第八百三十二章 罷免第六百四十三章 傳旨第二百六十九章 剛猛第七百三十章 調戲第五百三十二章 軍棍第四百六十四章 海盜第八百零六章 分析第一百一十八章 校尉第六百零六章 撲空第五百七十七章 起火第一百七十五章 野獸第二百八十章 委屈第八百八十四章 計劃第二百七十八章 取銀第一章 山村第二百五十九章 蹊蹺第五百七十一章 原形第三百五十四章 洞穿第六百二十九章 關城第三百九十章 忍耐第三百九十五章 反擊第二百零七章 供佛八百六十一章 盤算第八百六十九章 相見第六百六十四章 初次第三百四十八章 渡口第七百六十七章 收支第八百四十二章 暗鬥第七百二十五章 了凡第一百一十六章 軟磨第四百七十五章 學宮第七百二十六章 羣商第八百六十五章 暫休第一百零二章 雨夜第七百八十七章 規劃第八百五十三章 叔侄第二百九十八章 撞木第一百七十六章 風波第三百二十三章 退進第四百三十六章 急行第一百八十七章 戰馬第七百零五章 詢問第三百六十七章 收房第六十六章 詔獄第三章 殺良第八百九十三章 天平第四百二十九章 陷阱第五百四十四章 留中第六十六章 詔獄第三百三十四章 南北第八百二十五章 用絞第七百三十七章 救回第五百九十七章 殉道第二百二十九章 火器第十八章 境遇第一百一十五章 號牌第一百六十六章 遇刺第八百九十八章 詢問第四百一十章 保傅第八百九十五章 東望第一百零五章 大喪第十一章 衝突第五百四十七章 細柳第五百二十章 私事第七百九十一章 雨境第四百零三章 酒樓第八百一十七章 請援第一百九十章 蒙古第一百六十四章 溫諭第三百八十七章 壓制第四百三十八章 工匠第二百七十一章 徐渭第一百六十七章 醫治第五百零八章 亂象第三百九十六章 市民第二百三十一章 景緻第五百一十八章 感激第三百五十章 亂戰第七百三十五章 穿人第八百八十二章 請辭第三十三章 巧遇第六百三十九章 諱敗第七百四十二章 牌坊第一百六十五章 出發第一百一十二章 請示第四百七十章 兵變第六百九十章 倒個第五百二十八章 咸寧第四百五十七章 縱隊第三百六十六章 城中第二百七十二章 大道第七百七十一章 迎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