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四章 南北

惟功寫完信,卻沒有叫人先送出,再取別的塘報來看。

這一次他的臉色卻是異常難看,四周的人看出他神色不對,原本還在議論張致祥的兇悍,慢慢的都閉了嘴。

“俞帥去了。”半響過後,惟功才慢慢的向各人說道。

“什麼?”

“天……”

“這真是想不到,俞帥年紀並不算大啊。”

“還是徵倭的時候傷了元氣,沒補回來。”

俞大猷在京營時,雖然所爲不多,但部勒將士較嚴,操練得法,五萬神機營車營將士秩序井然,雖不是頂級的強兵,但亦足爲可觀。

僅此一事,就能看出這些名滿天下的大將的本事和風采。

嘉靖到萬曆年間,也是天佑大明,文官中知兵的不少,比如譚綸和方逢時,吳兌等人,文臣守邊最爲知兵者,不過是這幾人,他們的後輩來說,才幹能比得上這幾人的,其實不多。

武將之中,俞大猷,戚繼光,李成樑,李芳,劉吉,都是千古之下都閃爍光芒的璀璨將星,尤其是戚、俞兩人,可以說是極爲難得的百年一出的名將,嘉靖年間,北有俺答,小王子,東北有土蠻部落,泰寧和朵顏,黑炭石諸部年年犯邊,南有嚴重的倭寇騷擾,倭寇已經到了攻州陷府的地步,加上舊有的財政制度根本負擔不了年年增加的政府財政支出,情形已經十分嚴峻,嘉靖年間比崇禎年間所強之處就是在於沒有嚴重的天災,否則的話,情形恐怕比崇禎年間更壞。

所幸的就是文有人,武亦得人。

戚繼光和俞大猷兩人在征伐倭寇上的功績,足可光耀千古!

比起戚繼光來,俞大猷一生命運坎坷,是一個十足的官場苦逼,幾次到總兵的位子,幾次又被一捋到底,又再憑戰功起復。

比起官拜太子太保的戚繼光,俞大猷到死也只是一個都督同知,雖然又復給福建總兵,勳階卻一直沒有到頂。

加上江湖奔波,千里轉戰,心中不可避免會有的鬱郁之氣,俞大猷終於是在萬曆八年的年尾就去世了,因爲不是什麼要緊消息,等消息送到京師,再由塘馬送到惟功這裡時,這位功耀千古的名帥已經逝去好一段時間了。

“在營中設祭棚,全軍與我一起祭奠俞帥!”

惟功沒有猶豫,立刻就下令,張用誠等人也是受過俞大猷的點撥,對這個老將軍十分的敬佩,聽到老將軍逝世的消息,心中也感覺難過,對全軍弔祭之事,並無人反對。

“國峰,你去一次戚帥大營,上覆戚帥,今日全軍祭拜俞帥,俟來日我再去拜訪他吧。”

王國峰在內是軍情局的主官,對外則是遊擊銜的中軍官,他的年紀小,功勞又在暗處,官銜到遊擊,署職到正三品的指揮使,世職是指揮僉事,他本人已經很滿意。

因爲情報官在目前階段要多接觸政要大佬,建立網絡,所以王國峰比起平時更要加強對外的聯絡,擔任名義上的中軍官,也很合適。

“是,大帥。”

軍中已經統一稱呼,一律稱惟功爲大帥,只有順字行的老人,在私下閒談時,偶然會將惟功稱爲東主,也有一些入訓早的京營將士,偶然會稱惟功爲大人,不過在正經的場合,也是統一稱爲大帥了。

……

“張惟功好生無禮。”聽說張惟功告罪不來,一個南軍將領當着王國峰的面,怒聲喝斥。

王國峰是遊擊,這個南軍將領卻是副將,官大一級壓死人,何況大了好幾級。

因爲打算在總兵府見惟功,戚繼光事前派不少塘馬,分往各將駐紮的信地,將各副將和參將一起召集到永平,算是薊鎮對遼鎮表達的一種善意。

畢竟遇到十萬人規模的北虜入侵時,遼鎮和薊鎮是脣齒相依的關係,彼此間的合作十分緊張。

薊鎮現在有十二萬兵馬,是天下第一鎮,副將和參將,還有加銜的副將參將有數十人之多,遊擊過百人,濟濟一堂,專門爲歡迎張惟功這個平遼將軍,如果不是對方還有未來國公的身份,這個陣容是有些過了。

不過張惟功居然不到,戚繼光也有些生氣。

但轉念一想,他威嚴剛毅的面孔上,也顯露出一絲傷感之色。

很多南軍將領知道大帥的心思,勸住了開始發脾氣的那人,各人都沉默下來。

節堂之中,還有一半是北軍將領,他們臉上的表情是無所謂,甚至還有一些將領露出幸災樂禍的神情。

這二十年,除了一個馬芳和李成樑,揚名天下的大將,特別是俞大猷和戚繼光兩人全部是南人,戚繼光在薊鎮壓的他們北方人喘不過氣來,他們纔不可能爲俞大猷的死而傷感。

“既然如此,我們走一次吧。”

“大帥?”

“這樣也太給這小輩面子了吧。”

“不妨,我這裡是城裡,開祭不便,張惟功既然在他的大營裡開了祭棚,我們正好因公就私,一起去拜祭一下吧。”

大帥這麼說,旁人也不好說什麼,但北軍將校們的臉色就更加古怪了。

三位協守副總兵官,楊四畏,張臣,董一元,在出門時主動湊在一起,開始嘀嘀咕咕起來。

十二路參將,大半也是出自北軍,也是主動跟隨在三位副總兵身後,其餘北方籍貫的遊擊,也是跟隨在後,與戚繼光身邊的南方系將領,涇渭分明。

“真正晦氣,俺們北方無人麼,節制四鎮大帥弄個山東人也罷了,山東人偏愛用浙江人,現在死了個福建人,俺們北人卻得跑十來裡去弔祭,賤也不是這麼個賤法。”

“打仗俺服戚帥,俞帥沒跟過,俺不服他。”

“俺也就服戚帥練兵的本事,不過麼,練的步軍再強,能打韃子?還得看俺們北軍的本事,是不是?”

三個副總兵,先開口的是楊四畏,他是遼東人,國初時的遼東諸衛後人,薊鎮傳到現在已經三十餘帥,除了幾個侯爺和伯爺可能出身是南方外,大帥們全部是北人

,戚繼光是山東人,勉強還算是北方諸衛系統中的一員,但戚繼光起家卻是在南方,麾下將領全部以南軍將領爲主,在薊鎮十二萬士兵,四萬匹戰馬的龐大軍隊之中,他和數百南方將校,還有近兩萬浙兵是當之無愧的主力,在十年前,戚繼光初掌薊鎮,先後得到徐階,高拱,張居正等大佬支持的時候,北方諸將雖然不服,但也只能隱忍,現在戚繼光鎮守薊鎮這麼久,新一代的北軍將領逐漸成長起來,張臣和董一元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兩人都是副總兵官,都有超過一千人的核心精銳騎兵,戰鬥力強,本人的作戰風格也是輕捷彪悍,與李成樑等北方將領的風格相同,對戚繼光幾日一練,注重車營,步騎協同的打法十分不適應,薊鎮之中,已經埋下了嚴重的分裂不和的種子。

不過此時的北軍將領也只是敢聚集在一起議論而已,戚繼光坐鎮薊門超過十年,將駐在獅子口的鎮城移到三屯營,重修三屯營城,將忠義衛等衙門移到新修的營城之中,分薊鎮爲三協十二路,分路駐守,現在的北軍將領,也算是在戚繼光的目光之下逐漸成長起來,也就是嘴上嚷嚷,跟隨戚繼光的腳步卻是始終未停。

……

戚繼光率部下趕到的時候,時已過午,惟功一邊叫人準備飯食,一邊率所有的部下,到營門處迎接這位威名赫赫的大帥。

“壕溝,營旗,箭樓,拒馬……這位英少國公真是有趣,咱們大帥的章程,叫他學了個十成十啊。”

“似乎也有一些不同之處。”

“嗯,感覺旗幟壁壘營房確有不同之處,不過看起來氣象萬千,嗯,怪不得人家說英少國公是京營第一將,差點主持整頓京營,確實有他的過人之處。”

“那又如何?”張臣十分狂傲的道:“現在國朝無非就是北虜和南苗,要我看,南兵和這般練法練出來的兵,只能去打打生苗,若有小股倭寇也能打,真要打北虜,還得看我們北將,北兵。”

這話說的十分猖狂,但張臣爲將的風格就是這樣彪悍兇猛,說話的風格也差不多就是這樣,旁人聽在耳朵裡也就罷了,吳惟賢等人也聽着了,臉上都露出不悅之色。

“看戚帥的面子。”

參將駱尚志爲人穩重,隱然是南兵將領中的核心人物,他勸住了想發作的吳氏兄弟等人。

說話間,惟功趕到,看到戚繼光,便是兜頭一拜,口中十分恭謹的道:“拜見戚帥,勞戚帥大駕,末將身爲晚輩,實在是愧不敢當。”

“當得,當得。”

戚繼光爲人剛正沉毅,性喜詩文,好結交士大夫和文人,不論是兵法,將略,還是文才,都有常人難及之處。

正因爲他本人太優秀了,放眼國朝,除了張居正一人外,幾乎沒有誰能被他放在眼中。

普通的文官尚且如此,更不要說同列的武將。

但此時的他,對張惟功是真心欣賞,從他臉上的表情就能看的出來,對眼前的一切,戚繼光都有一種真心愉悅的感覺。

(本章完)

第一百二十一章 拒絕第二百四十八章 大爺第八百五十四章 閣中第八百零四章 暴起第五百一十五章 輕視第七百六十八章 大事第一百九十三章 行動第一百三十二章 和尚第五百四十九章 援沈第二百零七章 供佛第三百六十四章 回南第八百一十二章 碰壁第五百七十九章 送行第三百一十五章 年後第三百五十六章 震懾第一百一十二章 請示第七百六十九章 銀幣第一百五十二章 根基第四百九十八章 三人第七百六十二章 傳教第四十三章 小成第三百七十三章 會合第三百四十八章 渡口第四百六十六章 田埂第五百八十八章 篤定第五百七十五章 力挺第八十三章 威脅第六百五十三章 凌厲第五百一十五章 輕視第二百二十二章 向前第六百九十六章 碰壁第六百九十六章 碰壁第七百四十六章 密疏第十六章 殺人第七百三十六章 醫院第六百一十七章 壯志第八百八十一章 執意第七百一十二章 壓迫第四百六十二章 暴雨第八百四十六章 簡報第二百一十四章 獵物第六百五十三章 凌厲第三百七十五章 暗鬥第四百六十二章 暴雨第七百二十六章 羣商第七百三十四章 難忘第一百五十一章 價格第二百二十章 亂起第七百六十章 誅心第四百五十章 分別第二百三十六章 僭越第一百零九章 內市第八百五十九章 預感第二百六十章 廷推第八百七十二章 三子第七章 入京第五百零一章 鹽業第五百二十七章 豐富第三百五十五章 永年第三百章 緩急第五百九十章 對立第五十章 賜金第二百章 廷仗第二百零五章 掃平第八百八十二章 請辭第四百八十一章 齊射第二百五十七章 風潮第三百七十三章 會合第一百四十八章 大豪第五百五十章 烽火第七百六十四章 辭官第三百三十七章 皆歡第二百七十六章 堅持第三百五十四章 洞穿第五十六章 提點第八百四十四章 入室第七百三十一章 商會第一百四十六章 新軍第六百三十四章 開始第五百四十五章 殺了第五百九十一章 軍伍第六百一十六章 復仇第三百八十九章 狠手第五百四十六章 青唐第七百五十章 教育第三百九十七章 轉念第四百五十三章 宋宅第六十六章 詔獄第四百四十四章 行動第四百四十八章 議題第三百八十七章 壓制第四百七十四章 伏子第六百七十一章 傷兵第三百六十一章 覆信第一百零三章 再殺第二百七十章 宗沐第六百一十五章 不解第六百二十五章 隸籍第八百六十六章 總管第二百二十九章 火器
第一百二十一章 拒絕第二百四十八章 大爺第八百五十四章 閣中第八百零四章 暴起第五百一十五章 輕視第七百六十八章 大事第一百九十三章 行動第一百三十二章 和尚第五百四十九章 援沈第二百零七章 供佛第三百六十四章 回南第八百一十二章 碰壁第五百七十九章 送行第三百一十五章 年後第三百五十六章 震懾第一百一十二章 請示第七百六十九章 銀幣第一百五十二章 根基第四百九十八章 三人第七百六十二章 傳教第四十三章 小成第三百七十三章 會合第三百四十八章 渡口第四百六十六章 田埂第五百八十八章 篤定第五百七十五章 力挺第八十三章 威脅第六百五十三章 凌厲第五百一十五章 輕視第二百二十二章 向前第六百九十六章 碰壁第六百九十六章 碰壁第七百四十六章 密疏第十六章 殺人第七百三十六章 醫院第六百一十七章 壯志第八百八十一章 執意第七百一十二章 壓迫第四百六十二章 暴雨第八百四十六章 簡報第二百一十四章 獵物第六百五十三章 凌厲第三百七十五章 暗鬥第四百六十二章 暴雨第七百二十六章 羣商第七百三十四章 難忘第一百五十一章 價格第二百二十章 亂起第七百六十章 誅心第四百五十章 分別第二百三十六章 僭越第一百零九章 內市第八百五十九章 預感第二百六十章 廷推第八百七十二章 三子第七章 入京第五百零一章 鹽業第五百二十七章 豐富第三百五十五章 永年第三百章 緩急第五百九十章 對立第五十章 賜金第二百章 廷仗第二百零五章 掃平第八百八十二章 請辭第四百八十一章 齊射第二百五十七章 風潮第三百七十三章 會合第一百四十八章 大豪第五百五十章 烽火第七百六十四章 辭官第三百三十七章 皆歡第二百七十六章 堅持第三百五十四章 洞穿第五十六章 提點第八百四十四章 入室第七百三十一章 商會第一百四十六章 新軍第六百三十四章 開始第五百四十五章 殺了第五百九十一章 軍伍第六百一十六章 復仇第三百八十九章 狠手第五百四十六章 青唐第七百五十章 教育第三百九十七章 轉念第四百五十三章 宋宅第六十六章 詔獄第四百四十四章 行動第四百四十八章 議題第三百八十七章 壓制第四百七十四章 伏子第六百七十一章 傷兵第三百六十一章 覆信第一百零三章 再殺第二百七十章 宗沐第六百一十五章 不解第六百二十五章 隸籍第八百六十六章 總管第二百二十九章 火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