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厥汗王的心情很浮躁。
多回試探性的交鋒,卻未能達成損挫敵方兵力這一目的,仔細計較起來,反而己方傷亡似乎更重,更讓他難以置信的是率領大周先鋒軍的將領換作了晉王燁,不見驍勇善戰的秦八郎,戰鬥力卻似乎一點沒有減褪,敵方反而士氣高漲,連傷他手下數員大將!
晉王燁尚且不到而立之年,又經多年韜光養晦,心機城府自是不容小覷,卻到底是怎麼練就領軍之能?!
阿史那奇桑看來,大周建國已逾三百載,皇室早不如建國之初那般能征善戰了,這些金枝玉葉,早就被錦衣玉食聲色犬馬的生活磨損了鋒銳,縱然晉王燁在韋太后的壓制下,爲自保求生不得不小心謹慎、步步爲營,他能贏得燕國公秦氏一門投效,爭取王妃柳氏成爲臂助,爲大業奠定基礎,當然智計非凡,不可能如表面般一無是處,可奇桑本身就是將才,當然明白統御作戰的才能必須身經百戰,絕非紙上談兵便能克敵制勝,他無法想像賀燁哪來的機遇成長爲行兵如神的領將,甚至比曾經讓他鎩羽而歸的齊俊還難對付!
若說勇猛,還不足以讓奇桑心生畏懼,更讓他焦躁的是這個比他年輕十餘歲的對手,在戰場上的冷靜沉穩,導致他想盡辦法,竟然也無法誘敵深入,踏入他精心佈置的陷井。
而在晉王燁身後,還有真正身經百戰的燕國公,熟諳地勢的老對手姜導,更加要命的是在奇桑無計可施時,又得到長安再度失守的噩耗,留在後方的十萬勇銳竟然只逃出了兩千餘人,奇桑根本無法相信耳聞的戰報,他已經沒有了退路,倘若潼關戰敗,數載以來的努力便將付之東流,他將會被打回原形!
而饒幸得生的部衛,甚至無法說明長安城是怎麼失守,他只知道雲州部竟然在一個青年將領的率領下,與城中暴民裡應外合攻破啓夏門,他的弟弟雄河,長平公主謝瑩,京兆尹宇文盛竟無人做出應對,並生死未卜。
這件對突厥盟軍而言格外不利的消息奇桑尚還對部將隱瞞,因爲他很清楚,一旦公佈,己方軍心必定將被擾亂。
他雖號稱百萬部將,卻明白這只是個浮誇的數字,先期已經挫損二十萬,再加後方全軍覆沒,眼下手頭兵力至多還有五十萬,這其中一部分——天竺、大食盟軍並不會爲突厥汗國的興衰出生入死,他們只不過想趁勢謀求利益,而吐蕃部雖然驍勇,吐蕃贊普還未就他斬殺部將的行爲示明態度,吐蕃部多少存在猶豫與芥蒂,真正能稱精銳只有二十萬。
所以奇桑必須封鎖不利消息,才能繼續佔據人數上的優勢,有望背水一戰,與賀燁決一高下。
到了這時,奇桑已經不寄望雙方還有和談的可能了,他沒有後路,只有大敗賀燁奪下洛陽,方能立足關中,不至於前功盡棄。
卻忽然有一使者,自稱乃晉王燁差遣,前來勸降,而勸降的籌碼,便是突厥汗王一母同胞的弟弟阿史那雄河。
這下子長安已經失守的消息再也封鎖不住,奇桑暴跳如雷!
但他當然還是詔見了這員使者。
只不過一身葛衣的半老男子,看上去手無縛雞之力,正是楊懷犀。
他是主動請命,要來“勸降”奇桑,事實上卻有意將長安失守的消息叫嚷出來,鬧得突厥部軍中大譁,只那些部將雖說大略懂得“長安失守”、“雄河被俘”的詞義,卻不敢相信這是事實,鐵勒等部首領急不可捺直闖將營,但他們卻沒能獲得汗王的詔見,他們聚集在營帳外,質疑聲甚至清晰可聞。
奇桑非常惱火,他咬牙切齒地看着面前從容鎮定的晉王使者,好半響才陰惻惻地冷笑出聲:“貴使一行,不過三人三騎闖我突厥營帳,並散佈謠言意圖不軌,難道就不懼本汗王將你軍法處置,我看貴使這模樣,可不像有在千軍萬馬之間來去自如之本事。”
楊懷犀毫無懼色,當然他也並不想再激怒奇桑,將這條性命葬送在突厥軍營。
“本使不過敝主帳下記室,生死無足輕重,只不過擔負信使之令,而兩軍交戰不斬來使,汗王若處死本使,豈不受天下嘲笑臣民責鄙?往往爲一時之怒而犯忌諱者,都乃愚狂之輩,本使聽敝主時常與諸位部將議及汗王,皆稱與汗王雖爲敵對,確甚敬佩汗王果有雄主之志,足稱英豪,故本使相信汗王必定不會犯愚狂之謬,損英雄之氣。”
這話雖是奉承,但楊懷犀卻無諂媚之態,事實上賀燁也的確不曾輕視奇桑,所以他說來並不覺得是在阿諛,但散佈謠言意圖不軌的罪名當然是要辯白的,楊懷犀緊跟着又道:“汗王既爲英雄豪傑,當然更不至於自欺欺人,長安已被我方收復,貴方大將軍汗王同胞手足雄河的確被我方俘獲,本使奉殿下之令,送雄河將軍安返,並獻勸降之書,怎會以杜撰之說欺詐汗王?汗王若不問青紅皁白將本使處死,犯忌在先,我方當然也會還以厲害,將雄河將軍斬於陣前,屆時,難道汗王還能向部將隱瞞長安已失之敗訊?”
奇桑雖然惱怒,但也不得不承認楊懷犀的話足夠對他形成威脅,縱然他不顧弟弟雄河的性命,但殺了這個不足輕重的信使除了顯得自己愚狂以外,還能有什麼用處?賀燁只要公然處死雄河,把人頭奉上,就能證實長安失守一事,是無論如何也難以向部將隱瞞了,到時突厥方纔會軍心動亂,給予晉王可乘之機。
當然,雄河到底是他一母同胞的手足,對他忠心不二,因爲突厥國內的權位之爭,逼得他弒父奪得王權,將心懷二意的兄弟幾乎斬殺一盡,只餘雄河一個臂膀,而如今天下未定大業未成,若非逼不得已,奇桑當然還是要力保雄河,更重要的是,他還想從雄河口中打問長安城中究竟發生了什麼,他不甘輸得不明不白。
所以奇桑忍怒接過楊懷犀呈上的勸降表,又並不急着拆閱:“晉王開出什麼條件,才肯放歸雄河?”
楊懷犀瞄了一眼奇桑額頭暴起的青筋,卻並未從這口吻裡聽出浮躁之氣,不由暗忖:成大事者,往往能忍常人所不能忍,從這一點來看,突厥汗王的確不愧殿下敬贊之對手。
於是他的態度便越發顯得謙恭:“殿下知聞,王妃祖母及父母雖被汗王所獲,卻並未苛待,如今毫髮無傷,十分感念汗王待之禮遇,所謂‘報以瓊瑤’,故殿下也不想爲難汗王,願意將雄河將軍送返,以示罷戰之誠。”
這就是說,送回阿史那雄河並不附加任何條件。
但奇桑當然不會銘感肺腑,冷笑道:“本汗王自奪長安,善待者可並非京兆柳一族,對於諸多俘臣如崔、薛等幾大顯望,可也是秋毫無犯敬重有加,晉王若真要報之瓊瑤,理當將我數萬突厥士勇一齊放返纔是。”
這簡直就是獅子大開口,不過楊懷犀作爲使者,當然也不至於出言譏誚,他微笑道:“殿下亦知曉汗王對我大周諸多臣子禮敬有加,是以已經下令,不許坑殺俘虜,只要貴國士勇甘願投效,我方亦會善待,今後若立功勳,理當論功行賞。”
當初突厥佔領長安,可沒允許諸多顯望遷離長安自投洛陽,眼下晉王又憑什麼要把諸多俘虜交回突厥呢?
一個雄河對大周而言毫無用處,不過將那幾萬虎狼之兵交還,豈不是壯大突厥聲威?賀燁當然不會行爲這等愚蠢之事。
楊懷犀已經見到了奇桑,並將勸降表轉交,任務已經達成,自是不會再與奇桑多廢脣舌,禮辭道:“還請汗王遣兵,隨本使迎回雄河將軍,殿下亦知罷戰之事關係重大,決斷不易,故而願予汗王十日時間,商議麾下部將,若汗王答應罷戰,遣使修書向殿下說明即可,殿下切盼汗王能夠審時度勢,當機立斷。”
他退後數步,方轉身離去,身後只有兩員士勇仗劍跟隨,但這一行三人卻並受到阻止,雖然脊背一直有若陰芒在刺,楊懷犀卻絲毫不曾露怯,直至將雄河順利“交接”,他在數十里外駐守的先鋒軍圍護下,目送一百突厥衛擁護着雄河遠去,他輕拈長鬚,只覺胸中一片敞亮。
直到此時,不得志的鬱懷以及曾經助紂爲虐的悔愧似乎方纔煙消雲散了,他遠望着渭水湯湯,以及青巒起伏,秋陽的餘暉下這片壯闊的山河,楊懷犀從來沒有如此刻一般堅信——
晉王必勝,治世有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