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一年過去。
這一年的上元節,晉陽城中也是十里彩燈熱鬧非凡,十一娘登上晉王府的燈樓,眺望着底下一片五光十色人頭涌動,恍然又如身臨長安城,只她的心情,總比舊時更多一分豪情與飛揚。
因爲大周的國都佳節縱然繁鬧,她也無非只是芸芸衆生之一的看客,怎比得今時今日,晉陽城裡之所以一片歡娛喜慶,與她息息相關。
這一年,其實過得並不平靜順坦。
毛維雖然看似偃旗息鼓,但自然不會當真無慾無求,連連敗退似乎讓他將所有希望寄託在了蜀王將來的崛起,越發對謀士郭居安言聽計從,行事竟然謹慎起來,不再與晉王一系針鋒相對,如一條蟄伏草叢的毒蛇,陰冷的眼睛仍然緊盯獵物,等待着時機合適時,致命一擊。
十一娘不敢放鬆警惕,毛維黨的每一個動作她都要關注分析防範未然,卻偏偏不能揪出這條毒蛇斬除禍根,同時,她還必須時時關注廟堂之上的風雲變幻,她已經遠離兩年,七百時日過去,決不能讓徐修能、謝瑩之輩抓住任何機會,挑唆離間韋太后對她的“信重”。
可有些明知大有風險的事,她仍然要暗中施爲。
越來越多流民投奔晉陽,於是太原百姓漸漸知道了普天之下,除太原之外,似乎並沒有能讓平民百姓安居的樂土,那些關於太后仁愛慈悲的謊言漸漸維持不下去,這個已然腐朽的朝堂,崩壞的統治,終於開始暴露那醜陋的根系,市坊之間,有議論滋生。
總結爲一句斷言——若非晉王妃,太原早已生靈塗炭、民不聊生。
十一娘知道這樣的局面並不利於晉王大業,可是她無能扭轉,因爲她不能只圖自保便無視百姓之苦,看着他們掙扎於飢寒交迫,看着他們千里來投,卻絕望的死在異地他鄉,魂魄難歸故里。
她只好儘可能的掩飾,不讓政敵抓住把柄攻訐,卻無比清楚長此以往,韋海池必然會忌憚民心所向的晉王妃。
而一年之前,雖然潘遼聯軍氣勢洶洶進攻,卻因蕭延達這一主將之誤,導致損兵折將無功而返,可這樣的打擊到底不能動搖潘博與北遼的根基,當冬去春來,萬物復甦,戰爭的號角再一次吹響,北遼蕭皇后傾盡所能,爲蕭氏諸將再一次爭取到將功補過的機會,數十萬大軍這回沒有主攻葦澤關,而是針對更易突破的雲州展開猛攻,戰況一度緊急。
每一回隨着戰報抵達,晉陽城中幾乎都會響起軍屬的哀傷哭嚎,因爲他們的兒郎戰死沙場,而十一娘能做的事情,也只有施以錢銀撫卹。
偏偏這一年,河東道遭遇旱情,雖不至於顆粒無收,百姓們非但不能上交賦稅,甚至還要依靠官府放糧,纔不至於路有餓殍,十一娘固然有所準備,保證太原、雲州百姓溫飽不難,可是被旱情影響者並非這兩座城池,而是整個河東道!
又逢劍南、嶺南洪澇,導致糧價攀升,讓十一娘發動商賈購運糧粟的計劃無比艱難。
好在是因她上諫,太后終於同意取消太原宵禁制度,這無疑刺激了晉陽城中商事發展,就算十一娘決意提高商稅,也不減商賈熱情,種種險難關頭,到底還是捉襟見肘地應付過去。
這一年糧食欠收,太原百姓非但沒有忍飢挨餓,因爲商事的發展,提供了百姓們耕作之外,有更多途徑養家活口,居然有不少原本深陷於生存之苦的貧民,得到豐衣足食的安定。
又因之前,十一娘早早未雨綢繆,通過留守朝堂的賀湛,將不少有志之士“安插”河東道諸地,在這一批官員的影響下,太原府以外,許多州官縣令也轉變了想法,固然他們不是真正考慮民生疾苦,注重的仍是政績仕途,別管目的如何,總之有所改進,面臨戰火威脅,以及天災險難,河東道可謂衆志成城挺過一年。
這無比艱辛的一年,絕大多數百姓卻均未感覺苦難,所以當承德六年的上元佳節,晉陽城中才會營造出這麼一派歌舞昇平的氣象。
十一娘看着燈樓底下,隨着一陣鼓樂齊奏,喜錢如雨向歡聚的人羣撒落,千萬雙手臂高舉,百姓們歡呼的聲音甚至掩蓋了琴樂笙簫,那些高仰的喜悅的面孔,讓她的心情前所未有的晴朗。
沒有發生一哄而上爭搶的局面,如今晉陽城的百姓,再也不是衣食無依,他們聚集在這裡——內城安寧門外,王府豪貴燈樓排列之處,今夜晉陽城最最繁華的地方,不是爲了爭搶官府散發的喜錢好給老弱家眷換來一餐飽食,而只是爲了沾沾喜慶樂趣而已。
十一娘想起賀湛予她的密書——當知前線危急,太原府卻大開宵禁,短短時日,市坊不少酒肆歌坊新設,貴族豪商通宵達旦玩樂,就連平民百姓,甚至也有不少踏歌夜遊,謝瑩在太后跟前,用一句“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表達憂慮沉痛的心情。
她不由牽起一抹譏嘲的笑容。
謝瑩許久沒有“吟詩作賦”了,看似隨手拈來這一句,的確可爲敲醒大周統治的警鐘!
只不過謝瑩卻並非真正憂國憂民,而太原府雖然面臨戰火威脅,看似耽迷玩樂的亡國之象,實際上卻讓萬千不得授田的貧苦百姓找到了養家活口的途徑,不少酒肆因爲營業至夜深,仍然賓客滿坐,不得不聘請更多的僱工,官府又沒有輕疏管理約束,商賈們不敢苛扣薪資,而豪貴們通宵達旦的飲樂,帶動又豈止酒肆妓家生意?
比如那些跟隨豪貴子弟的侍從,他們不可能與家主一同飲宴,於是酒肆之外,大道兩旁,各色臨時張設的攤檔便不愁顧客,而這些小商販,多數都爲原本家無田產的貧民,只是投入極少本金,只要不怕辛勞,將來也能保證養家活口。
做爲整個大周,唯一開放宵禁的州府,晉陽城更是吸引了不少商賈注目,甚至有不少遊歷的士人,也來大開眼界。
十一娘相信,當越來越多的平民得以豐衣足食,他們本身也能成爲商肆顧客,其實現下便已初見端倪。
比如因爲賦稅減輕,城郊那些農戶,如今再無衣食之憂,當冬季來臨,再也不會成羣結隊入晉陽城乞討,因爲攤販增多,官府平抑物價,甚至還會教授攤販茶點、羹湯等膳食烹製方法,只需十錢,往往便能滿足口腹之慾,於是那些生活日漸豐足的農戶,在農閒時候,竟也有樂趣資本入城閒逛,看一番市井繁華,品嚐過去不敢奢想的“美食佳餚”。
“老漢活了七十歲,總算是在閉眼之前,領受投胎爲人之樂。”
——這是有回十一娘“微服私訪”,在明榷坊內的一處小攤檔,親眼目睹一個帶着曾孫入城遊玩的老者心滿意足的感嘆,老人家雖說鬚髮染霜,臉面手掌盡布歲月與勞作造成的皴裂,可說這話時,卻是喜悅難捺。
老漢的話引起的是一片贊同。
“可不是,從前如我們這些人,哪裡想過有朝一日還能坐在晉陽城中胡侃閒扯,享受別人侍候,就說這碗冷淘,雖說只值兩、三文,那也不是咱們這類人日常能夠花銷。”
“花銷?誰若白給我三文,讓我叫他聲爹我都願意!”
“那時真想着,這做人有何趣味,還不如做豬狗,臨死前至少可以吃飽。”
“我那閨女,因從前養活不了,早早賣充了僕役,說她主家養那玩犬,日日竟然還能吃上參葺,跟着一堆僕婢侍候呢,咱們這些人,便是想當豬狗,怕也沒那等福氣!”
“這話可是胡侃了,你閨女既然已經賣作奴婢,哪還能拿主家之事與你閒扯。”
“我可不是胡侃!原是賦稅過重,實在不能煎熬,狠心賣了女兒纔有錢帶着家人逃亡,聽說太原府實行新政,鼓勵流民返鄉,這才又拖家帶口回來,雖然田地已經不能拿回來,我父子兩個卻有幸成了窯工,一年下來,有了積蓄,吃住不愁,便牽掛起女兒來,廢盡心思打聽得女兒賣去哪家,多得有尹明府斡旋,爲女兒贖了身,如今也算一家團聚。”
於是原本素不相識的食客,又是一片感慨與爲他人慶幸。
十一娘記得自己當時忽然眼中酸澀,幾乎想要落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