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援兵4

一夜的逃亡,讓張虔有些草木皆兵,聽到孫付這麼一說,他猶豫的問道:“那。。。那我們該如何應對啊?”

在這種緊張的情況下,孫付到沒有顯得多麼的慌亂,反而充滿了盲目的樂觀主義精神,他緩緩說道:“兵者,虛虛實實,這隴右既然有伏兵,那麼陳倉山、大散關一線必然是沒有伏兵的,我們可以從大散關撤退啊。”

張虔被人追了一晚上,現在又有漢軍喊殺着從了過來,馬上就要兩軍接陣了。他心下緊張,隨口問道:“這。。。這萬一敵人還是在大散關設伏,那我們。。。豈不是自投羅網了嗎?先生何以斷定,敵人一定不再大散關呢?”

事實上,張虔這傢伙是被人給追怕了,他只是隨口這麼一問,心裡不但不確定,反而相從孫付那裡聽到準確的否定,可是他這麼一問,讓充滿樂觀的孫付,一下子啞口無言了。孫付的小眼睛眨巴眨巴,突然來了句:“現在情況就是這個樣子,請大帥明斷!”

張虔氣的想砍了這傢伙,跑不跑呢?朝那個方向跑呢?是殺個回馬槍,走大散關呢,還是繼續向西,走隴安縣呢?

還沒等張虔下定決心決心呢。“噠噠。。。”一陣馬蹄聲從南邊傳來,張虔回頭一看,好傢伙,南邊遠處塵土飛揚,遮掩了半個天空。在飛舞的狂沙之中,一隊馬軍逐漸露出了身形,在初升的陽光下,這隊人馬錦袍素服,明盔亮甲。最當前一人,二十一二歲年紀,手持銀槍,身後跟着一個虯髯漢子,縱馬舉着大旗,那大旗白底金字,寫着斗大“趙”字。

張虔倒吸了一口冷氣,“白衣軍”!沒吃過豬肉,也見過豬鬃。這張虔雖然帶兵打仗的能力一般,可畢竟是方面大員,作爲大蜀首屈一指的節度使,重要的軍事官員,對漢朝的兵馬還是有一定的研究,這大漢的精兵,無非是兩路,一路是老劉家自身的河東軍,一路是抗擊契丹的河北軍。但是,這兩路軍隊只是一個統稱,包括了二十多萬人馬,可就在這二十多萬人馬裡面,還有一個名字,赫赫有名——白衣軍。雪夜襲朔州、大戰絳州、唐州解圍、宿州打敗唐軍,血戰潼關擊潰李守貞。。。和白衣軍交戰的都是當世各國各股勢力中,最精銳的部隊,可是白衣軍依舊是連戰連勝。

沒想到漢軍的援軍竟然是白衣軍,張虔連忙召喚道:“來人,快快。。。快讓李戰帶軍隊頂住白衣軍。”

這白衣軍迅疾如風,來勢如虎。興州牙將李戰帶着5000步兵剛走了兩步,真是還沒有列好,這白衣軍離他們就只剩下一箭之地了。

“嗖嗖!”這白衣軍弓馬純熟,兩軍沒有接觸,他們就自動的放出了一陣箭雨。飛箭如煌,力量十足。這蜀軍一來,奔波了一夜,勞累異常,閃躲無力;二來,這蜀國完全背離了“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的戰略思想,大蜀皇帝孟昶是個文人騷客,他太過於注重精神文明建設了,在小子當皇帝的第二年,就成立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皇家美術機構——翰林圖畫院,並且多次召開詩畫會,大力發展四川的文化事業。這錢大部分都花在了精神食糧上,老百姓肚子餓的嗷嗷直叫,軍隊也是一片窘困。這軍士們身長穿的盔甲,大部分是孟知祥監製的,少部分甚至是made in後唐,而盾牌很多都是純木製盾牌,有些還有點腐爛,這破爛玩意兒,碰上了勢大力沉的利箭,當時很多就被射穿了。死傷一片。

這蜀軍也有馬,可大部分是用來運糧食的,做騎兵用得高頭大馬,就很少見了。雖然,大家都知道步兵應該怎麼樣去對抗騎兵,可是知道和做到,完全是兩碼事。等兩軍的距離近了,這“噠噠”的馬蹄聲,更是給人巨大的精神壓力,這玩意兒,要是踩在身上,還不給活生生的踩死啊!士兵們都些懼意了。

趙匡胤長槍一舉,大聲喝道:“殺!”,在傳令兵的呼喝迴應下,聲音傳到了四方。趙匡胤長槍直刺,帶着白衣軍,殺進了蜀軍的陣營中。

銀槍上下翻飛,蜀軍的血花隨之四濺。多年帶兵的經驗,已經讓他徹底的明白了騎兵的妙處。他並不需要一槍刺死敵人,一來,是因爲騎兵衝鋒,一般都是深入敵營,敵衆我寡,你要想刺死別人這槍就要送的遠一些,很容易一旁的人藉機偷襲,二來,受傷,比死亡更可怕,特別是對那些戰鬥意志不強的軍隊來說,更是如此。人死了,一了百了,人受傷了,他有了威脅感,他就會害怕,他就會逃走,這樣敵人就自亂陣腳了。

白衣軍猶如一條出水蛟龍一般,從南邊殺入,西邊殺出,又從西邊殺入,南邊殺出,而西北面趙暉帶着寶雞的一部分守軍,再和蜀軍拼死作戰,蜀軍內部被白衣軍這麼一攪和,整個軍心大亂,士兵們開始置軍令與不顧,盲目的潰逃起來,有些人向西逃,有些人向東逃,還有些向南邊逃去。

隴安東面,蜀軍的大潰敗已經是不可避免了,山南西道節度使張虔面如土色,正在大軍裡隨波逐流,被打蒙了的孫付也失去了樂觀主義精神和大無畏精神,惶惶不安的說:“大帥,你要下定決定,好賴選個退兵的方向吧,在這樣下去,咱們的軍隊可就的玩完兒了啊!”

“那。。。那你說,咱們去那個方向逃啊?他們有這麼多的騎兵,咱們又能逃到哪裡去呢。隴安就算漢軍的人馬不多,可是屁股後面跟着這麼一股子,騎兵,咱們可吃不消啊。哎。。。說到吃,咱們趕了一夜的路,壓根就沒有吃飯,這,,,又累又餓的,這。。。這可怎麼辦啊?”

“要不,要不,我們向東北逃?”

“向東北,你被殺糊塗了,東北面可是大漢朝的地方啊,咱們又能逃到哪裡去呢?厄。。。你是說咱們去鳳翔府,投靠王景崇?”

您的留言哪怕只是一個(*^__^*) ,都會成爲作者創作的動力,請努力爲作者加油吧!

第31章 黑吃黑的太祖皇帝第19章 圈套第35章 稱王荊湖(上)第52章 韶州鏖戰第60章 跟我走一趟第90章 給契丹人拉活26第108章 對策第161章 裡通外國第36章 兵圍荊門第70章 三路反叛(1)第41章 三使南唐(2)第88章 親征河東第58章 直搗興王府第26章 離間第100章 長江水勢第18章 忽悠趙季札第59章 龍虎風雲會(二)第48章 嶺南的對策第25章 刺殺第178章 糧草第170章 益津關第69章 側翼第61章 打死你丫的第101章 聽春宮第121章 大好局面第125章 盡用楚人?(1)第35章 燒不死你第67章 徒呼奈何第46章 奇功第31章 駐兵靈州(3)第135章 詩賊(2)第45章 空去空來第155章 藏獒第36章 火藥與石油第50章 戰象第140章 改朝換代(1)第32章 封州之戰(中)第7章 大火熊熊第185章 追擊30第83章 豫章行(六)第106章 巧孃的擔心第16章 滅蜀第31章 黑吃黑的太祖皇帝第62章 包圍圈第202章 三路並舉第107章 巧妙的戰略第19章 血戰(二)第54章 如此舉薦第176章 敵不動,我不動第32章 國庫沒錢了第71章 三路反叛(2)第92章 試探第112章 夜宴(三)第47章 賞賜第1章 國號的爭論7.13第1章 馬邑之戰第55章 強弩之末?第3章 墜馬的疑問第82章 豫章行(五)第106章 巧孃的擔心第22章 覆手爲雨第14章 威逼第110章 孫晟來訪(1)第39章 李唐的反映(4)第44章 三使南唐(5)第119章 公主大婚(下)31第65章 二合一第45章 水攻第1章 馬邑之戰第10章 後漢的建立(上)第141章 改朝換代(2)第141章 改朝換代(2)第133章 測三圍(下)第37章 聲東擊西(下)第61章 招降納叛第132章 刺殺第22章 覆手爲雨第78章 南逃福州第9章 陷害高行周第18章 謀臣(3)第32章 國庫沒錢了第12章 岳陽樓(下)第37章 牢頭居然是王樸第49章 血戰黃土鎮第14章 兵圍南陽第23章 設宴第111章 夜宴(二)第129章 盡用楚人?(5)第14章 下杭州(2)第33章 激戰封川(上)第177章 涿州失守第7章 大火熊熊第187章 講和第51章 追還是不追第119章 公主大婚(下)第13章 出使第33章 入蜀(2)
第31章 黑吃黑的太祖皇帝第19章 圈套第35章 稱王荊湖(上)第52章 韶州鏖戰第60章 跟我走一趟第90章 給契丹人拉活26第108章 對策第161章 裡通外國第36章 兵圍荊門第70章 三路反叛(1)第41章 三使南唐(2)第88章 親征河東第58章 直搗興王府第26章 離間第100章 長江水勢第18章 忽悠趙季札第59章 龍虎風雲會(二)第48章 嶺南的對策第25章 刺殺第178章 糧草第170章 益津關第69章 側翼第61章 打死你丫的第101章 聽春宮第121章 大好局面第125章 盡用楚人?(1)第35章 燒不死你第67章 徒呼奈何第46章 奇功第31章 駐兵靈州(3)第135章 詩賊(2)第45章 空去空來第155章 藏獒第36章 火藥與石油第50章 戰象第140章 改朝換代(1)第32章 封州之戰(中)第7章 大火熊熊第185章 追擊30第83章 豫章行(六)第106章 巧孃的擔心第16章 滅蜀第31章 黑吃黑的太祖皇帝第62章 包圍圈第202章 三路並舉第107章 巧妙的戰略第19章 血戰(二)第54章 如此舉薦第176章 敵不動,我不動第32章 國庫沒錢了第71章 三路反叛(2)第92章 試探第112章 夜宴(三)第47章 賞賜第1章 國號的爭論7.13第1章 馬邑之戰第55章 強弩之末?第3章 墜馬的疑問第82章 豫章行(五)第106章 巧孃的擔心第22章 覆手爲雨第14章 威逼第110章 孫晟來訪(1)第39章 李唐的反映(4)第44章 三使南唐(5)第119章 公主大婚(下)31第65章 二合一第45章 水攻第1章 馬邑之戰第10章 後漢的建立(上)第141章 改朝換代(2)第141章 改朝換代(2)第133章 測三圍(下)第37章 聲東擊西(下)第61章 招降納叛第132章 刺殺第22章 覆手爲雨第78章 南逃福州第9章 陷害高行周第18章 謀臣(3)第32章 國庫沒錢了第12章 岳陽樓(下)第37章 牢頭居然是王樸第49章 血戰黃土鎮第14章 兵圍南陽第23章 設宴第111章 夜宴(二)第129章 盡用楚人?(5)第14章 下杭州(2)第33章 激戰封川(上)第177章 涿州失守第7章 大火熊熊第187章 講和第51章 追還是不追第119章 公主大婚(下)第13章 出使第33章 入蜀(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