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植開始返京前,江南各州府的長官也都到任,以文唐爲首的各州部長官自然少不了去拜見武植,受一番耳提面命。
這次回去,武植只帶着靈兒小郡主還有一些護衛隨從,而秦檜則被他留在了江南,等和各州府長官交接好所有政務後再返京。秦檜這次也勞苦功高,屆時武植自然會安排他離開開封府主簿的位置,到更高一層的部門歷練一番。
吳用本就是得意樓集團負責江南事務的,所以留在了杭州管理銀行商會,也沒跟着武植回去。
大軍押解着方臘等一衆反賊,從杭州出發,過江寧,渡長江,過淮河,只用了半個月,就抵達了開封府東南的毫州,再行百餘里路,過商丘後,就到開封境內了。
到了毫州後,在童貫的主持下,武植給軍中所有主要將領開了一場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會議。
做思想工作的主要目的,是爲了讓大家對這次回汴京受封的軍功和賞賜,有一個清楚和長遠的認識,什麼樣的賞賜該要,什麼樣的賞賜不該要,大家心裡都要有數。
這次平定方臘反軍,可是大功勞一件,其中的主要將領朝廷怎麼封賞都不爲過。想當年狄青狄元帥,就是因爲率軍平定了大宋南蠻叛亂,才以一個武人之出身,當了大宋樞密使。
可狄將軍的下場並不好,甚至是非常悽慘!
縱觀整個華夏政治史,但凡武將立下不世奇功的時候,那麼也就是這個武將軍旅生涯結束的時候。
這個時候,朝廷輕易不敢再用你,一是怕你功高震主。二則是樹大招風,總有文官信不過你,各種誣陷誹謗你。
通常在軍中立了大功,又受了重賞的人,一般有兩個下場。
要麼交出兵權回家安心養老,要麼被人整死。
哪怕你是開國將領也不例外。
當然,也有比較生猛的,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大唐初期大半的江山都是太宗皇帝帶領軍隊在沙場上百戰百勝打下來的,但當時他是四皇子,並不是太子。又立下赫赫戰功,還被冊封爲“天策將軍”。
有了這些戰功和頭銜,太宗倘若不發動玄武門事變自己當皇帝,那等待他的只有死路一條。
道理就是這麼個道理,亙古不變。但世人總是看不透,或者不願放棄名利的誘惑。武植考慮到青州軍和西軍的將領們現在依舊是大宋軍隊的頂樑柱,怕他們被朝廷大肆封賞後,再上陣殺敵就會有諸多因素的限制,是以現在纔會慎重提醒他們。
而在會議上,武植滔滔不絕的忽悠了一大通,其實總結起來就一句話:回京後,面對朝廷所有的封賞,都“要錢不要官,要虛不要職”!
通俗點就是,給錢照單全收,給升官一概不要;給虛銜多多益善,給實職莫拿。
這也是武植和童貫一路上商議好的,之後還有燕雲要收復,現在青州軍和西軍的主要武將萬萬不能有什麼變動,否則軍心易散。
對於武植的話,全體青州軍將領自然無異議。而西軍將領們開始還有編排說武植要搶他們軍功的,直到武植又頗費口舌的解釋了一番,最後拍胸脯保證自己也會遵守以上原則,西軍衆將才開始細想。
這種事情不難想通,想通之後,西軍將領們對武植的一番良苦用心都十分感念。
…………
大軍抵達汴京。
趙佶和皇后親率文武百官皇親國戚,用大宋最高規格在汴京承德門前迎接大軍,直讓三軍動容,童貫武植以及所有將領們感激涕零的翻身下馬的迎了上去。
“我滴個娘嘞!”
滿臉感動的童貫下馬後對着武植用河南土話暗唏了一聲,武植明白他的意思,他是在後怕,趙佶既然用這麼高規格的禮節迎接他們,想必後面封賞更是趙佶頭腦發熱送的高官厚祿,幸虧提前給將領們打好預防針了。
否則這些將領們一個個升官升職,或被調入樞密院,或被分散派到全國各地當大將軍,燕雲還怎麼打?
“愛卿!一路勞苦!朕對你們甚是想念啊!”
趙佶看着走近的童貫和武植,動情道,眼裡甚至有淚水溢出。
武植汗顏,才分別幾個月而已,他雖然不太想念自己這個未來岳父,可依舊和童貫一起裝作終於見到老情人的表情,眼裡也流出了幾滴飽含滄桑的淚水。這種表演大家都駕輕就熟,關鍵要把握住那種歷經千辛萬苦,終於見到陛下的情緒。
可憐了趙佶,他可是真情實意。
靈兒小郡主自是跟着皇后身邊,童貫武植和一衆將領也隨着趙佶進了城,城內自有百姓夾道歡迎歡呼,也不知是演員,還是自發的……城外軍隊交接好方臘等主要犯人後,便在京外駐紮,自有朝廷戶部的人運去好酒好肉犒勞款待士兵。
回到朝堂後,朝廷的封賞果然誘人,直接封童貫爲國公,並擢升爲西府首相樞密使。封武植爲安國侯,也把他調入了樞密院中任樞密參事,成爲了大宋九大相公之一(東西兩府主要首腦官員有九個)。
另外,擒方臘首功的武松韓世忠,以及西軍首將种師道一干人,還有魯智深花榮林沖楊志他們,朝廷都有加官晉爵,最次的一個也是被派到通州任兵馬總管,成爲掌管一地兵馬的將軍。
武植能感覺到,自己和童貫還好,可對於其他武將們的深厚封賞,朝廷內的這些文官們,眼睛都紅出血來了。
好在,讓所有人目瞪口呆的是,從童貫以下所有將領們,對於朝廷的封官全部推辭了,推辭的萬分堅決,無論趙佶如何詢問,無論那些禮部的官員如何假惺惺的謙讓,他們就是不受!
最後,文官們也都發覺了這些將領們是真識趣,蔡京等人更是深深的看了看武植,暗暗點頭後,便一起勸趙佶許了諸將,實際官職一概不加,虛銜和爵位不變,賞賜的銀錢加倍。
見諸將們對這種賞賜願意接受,趙佶只好不解的點了頭。
諸將仍舊在各自駐地爲將戍守,童貫本就位高權重,就算不升官也是極品官職,這會升了國公爵風頭更是一時無兩。武松和种師道也領了個侯爵頭銜,其中武松更是被賜了一個制科出身。
制科在宋初科舉中和進士科一樣,後來被廢除了,當年名相富弼就是制科出身。賜制科出身就等於半個文人出身了。
其餘諸將,各有將軍頭銜,韓世忠也被封了個車騎校尉。
不過輪到武植時候,武植不僅不去樞密院當宰相,卻連安國侯這種虛銜都推辭掉了。
這下不僅趙佶不解,連百官都疑惑了起來。武植在江南所做的一切,大家都有目共睹,朝議已經公認武植乃治世之能臣,真進入樞密院當宰相大家都不敢有意見,可他爲何連一個侯爵都不肯要?
不過,武植解釋完後,趙佶和百官卻都無言以對了起來。
因爲朝廷有祖宗之法,上面規定,凡封侯者,必有匡扶社稷的軍功。武植雖然跟着大軍混了一趟江南,但所有功勞都是政績,不是軍功,理應不能封侯。而封公爵雖然不用軍功,但武植的功勞也沒達到那種挽救山河的程度。
所以,武植啥都不要。
其實武植純粹是在裝清高,他知道最後朝廷肯定會給他一個不錯的虛銜的,但人生如戲,改演的時候必須演。
他太年輕就位居高位了,只有多裝裝清高,百官纔不會嫉妒他,不管是真是假,好歹人家武大人有一顆謙虛的心啊!
最後,趙佶和蔡京等相公商議來商議去,給了武植一個昭文館大學士的頭銜。
昭文館大學士和文淵閣大學士,都是隻有出任兩府宰相才能掛的虛銜,屬於國家承認的頂級知識分子,蔡京的頭銜也只是昭文館大學士。而武植以開封府尹的實際官職,掛昭文館大學士的頭銜,也是宋史第一人了!
不過,對於這個頭銜,所有人都覺得很恰到好處,再合適不過了。
因爲大家都覺得,武植爲人老道,能力卓著,履歷輝煌,這次又到了當江寧府尹,雖然時間短,但乾的很出色,算是有過當地方一把手的經驗了。所以不久的將來武植肯定會入兩府爲相。
他文才又不弱,現在提前掛個昭文館大學士頭銜當開封府尹,實在是太合適不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