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五十九、教導

“再有!”龐癝繼續說道:“秦國之法過於嚴苛,只是因爲秦國乃苦寒之地,強制之下百姓方纔接受,如若用秦國之法施行於整個天下,只怕會得到適得其反的效果。大王可曾想過,如若用秦法於大魏之地,會得到什麼樣的結果?”

“只怕百姓會怨聲載道吧!”魏王平說道。

“大王說的不錯!”龐癝點頭,“我大魏乃天下思想薈萃之地,諸子百家思想在這片土壤下誕生、成長、活躍,如若只是用一家之思想,其結果固然可以令魏國一時強大起來,可長遠看來,並非是什麼好事。只用一家之思想,長久之後這家思想將會被捧上神壇,使得天下之人莫不敢反對,可無論是儒、墨、道、法,還是縱橫、陰陽、名、農、雜,其思想都有自己的侷限和不足之處,如若長久的用一家之思想,長久之後,人們的思想將會被禁錮,不敢再發出不同的聲音。可有時,身爲君王卻也要從百家之從擇一而用!”

龐癝突然話鋒一轉道:“諸子百家,思想駁雜,如果任憑其發展而不加限制的話,國內的思想就會混亂不堪,羣臣就會各持己見,最後可能會爲了一己之見而無緣無故的反對別人,最終耽誤了國事。故而身爲君王,處理國事之事要做到鬆弛有度,方纔能使國家長盛不衰!”

“寡人受教!”魏王平對龐癝再三拜道。

這時旁邊的張良突然問道:“相邦,多年前您剪除墨家,打壓儒家,莫非就是因爲這個原因?”

龐癝搖了搖頭道:“並非如此,諸子百家之中,說來儒、墨兩家的思想最爲保守,老夫雖然看不慣,可卻也不會無端的去打壓、剪除兩家的任何一家!畢竟儒、墨兩家能與法家並稱爲當世三大顯學,是有其一定的原因在內的。可墨家太過孤傲,不被朝堂所用,而且那場風波中又有秦國在背後興風作浪,這才使得我不得不對墨家動手。如果當時墨家領袖之中,有一人能看清楚天下大勢,就不會導致墨家在大魏被連根拔起的後果。

而打壓儒家,確實是我的本意。儒家之保守,是諸子百家中當之無愧的第一。而當時因爲孔斌、荀況在朝堂上位列三公的原因,使得儒家在大魏的勢力越發的興旺,這對大魏來說並不是好事情。

當時大魏的變法已經到了關鍵時期,如果任由儒家做大,那我和信陵君等人多年的心血將會被毀於一旦,故而不得不對儒家進行打壓。

三百年前,楚晉兩大國爭霸天下,因兩國實力相當之故,你來我往的鬥了上百年,好不熱鬧。及至韓趙魏三家分晉,按理說面對龐大的楚國,三晉中的任何一家面對楚國都是必敗無疑的,畢竟當初三晉未分家之時尚且只能與楚國鬥得不分勝負,更遑論已經被嚴重削弱過的三晉中的一家!

三晉之中,原本我大魏分得的土地是最貧瘠的,可偏偏是我大魏最先變法圖強,一躍從三晉最弱成爲天下最強。面對強大的楚國,我大魏屢戰屢勝,從楚國奪得了大梁、襄陵、安陵等地。

至此之後,天下格局無一日不在變,各國思想也無一日不在變。變,於是便成爲了天下最大的大勢。哪一國敢於改變,哪一個國家就會強盛起來,哪一個國家墨守成規,哪一個國家就會被旁國所吞併。各國爲了生存,無一日不在變。

大魏惠王之前還好,因爲除了我大魏率先變法的緣故之外,其與列國即便變法,也只是小變而已。可到了惠王時期,最先變法的大魏開始墨守成規起來,而周邊的秦、齊、楚、趙卻先後開始了變法。特別是當時大魏的兩個勁敵,秦國和齊國,秦孝公用商議變法,齊威王用謅忌變法,原本齊國就富庶,一經變法,旦夕之見,齊國的國力就已經與大魏並駕齊驅,最後擊敗了大魏。而秦國卻是後來者居上,與齊國並稱爲東、西二強。

當時天下都籠罩在秦、齊兩國的陰影之下,早晨還是齊國的盟友,到了晚上就倒向了秦國,其中我大魏及韓國因爲地處中原的緣故,尤爲明顯,說是朝秦暮楚絲毫也不爲過。

而此時,三晉之一的趙國也開始了大變法,在齊國衰落之後迅速成爲了與秦國抗衡的天下強國。大王可曾想過,如若當時臣和信陵君等人任由保守的儒家在朝堂做大的話,會出現什麼樣的後果?”龐癝突然問道。

“如若儒家在朝堂做大的話,只怕現在大梁只是秦國的一個普通郡縣了吧!”魏王平感慨道。

“不錯!”龐癝道:“這也是臣想要給大王講的,爲了大魏的利益,有時候必須要犧牲一些人,雖然這些人很可能極其無辜。還有就是,身爲國君,不怕國策改變,就怕國策一成不變!列國在便而你不變的話,那麼你的國家肯定會被淘汰。國家如此,用人亦是如此。”

龐癝原本想用一統天下的秦國二世而亡的事情舉例說明,可話到嘴邊卻又頓住。

戰國時期列國紛爭,百姓更是朝不保夕,故而怎樣的酷法百姓都能接受,可一旦一統天下,再不改變嚴刑酷法給百姓修養生息時間的話,百姓遲早是要反的。

還有儒家,現今的儒家雖然以保守著稱,可還是時時刻刻都在改變着,孔丘求仁,孟軻求義,荀況儒法相融。可到了後世,儒家開始一成不變,成爲了後人口口相傳的腐儒,已經腐爛到了根子裡的儒家。

雖然後世儒家也出現了不少能力顯著之人,可卻無一人能改變儒家行將就木的結局。畢竟這一小撮的人相對整個龐大的儒家來說,不過是九牛一毛而已。

到了龐癝前世生活的那個年代,儒家已經徹底成爲了歷史中的一粒塵埃,人們轉而開始學習起西法來。不過終究不是本土思想,畫虎不足反類犬而已。

一百一十二、血色殘陽二百二十一、劉季到來二百四十六、俘獲嬴政八、迅雷攻勢九十六、各自算計五十六、韓國俯首十四、對錯五十四、暗涌三十九、暗流四十三、落幕一百四十七、楚使說太后八十一、陽謀二十二、秦軍大敗,利益之分三十一、心思六十三、說親五十七、盟約定,大梁亂二百零六、困頓的楚國八十九、天下英才五十二、洛邑會盟二百二十七、講和二百零八、趙國現狀一百四十九、女人心一百五十八、龐癝教魏王二百零九、流言七十四、楚人李斯三十一、老實的李園?勇猛的朱亥!二百、魏王平的心思八十七、論勢四、千百謀劃爲今朝七十九、口舌之利一百七十六、離間計一百七十四、放權九十二、劉季罵營二十三、上黨歸屬(收藏、推薦)五十七、張良論勢四十七、項燕佈局一百二十二、議和三十八、龐癝使秦八十一、衛懷君之死九十、人才爭奪二百零一、君臣危機四十二、風波定二百一十一、不存在的宅鬥一百三十一、家庭二百二十一、劉季到來一百九十、司馬尚的決心一百七十一、楚國撤兵一百五十七、巡視七十八、方略九十一、未成年人張良八十四、申斥二百四十五、破城一百八十、劉季用兵九十二、劉季罵營三十、定論四、千百謀劃爲今朝八十六、軍中無父子四十三、落幕七十五、論戰五、翩翩佳公子一百三十九、瑣碎二百一十三、廢太子五十、韓國求救八十二、魏王的小心思一百八十二、王翦離秦二十六、廉頗到來一百一十五、襄陵君歸來一百四十七、楚使說太后二百四十二、李信戰亡二十五、踐踏(求收藏、求推薦)一百五十一、替罪羊六十五、朝議五十三、交鋒二十三、上黨歸屬(收藏、推薦)七十二、意想不到的結果五十、韓國求救四十九、昌平君繼位,楚國遷都一百四十三、忠奸三十六、明哲保身九十八、君臣問答二、道統一百五十六、河西局八十三、虎符七十八、楚王及王后一百六十五、東海郡二十九、血戰滎陽城下一百四十八、魏郊氣太后八十八、冬衣事八十一、衛懷君之死一百九十六、血戰石邑二百一十三、廢太子一百八十九、秦國的難題七十、秦、楚對峙二百零九、流言九、龐癝說魏王(三)十二、韓非入魏二百二十六、調虎離山七十三、魏楚開戰十五、掙扎三十九、暗流
一百一十二、血色殘陽二百二十一、劉季到來二百四十六、俘獲嬴政八、迅雷攻勢九十六、各自算計五十六、韓國俯首十四、對錯五十四、暗涌三十九、暗流四十三、落幕一百四十七、楚使說太后八十一、陽謀二十二、秦軍大敗,利益之分三十一、心思六十三、說親五十七、盟約定,大梁亂二百零六、困頓的楚國八十九、天下英才五十二、洛邑會盟二百二十七、講和二百零八、趙國現狀一百四十九、女人心一百五十八、龐癝教魏王二百零九、流言七十四、楚人李斯三十一、老實的李園?勇猛的朱亥!二百、魏王平的心思八十七、論勢四、千百謀劃爲今朝七十九、口舌之利一百七十六、離間計一百七十四、放權九十二、劉季罵營二十三、上黨歸屬(收藏、推薦)五十七、張良論勢四十七、項燕佈局一百二十二、議和三十八、龐癝使秦八十一、衛懷君之死九十、人才爭奪二百零一、君臣危機四十二、風波定二百一十一、不存在的宅鬥一百三十一、家庭二百二十一、劉季到來一百九十、司馬尚的決心一百七十一、楚國撤兵一百五十七、巡視七十八、方略九十一、未成年人張良八十四、申斥二百四十五、破城一百八十、劉季用兵九十二、劉季罵營三十、定論四、千百謀劃爲今朝八十六、軍中無父子四十三、落幕七十五、論戰五、翩翩佳公子一百三十九、瑣碎二百一十三、廢太子五十、韓國求救八十二、魏王的小心思一百八十二、王翦離秦二十六、廉頗到來一百一十五、襄陵君歸來一百四十七、楚使說太后二百四十二、李信戰亡二十五、踐踏(求收藏、求推薦)一百五十一、替罪羊六十五、朝議五十三、交鋒二十三、上黨歸屬(收藏、推薦)七十二、意想不到的結果五十、韓國求救四十九、昌平君繼位,楚國遷都一百四十三、忠奸三十六、明哲保身九十八、君臣問答二、道統一百五十六、河西局八十三、虎符七十八、楚王及王后一百六十五、東海郡二十九、血戰滎陽城下一百四十八、魏郊氣太后八十八、冬衣事八十一、衛懷君之死一百九十六、血戰石邑二百一十三、廢太子一百八十九、秦國的難題七十、秦、楚對峙二百零九、流言九、龐癝說魏王(三)十二、韓非入魏二百二十六、調虎離山七十三、魏楚開戰十五、掙扎三十九、暗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