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動盪歲月,還是太平盛世,素有"萬花筒"之稱的社會,既出大奸之人,也出豪傑之雄,還出隱逸之士。如謂不信,試舉一例:早年某地有個名叫王林的"大師",因於能將蛇、杯之類等物隱、現於瞬間,引致千億富豪、似月名媛、飛橫達官爭相趨之。這個王林"大師",也是"生不逢時",後來被"科學"弄得一無如此、一塌糊塗、一命嗚呼。假如放在古代,以他之"才",必屬人皆敬仰的隱逸之士。
說到隱逸之士,難免不提左慈。左慈,東漢末年一著名道士,生卒年月不詳,字元放。史書中介紹,其人"少明五經,兼通星緯,學道術,明六甲,傳說能役使鬼神"。
左慈的家喻戶曉,離不開《三國演義》對他的捧場。公元216年,曹操喜得"魏王"之銜。爲了證明一下存在感,曹操遣派使者前往東吳通報此情。孫權明白曹操用意,即命人在時下溫州,挑選了四十餘擔上好柑橘,日夜兼程,送往曹操營轅。
柑橘易爛,如果輸送不及,爛掉事小,討好不了曹操事大。因此負責押送這批柑橘的官員,逼迫挑夫們"休得偷懶"。就在挑夫們叫苦不迭之時,一個"頭纏藤、着青衣、眇一目、跛一足"的神人,伴隨繚繞雲霧,飄然而至。這個神人不是別人,正是左慈。
頭戴白藤冠,身穿青懶衣,瞎了一隻眼,瘸着一條腿的左慈,對着驚詫的挑夫們說:"貧道替你們挑一下柑橘怎樣?"
見有人主動幫忙,挑夫們何樂而不爲?左慈就將每擔柑橘各挑了五里路。重新接過擔子的挑夫們,無不感到經過這個道士挑過的擔子,明顯變輕,衆人皆予感謝。
左慈不僅爲貧民解憂,更爲達官貴人服務。左慈是曹操的常客,因此他的"神道",多現於曹操身邊。一次,曹操宴請賓客時感慨:"今日略備珍饈,以謝各位,遺憾的是,缺少吳國松江的鱸魚。"
話音剛落,席中的左慈應聲道:"這個不難。"說罷,要了一隻盛滿水的銅盤,取一竹竿掛上魚餌在盤中垂釣,僅一會兒,就釣了一條肥美的鱸魚。
曹操見之,拍掌叫好,其他賓客,面面相覷,驚訝不已。曹操調侃道:"一條魚,恐怕不夠大家享用吧,能不能再釣一條?"左慈從容再次垂釣,不多時,又釣上一條。
曹操命人將魚煎了,分給衆人享用。吃着鮮美魚肉,曹操又出玄娥子:"可惜沒有蜀國的生薑作佐料啊。"
左慈說:"我想辦法弄來。"
曹操爲防左慈在近處購買,特意設難:"前些天我曾派人去蜀國購買錦緞,請你順便通知他一下,多買兩匹。"
左慈領命而去,不一會返回,獻上蜀國的生薑,並對曹操說:"我與您派遣的人說過了,叫他再多買兩匹錦緞。"
一年後,那人回魏,果然多買了兩匹錦緞。曹操奇之,那人答:"去年某日,我在店鋪裡遇見一人,他說是您讓他傳達的。"
又有一次,曹操帶百餘臣將,去近郊遊玩。就餐時,左慈拎着一瓶酒,一斤乾肉過來,親手倒酒分肉,百官個個吃飽喝足。曹操甚覺怪異,派人追查其中緣故,結果發現周圍賣酒、賣肉的店家,無不丟了酒肉。曹操頓感左慈的可怕,想在宴席上捕殺他,不料左慈先其一步躲進牆壁,不知所蹤。
曹操便懸賞搜捕左慈。這天,有人在集市上撞見左慈,正要抓他時,集市上的人,瞬間全都成爲左慈,弄得想抓他的人,分不清眼前哪個纔是左慈真身。
不久,又有人在陽城山頭,碰到了左慈,大家就圍追於他。左慈便逃入羊羣躲了起來。曹操得知此情,知道自己奈何不了左慈,就令部下到羊羣中高喊:"曹公不想殺你了,他以前懸賞殺你,只不過是想試試你的道術罷了。"喊聲剛落,就見羊羣中像人一樣立起一隻老公羊,說道:"怎麼能這樣作弄一個道人呢?"
圍觀的人便指着老公羊說:"那隻公羊就是左慈。"爭相沖將過去,欲捉住它。不想此時,數百隻羊,全都變成了老公羊,而且重複着說:"怎麼能這樣作弄一個道人呢?"於是,人們又不知道左慈的真身了。
以上這些情節,皆在小說《三國演義》中出現過。按照時下的認知,這種令人拍案叫絕的情形,是不可能會有的。那麼左慈這個人物,到底有沒有呢?
根據史實記載,東漢末年和三國時期,確有左慈其人。據說左慈還在曹操手下,兢兢業業工作了十餘年。除了左慈,曹操還收留了不少其他方士。這是不是說明曹操其人,沉迷道術呢?
不是的!曹操一貫不信道術,這也就是上世紀七十年初中期,他被劃入"法家"之一的原因。事實上,根據曹丕所著的《典論》和曹植所著的《辨道論》記載,曹氏父子對左慈之類自詡"會飛會遁會神會鬼"的說辭,私下裡報以極端的不信任,父子們甚至還將這些術士,當做笑料自娛。曹操在其著名的《龜雖壽》一詩中,寫有"養怡之福,可得永年。"從中可見,曹操對福壽的理解是:人生長壽,需要通過自身的調養等努力,才能達到。
既然曹操不信道術,那他爲何要養那些"牛皮哄哄"的道士呢?是因爲錢多得沒地方花了嗎?當然不是!曹操之所以這麼做,目的在於控制輿論!
大家知道,受宥文化認知,中國古代的科學發展水平極爲低下。"聽天由命"的思潮,左右着人們甚至是一個朝代的走向。這也就是那些揭竿而起者,在造反之前,要找"天炸地裂"之類的理由,以示自己光明正大。
古代這種引導輿論的做法,如同時下的名人、大∨在網絡上製造流量一樣。方士一族,多屬"三寸不爛之舌"者,他們的影響力,在靠口口相傳各類信息的古代,不可小覷。惟因如此,曹操就來個"爲我所用"之舉,出資豢養這類"高人。"
這也就是"大師"王林,會被那麼多"聰明人"捧場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