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六章 重定庠序

“及王莽爲宰衡,欲耀衆庶,遂興辟雍,因以篡位,海內畔之。”————————【漢書·禮樂志】

“陛下自遷都以來,眼見國廢學子之教、家弛勸學之訓,心痛不忍。故在朝廷艱難之時,毅然重開太學、振起頹業,不惜每年撥給太學數百萬錢,其館舍、書籍、被褥盡皆供應,還另發錢款,以爲寒微子弟助學之用。”趙溫先爲皇帝表功矜勞了一番,然後徐徐說道:“陛下憂心學子如此,可謂往來之君少有,怎奈何求學之人不加多?反而還有畏葸不前者?”

陳紀的臉色沉了下來,事到如今,他如何還不明白對方的意思?趙溫分明是出於皇帝的授意,要在改革太學五科之後,繼而改革太學招生的方式!

果然,只聽趙溫接着說道——

“我以爲,這根子,就出在太學入學的途徑上。”趙溫見陳紀的面色逐漸變得嚴肅,自己的語氣也不由得加重了許多,不再客客氣氣的將對方視爲前輩、名士,而是有種官場前輩訓導晚輩的意思:“陛下曾有言在前,太學理當是‘解民生之多艱,育天下之英才’,豈有先將這選拔學子的路徑越走越窄的道理?陳公身爲太常,當爲君解憂纔是。”

趙溫說完,便復又朝皇帝看了一眼,此時皇帝正喝完了漆碗中的茶,微微頷首,似乎很滿意這碗茶湯。

見對方都閉口不言,陳紀也知道該自己說話了,他沉吟半晌,謹慎的說道:“自從孝武皇帝開辦太學以來,凡四百年,其規模雖屢有變動,但入學的途徑,卻是如薪傳火,代代相承。司空適才所言,無非是許民間有志於學者,主動投遞於太學門下,但朝廷本有此例,似乎不宜以此變更入學之法。”

一直以來,太學的確是允許學子自薦門庭,表面上不看重家世,但其實在審覈的時候,依然是以家世與學識作爲評判標準,而尋常平民人家如何能在學識上比過其他人?被拒之門外,也是理所應當。

士人之子爲士人,平民之子爲平民,即便有幾個家世微賤的寒生,僥倖因爲品性、好學、運氣而入了名士、貴人的眼,得以改變整個人生際遇的,那也是鳳毛麟角、曇花一現。

自西漢到現在,階層流動日益板結,皇帝不願意見到太學成爲士人的太學,自然要從招生的根源上做出改變:“我固然知道太學入學有許多途徑,譬如地方郡國可以自行舉薦年齡合適的高才入學。甚至是陳公你,身爲太常,也可以親自挑選年滿十八歲以上,儀容端正者爲博士弟子——趙公當初就如此做過。”

見皇帝提及此事,趙溫連忙受寵若驚,惶恐謝道:“臣當時全憑公義,不敢有絲毫偏廢。爲國舉薦博士弟子二十餘人,盡皆一時賢良,敢爲諸公品鑑。”

當初在前司徒趙謙死前,爲了獲得趙謙對鹽鐵專營的全力支持,作爲利益交換,皇帝簡拔了趙溫擔任太常。不僅讓他一力主持太學從無到有的重建、使之打上趙溫的烙印,甚至默許他往太學裡夾帶了二十多個自家的門生。雖然如今尚未見到成效,但等到三年後,第一批太學生策試授官,趙溫即將獲得豐厚的收穫。

“我又未曾說你,你倒是自辯的快。”皇帝把茶碗往桌上一擱,看見趙溫桌上的溫茶動也不曾動過,便玩笑似得伸手指道:“君前失言,罰你將它喝了。”

趙溫吁了口氣,十分乾脆的將茶碗裡的茶一飲而盡。

他剛纔與皇帝這一番默契的配合,無疑是做給現任太常陳紀看的,太學招生的方式肯定是要修改的,至於太常可以自行挑選學子、乃至於利用直屬上級的身份影響太學的規矩要不要改,就在兩可之間。

陳紀果然猶豫了,他入朝可不是隻爲了做個清貴閒職的,只是皇帝明顯是要藉助他的名望,以太常的身份來減輕太學招生的改革阻力,這一番交易到底值不值,他仍在掂量。

皇帝一笑,淡淡地說道:“太常選拔博士子弟、郡國舉薦高材、允准自薦,這些我皆無廢除之意。不過是要將郡國所舉薦者裁定數額,最好是比照各地察舉孝廉的規矩來,至於太常——無論是陳公,還是陳公以後,皆以二十人爲定數。”

這些只是無關輕重的微末,並沒有觸及到需要改動的核心,陳紀心裡隱約有了決斷,但他仍精明的不肯主動提起,反倒將這個題目還給了皇帝:“臣謹諾,只是照此辦理,似乎不能解決‘求學之人不加多’的疑難,是否要另尋它法?”

說來可笑,陳紀當年做尚書的時候,面對孝靈皇帝都未曾如此說話,如今面對眼前這個少年,竟然放低姿態,說出這麼一番話來了。

皇帝倒是見得多了,神情輕鬆愜意,似乎全然不曾擔心陳紀會說出什麼出人意料的話語,他的目光像是穿透了眼前的輕紗帷幕,直接望向了浩瀚的滄池,心思也隨之漫無邊際的想着。

在最開始的時候,因爲西漢前期的官宦子弟、勳貴後人有其他更方便的入仕途徑,並不在乎在當時還屬於新生事物的太學。故而以郡國舉薦、自薦等方式所選拔的太學生多爲平民子弟,很少有官宦背景,對底層人士來說是一個相對公平順暢的上升渠道。

此時的太學也採取的是這些方式,若是一直保持這種相對公平,皇帝也不會多此一舉的去改動。只是誰讓這種途徑在孝平皇帝、也就是王莽秉政的時候,便發生了變質。

爲了討好當時的知識分子與權貴官僚,王莽特意增加太學生名額,讓士人的子弟可以直接進入太學受業,開啓了貴族官僚子弟免試入太學的先例。再後來光武中興,太學的選拔方式又在繼承王莽改制的基礎上擴大,發展成了大將軍下至六百石,皆可遣子就學。

除此之外,在野的名士也能通過評議、推薦,使他人輕易進入太學,這導致在東漢後期,太學人數多達三萬,至於學前的能力策試,也無所謂辦不辦了。

這樣導致的惡果,一是使太學從生源到辦學,全部脫離皇權的掌握,最終引發孝桓皇帝時幾次大的‘雪潮’和‘黨錮之禍’,影響深遠——孝靈皇帝重起爐竈,建立鴻都門學也是急於踢開太學,重新掌握話語權。

另一個惡果是‘遊學’、‘名士’推薦的風氣造成太學魚龍混雜,光顧着與‘薦主’、與同學結伴搭夥,導致教育質量下降。東漢後期三萬多太學生,真正有用於朝廷的卻沒有幾個。

“如今不是求學之人不加多,而是這太學選才的路子看似繁多,其實越走越窄、越走越偏。致使微末貧寒之民求學無途、報國無門,唯今之計,非得大刀闊斧的整改不可。”

第四十二章 才易其然第十四章 勉爲厭難第五百一十五章 鳴金暗鼓第一百章 本心初試第七十一章丨承明策問第十六章丨于嗟女兮第五十一章丨風起微末第四百六十九章 事暫寢之第十三章 剖符寧境第一百一十九章 別有旁願第一百五十五章 萍水相逢第一百八十章 整軍待命第三百七十一章 娶婦尚主第六十七章丨意見相左第三十六章 熱湯沃雪第四百五十六章 乍暖還寒第四十一章 微過細故第四百七十二章 如丘至壑第八十八章 援手之勞第三百八十四章 語循循然第三百七十一章 娶婦尚主第五十四章 一舉多得第一百八十章 整軍待命第一百七十五章 野麋闖營第二百五十四章 不過如是第四百一十章 駐曹制用第一百二十四章 用人疑人第六十九章丨勞心治事第一百五十章 知我罪我第二百八十八章 頗生事端第一百零八章 一波三折第四百四十一章 不徇顏面第四百三十章 且行且止第五章 薊縣郊迎第三百二十八章 己欲施人第二十八章 欲知今雨第四十九章 姑置勿問第三十四章 遭慈親憂第二百四十八章 去其螟螣第九十一章 聲色顯露第八十一章 當防隳壞第三百零九章 暫告靖安第五百一十八章 捕叛追亡第八十一章丨計熟事定第四百二十七章 眉攢翠蛾第一百三十七章 拋磚引玉第八十二章 何以自新第二百一十三章 張施帷幙第一百一十五章 措置剩員第四百二十七章 眉攢翠蛾第五百零一章 賦與有疾第九十四章 詢於芻蕘第四十章 遠近仰望第一零七章丨灞橋折柳第五百一十四章 冒矢履鋒第三百一十二章 禮意殷勤第一百一十三章 市恩不受第四百六十三章 謀從此始第四十九章 人侍帷幄第六十八章丨閭里民生第五百六十六章 擇人任勢第七十五章 病染膏肓第九十二章 明光故址第三十四章 百年樹人第四百三十七章 時漸蹙迫第二百六十九章 池因於澤第十八章丨有詔討賊第十五章 異軍東來第一百二十七章 輕車介士第五百四十八章 莫不有私第七十五章 跋胡疐尾第十四章 勉爲厭難第五十八章 塘水漸漫第四百五十二章 合力堅持第五百八十四章 彼竭我盈第五百一十四章 冒矢履鋒第五百一十六章 隱患暫弭第六十一章 文章傾臺第四章丨太師歸朝第九十一章丨磐石生紋第五百二十三章 假以調和第六十二章 議論不一第一百三十一章 慎終追遠第四十一章丨寒宵獨坐第一百三十一章 慎終追遠第十一章 奮勇爭先第六十五章 白波壘築第五百四十章 融融聲中第六十八章 乘間襲我第四百七十五章 別無擇行第五百三十二章 馳疾驚人第一百五十章 難能濟事第一百二十五章 另闢蹊徑第一百八十六章 水則畢露第六十八章 響我明德第四十章 遠近仰望第三十六章 熱湯沃雪第二百七十九章 據相運籌第六十二章丨畢力平險第六十三章 未過其譽
第四十二章 才易其然第十四章 勉爲厭難第五百一十五章 鳴金暗鼓第一百章 本心初試第七十一章丨承明策問第十六章丨于嗟女兮第五十一章丨風起微末第四百六十九章 事暫寢之第十三章 剖符寧境第一百一十九章 別有旁願第一百五十五章 萍水相逢第一百八十章 整軍待命第三百七十一章 娶婦尚主第六十七章丨意見相左第三十六章 熱湯沃雪第四百五十六章 乍暖還寒第四十一章 微過細故第四百七十二章 如丘至壑第八十八章 援手之勞第三百八十四章 語循循然第三百七十一章 娶婦尚主第五十四章 一舉多得第一百八十章 整軍待命第一百七十五章 野麋闖營第二百五十四章 不過如是第四百一十章 駐曹制用第一百二十四章 用人疑人第六十九章丨勞心治事第一百五十章 知我罪我第二百八十八章 頗生事端第一百零八章 一波三折第四百四十一章 不徇顏面第四百三十章 且行且止第五章 薊縣郊迎第三百二十八章 己欲施人第二十八章 欲知今雨第四十九章 姑置勿問第三十四章 遭慈親憂第二百四十八章 去其螟螣第九十一章 聲色顯露第八十一章 當防隳壞第三百零九章 暫告靖安第五百一十八章 捕叛追亡第八十一章丨計熟事定第四百二十七章 眉攢翠蛾第一百三十七章 拋磚引玉第八十二章 何以自新第二百一十三章 張施帷幙第一百一十五章 措置剩員第四百二十七章 眉攢翠蛾第五百零一章 賦與有疾第九十四章 詢於芻蕘第四十章 遠近仰望第一零七章丨灞橋折柳第五百一十四章 冒矢履鋒第三百一十二章 禮意殷勤第一百一十三章 市恩不受第四百六十三章 謀從此始第四十九章 人侍帷幄第六十八章丨閭里民生第五百六十六章 擇人任勢第七十五章 病染膏肓第九十二章 明光故址第三十四章 百年樹人第四百三十七章 時漸蹙迫第二百六十九章 池因於澤第十八章丨有詔討賊第十五章 異軍東來第一百二十七章 輕車介士第五百四十八章 莫不有私第七十五章 跋胡疐尾第十四章 勉爲厭難第五十八章 塘水漸漫第四百五十二章 合力堅持第五百八十四章 彼竭我盈第五百一十四章 冒矢履鋒第五百一十六章 隱患暫弭第六十一章 文章傾臺第四章丨太師歸朝第九十一章丨磐石生紋第五百二十三章 假以調和第六十二章 議論不一第一百三十一章 慎終追遠第四十一章丨寒宵獨坐第一百三十一章 慎終追遠第十一章 奮勇爭先第六十五章 白波壘築第五百四十章 融融聲中第六十八章 乘間襲我第四百七十五章 別無擇行第五百三十二章 馳疾驚人第一百五十章 難能濟事第一百二十五章 另闢蹊徑第一百八十六章 水則畢露第六十八章 響我明德第四十章 遠近仰望第三十六章 熱湯沃雪第二百七十九章 據相運籌第六十二章丨畢力平險第六十三章 未過其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