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節 明代窯龍

第二天早晨,張志高到江心圩,高良就和民工一道上了工地。早、中飯都在大堤上吃,每人一大碗米飯,菜是自制的鹹菜;飯後休息半小時就開工。高良和其他技術員一樣,任務就是四處巡視指導。總體看,各個生產隊的工作質量都不錯。都是老挑圩、防汛的了,有些事比技術員還有經驗;取什麼樣的土、在哪裡取,哪兒該加厚、哪兒可以薄點,等等,經驗都很老道。高良想,有時候,實踐經驗就是比書本有用!比如,他剛纔遇到的幾個問題,就都是書本上沒有的。正獨自感嘆着,忽見一個老人挑着一擔筐,氣喘吁吁地迎面走來,便禁不住掃了一眼。只見筐裡都是一色的古代大青磚,寬約五寸餘,長約一尺一寸,厚近三寸;看上面還粘着溼漉漉的泥土,就知道是剛從地下挖出來。高良不覺一愣,難道這裡還有古城遺址?這麼小的一個地方,不可能呀!便疑惑而奇怪地問老人道:?

“老人家,這磚是哪挖來的呀?”?

“那邊窯基裡挖的”老人見有人問話,就先歇下擔子,然後手指着取土的地方說道。“窯基?什麼窯基?”高良很是不解追問道。現在壘砌磚窯都是通用的小青磚,別說沒人用這樣的大青磚,就是有人想用也沒辦法用啊!因爲大青磚燒製技術特別,難度比小青磚大得多;同時用大青磚壘砌現在的磚窯,既浪費又很難收頂。可以這麼說吧,他高良根本就沒聽人說過,除了修建宮殿、城牆之類的,還有什麼地方會使用這麼大的青磚!難怪人說“黃石磯,水流西,有山不叫山,到處是稀奇!”了。昨天才領略了這裡長江的“水流西”,和七座山有六座的名字不帶“山”字,今天就又初識了“稀奇”。想起這個大青磚,高良不覺暗笑道:應該還加一句,叫“既無城更無宮,燒製大磚做屋基”。?

老人見這個青年人一會兒發愣,一會兒傻笑,頓感莫名其妙地說:“你是不信還是不曉得?告訴你吧,這附近遍地都是老窯基呀!你看看,窯基的磚大,質量又好,有的窯洞裡還有整窯沒取出來的磚。我們這裡許多人家的屋基、柴房、豬欄都是用這種磚砌的。”?

高良剛纔暗自發笑並不是笑這個磚本身,而是因爲這裡的“到處是稀奇”。他見老人誤解了,立時便很不好意思起來,可一時又無法準確解釋,只好向老人陪着笑臉說:“謝謝老人家了,我也去看看!”話未說完,就轉身飛也似的跑向取土的地方。?

取土的地方是楊山腳下一個大平臺,因多年挑圩取土,距離圩堤保護帶以北的二十多米,已經被挖下去六七米深,大部分都已改成了水田。圩堤保護帶至大平臺之間,每間隔一、二十米便留一條一米五寬的通道,以供取土人來回。通道上挑土去、空擔子回的人來人往,空手而過的倒顯得很是礙眼。好在多數人都已經知道,高良是縣裡派來的技術員,所以並沒人會怪責他。他問旁邊走過的人:?

“請問,哪裡發現了古磚窯呀?”?

“哪裡?到處都是。”那人手指着後面說:“每個隊的任務區都有窯基”?

高良道了一聲謝,從人縫裡匆匆cha到最近的一個取土點。當他撥開人羣,一個殘存碉堡似地的圓形建築物,赫然便出現在眼前。嘿!這就是古代磚窯?猛看上去像個碉堡,又像是倒塌的大煙囪,還殘留着的一小截底座。說真的,無論是碉堡還是大煙囪,總讓人感到很怪異,很刺眼,同時還有點落寞。這麼個怪形怪狀的小建築,被碎石、泥土掩護了不知多少年,雖然經過無數遍酷暑嚴寒,卻還能倔強地保持原來的基本形體,也算是很不易了。民工們很都自覺,並沒有爲了磚而挖磚,而是規規矩矩地沿着磚窯四周取土,誰也沒有爲了那些誘人的大青磚,而去刻意掏窯基。掏磚那是收工以後的事。幸虧民工們如此,高良才得以看到古磚窯的基本形狀。高良擔心影響了人家,就假借察看取土地點,繞着古窯轉了一圈。古磚窯已被挖lou出地面一米多,下面還有多深目前還看不出。殘基呈圓形,直徑三米左右,上下一般粗;窯壁用剛纔看到的那種大青磚壘砌而成。可惜年代久遠,已經看不出當年的窯頂是什麼樣了。殘基上的大青磚上,沒有任何可以辨別年代的圖文信息,高良又不是考古學家,當然無法考知它建於何年何代。他上去摸了摸,溼漉漉的,想從頂部扳一塊下來,又的確不好意思。無奈之下,他只好退到還沒有被取土的平臺上,站在高處觀察一下,看看哪裡有可以下手的機會。

這一看還真使他吃驚不小,幾乎使他嚇了一大跳。原以爲和現代磚窯一樣,一個地方也就是一到兩口,哪曾想這裡竟然是成片佈局。從已經挖出土面的十多個窯基看,窯與窯之間相隔也就是十來米,如果按這個密度測算,僅在蛟龍口這片地方,圍繞着那顆古樹,古窯至少也該有

三、四十口!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這是個什麼概念呀!說它是磚窯遺蹟很不確切,而應該是少有的大窯廠遺址!憑此就足以說明,當時這兒燒磚的規模是何等龐大!高良驚歎之餘,不覺想到,這會是什麼年代,又是什麼樣的一些人,營建了這麼大規模的磚窯廠呢?民間是不可能的。官府?未見記載,有清以來甚至沒聽說過。軍隊?似無必要。他憑着自己的一點知識,想破了腦袋終歸是不得要領,正要離開時,恰見後山隊的汪隊長走過來,便上前打了聲招呼,又隨口問道:?

“這地方好多古磚窯哦。”?

“聽說黃石磯有一百口古窯呀。”?

“一百口?”高良大張眼睛,異常詫異道?

“老輩傳下來就是這麼講。”?

“除了蛟龍口,黃石磯其他的地方還有嗎?”?

“這個呀?那你還是問當地人吧。”汪隊長說着就雙手握成喇叭狀,對着人羣大喊振華隊長。高良沒想到他會興師動衆,上工時間爲這個閒事耽誤人家,真有點不好意思。可不好意思歸不好意思,沒一會兒振華隊長還是被喊到了。振華從汪隊長嘴裡得知高良的意思,就指手劃腳地講解道:?

“一百口磚窯那可是千真萬確的!從楊山腳一直到五顯廟背後,分佈成一條游龍的形狀。你們以前沒看到哦,龍嘴、龍頭、龍身、龍爪、龍尾,嘿,真是活靈活現吶!喏。龍頭在‘一棵樹’,龍尾到五顯廟背後,這中間是龍身;其中王舉人墳那一片是弓起來的龍身。你看啊,龍嘴就在蛟龍口,也有人叫蛟龍口做‘窯龍口’的。依我看,叫‘窯龍口’更好些。那個地方本來就是‘窯龍’的口嘛,你叫它做蛟龍口,誰在那裡看過蛟龍了?再說了,蛟龍不是封建迷信嗎?呵呵呵。閒扯啊,作不得數的。高技術員,沒別的事我就先回去了,那邊還有事等着我。回頭晚上再聊好不?”說完也不等高良答話,就一溜又煙跑回去了。高良見真的耽誤了人家,心裡越發不好意思,尷尬之際便沒話找話地問汪隊長:?

“這些磚和磚窯,都是什麼年代的呀?”?

“我的大技術員呀,別把茅草當成棍子柴喲。呵呵呵。像我這樣的茅草,哪裡懂得那些閒事呀?”汪隊長邊說話,邊笑眯眯從口袋裡掏出半盒“玉貓”香菸,抽一支遞給高良。高良趕緊搖搖手,說自己不會抽。他愣了一下,又斜瞄了一眼高良,就不再勉強,很隨意地將香菸放回口袋;又從另一個口袋裡掏出更廉價的“大鐵橋”香菸,抽出一支點上火,慢悠悠地說:?

“煙不好哦。呵呵”?

高良一聽,臉刷地一下紅到耳根,知道汪隊長是誤會他嫌棄煙差纔不抽的。他尷尬極了,想解釋又不知從哪裡開口;憋了半天,才指着那些lou出來的窯基問:“汪隊長,這些窯磚都怎麼處理呀?”?

“這麼重的傢伙,路遠的人就是想要也難挑走啊。收工以後,哪個要哪個挑,挑得快就搶得多。”?

高良“哦”了一聲,似乎終於弄懂了似地,熱情又帶點討好地招呼說:“汪隊長,我到那邊去看看啊。”說着,就轉身朝那棵大古樹走去。高良的心裡感到怪怪的,一是這些古磚窯的來龍去脈仍是一團亂麻,二則因爲剛纔汪隊長的誤解。除了這兩個原因,他還覺得有什麼事在緊緊抓扯着他,但一時又不弄不清到底是什麼事,或是什麼東西,又在哪裡。他雖然說是要到那邊去看看,並且朝着大古樹走過去,可自己並不清楚具體要到哪裡?他現在需要找個沒人的地方,安安靜靜地將思緒梳理一下。不僅僅是眼前的磚窯,還有近兩天看到和聽到的種種疑惑。大年初二吃粆飯、山洞、白毛人、小銀牌,哦,還有桃花脖子上的小人像。正想着,突然,他的腳下被什麼東西絆了一下。轉身低頭一看,嘿,原來是大半塊窯基殘磚!高良過去跺了它一腳,本想一走了之,就在他收回目光的剎那,隱約發現磚上模模糊糊的刻字。他渾身一震,興奮之情從心底直衝到腦門,索性蹲下來,一點點將磚上的泥土小心颳去。奇怪,古磚的正反兩面全是光光的,而有字的卻只是磚的兩個側面。他現在還顧及不到這些,急不可待地將其中一個側面翻上來,仔細辨認着上面的字跡,雖然已經被鐵器什麼的破壞了不少,並且已有一部分磚斷缺,但仍能看出一部分。其中一個側面是:?

“直隸東流縣黃…?

燒製工匠姚※…?

再翻出另一面,仔細辨認出:?

“大明洪武元※…?

奉旨七品監製…?

“明代的,明代的!”高良一陣狂喜,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啊!剛纔還問汪隊長呢!其實鐵證就擺在人們面前,遍地都是啊。這些人真是的,就不知道仔細看看磚上的字嗎?可以肯定的是,根據殘磚上的字意,有字的磚不可能就這一塊。對,一定會找到很多。不過話說回來,如果都是這同一個內容,再找到的價值也就不太大了。不過又出現一個疑惑,壘砌磚窯的大青磚上,並沒有刻字,而這塊刻着字的磚又是怎麼回事呢?看來只有一個解釋,這塊刻字磚就是古磚窯當年的製成品!而壘砌磚窯的大青磚,只是從別處運過來的普通貨。?

就磚上殘缺的文字內容分析,當時對燒製工作的管理是非常嚴格的。“直隸東流縣黃…”,無疑指的就是黃石磯這裡,也說明當年的東流縣,是直接歸朝廷管理的。“大明洪武元※…”,不用說,應該就是大明洪武元年。而“燒製工匠姚…”和“奉旨七品監製…”,說明當時有明確的職責和質量監督體系。印字如簽章;每件成品都必須完全符合質量要求,否則,按磚索人,責任自明。印刻窯工和監製人的名字,表明如果質量出了問題,那麼磚坯製作者、燒火的窯師傅,以及朝廷下派的監製人都要負相應的責任。按照封建王朝的一般習慣,一旦出現質量事故,起碼會有人要掉腦袋的。“七品監製”,無疑,這裡的磚廠遺址,屬於明洪武時期的官窯!從這個磚形特大的情況看,絕不會用於一般普通建築。其形制之大,比長城磚猶過。還有就是嚴格的燒製和監製程序,可見其重視程度。只是還沒弄清楚,刻字磚,製成品,會將它們運到哪裡,又派什麼用途呢?高良撿起一塊鵝卵石敲了敲這大半塊殘磚,自言自語感慨道:?

“質量真好啊!現在已很難見到這麼好的磚了。”?

說着,他抱起這半塊殘磚,向上面的那棵大樹走去。在大樹根的南面選擇一個地方小心地放好,再撿了一些枯枝敗葉蓋起來。站起來拍拍手上的灰土,長長地呼了口氣,這才站在大樹底下仔細觀察起周圍環境來。?

大古樹近乎於平臺的中間位置,西面約四十米到達圩堤底部,北面約五十米就是楊山山腳,;東面幾十米處是稍微凹下去的一片旱地,南面及偏東就是現在取土的地方。古樹的直徑約一尺五,高約十幾米。奇怪的是,中間以下的枝葉基本枯死了,可上面的華蓋卻還很茂盛。中間幾根枯死的大枝幹,如虯龍般昂向天空,雖然失去了原有的勃勃生機,但那種傲視四方的氣勢仍然毫無掩飾地張揚着。大枝幹下方的結疤處有個空洞,空洞裡lou出些許柴草,估計鳥們已經在裡面安了窩。再看看下面,樹根處竟然有很多新生的小樹苗,正在磚石瓦礫叢中頑強而繁盛地生長着。?

古人的選擇太聰明瞭。據說這兒的圩堤基本都是清末以後才挑成的,那麼這裡的一溜高臺就應是當年的江岸。由於東邊是盤龍頂山腳的突出部,西邊是楊山山腳的延伸部分,中間這個寬約300米的地方正好是一處天然良港。背山臨水,兩翼護持,正好可以避風休息或補充生活日用品。黃石磯地下都是紅色間白的粘土,極其適合燒製磚瓦。行內人都知道,土質粘性越大,其燒製出來的磚瓦質量就越好。在蛟龍口這個地方營建磚窯,一可就地取楊山之土製坯,二可就長江之水裝船運輸,減少了船運前的陸地運輸成本和時間。?

高良再掃視了一會那些高出旁邊水田的平臺,撇開挑圩人羣的干擾,思緒一下被拉到了幾百年前的明代。就在這片港灣的江岸邊,磚窯星羅棋佈。磚窯四周和附近到處是忙碌的制磚工匠:有挖土的、運土的、和泥的、製坯的,有搬運磚坯的、碼坯晾坯的、裝窯的、運燒窯用的木柴的、出窯的,還有挑磚上船的等等,隨着監工的指手畫腳和工頭的大呼小叫,便共同形成制磚工場的一支激昂協奏曲,又是一幅在窯煙滾滾中的濃墨水彩畫。眼浮六路,耳聽八方,使人在嘈雜與激動中回味着歷史的悠揚。?

古窯,古窯。到底隱藏着一段什麼樣的歷史呢?還有當地人閉口不談的魚龍巡江,到底是真有其事,或者本就是一個無稽的謠傳??

第114節 又一個詛咒第14節 對着枝椏發呆第106節 地宮2第128節 花開花謝第36節 六個大順巡天河第40節 天星之洲銀紙圖1在那遙遠的地方第20節 驚醒獨角龍第126節 還是迷喲第116節 金雞月夜鳴第54節 摘下了金屬盒第28節 活見鬼了第29節 黃石磯·皇失基第41節 賊第28節 活見鬼了第62節 殉道者第55節 地下天門開第54節 摘下了金屬盒第72節 有驚無險第22節 殭屍魅人第89節 偶像第45節 五顯救難第31節 百窯火起靈瑞消第103節 夾壁寶藏第15節 機關啓動了第73節 族譜山門夜獨敲老僧報故人第120節 地穴2第9節 仙寓山飛地第124節 斗柄直指歷山第63節 抄家第24節 蟲蛀的燒餅歌第12節 遠古奇樹出江底第121節 未來的能源第27節 活見鬼了第19節 驚醒獨角龍第112節 桃花壁刻第122節 極陽之地銀紙圖1在那遙遠的地方第5節 地界第10節 又現山洞白毛人第104節 白玉大和尚的坐缸第32節 黃石磯·王失機第90節 被陪斬了第119節 地穴1第77節 老屋第59節 拼卻一死第117節 大限來臨第42節 天使之裸第28節 游龍江山第55節 地下天門開第39節 金雞石下金雞洞第17節 求生第128節 花開花謝第41節 賊第45節 五顯救難第83節 被廢的郡主第17節 千古地下河第123節 長河來客第113節 聚寶盆第17節 千古地下河第78節 袁家第8節 仙寓山飛地第83節 被廢的郡主第5節 地界第8節 仙寓山飛地第28節 活見鬼了第21節 殭屍魅人第60節 閃光的藍螞蟻第59節 拼卻一死第94節 意外的決堤第22節 獨腳夔第6節 一飯永銘第112節 桃花壁刻第32節 黃石磯·王失機第75節 夜訪老學究第10節 桃花姑娘第60節 閃光的藍螞蟻第21節 龍肉鮮神燈亮第66節 銀紙圖2三線交匯第85節 天子亡命天火催第41節 賊第6節 一飯永銘第32節 黃石磯·王失機第81節 敬老面第113節 聚寶盆第61節 藍光下的生死劫第77節 老屋第27節 活見鬼了第51節 湖水去了這裡第67節 銀紙圖3笑臉與三角第15節 蛟龍吸水第1節 一位老人的請求第二節油皮圖紙第53節 再探龍潭地穴第28節 游龍江山第125節 被盜的牛皮圖紙山門夜獨敲老僧報故人第58節 絕境生機第3節 油皮圖紙
第114節 又一個詛咒第14節 對着枝椏發呆第106節 地宮2第128節 花開花謝第36節 六個大順巡天河第40節 天星之洲銀紙圖1在那遙遠的地方第20節 驚醒獨角龍第126節 還是迷喲第116節 金雞月夜鳴第54節 摘下了金屬盒第28節 活見鬼了第29節 黃石磯·皇失基第41節 賊第28節 活見鬼了第62節 殉道者第55節 地下天門開第54節 摘下了金屬盒第72節 有驚無險第22節 殭屍魅人第89節 偶像第45節 五顯救難第31節 百窯火起靈瑞消第103節 夾壁寶藏第15節 機關啓動了第73節 族譜山門夜獨敲老僧報故人第120節 地穴2第9節 仙寓山飛地第124節 斗柄直指歷山第63節 抄家第24節 蟲蛀的燒餅歌第12節 遠古奇樹出江底第121節 未來的能源第27節 活見鬼了第19節 驚醒獨角龍第112節 桃花壁刻第122節 極陽之地銀紙圖1在那遙遠的地方第5節 地界第10節 又現山洞白毛人第104節 白玉大和尚的坐缸第32節 黃石磯·王失機第90節 被陪斬了第119節 地穴1第77節 老屋第59節 拼卻一死第117節 大限來臨第42節 天使之裸第28節 游龍江山第55節 地下天門開第39節 金雞石下金雞洞第17節 求生第128節 花開花謝第41節 賊第45節 五顯救難第83節 被廢的郡主第17節 千古地下河第123節 長河來客第113節 聚寶盆第17節 千古地下河第78節 袁家第8節 仙寓山飛地第83節 被廢的郡主第5節 地界第8節 仙寓山飛地第28節 活見鬼了第21節 殭屍魅人第60節 閃光的藍螞蟻第59節 拼卻一死第94節 意外的決堤第22節 獨腳夔第6節 一飯永銘第112節 桃花壁刻第32節 黃石磯·王失機第75節 夜訪老學究第10節 桃花姑娘第60節 閃光的藍螞蟻第21節 龍肉鮮神燈亮第66節 銀紙圖2三線交匯第85節 天子亡命天火催第41節 賊第6節 一飯永銘第32節 黃石磯·王失機第81節 敬老面第113節 聚寶盆第61節 藍光下的生死劫第77節 老屋第27節 活見鬼了第51節 湖水去了這裡第67節 銀紙圖3笑臉與三角第15節 蛟龍吸水第1節 一位老人的請求第二節油皮圖紙第53節 再探龍潭地穴第28節 游龍江山第125節 被盜的牛皮圖紙山門夜獨敲老僧報故人第58節 絕境生機第3節 油皮圖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