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預謀南巡

昨夜北風裂帛撕布地吼了一晚,紛紛揚揚降了一場大雪,金水橋下的護城河都結了寸許後的冰層,皇城裡風頭小方顯得一點暖和。坤寧宮內我躲在被窩裡睡得正舒服,只覺得懷裡的可人動了一下,接着火熱的身軀便要離懷而去。我趕緊一把摟住,嘟囔道:“不是還早嗎?怎麼就起身了?”

婉琴皇后給我抱緊掙脫不開,只好回身道:“皇上,已經三刻了,待會皇上還要早朝。臣妾也要去皇祖太妃那請安。”

她這麼說我只好放開她,自從我登基後,皇后對皇祖太妃禮敬有加,每天起身後就去請安纔回來用早膳。這個既然是皇后的心意,我也就不好阻攔。不過我自己又縮回暖和的被窩裡:“朕還要再睡一下!”

我話剛說完,剛在牀上坐起的皇后就勸諫上了:

“皇上…皇上即位之後,一改前幾朝荒怠不勤之風,事必躬親。朝臣爲之一振,百姓亦翹首以待皇上大治天下,如今大明未平,皇上怎能疏於朝政。古人言行百里半九十……”

我睜開惺忪的眼睛,不可相信的盯着皇后!這就是皇后的職責嗎?我開始有點相信爲什麼古代大多的皇帝都不寵愛皇后的原因了。唐太宗對長孫皇后也是一個‘敬’字而已。只要是男人,就受不了這樣鋪天蓋地,長篇大論的嘮叨話。我乾脆就充耳不聞,眼睛看向別的地方。

皇后兀自一個人在苦口婆心的勸諫皇上,突然發覺皇上盯着自己,她停口順着皇上的目光往自己身上看去,發現自己坐起身後,褻衣竟鬆鬆垮垮,裡面的春色一覽無餘。皇后飛紅了臉,拿被子掩住胸口,有些慌張的對着外面喊:

“鈴兒,進來服侍更衣,方正華,你們也進來,皇上也要起身了。”

說着十幾個宮女魚貫而入,太監執事們擡來火盆,寢宮內一下子變得暖和起來。幾位貼身的宮女幫着皇后穿衣,方正華他們見皇上沒有起身的意思,又不敢催促,尷尬的站着。皇后穿完宮服,轉過身看到皇上賴還在牀上,便欲再勸諫一番,突然她狡譎的一笑,又轉回過身去。

“皇上,咱們上頭沒有太后,很多前朝的規矩都沒有了。但是皇祖太妃在,皇嫂也在。不如臣妾待會去,讓皇祖太妃派個首領太監來代皇祖太妃叫起。”

我聽了趕忙坐起身來,按照大明祖制,是有六宮內侍奉太后諭,定時在窗外代太后叫起。因爲我即位的時候,後宮沒人約束,這條也就廢了。要是真的用祖制來搞,我還能不起牀嗎?以後在田袁二妃那也偷不了懶了。

“皇后,別吖,你看我這不是起牀了嗎?!”

這時皇后一副計謀得逞的樣子,才笑靨靨的轉過身來,吩咐道:

“方正華,你們還愣着做什麼!還不給萬歲爺寬衣!”

原本想睡下懶覺的我就這樣給皇后給弄了起來。皇后一走,我又到了外間的榻上去靠着。透着暗黃的琉璃窗往外望去,只見外邊雪花成團成塊亂羽紛飛地飄落下來,天地間成了個瓊樓玉宇銀裝素裹一片。難怪這麼冷,走在外面還不給凍僵啊!我搓了搓手吩咐道:

“方正華,讓曹化淳傳下朕的旨意,今天不早朝了,遞上來的摺子拿到這裡來。以後大雪,大風,大雨無旨意均免早朝。另外讓順天府伊看看收留下京裡的流民,別搞得路有凍死骨。”

“奴才這就去下旨意。”

方正華倒也伶俐,很快就把事情辦妥,不僅拿來奏摺,還把早膳給傳到這裡。皇后請安回來,跟我一起用了早膳。婉琴便在裡間逗着煒兒,當中許久沒來的秀兒,今日倒進宮來了。婉琴很是熱情,只顧得招呼。我便靠在榻上,蓋着狐裘,在外間處理政務。讓方正華立在一旁拿着摺子念,下腳還有個秉筆太監,伏在案上記錄旨意。

“皇上,內閣孫承宗大人奏請早日調回祖大壽將軍人馬!”

“就說朕自有主意。”

“這些是各地巡撫,總督賀新春的摺子。”

“知道了。”

“陝西巡撫楊鶴大人上疏,今年陝西大旱已經緩解,皇上送去的作物在陝西全面播種,成績斐然。上奏說,明年陝西便可不用朝廷發糧賑災。”

“哦,下旨給楊鶴,陝西連年沒有下雨,明年恐怕也是大旱,讓他多作準備。要糧賑災,朕也不會少得了他的。”

“觀風使傅山上摺子說,山東水患後,恐有疫情。應加派郎中,醫官治病施藥。”

“傅山到了山東?這麼久纔有個信兒,傅山自己就擅長醫道,讓他跟徐從治商量吧,看下如何防治災後疫情,給其他行省做個榜樣。”

………

………

………

我打着哈欠,好容易才批閱完這一堆的奏章。等方正華跟秉筆太監下去後,皇后笑盈盈的從裡間走了出來。

“皇上處理完政事了?!老人家講‘冬天進補’,臣妾讓人去熬了蔘湯。這可是田貴妃家上貢來的萬年參,合着就只有兩條。臣妾讓曹總管給皇祖太妃和皇嫂送了一支過去,剩下的這支給皇上補補精神。臣妾留心了下皇上,自從入冬後,皇上好像沒有先前那般勤政了,要是皇上不作出個榜樣,恐怕下邊的臣子也會學着。”

我坐正身子,裹了裹身上的大衣才道:“皇后你多心了,奏章我還是會看的。別看我現在懶了點,這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婉琴抿嘴一笑:“看皇上說的,居然懶還是好事!臣妾還是頭一回聽到這種說法,好,秀兒,你也出來聽聽,皇上就說說皇上懶有什麼好處?”

吳秀兒原本在裡邊逗着煒兒,聽了皇后的話也出來聽皇上的高論。

“好,今天就跟你們講,如今大明多事之秋,每天上來的大小奏摺都有幾百,要是每份都看,朕就是不睡覺也忙不完。先前朕登基之時,天下思治,賦稅,刷新吏治,兵制這些大事都要靠朕一人獨斷,不得不事事躬親。現在國策已定,山東又經過大亂,總需要時間恢復。如何理順下邊就交給內閣去做,他們做了朕三年的內閣大臣,朕還是信任他們的。當初選他們也不知花了多少心思。朕不能讓他們太依靠着朕,芝麻大的事情也要朕來決定。不是緊要的他們內閣批了就是了,反正還有六科給事盯着。陳文一他們就勸諫過朕,說朕事事參與,反而束縛了臣下的手腳。他們有什麼好的方略也不敢說出來,只會處處揣摩朕的心思,那樣君不君,臣不臣了。這治理天下,漢初不是還有老黃之術,無爲而治嘛!”

婉琴道:“哦,皇上倒有理了,不過是把事情推給下面臣子去做。這些皇上自己有主意,臣妾便不當說。”

“朕曉得,朕不會重蹈先朝的覆轍”

秀兒卻道:“皇上說無爲而治,秀兒覺得如今大明不比漢初,漢初天下已定,百廢俱興,天下之弊不在朝堂而在民間。百姓需要的是休養生息。是以無爲而治,使民力不致損耗。但我大明立國兩百餘年,屢經逆賊之亂,典制敗壞,當官的貪污,當百姓的受苦。皇上登基以來,接連下旨改革舊制,便是爲求理清時弊。皇上說無爲之治,恐怕是樹欲靜而風不止!秀兒想,皇上也不會安於小治的。”

我很是吃驚的望着秀兒,這個十八歲的女孩居然如此聰慧。自山東大亂以來,我就意識到自己太過心急,每件事都想着馬上解決,急於要見到成效,反而使得原本無事的山東給鬧出了亂子。這是要借鑑的,如今兵制的事情也不能過於求成,滿洲方面一直沒有什麼動靜,我也樂得不去找這個麻煩。前幾天袁崇煥才上摺子說,如今滿洲仍未可攻,只能相持以待變化。這樣我便可安心鞏固改革的成果,等兵制改好了再全國實施新的稅法。

吳秀兒見皇上盯着她,想起這是朝廷政事,皇后尚且不敢言及,自己圖個口快,居然在皇上面前談論國事,犯了大忌。馬上跪倒道:

“秀兒年幼無知,妄談國事,請皇上恕罪!”

“這是怎麼了,別跪着,皇后拉她起來。朕看啊,秀兒真是聰慧得緊。衝你剛纔說的,要不是你是個女孩兒,朕便封你做個官。你說的都在理,大明要想改變文恬武嬉,土地兼併都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東北還有滿洲人虎視耽耽。不是朕想停就停的,對你們說吧,朕打算明年春便南巡。”

婉琴道:“皇上要南巡?”

“其實山東大亂後,朕便想去看看。下邊的官員不管是原先提拔上來的,還是朕破格錄取的,朕親自去看看才放心。朕要去看看下邊的官員怎麼幫朕治理百姓的。朕的新政又是怎麼實施的。”

這邊正說着宮女把燉好的蔘湯端了上來,皇后親自接過手去。燉盅內的湯兩碗有餘,我瞄了一眼道:

“盛三碗吧,你們都嚐嚐,看下這萬年參是不是這麼好?”

婉琴別有深意的望了眼皇上,便依言分了三碗。這種冷天喝着熱湯還真是不錯,我喝完便道:

“朕去南巡之事,你們兩個可別跟人說。朕自然也不會微服私訪,在亂世中,幾個侍衛能抵得多少。要是給一窩草寇幹掉,那可就笑死人了。這也是爲什麼朕留住遼東騎兵的原因。總之朕自有安排!”

秀兒道:“皇上是讓他們做護衛嗎?皇上要去哪巡視?”

“呵呵,朕就去你原先住的那裡,說不定是按着當年你進京的路線走過去。好了,這個事等到明年再說吧,又快過年了,總有很多事情要做,各地要覲見的官員差不多也到了。朕和他們吃個飯,你們就自己用膳吧,秀兒要是不急着回家,就在宮裡呆久點,現在外頭都還在下雪。”

說罷,我便起身徑往乾清宮去了,後面的太監,執事跟了一堆。秀兒在皇上走後,皇后又拉着她說了好一陣的閒話,在宮內直到未時方回,到了家裡只見父親吳貞疏正坐在廳上,看樣子是在等她回來。

“爹爹,怎麼坐在這?!”

“秀兒,從宮裡回來了!來,爹跟你說件事。”

秀兒順從的在下首的椅子上坐了,只聽見吳貞疏繼續說道:

“過了今年,爹打算上奏摺請求外放,爹還是去做個地方官的好,也好爲百姓做點實事。”

“爹…咱們在京裡也不是好好的嗎?”秀兒聽了不驚一愣,她沒有想到父親做了這麼個決定。

“傻女兒,爹知道你的心思。可這…如何開得了口!你就聽爹的話,只要皇上準了,咱們便離開京城。否則也是沒個指望,京裡也不是這麼好呆的!聽爹的話?啊!”

秀兒聽父親一說自己的心事,神情頓然失色。木然的點點頭,一聲不吭的回房去了。吳貞疏忍不住又是長嘆一聲,原本他就這一個女兒,指望着她嫁個好人家。先前來的傅山,才華橫溢又聖眷正隆,他對秀兒也頗有意思,吳貞疏心裡本有些心思選定他。但後來通州之行,皇上寫的那手字竟然是女兒的手筆。難道皇上和女兒在宮中生出事情來了?打這以後,吳貞疏哪敢替秀兒應允婚事。可偏偏過了這麼久皇上也沒有個表態。如今之計,也只有早點抽身而走。

房內的秀兒卻是一陣氣苦,可有能說什麼呢?是以懊惱了一夜。這幾天宮裡有人來請,都以有病在身回絕了。

第190章 最後的對話第62章 偷襲?!第241章 勸說(上)第193章 破城(上)第184章 明荷戰爭(上)第29章 憂天杞人(上)第226章 調動第288章 重點在南(下)第286章 回京任職第111章 -兵部瀆職第152章 暢談局勢第133章 方案圖紙(上)第176章 一招妙棋第222章 驚秫第208章 緊急軍情第297章 報紙第68章 太原第25章 驛館閒談第81章 行路難第37章 二度失利第22章 女真對策(中)第90章 說服第60章 收穫第143章 新建船廠第40章 北伐第215章 整軍再戰第49章 王京大火第100章 另有打算第201章 另類策略(下)第243章 協議第257章 團聚第61章 提前的叛亂第316章 試探第7章 突生橫變第105章 疑點難點第21章 勇者爲勝第175章 遇見第39章 東巡第43章 寧靜遼東第1章 夜看明書第92章 結盟第8章 閹黨盡除第20章 大同會盟(下)第68章 京察(上)第163章 困擾第25章 廷訓第251章 會師第39章 皇太極的打算第196章 屠戮(上)第58章 爲難第217章 適得其反第303章 手段(下)第138章 悉心運作第101章 萬世之法第8章 南糧北調(上)第8章 南糧北調(上)第90章 收與不收?!第23章 眼淚的威力第279章 決裂(下)第297章 報紙第9章 新任御史第309章 請旨第138章 呼嘯而來(上)第18章 皇權造勢(下)第24章 朝鮮局勢第88章 等待歸來第55章 壓力第304章 復職第102章 竭力應對第146章 合縱之策第104章 發回重審第202章 算計(上)第60章 收穫第174章 傅山歸來第26章 算計第42章 獨斷專行第88章 等待歸來第172章 誰在得益第142章 水師參軍第309章 請旨第193章 破城(上)第113章 演習開始(下)第2章 是夢非夢第181章 會盟之行第181章 風平浪靜第124章 斂財大計第119章 熱鬧詩會(下)第175章 遇見第8章 南糧北運(下)第301章 意第147章 私下協議第126章 人盡其材第138章 呼嘯而來(上)第57章 退兵(下)第298章 應勢(上)第41章 遼西大雪第27章 出航第55章 回程第150章 逼敵來攻第9章 新任御史
第190章 最後的對話第62章 偷襲?!第241章 勸說(上)第193章 破城(上)第184章 明荷戰爭(上)第29章 憂天杞人(上)第226章 調動第288章 重點在南(下)第286章 回京任職第111章 -兵部瀆職第152章 暢談局勢第133章 方案圖紙(上)第176章 一招妙棋第222章 驚秫第208章 緊急軍情第297章 報紙第68章 太原第25章 驛館閒談第81章 行路難第37章 二度失利第22章 女真對策(中)第90章 說服第60章 收穫第143章 新建船廠第40章 北伐第215章 整軍再戰第49章 王京大火第100章 另有打算第201章 另類策略(下)第243章 協議第257章 團聚第61章 提前的叛亂第316章 試探第7章 突生橫變第105章 疑點難點第21章 勇者爲勝第175章 遇見第39章 東巡第43章 寧靜遼東第1章 夜看明書第92章 結盟第8章 閹黨盡除第20章 大同會盟(下)第68章 京察(上)第163章 困擾第25章 廷訓第251章 會師第39章 皇太極的打算第196章 屠戮(上)第58章 爲難第217章 適得其反第303章 手段(下)第138章 悉心運作第101章 萬世之法第8章 南糧北調(上)第8章 南糧北調(上)第90章 收與不收?!第23章 眼淚的威力第279章 決裂(下)第297章 報紙第9章 新任御史第309章 請旨第138章 呼嘯而來(上)第18章 皇權造勢(下)第24章 朝鮮局勢第88章 等待歸來第55章 壓力第304章 復職第102章 竭力應對第146章 合縱之策第104章 發回重審第202章 算計(上)第60章 收穫第174章 傅山歸來第26章 算計第42章 獨斷專行第88章 等待歸來第172章 誰在得益第142章 水師參軍第309章 請旨第193章 破城(上)第113章 演習開始(下)第2章 是夢非夢第181章 會盟之行第181章 風平浪靜第124章 斂財大計第119章 熱鬧詩會(下)第175章 遇見第8章 南糧北運(下)第301章 意第147章 私下協議第126章 人盡其材第138章 呼嘯而來(上)第57章 退兵(下)第298章 應勢(上)第41章 遼西大雪第27章 出航第55章 回程第150章 逼敵來攻第9章 新任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