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七章 強國和大國

有了肥義、樓緩等外族大臣的支持,又有公子成爲代表宗室之人的擁護。再加上費遊通、鶡冠子等人設計出的改革藍圖。以及中山攻破鄗城、樓煩人騎射完敗趙國等國恥的刺激。趙雍趁勢頒佈法令,在趙國全境實行胡服騎射。

趙雍也藉着推行胡服騎射,組建騎兵、選拔騎兵的機會,對趙國的步兵、車兵進行了一次從上到下的大整頓。步兵、車兵也是煥然一新,充滿戰鬥力。

爲了錘鍊出一支令中原諸侯聞風喪膽的鐵騎,趙雍親自選拔將領,並對鐵騎的軍官進行了嚴格的培訓和考覈。同時,招募大量的胡人編入到鐵騎之中。

由於胡人的加入,爲趙國注入了一股新鮮的血液。趙國和北胡進一步融合、交流,兩者互相影響。

凡是通過選拔成爲鐵騎的勇士,無論是趙人,還是胡人,都享受同等待遇。這支鐵騎又有一個百金之士的稱謂。

趙國百姓見騎兵待遇高,又有大好前途。無論你出身低賤,還是擁有戎狄背景的人,都能得到晉升的空間。

騎兵也成爲貧寒子弟求取功名,改變命運的一條途徑。因此,趙國的百姓都希望自己家裡能夠出一個騎兵,最好是一個騎兵將領。

一時間,趙國境內武風盛行、養馬蔚然成風。

趙雍推行胡服騎射改變了趙國上層權利結構,對趙國經濟結構也造成了巨大的影響。同時也沉重打擊和削弱宗室貴族蔭親體系。

趙國經過趙雍對人力、物力和財力重新整合,國內風貌生機勃勃,有朝待發。軍事實力大幅度增長,大有一躍千里之勢。

就在趙國推行胡服騎射的同時,齊、楚、越三國混戰的局面也落下帷幕。

楚國以勢如破竹之勢,擊敗越王無疆。

楚王趁勢一舉攻滅越國,並將吳越之地,設立江東郡。從此,楚國成爲大江中下游龐大的國家。大江之上,再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威脅到楚國的安全。

楚王熊槐攻滅越國,得吳越數千裡土地。楚國失去的大國夢,以及楚人的自信,重新找了回來。楚王熊槐被楚人歌頌,他成爲了楚人心中的驕傲。

楚國攻滅越國的消息,傳到了中原,引起了一場劇烈地海嘯。

齊王田闢彊得知這個消息,用不可置信的眼神看着衆人,駭然道:“楚國竟然攻滅了越國。”

大司馬田和雖然知道齊王不相信楚國有實力亡越,但楚亡越已經成爲事實,“王上,越王無疆戰死。吳越之地,被納入楚國的疆土。楚王設新開拓的疆土爲江東郡。”

齊王喝問道:“吳越之地數千裡,兵甲數十萬,乃萬乘大國,昔日的春秋霸主。越王無疆戰死,越國王族見國被破,他們又在幹什麼。”

越國立國至今,已有上千年。春秋時,越王勾踐,臥薪嚐膽,光復越國,北上稱霸中原,成爲諸侯伯長。

當初的好戰之國有四,北晉、東齊、南楚和雄踞東南的吳越。誰曾知,楚國滅越,比想象之中還要簡單。

田和見曾經擁有霸主之稱的越國,如白駒過隙,頃刻被滅,嘆息道:“越國王族,不思國恥,一致對楚復國,反而陷入王位之爭,傳承千年的越國就這樣亡了。”

田闢彊悲憫道:“越王無疆,擊齊,抗楚,盟秦也算英雄,其子嗣爲何如此不堪。”

皆說龍生龍,鳳生鳳。英雄的子嗣,不是老虎,也是獵犬,怎麼也不會是羔羊。

田和心傷道:“楚國,先在吳越之衆散播與王族之間的矛盾。又以王位爲誘餌,在越國王族成員之中,煽風點火,挑撥離間。越國王族被楚國各個擊破。無力與楚國相爭,只能四處顛沛流離。”

田鞅答道:“越王勾踐之後,越國再無英雄。”

“越國會敗,這是寡人預料中的事情。”田闢彊臉色僵硬,咬緊牙根,“越國被滅,超出了寡人的預料。寡人自以爲,掌控局勢。誰曾知,轉眼間,楚國就滅了越國。”

田和答道:“楚國滅越蓄謀已久。否則,越國再不濟,也不會敗得如此快。”

田闢彊穩了穩心神道:“寡人自信攻滅越國要幾年時間才能做得到。楚國不足一年就攻破越國,佔領吳越之地,設立江東郡。越國比寡人想象之中還要脆弱。早知如此,寡人就該趁機攻破越國。”

田和惋惜道:“想當年越王勾踐是如何英雄了得,吳越子弟是多麼強悍。一百多年過去了,誰也沒想到越國的戰鬥力會如此差勁。不僅我們沒有想到越國會亡國。恐怕楚王也沒有想到滅越會如此順利。”

田闢彊問道:“越王在臨死前看到了什麼。”

田和見齊王接受了這個事實,感嘆道:“越王無疆本意是說越國疆土廣袤,傲視羣雄。誰曾想到,無疆真的讓越國沒有了疆土。越王無疆臨死前心中很悲涼吧!”

“越王無疆臨死前,一定恨寡人。”

“爲何。”

“如果不是寡人有說他攻楚,他豈會落得國滅身死。越王無疆在臨死前,正在詛咒寡人。”田闢彊深深除了一口氣,嘆道:“寡人不該將注意力放在趙國,忽略越國。否則,越國不會被楚國所滅,越王無疆也不會死不瞑目。越國的滅亡,也有寡人一份責任。”

“趙君爲了強國,病急亂投醫。學什麼不好,學什麼胡服騎射。趙國,註定成不了氣候。”田和換了一種語調道:“我們不用把注意力放在趙國,應該把注意力放在楚國。”

“趙國的事情,暫且放下。”田闢彊點了點頭,“寡人高估越國的戰鬥力,小覷了楚國。”

田和神色擔憂道:“楚國滅了越國,助長了楚國大國夢甦醒。如今的楚人也是狂呼不已。楚王被他們視爲英雄,人人傳頌。楚王也會在這份力量感昭下,霸心急劇膨脹。楚國下一步就會發兵攻打我國,以爭天下。王上,我們要早做準備。”

“楚國是個大國,但不是強國。楚國想要攻打我國,只會自取其辱。楚國不攻打我國,寡人也要找楚國的麻煩。”田闢彊眸色明亮,殺伐果斷,“寡人是時候重新樹立齊國東方霸主的地位。也是時候,找楚王算一算禍水東引之仇。”

齊王之言,完全沒有將龐大的楚國放在眼中。

田和聞言,嚇得臉色慘白,忙道:“王上,楚國滅了越國,國力強盛。我們不可掉以輕心。”

田闢彊嗤笑道:“你們告訴寡人,何以爲強國,何以爲大國。”

田和琢磨少許,答道:“強國,進可攻,退可守。敵不敢至,雖至,必卻;興兵而伐,必取;按兵不伐,必富 。大國指龐大的國家,有龐大的軍事儲備,遼闊的疆土。楚國,是強國,也是大國。”

“你說對了一半。楚國是大國,但不是強國。”田闢彊續道:“強國就是強大的國家。強國擁有巨大的政治影響力,龐大的軍事力量和豐富的資源。強國必定是大國,大國不一定是強國。”

田和納悶道:“王上之言,臣聽不明白。”

田闢彊冷哼一聲道:“國家強大,敵國不敢來犯。也不敢覬覦強國的領土,更別說佔領強國的領土。大國只是領土大一點而已,看上去嚇唬人,實則不堪一擊。”

田和道:“楚國以一國之力挑戰天下諸侯。中原諸侯也不敢南下與楚國爭雄。楚國還夠不強大?”

“楚國挑戰天下諸侯,結果如何。”田闢彊見衆人答不上來,笑道:“楚國漢中郡被秦國佔領,不敢攻秦雪恥。試問,一個強國的疆土,豈能讓他國佔領。楚國雖大,中原諸侯也從不把他放在眼中。楚國,頂多可以稱爲大國,不能稱爲強國。”

田和聽得有些糊塗,“王上,楚國大而不強,如何能滅了越國。”

“楚國只是運氣好罷了。楚國就如越國,領土雖大,國力不強。”田闢彊冷哼一聲,又道:“楚國滅了越國,國力達到鼎盛。按照事物發展規律,盛極之後,便是衰敗的開始。”

田和問道:“臣糊塗,聽不明白王上之言。”

“楚國滅了越國,成爲大江上的大國,必會威脅中原諸侯。中原諸侯見楚國威脅巨大,爲了圖存、自保,他們會怎麼辦。”

“中原諸侯必會聯合起來,對抗楚國。”

“楚國滅了越國,是幸運的終點。也是大禍的開始。楚國大,而不強。楚國註定要開始走下坡路。”田闢彊笑道:“中原諸侯,定會以齊國爲核心,擁護寡人爲盟主,討伐楚國。屬於齊國的時代,寡人的時代就會來臨。”

田陽道:“王上,楚國數千裡土地,你就一點不害怕。”

“害怕的不是寡人,應該是楚王。”田闢彊胸有成竹地說道:“不日,中原諸侯就會齊聚臨淄,擁護寡人。寡人就以霸主的命令,聯合他們一起攻打楚國。楚國雖大,豈能對抗天下諸侯。”

“楚王的運氣用完了,楚國也要倒黴了。”田和眸色綻放精光,“王上兵不血刃,成爲中原霸主,號令羣雄攻楚。王上萬歲,齊國萬歲。”

衆人也齊聲道:“王上萬歲,齊國萬歲。”

果不其然,楚國滅越,引發了諸侯國極度恐慌。

楚國滅了越國,北上問鼎中原,必會攻伐韓、魏。幾年前,楚、秦大戰之時,韓、魏選擇助秦,南下攻楚。楚王是有仇必報之人,必會發兵北上,攻打韓、魏。

韓、魏兩國聯合起來,也打不贏楚國。秦國陷入內亂,無暇顧及中原戰事。韓、魏能夠倚靠的力量就只有齊國。韓、魏兩國放下與齊國的恩怨,聯合齊國伐楚。

韓、魏兩國使者,來到齊都臨淄。

齊王田闢彊也放下過去的恩怨,以隆重禮節,招待韓、魏兩國使者。經過三日協商,三方達成協議。韓、魏推舉齊王爲盟主,齊、韓、魏三國聯合起來,對楚國開戰。

楚王滅了越國,信心大增,以謀天下。楚王不懼中原諸侯,向齊、韓、魏三國開戰。楚王要領導楚國鼎立於諸侯之上,他要成爲新時代的霸主。

齊、韓、魏三國對楚國開戰的消息傳到趙國邯鄲。

趙雍問道:“齊、韓、魏和楚國交戰,第三次中原大戰會不會到來。”

肥義直接道:“不會。”

趙雍問道:“你爲何如此斷定,第三次中原大戰不會到來。”

肥義答道:“韓、魏聯合齊國攻楚是因爲楚國成爲大江之上最大的國家。楚國給中原諸侯帶來極大恐懼。中原諸侯爲了應對這份恐懼就要出兵攻打楚國。”

趙雍沉聲道:“中原諸侯忌憚楚國,必會全力一戰。”

“非也。”肥義答道:“中原諸侯忌憚楚國,不會全力一戰。楚國剛得了越國之地,尚未降服越國百姓。楚王願和諸侯決戰,戰線數千裡,楚軍便會自顧不暇。楚國迎戰諸侯,是爲了表明自己的態度。”

趙雍琢磨片刻,問道:“中原諸侯不會全力攻打楚國,楚國也不會傾國之力攻伐諸侯。如此看來第三次中原大戰不會到來。”

“君上,臣也認爲第三次中原大戰不會到來。”田不禮道:“中原會亂,但不會升級全面開戰。”

“臣也認爲第三次大戰是不會來臨。”李兌見趙君的目光看着自己,忙道:“秦國不參戰,中原諸侯也不會放心和楚國背水一戰。此戰是齊、韓、魏爲了應對楚國帶來的恐懼而發動的戰爭。”

趙雍問道:“韓、魏、齊邀請寡人伐楚。寡人是否插手中原之事。”

“我們不應該插手中原的亂局。”肥義見君上沒有接話,又道:“中原越亂,就無法干涉我國內政。我們也可趁着中原亂局,推行胡服騎射。”

衆人也道:“臣等附議。”

“中原戰事,短時間內不能分出勝負。胡服騎射推行至今,已經有了起色。鐵騎也逐漸成形。”趙雍停頓一會道:“中原大亂,寡人有個想法。”

肥義問道:“君上打算對中山動手?”

“不錯。”趙雍正色道:“錘鍊鐵騎最好的方法就是實戰。我們攻打中山既可以雪恥,還可以在實戰之中錘鍊鐵騎。”

李兌見沒有一人阻止君上攻伐中山的命令,忙道:“君上,中山國並無亂象,此刻,我們攻打中山不是最佳時機。”

攻伐中山,勝了,可以鼓舞國人鬥志,凝聚人心。敗了,胡服騎射就會毀於一旦。胡服騎射走到今天,着實不易。

既然要打,就一定要獲勝。輸了,他們都不能承受會引發的後果。

衆人也不想看着成果就這樣毀了,齊聲道:“爲了大局,請君上三思。”

“中原不能干涉我國內政,這就是最好的時機。”趙雍指着案几上的一封書信,“寡人得到消息,中山王厝甍,我們是不是應該送上一份大禮。這也是我們雪恥報仇,收復鄗城之時。寡人也該爲強國之路,踏出第一步。”

第二十三章 九里居第八十四章 期許第三百三十四章 你助我歸秦,我助你歸齊第二百七十三章 天下將亂第八十五章 六禮第四十章 北疆告急第六十六章 齊王田因齊之怒第七十九章 韓王有女第一百八十九章 宜陽之戰第一百七十章 悲夫張儀第二百八十二章 踏平靈壽,盪滌中山第二百九十四章 力挽弓,射天狼第二百八十三章 中山國無罪,爲何攻我第三章 佈局第五十六章 均分天下第二百二十一章 趙河西之地第二百九十五章 不教胡馬度青山第一百九十六章 秦王甍,天下亂第二百九十三章 塵定北疆第五十五章 中山君第三百四十一章 我若能歸,必不負君第八十八章 新鄭第六十九章 張儀仕魏第九章 揚國威第三百二十九章 楚懷王入秦第二十一章 趙氏雄風第三百零一章 何以度餘生第一百七十八章 中山王厝問政司馬喜第三百三十二章 大爭之世,何來太平第兩百一十三章 知恥而後勇第一百八十二章 魏有武卒,趙有鐵騎第六十二章 九王並立第二十七章 卸劍第一章 趙國殤第四十八章 宣戰第二百二十四章 林胡第六章 賭國運第三十一章 先輩遺志第一百一十七章 三晉再聚首擊秦第二十七章 卸劍第六十二章 九王並立第一百八十六章 伐宜陽,定三川,車通周都第七十三章 公孫衍入韓第二百七十九章 杯羹亡國第三百五十九章 九原、雲中、雁門伐秦之策第五十二章 代相第四十三章 親征第三百四十章 楚太子橫歸楚第二百二十章 井陘之戰第兩百一十四章 騎射(上)第三百零八章 秦國,我不去也罷第一百零六章 五國合縱攻秦第三百四十五章 齊、韓、魏三國伐秦第九章 揚國威第一百四十章 燕國亡了第一百九十八章 秦惠後第二百八十四章 垂沙之戰(上)第三百七十三章 沙丘宮變(中)第二百二十九章 趙國五使入諸侯第三百七十二章 沙丘宮變(上)第三百二十九章 楚懷王入秦第一百五十六章 中原大戰(下)第二百五十三章 父兄之志第三百七十六章 擔當生前事,何懼身後名第八十四章 期許第三百五十八章 秦可滅第二十章 《管子》第一百四十八章 張儀欺楚第三百七十章 最是無情君王家(中)第兩百一十三章 知恥而後勇第六十章 魏趙命運第一百五十四章 詛楚文第二百三十四章 魏有樂羊,趙有樂毅第一百八十一章 齊趙換地,誰是最大的贏家第三百一十六章 想我靖郭君,竟會如此落魄第二百三十五章 破長城,下東垣第三百七十七章 天下再無趙主父第一百九十五 秦王蕩舉鼎,亦是舉天下第七十七章 區鼠會盟第二百八十七章 齊王甍,趙六伐中山第三百七十四章 沙丘宮變(下)第十七章 秦風第三百五十二章 趙主父孤膽入秦(下)第一百一十七章 三晉再聚首擊秦第八十三章 韓後第一百零二章 大秦銳士誰與爭鋒第三百二十章 禪位避禍第二百五十四章 秦國不是趙國的對手第一百二十五章不能流芳百世,安懼遺臭萬年第二十六章 整頓吏治第六十章 魏趙命運第一百四十三章 平叛驅齊第七十八章 殷憂啓明, 多難興邦第四十七章 遭遇第三百五十一章 趙主父孤膽入秦(上)第一百三十五章 離石陷落,晉陽告危第二百三十五章 破長城,下東垣第三百三十一章 楚國男兒,寧可殺,不受辱第一百五十一章 丹陽血戰(上)
第二十三章 九里居第八十四章 期許第三百三十四章 你助我歸秦,我助你歸齊第二百七十三章 天下將亂第八十五章 六禮第四十章 北疆告急第六十六章 齊王田因齊之怒第七十九章 韓王有女第一百八十九章 宜陽之戰第一百七十章 悲夫張儀第二百八十二章 踏平靈壽,盪滌中山第二百九十四章 力挽弓,射天狼第二百八十三章 中山國無罪,爲何攻我第三章 佈局第五十六章 均分天下第二百二十一章 趙河西之地第二百九十五章 不教胡馬度青山第一百九十六章 秦王甍,天下亂第二百九十三章 塵定北疆第五十五章 中山君第三百四十一章 我若能歸,必不負君第八十八章 新鄭第六十九章 張儀仕魏第九章 揚國威第三百二十九章 楚懷王入秦第二十一章 趙氏雄風第三百零一章 何以度餘生第一百七十八章 中山王厝問政司馬喜第三百三十二章 大爭之世,何來太平第兩百一十三章 知恥而後勇第一百八十二章 魏有武卒,趙有鐵騎第六十二章 九王並立第二十七章 卸劍第一章 趙國殤第四十八章 宣戰第二百二十四章 林胡第六章 賭國運第三十一章 先輩遺志第一百一十七章 三晉再聚首擊秦第二十七章 卸劍第六十二章 九王並立第一百八十六章 伐宜陽,定三川,車通周都第七十三章 公孫衍入韓第二百七十九章 杯羹亡國第三百五十九章 九原、雲中、雁門伐秦之策第五十二章 代相第四十三章 親征第三百四十章 楚太子橫歸楚第二百二十章 井陘之戰第兩百一十四章 騎射(上)第三百零八章 秦國,我不去也罷第一百零六章 五國合縱攻秦第三百四十五章 齊、韓、魏三國伐秦第九章 揚國威第一百四十章 燕國亡了第一百九十八章 秦惠後第二百八十四章 垂沙之戰(上)第三百七十三章 沙丘宮變(中)第二百二十九章 趙國五使入諸侯第三百七十二章 沙丘宮變(上)第三百二十九章 楚懷王入秦第一百五十六章 中原大戰(下)第二百五十三章 父兄之志第三百七十六章 擔當生前事,何懼身後名第八十四章 期許第三百五十八章 秦可滅第二十章 《管子》第一百四十八章 張儀欺楚第三百七十章 最是無情君王家(中)第兩百一十三章 知恥而後勇第六十章 魏趙命運第一百五十四章 詛楚文第二百三十四章 魏有樂羊,趙有樂毅第一百八十一章 齊趙換地,誰是最大的贏家第三百一十六章 想我靖郭君,竟會如此落魄第二百三十五章 破長城,下東垣第三百七十七章 天下再無趙主父第一百九十五 秦王蕩舉鼎,亦是舉天下第七十七章 區鼠會盟第二百八十七章 齊王甍,趙六伐中山第三百七十四章 沙丘宮變(下)第十七章 秦風第三百五十二章 趙主父孤膽入秦(下)第一百一十七章 三晉再聚首擊秦第八十三章 韓後第一百零二章 大秦銳士誰與爭鋒第三百二十章 禪位避禍第二百五十四章 秦國不是趙國的對手第一百二十五章不能流芳百世,安懼遺臭萬年第二十六章 整頓吏治第六十章 魏趙命運第一百四十三章 平叛驅齊第七十八章 殷憂啓明, 多難興邦第四十七章 遭遇第三百五十一章 趙主父孤膽入秦(上)第一百三十五章 離石陷落,晉陽告危第二百三十五章 破長城,下東垣第三百三十一章 楚國男兒,寧可殺,不受辱第一百五十一章 丹陽血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