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三章 天無二日,國豈可有二君

臨淄抵達郢都,有千里之遙。

楚國無主,政局多變。楚太子一日不歸郢都繼位,楚國就多了一分危險。楚太子歸國途中,也主動向屈原請教治國、爲政之道。屈原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君臣二人,相處甚歡。

楚太子與屈原對談,他相信屈原是忠義、有大才之臣。楚國有屈原,是楚國之幸。

屈原大才,年少時便顯露諸侯。屈原擔任楚國三閭大夫、官居左司徒。屈原曾主持新政,訓練新軍,還楚國美政。

那時的楚國,文有昭陽、屈原、陳軫等人,武有屈匄、景翠、昭雎、唐昧等人。楚國國力之強,遠勝諸侯。中原諸侯攻秦,方纔以楚國爲核心,推舉楚王爲合縱長。

正因爲屈原等人忠心爲國,楚國纔會更加強大。楚王也知屈原之才,爲何棄只不用?楚太子也想不明白。

屈原見太子學識和見解,非常人可比。太子繼位,定能重拾楚國昔日的榮光。屈原心道:“楚國,復興有望啊!”

前行馬車,突然停了下來。

屈原走近車旁,行禮道:“太子,我們到郢都了。”

“嗯。”楚太子應答了一聲,神色極其複雜。有喜悅,也有害怕。

楚太子喜悅的是他離開齊國,回到了闊別已久,生他、養他,生活了數十年的郢都。他害怕的是如何面對楚人的目光。他更害怕自己能否得到楚人擁護。

從臨淄西來,楚太子想了很多。他若繼位,定當做一名賢君,振興楚國的霸業。然,楚國有今日悲劇,衆人皆說是他導致的。

如果他在秦國爲質,不殺秦大夫。秦、楚就不會交惡。秦國也不會聯合齊、韓、魏三國攻伐楚國。楚國就不會一邊迎戰諸侯,另一邊迎戰秦國。楚國就不會損兵折將,君王被囚,國力大衰。

楚國的衰敗,他要承擔很大的責任。

屈原見車內傳來一個‘嗯’,便沒有下文。

屈原也知楚太子心中擔憂的是什麼。楚國落得今日這般地步,何人負責,豈能說明白。但,楚國的未來,需要楚太子負責。

楚國落敗已成定局,假如君臣齊心協力。楚國憑藉地大、兵多等優勢,定能重整山河,揚威諸侯。

屈原擔憂楚太子走不出這道坎,語調溫和地問道:“太子,何不下車,看我楚都大好風景乎?”

楚太子長吸了一口,心道:“躲避,總不是辦法。是時候去面對了。”

楚太子做好了心裡準備,勇敢踏出第一步。當楚太子站在車上,看着眼前壯麗的景色,問道:“左司徒,這是爲何。”

“令尹率領文武大臣前來迎接太子。”屈原轉過身去高呼道:“太子歸國。”

身邊的衆人,也齊聲高呼:“太子歸國。”

隨着一波,又一波聲音送了出去。緊接着,震耳欲聾的歡呼聲,傳了過來。

不多時,令尹昭雎上前道:“臣,率文臣武將,迎接太子歸國。”

“恭迎太子歸國。”數十萬人齊聲高呼,響徹山谷,久久不能停歇。

楚太子心神盪漾,看着眼前壯觀的景色,聽着山呼海嘯之音。原來,他沒有被楚國子民拋棄。

那一年,他離開郢都,前往齊國臨淄爲質。他帶着滿腔的恨意和心灰意冷離開。他恨楚國,更恨楚王,甚至是恨楚國的一切。誰曾知今日歸來,會是這番景色。

曾經的那些傷痛,那些悲傷,那些恨意,終究抵不過瞬間的感動。過去的磨難,也讓他成長。

楚太子心道:“過去的無法挽回,那麼就抓住現在。”

楚太子在昭雎、屈原等人的擁護下,以及數十萬人歡呼聲中,走進郢都城。

楚王后聽聞兒子平安歸來,早已經在高臺相候。

楚太子不失君主儀態,行走在數十萬將士中間。昭雎、屈原,跟在其後。楚太子每往前行走幾步,皆有萬夫長跪地高呼:“恭迎太子歸國。”

楚太子來到臺下,凝望着**神聖地楚國大殿,心懷盪漾。楚太子穩定心神,邁着步伐,登上高臺,來到楚王后面前,含淚跪拜道:“母后,孩兒回來了。”

“我兒回來就好。”楚王后看着兒子歸來,喜極而泣,“你在齊國受苦了。”

宦者令昭曜上前一步,輕聲道:“王后。”

楚王后深知孩兒繼位纔是大事,拾起眼淚,攜着楚太子之手,面向羣臣和數十萬將士。諸臣和數十萬將士見了,跪拜高呼道:“恭迎太子歸國。”

這時,第一通鼓聲大作。

等到鼓聲停息,楚王后揚聲道:“王上被囚禁於秦,楚國不能一日無主。今,太子歸來,繼承大位。”

這時,郢都上空響起了第二通鼓聲。

昭曜端着備好的王服和王冠,走了過來。

幾名侍女,上前爲新王穿衣。楚王后親自爲楚太子戴上王冠。

鼓聲停息,楚太子身穿王服,頭頂王冠,英武不凡。楚王后退後一步,行禮道:“臣,參見王上。”

衆人也高呼道:“參見王上。”

楚王熊橫站在高臺,衣角翻飛,好不威風。

昭雎、屈原齊聲高呼道:“楚國萬歲,王上萬歲。”

數十萬人也跟着高呼,一波又一波聲音,鋪天蓋地襲來,震人肺腑。楚王熊橫心道:“這就是王的權力。從今天起,楚國的天下屬於我。”

楚王熊橫上前攙扶起母后,面向羣臣,高呼道:“楚國多難,寡人願肩負起守護楚國的重任。請諸位助寡人,振興楚國山河。”

昭雎振臂一呼道:“楚國萬歲,王上萬歲。”

數十萬人也跟着高呼。

等到聲音停息,楚王熊橫高聲道:“秦國背信棄義再前,辱我楚國再後。今又囚禁先王於咸陽。秦人施加的恥辱,不可不報。”

屈原振臂高呼道:“重整山河,攻秦雪恥,馬踏咸陽,振我國威,以迎先王。”

數十萬將士,齊聲高呼:“重整山河,攻秦雪恥,馬踏咸陽,振我國威,以迎先王。”

老楚王被囚禁秦國咸陽,楚太子熊橫離齊回到楚國郢都,繼承王位,是爲楚頃襄王。

楚王熊橫繼位,一邊大赦天下,休養生息,凝聚民心;另一邊從全國徵調良將精兵,攻秦雪恥,馬踏咸陽,以振國威。

楚王熊橫剛嚐到一國之君權利的滋味,要他攻秦,以迎先王。他雖不願意,但昭雎、屈原等主戰派態度強硬,情勢如此,不得不勉強答應。於是,楚王熊橫以屈原爲正使,以昭升、景悝爲副使。出使秦國,先禮後兵。

......

秦王稷誘引老楚王熊槐去武關,締結會盟,並洽談兩國邊疆之事。秦王以欺詐之術將楚王扣押在武關,隨後囚禁咸陽。秦王威逼恫嚇,要楚王割讓黔中、巫兩郡,才放他歸楚。

楚王素來愛惜名節,也是錚錚傲骨的楚國男兒,豈能爲了苟活,割裂疆土。縱使他割裂了疆土,以歸楚,也會落得千古罵名。秦王爲了逼迫老楚王割裂疆土,一計不成又心生一計。然,所有的計策都失效了。

秦王不僅沒有從老楚王哪裡得到楚國半寸疆土,還被齊人靖郭君耍的團團轉。

年輕氣盛的秦王,豈能甘心,派出使者,以楚王的名義,前去楚國索要疆土。

秦使前往郢都,楚使卻來到咸陽。

秦王得知大喜,誤以爲楚使來秦是爲了迎接楚王,正好趁火打劫。秦王見了楚使,語調輕蔑道:“楚使來秦,所爲何事。”

屈原正色答道:“爲吾王而來。”

“楚國一日不割疆土給秦國。寡人一日,不放楚王歸國。”秦王喝道:“你們何時將黔中郡、巫郡,割給秦國。”

屈原聞言,縱聲大笑。

秦王怒道:“你笑什麼。”

“楚國能有今日,皆乃歷代先君,披荊斬浪,以啓山林。疆土之事,寸土必爭。秦國佔據楚國疆土,還想染指楚國山河。秦王真的覺得楚人好欺嗎?”屈原義憤填膺道:“秦國想要楚國疆土,辦不到。”

“你就不怕寡人殺了楚王。”

“吾王因不割疆土而死。人雖死,其名必留千古。”

“你口出狂言,就不怕寡人殺了你。”

“爲國而死,豈不大丈夫。”

秦王何曾見過不怕死的楚人,一時間不知道應該如何應對。

屈原取出一封國書,淡淡道:“先祖神靈,不棄楚國。楚國已經有新王。”

秦王大驚道:“楚王尚在,楚國豈可另立新王。寡人豈會信你之言。”

“這是吾新王的國書。”屈原將國書仍在地上,雙眸怒視道:“秦王不放吾王歸國,賠禮道歉。楚國男兒,必會攻秦雪恥,踏破咸陽。”

秦王陰冷地答道:“寡人三敗於楚,豈會怕了楚國。楚國男兒,想要攻秦雪恥,踏破咸陽。寡人就要看看,楚國有沒有那個本事。”

景悝喝道:“若非垂沙之役,我大楚男兒,盡喪諸侯之手。區區秦國,豈是楚國的對手。”

“輸了,就是輸了。”屈原道:“楚國男兒失去的尊嚴和榮耀,必將加倍討回來。”

“好。”秦王鬥志激昂道:“楚國不馬踏咸陽,秦國就踏平郢都。”

雙方怒目相對,釋放出的火焰,都想吞噬對方。話已經說到這個份上,繼續談論下去,已經沒有任何意義。

屈原長笑道:“我倒要看看,究竟是秦人的劍鋒利,還是楚人的劍更銳。”

秦王也對眼前這個充滿浩然正氣,不懼刀斧的男子充滿好奇,問道:“你是何人。”

屈原聲若銅鐘地答道:“左司徒屈原。”

秦王心中銘記這幾個字,問道:“你若來秦,爲寡人效力。寡人封你爲秦相。”

“生爲楚,死亦爲楚。”屈原說完,就大步離開。

秦王喊道:“等等。”

“秦、楚勢必開戰。”屈原停下腳步,轉過身來,“秦王還有何話要說。”

“你來咸陽,就不想看看楚王。”

“秦王若允,我便看之。”

秦王道:“將屈原帶去章臺。”

庶長奐領命道:“喏。”

秦王爲了兵不血刃,建立功業,得到黔中、巫兩郡。他不惜背上罵名,囚禁楚王。楚國打破禮制,另立新王。那麼,楚王對他而言就一點利用價值都沒有。秦王怎麼也沒想到,楚國能夠迅速從無主的狀態走出來,還有應對策略。

此刻,秦王意識到奇貨不一定可居。他也不得不考慮,如何處置楚王。

放楚王歸國,又沒得到楚國疆土。此舉,不僅會讓他的努力化爲灰燼,也會令秦國蒙羞,更會令他名譽受損。不放楚王,得之無意,令兩國交惡,戰火重開。

秦王才意識到小看楚人,是會吃大虧的。

秦王心想:“與楚國交鋒,自己一敗塗地。”

這時,壽燭、呂禮等秦臣走了進來。

秦王將剛纔的事情說了一遍。

壽燭忙道:“王上,我們還沒有輸。”

秦王嘆道:“楚國另立新王,楚王得之無用。我們輸了,徹底地輸了。”

“只要楚王還在我們手中,我們就沒輸。”壽燭見王上轉憂爲喜,又道:“楚國另立新王,正好給我們出兵的口實。天無二日,國豈可有二君。楚國有兩王,人心難齊,必將大亂。我們以助楚王爲名,攻伐楚國,豈能不勝。”

“天無二日,國無二君。”秦王冷哼一聲,又道:“楚王不割疆土給寡人,寡人用武力取之。楚人揚言馬踏咸陽,我們就蕩平郢都。”

第二百六十六章 申息之師對戰競技之師第十六章 折衝樽俎第二百八十八章 趙破扶柳第二百一十九章 收鄗城,攻井徑第六十二章 九王並立第二百二十二章 作戰開始第三百六十六章 寂寞沙丘冷(中)第二十三章 九里居第一百六十五章 張儀第二次欺楚第一百九十九章 秦國諸公子之亂第兩百一十四章 騎射(上)第三百六十九章 最是無情君王家(上)第二百六十八章 司馬喜三相中山第二十八章 邯鄲令第五十五章 中山君第三百七十七章 天下再無趙主父第三百四十六章 屈原被貶江南第三十六章 遇刺第四十六章 北燕國第一百八十四章 百金之士第二百三十七章 圍石邑、破東垣第二百三十三章 中山王姿迎戰第兩百零一章 越王無疆第三百六十九章 最是無情君王家(上)第兩百零八章 草原上的雄鷹第二百七十七章 攻城第四十二章 往事第四章 破局第二百八十九章 三胡謀趙第四十四章 代郡第二百二十七章 林胡王歸降獻馬第四十八章 宣戰第一百八十二章 魏有武卒,趙有鐵騎第三百一十一章 不敢稱王的男人,有何懼之第一百四十三章 平叛驅齊第四十三章 親征第二百三十四章 魏有樂羊,趙有樂毅第一百三十三章 秦將嬴華突襲藺城第六十章 魏趙命運第三百一十四章 若非趙君,豈有寡人第六十章 魏趙命運第一百一十章 張儀離間燕國第二百二十三章 迴歸第二百八十二章 踏平靈壽,盪滌中山第三百三十七章 孟嘗君號召天下諸侯攻秦第一百六十五章 張儀第二次欺楚第二百七十一章 胡服令第一百九十五 秦王蕩舉鼎,亦是舉天下第一百四十三章 平叛驅齊第二百六十章 司馬喜巧立陰姬第二百八十三章 中山國無罪,爲何攻我第三百六十七章 寂寞沙丘冷(下)第三百一十七章 秦王,你可把我當兄弟第三百四十八章天作孽猶可恕,自作孽不可活第十二章 屠彝第一百七十三章 何爲永恆第八十五章 六禮第二百四十二章 樂毅出使燕國第三章 佈局第一百二十九章 燕國子之之亂第三百二十七章 秦王稷之謀第二十七章 卸劍第三百四十三章 天無二日,國豈可有二君第二百二十七章 林胡王歸降獻馬第一百八十五章 取周而立者,秦也第八章 分化第三百三十二章 大爭之世,何來太平第三百三十三章 孟嘗君請辭歸國第七十九章 韓王有女第二百三十九章 趙君雍與中山王姿議和第一百五十七章 濮上之戰第二百八十二章 踏平靈壽,盪滌中山第三百五十八章 秦可滅第三百四十二章 兵發函谷攻秦之時第三百零七章 秦國的朝堂並不太平第六十二章 九王並立第七十六章 上黨郡第八十二章 韓姬瑤第二百七十五章 第三次中原大戰(下)第二百六十三章 南有季,北有樂第二十六章 整頓吏治第七十四章 長大,總會有苦惱第一百一十三章 秦國破義渠第二十六章 整頓吏治第一百一十七章 三晉再聚首擊秦第三百零七章 秦國的朝堂並不太平第一百七十八章 中山王厝問政司馬喜第一百一十五章 三晉之兵素悍勇第二百章 楚王謀越第三百三十三章 孟嘗君請辭歸國第三百零四章 他若不走,我心難安第一百三十九章 齊、中山破燕第三百零九章 孟嘗君去秦爲相第二百九十六章 青山埋忠骨 馬革裹屍還第三百零九章 孟嘗君去秦爲相第七十章 公孫衍離魏第一百八十二章 魏有武卒,趙有鐵騎第三百五十二章 趙主父孤膽入秦(下)第一百四十四章 燕國兩王並列第兩百一十二章 欲建萬世之功
第二百六十六章 申息之師對戰競技之師第十六章 折衝樽俎第二百八十八章 趙破扶柳第二百一十九章 收鄗城,攻井徑第六十二章 九王並立第二百二十二章 作戰開始第三百六十六章 寂寞沙丘冷(中)第二十三章 九里居第一百六十五章 張儀第二次欺楚第一百九十九章 秦國諸公子之亂第兩百一十四章 騎射(上)第三百六十九章 最是無情君王家(上)第二百六十八章 司馬喜三相中山第二十八章 邯鄲令第五十五章 中山君第三百七十七章 天下再無趙主父第三百四十六章 屈原被貶江南第三十六章 遇刺第四十六章 北燕國第一百八十四章 百金之士第二百三十七章 圍石邑、破東垣第二百三十三章 中山王姿迎戰第兩百零一章 越王無疆第三百六十九章 最是無情君王家(上)第兩百零八章 草原上的雄鷹第二百七十七章 攻城第四十二章 往事第四章 破局第二百八十九章 三胡謀趙第四十四章 代郡第二百二十七章 林胡王歸降獻馬第四十八章 宣戰第一百八十二章 魏有武卒,趙有鐵騎第三百一十一章 不敢稱王的男人,有何懼之第一百四十三章 平叛驅齊第四十三章 親征第二百三十四章 魏有樂羊,趙有樂毅第一百三十三章 秦將嬴華突襲藺城第六十章 魏趙命運第三百一十四章 若非趙君,豈有寡人第六十章 魏趙命運第一百一十章 張儀離間燕國第二百二十三章 迴歸第二百八十二章 踏平靈壽,盪滌中山第三百三十七章 孟嘗君號召天下諸侯攻秦第一百六十五章 張儀第二次欺楚第二百七十一章 胡服令第一百九十五 秦王蕩舉鼎,亦是舉天下第一百四十三章 平叛驅齊第二百六十章 司馬喜巧立陰姬第二百八十三章 中山國無罪,爲何攻我第三百六十七章 寂寞沙丘冷(下)第三百一十七章 秦王,你可把我當兄弟第三百四十八章天作孽猶可恕,自作孽不可活第十二章 屠彝第一百七十三章 何爲永恆第八十五章 六禮第二百四十二章 樂毅出使燕國第三章 佈局第一百二十九章 燕國子之之亂第三百二十七章 秦王稷之謀第二十七章 卸劍第三百四十三章 天無二日,國豈可有二君第二百二十七章 林胡王歸降獻馬第一百八十五章 取周而立者,秦也第八章 分化第三百三十二章 大爭之世,何來太平第三百三十三章 孟嘗君請辭歸國第七十九章 韓王有女第二百三十九章 趙君雍與中山王姿議和第一百五十七章 濮上之戰第二百八十二章 踏平靈壽,盪滌中山第三百五十八章 秦可滅第三百四十二章 兵發函谷攻秦之時第三百零七章 秦國的朝堂並不太平第六十二章 九王並立第七十六章 上黨郡第八十二章 韓姬瑤第二百七十五章 第三次中原大戰(下)第二百六十三章 南有季,北有樂第二十六章 整頓吏治第七十四章 長大,總會有苦惱第一百一十三章 秦國破義渠第二十六章 整頓吏治第一百一十七章 三晉再聚首擊秦第三百零七章 秦國的朝堂並不太平第一百七十八章 中山王厝問政司馬喜第一百一十五章 三晉之兵素悍勇第二百章 楚王謀越第三百三十三章 孟嘗君請辭歸國第三百零四章 他若不走,我心難安第一百三十九章 齊、中山破燕第三百零九章 孟嘗君去秦爲相第二百九十六章 青山埋忠骨 馬革裹屍還第三百零九章 孟嘗君去秦爲相第七十章 公孫衍離魏第一百八十二章 魏有武卒,趙有鐵騎第三百五十二章 趙主父孤膽入秦(下)第一百四十四章 燕國兩王並列第兩百一十二章 欲建萬世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