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一統華夏

[======

=====]

第三卷

汴京篇

第九十一章

一統華夏

“坐坐,都坐下。

”李雋招手要衆人坐下,笑言道:“你們應該發現了,今天來參加我們議事的人與往常不一樣。

除了廖將軍你們這些常客外,還多了幾個生面孔。

說是生面孔,僅僅是指他們沒有參加過我們的議事,並不是說他們沒有建樹,相反,他們對我們的光復大業做出過很重要的貢獻。

這位是道長的高足,揚明道長。

這位,是楊威。

他們的事蹟,朕不用說了,想必你們都知道了。

揚明出使元廷,折辱過忽必烈;揚威在萬難之際出使蒙古軍中,給伯顏送過“禮”,氣得伯顏吐血,伯顏之死和他有很大關係。

二人的名頭非常大,廖勝功他們哪有不知之理,廖勝功他們向二人點頭致意,二人還禮。

等廖勝功他們打過招呼,李雋接着道:“今天把你們召集到大都來,主要是討論兩件事情,這兩件事說到底還是一件事,那就是進行戰略追擊,徹底一統華夏的事情,對此,你們有什麼看法,暢所欲言。

廖勝功這位軍中第一人想了一下,道:“皇上,臣以爲朝廷目前要做好兩件事,一件是做好軍事出擊的準備,另一件就是應該趁朝廷光復中原、燕雲之地,兵威大振之際,派出使臣,遊說各地,要那些心存觀望的人認清形勢,歸順朝廷。

李雋歷來是最後做總結性發言,這次卻是打破常規,嘆道:“知朕者。

廖將軍也!朕也是這麼想,才把揚明道長和楊威請來。

《孫子》有云‘不戰而屈人之兵’,這固然是兵法的最高境界,但是歷觀古今,適用者廖廖,究其原因還是在於其條件難以達到,故而有人認爲是空談之言。

要實現不戰而屈人之兵。

必須要有強大地實力爲後盾,經歷中原決戰和光復燕雲之戰。

朝廷的實力大爲提升,已經具備了實施這一目標的條件。

經過這兩次大戰,南宋的軍事實力劇增,實際控制的領土驟增,人口、土地都有了質的提高,比以前多了許多,實力空前強大。

對於這點。

是共識,廖勝功他們點頭贊同道:“這都是皇上聖明,纔有今日之盛!”

李雋擺手,道:“你們不要一味拍朕的馬屁,說好話。

朕要你們記住一句話:善始者,也要善終,方稱完美!在歷史上,很多人能善始。

卻不能善終。

李存勖地事情就是前代之事,前期勵精圖治,後唐有中興之氣,到了後來卻是與伶人爲舞,只知玩樂,不理國政。

最後身死人手。

我們是打了勝仗,從臨安一路打到燕雲之地,是值得高興,這是人之常情嘛!但是,你們要記住,不能驕傲,要戒驕戒躁。

任重而道遠,諸位仍需努力!”

“臣謹記皇上教誨!”廖勝功他們受教。

李雋接着道:“可以肯定地說,仗即將打完了,朝廷將把主要精力放在重建上。

要把我們辛辛苦苦打下來的江山建設好。

保護好,因而要進行一系列重大地調整。

這些調整不僅僅是經濟方面的,還要涉及到軍事。

“對於軍隊,朕決定要精簡,在現有的軍制基礎上進行一場改革。

軍隊的數量雖然減少了,但是並不是‘刀槍入庫,馬放南山’,什麼事都不做。

相反,軍隊的作用要強化,要裝備更加先進的武器,要研究更能適應戰爭需要的軍事理論,對軍卒、對軍官、對將領都要進行嚴格地培訓,制定更加適宜的軍事戰略。

還有一點,朕準備推行軍銜制和勳章獎勵制度。

“歸結到一句話:堅決不能學司馬炎,去效無用之空談,廢除國之武備。

朝廷一定要掌握一支精銳的軍隊,以備不時之需。

司馬炎這人很難給他一個定位,你說他迂腐吧,他結束三國戰亂,統一了國家,稱得上富有雄材。

說他聖明嘛,卻做了一件讓人哭笑不得的蠢事,那就是在統一國家之後,聽信儒家的邪辟之說,仿效周武王“刀槍入庫,馬放南山”,不是全部,也是在很大程度上解除了國家的軍備。

以至於“八王之亂”起,朝廷無力平叛。

這事遺害無窮,最終造成了兩晉南北朝、五胡亂華的大分裂時期,中國進入了第一個長達數個世紀的大分裂時代。

“《司馬法》有云‘天下雖安,忘戰必危’,皇上這是高瞻遠矚之舉措,臣等實無異言。

”廖勝功他們很是贊同李雋地看法。

對於將軍們的表態,李雋很是欣慰,道:“這事雖然還有點時間,但是也該提上日程了。

現在,我們還是來討論一下目前的形勢。

現在的態勢,朝廷除了漠北,東北,西北,西域和西藏沒有歸入版圖以外,唐時的領土已經全部光復了。

在這些沒有光復的地方,朕認爲除了漠北必有一戰以外,其餘地方都可以遣一介之使去曉明大義,必然是望風而下。

這話用現代話來說就是派一個談判代表過去,通過談判,和平收回。

張珏很是贊同李雋地看法,道:“皇上這話可是說到臣心裡去了。

臣也認爲現在朝廷兵鋒正勁,這些地方沒有膽量與朝廷作對,只要我們的使臣到了,必將歸順朝庭。

張世傑思考了一下,道:“皇上,臣以爲在派出使臣以外,還是要做好軍事的上準備,要把軍隊派過去,造成一種大兵壓境的聲勢,前有使臣的甘言厚詞,大軍威之於後,不降也得降。

“張將軍此計甚高!皇上,臣也認爲如此甚好。

”高達忍不住拍掌叫好。

李雋環視衆人,廖勝功們都是點頭贊同,李雋笑道:“你們都這樣認爲。

那就這麼辦,這就是朕把揚明道長和楊威兩位請來的原因所在。

”站起身,走到地圖前,指着地圖道:“西北、西域、西藏就由楊威率領一個使團前去,東北由揚明道長率領一個使團。

你們地任務就是要說服這些地方歸順朝廷,你們的談判沒有底線,只有一句話:歸順還是不歸順?不歸順。

則戰!”李雋氣勢威猛地說。

維護國家的統一,領土的完整。

是神聖地使命,爲了達到目地,李雋必然是不惜一戰。

衆人感覺到了李雋的氣勢,聳然動容,道:“不負皇上厚望!”

“朕想過了,對於歸順地,不能再象以前那樣。

封王封侯,甚至要他們屏藩,做朝廷的屏障。

”李雋說出一個讓衆人都很驚訝地計劃:“軍令、政令要統一,全部由朝廷掌控,可以給他們一些自治的權力,朝廷要派人來治理,並且是這些地方的主官。

至於副手,可以從當地選拔。

西漢擊破匈奴。

只是讓匈奴內遷,沒有收掉單于的軍權,時不時就會發生襲擾邊境的事件。

這種屏藩制度的缺點非常明顯,因爲沒有統一的軍令與政令,往往不聽中央政府地,尾大不掉。

難以處置。

現在推行的自治政策,比起古代推行的屏藩制度高明很多。

廖勝功很是興奮地一語道破關鍵,道:“沒有了軍隊,想作亂都不可能。

頭號人物由朝廷指派,這些地方就牢牢控制在朝廷手裡,想亂也亂不了。

皇上此計大妙,可與秦始皇廢分封、立郡縣媲美!”

“什麼妙計,我來那個時代早就在實行了,我只不過是在用他人的智慧而已。

”李雋在心裡不敢領受廖勝功的讚美,道:“西藏高原地區。

不利於騎兵作戰。

朕以爲就由黃漢將軍的步兵爲主,再把代遠軍的火槍兵派過去。

可保此地無事。

西域遠隔萬里,很多事情需要臨機決斷,柳將軍最合適。

東北富饒之地,就由君玉率軍進駐。

ωωω.ttκд n.C 〇

柳河子他們領旨。

李雋接着部署,道:“柳河子,黃漢,代遠軍,你們先到河西走廊駐軍,等待談判結果再進軍。

要是不歸順,直接打過去,不必對客氣,對那些心存幻想,想分裂國家的人不必手軟,殺掉就是。

“皇上請放心,臣明白。

”張珏很是興奮地道:“臣在大理可是處理過幾起,很有心得呢。

他地話引來一片輕快的笑聲。

“一個朝代要興盛不是太難,最難的是長盛不衰,殷鑑不遠,朝廷要吸取歷史的教訓,從中找到適合我們的經驗。

”李雋沉思着道:“秦代迅速崛起,而又很快就滅亡了,究其原因不外一句話,就是賈誼的評論沒有‘因時而改政’,山東六國已經不復存在了,國家已經統一了,秦始皇沒有把戰國時期地‘特別之法’改變成承平之時的法令,再有使用民力過當,纔有秦代的滅亡。

朝廷現在面臨着新的局勢,也要改變一些作法,對於韃子,以前他們欺壓我們,打我們,我們以血還血,是正當的。

現在不同了,朝廷強大起來了,要進行戰略追擊,不能以仇恨之心進行這件事,而是要儘量善待善撫,化解仇恨,達到民族融合(按:請朋友們品品融合一詞)的目的。

“對於那些投降朝廷的蒙古人,要善待優撫,對於那些頑抗到底的要堅決打擊,絕不留情。

漢武帝對匈奴的戰爭中就曾使用過爲數不少地匈奴士兵,他地託孤重臣金日磾還是匈奴王子,我們也應該有這種氣魄。

” шωш◆TTκan◆c○

柳河子分析着道:“從感情上說,寬恕韃子,實是讓人難以接受。

不過,仔細一想,現在寬恕韃子,對那些投降的韃子進行優扶,對於朝廷有莫大地好處,一則可以減少進軍漠北的壓力,二則也有利於漠北的長治久安。

皇上,臣無異言。

衆人一個接一個地表態,表示支持李雋的意見,只有高達摸着白鬍子不說話。

李雋看着他,問道:“高將軍,你怎麼看?”

“皇上,臣年紀一大把了,殺也殺夠了,不想殺了。

”高達非常簡單地道,他的意思非常明顯,支持李雋的看法。

李雋最擔心地就是將軍在這件事情上的不合作。

他們不象李雋一樣,他們對蒙古人的仇恨很深,要是不接受也是情理中事,能夠得到衆人的一致支持,李雋很是欣慰,道:“爲了爭取蒙古人的民心,朕決定把忽必烈夫婦按照蒙古人的可汗禮儀厚葬。

長城已經拿下。

出兵漠北的時機已經成熟,該是給韃子最後一擊地時間了。

朕決定。

這次出兵漠北,由廖將軍統一指揮。

草原廣袤,主要是靠騎兵機動作戰,朕決定這次出動所有的騎兵,投入所有地馬匹,趙僉、歐軍行、解晉全部參戰。

趙良淳也出征。

高將軍年紀大了,也該歇歇了。

你就負責大軍的後勤保證。

衆將齊聲領旨。

中國歷史上有一個不錯的傳承,那就是對於前代的帝王之家能存則存,能封王就封王,當然是要在可以控制的範圍內。

象楚霸王那樣把秦始皇的後人子嬰給殺了,把阿房宮給燒了,實在是一樁暴行。

對於忽必烈,只以蒙古人的可汗禮節安葬,而不以漢人地皇帝禮節。

是出於不承認他對中原的統治。

阿房宮裡有一樣東西是絕對不能燒的,就是記載天下形勝的圖書,楚霸王沒有想到這點,只能說他很差勁,蕭何眼光獨到,把這批圖書收集起來。

對西漢的穩定起了相當大的作用。

楚霸王只知一味蠻幹,最終敗亡,後人多有惋惜者,其實是他自咎由自取,不值得同情。

“皇上,有一件事還請皇上儘早決斷。

”廖勝功想了一下,道:“朝廷一路大勝,中原光復了,汴京也光復了,請皇上早日下旨還都汴京。

汴京光復是無上榮光之事。

還都汴京更是順理成章之事。

衆人齊聲贊同,道:“廖將軍所言極是。

請皇上早日還都。

高達的說法更特別了,道:“皇上,臣的年紀着實不小了,這身子骨越來越不聽話了,臣也沒幾年好活了,臣也沒什麼心願,就想着朝廷早日還都汴京,臣就可以天天吃上灌湯包。

“你還真夠嘴饞地。

”李雋笑着數說他的這位知交,道:“這件事,朕想過了。

朕以爲,還都不如重新定都。

李雋的話是語驚四座,廖勝功他們的眼睛睜得老大,看着李雋。

李雋知道他們想的是汴京光復,回到故都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他突然來個重新定都,勢必引起衆人地震驚,指着地圖問道:“等到東北、西北、西域、西藏都收回來,哪裡定都最好?”

心直口快的高達想也沒有想,道:“汴京!這還用問嘛。

廖勝功可就穩妥多了,想了一下,道:“還請皇上明示。

李雋右手在大都上一點,道:“就這裡,纔是最適合定都。

你們看,大都地處燕雲之地,而燕雲之地表裡河山,易守難攻,是中原的屏障。

同時,大都也是控扼東北、西北、西域和西藏的好地方,此處需要重兵,需要大量的人口,更是需要皇帝坐鎮,所以朕決定把都城就定在大都。

柳河子也是一位優秀的戰略家,想了一下,點頭道:“皇上高明。

漢高以劉敬之言從洛陽遷到關中,那是因爲關中富厚饒給之地,自成一國,可做天下之資。

大都的確是北方的戰略咽喉,而北方遊牧民族爲患一直是我華夏的心腹之患,朝廷要是把都城定在大都,於華夏具有不可估量的意義。

在座之人,將軍佔了絕大多數,都具有軍事戰略眼光,經柳河子這麼一說,一下明白過來,道:“大都地確是個好地方。

李雋接着給他們解釋道:“漢高定都關中,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在當時燕雲之地還沒有得到有效開發,還是中原人眼裡地苦寒之地。

現在不同了,一千多年過去了,燕雲之地的人口多了許多,開發程度相當高,大都可以作爲都城了。

至於太祖定都汴京而不定大都,想必你們都知道原因,因爲大都沒有收回。

在當時地情況,定都汴京是個不錯的選擇。

廖勝功出主意道:“天津一定要加強建設,要打造成一座堅固的軍事要塞,作爲大都的屏障。

東邊靠海,既要靠海邊提供安全保障,也要修建一些軍事設施,以此來保障大都的安全。

至於西邊,只要河西走廊穩定,西邊就不會有事。

最棘手的就是北方,大都離大草原不過千里之遙,要是大草原有事,騎兵不過兩三天就可以趕到。

這都是皇上雄材偉略,意在安寧北方,永靖北方之患。

廖勝功一席話把定都大都的意義說得再明白不過了,不會再有人有異議了。

李雋繼續分析道:“廖將軍還有一點沒有說。

大都離大草原近,大草原有事,朝廷可以快速增援。

同時,要是大都有事,大草原上的人也可以兩三天就趕到,因而大都附近的長城還是要修一修。

朕不想做秦始皇第二,不想長城,不過大都這一段的確重要,還是要修一下。

同時,要在這一帶部署重兵,以備不測。

“皇上,總不可能還叫大都吧?”高達發表看法:“新事要有新氣象,大都重回朝廷,不能再叫大都了,得有個新名字。

他的話立即得到衆人的附和,李雋想了一下,道:“定都大都,大都就成了北方的都城,就叫北京吧。

“好名字!”衆人齊聲贊同。

在李雋的部署下,東北、西北、西域、西藏傳檄而下,實現了和平迴歸。

漠北之戰在廖勝功的指揮下,宋軍橫掃了漠北,給了蒙古人最後一擊,繳獲了成吉思汗的遺物蘇魯錠長槍。

從此以後,漠北安定。

在李雋治理下的宋朝,版圖非常大,領土總面積既不是我們現在的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也不是滿清全盛時的一千三百萬平方公里,而是和全盛時期的漢唐差相彷彿,接近一千五百萬平方公里。

但是,巴布爾,貼木兒之輩遠走西方,利用伊利汗國和欽察汗國的勢力擁戴忽必烈的弟弟阿里不哥爲汗,重新開始了對西方的征戰。

他們象當年的匈奴人一樣,一路西征,所向披糜,用了十年時間,征服了歐洲,重新積聚起了雄厚的實力,轉而把矛頭對準東方,引得李雋發怒,大軍齊出,掃蕩了歐洲,徹底清除了蒙古的勢力。

(按:阿里不哥在歷史上兩次與忽必烈發生爭奪汗位的戰爭,本書中的設定有所不同。

(全書完)

非常感謝朋友們的支持!朋友們,新書中見。

要是朋友們認爲我對歷史的理解還可以的話,請到新書中來支持我,我將從另一角度詮釋歷史!

本書完結,看看其他書:
第36章 十萬火急第55章 圍殲博爾忽(中)第36章 援助非洲第4章 威懾羣臣(下)第51章 西進北上第3章 力挽狂瀾(上)第47章 駕臨劍閣第68章 合圍汴京第44章 喜慶春節(上)第47章 火燒碭山第66 古剎梵聲第3章 力挽狂瀾(下)第19章 奪氣之戰(下)第9章 權臣伏誅(上)第24章 揚州解圍(中)第15章 新式科技(上)第14章 糧食危機(下)第39章 婦女權益第33章 大都風雲(下)第10章 敵後戰場(中)第61章 直搗汴京第19章 奪氣之戰(下)第68章 合圍汴京第67章 另類研究第57章 郭侃受命第90章 忽必烈之死第47章 駕臨劍閣第35章 皇城激戰第61章 直搗汴京第20章 臨安保衛戰(中)第66章 王師已定中原第6章 斷然收網第16章 重建計劃(上)第16章 三千壯士(上)第11章 新事新氣象(上)第1章 龍騰萬里(上)第39章 壯懷激烈第69章 大破郭侃(下)第75章 圍殲旭烈兀(下)第55章 圍殲博爾忽(中)第8章 運籌幃幄(上)第50章 攻佔松江第40章 針鋒相對第71章 關中一道第3章 叩闕事件第34章 忽必烈的計謀第27章 意料之外上架公告第85章 威震東洋第75章 渡江北伐第58章 突出部第24章 揚州解圍(上)第1章 暴虐獸行第66 古剎梵聲第25章 臨安血戰(中)第36章 十萬火急第61章 直搗汴京第41章 整訓軍隊(上)第29章 新的威脅(下)第38章 醫學奇才第83章 渡河之戰第27章 鐵血雄師第7章 貴妃柔情(下)第27章 臨安大捷(下)第36章 援軍到來第4章 李雋的難題第17章 戰爭措施(上)第34章 戰略對話(上)第29章 掃蕩淮西第49章 成都戰役(下)第17章 戰爭措施(上)第61章 炮擊安慶第54章 圍殲博爾忽(上)第1章 暴虐獸行第74章 屠城慘劇第5章 花好月圓第13章 佛門弟子(上)第41章 新戰術體系第5章 巧妙應對第2章 幕後主使第15章 新式科技(下)第4章 李雋的難題第26章 航海時代(下)第34章 戰略轉折第48章 各出奇謀第73章 關中父老第72章 光復汴京(下)第51章 西進北上第64章 郭侃的末日第39章 臨安解圍(下)第27章 臨安大捷(下)第8章 忽必烈的反應第22章 議和(下)第11章 全面改革第49章 戰火重燃第8章 新戰略第1章 暴虐獸行第21章 議和(上)第8章 運籌幃幄(中)第52章 伏兵四起
第36章 十萬火急第55章 圍殲博爾忽(中)第36章 援助非洲第4章 威懾羣臣(下)第51章 西進北上第3章 力挽狂瀾(上)第47章 駕臨劍閣第68章 合圍汴京第44章 喜慶春節(上)第47章 火燒碭山第66 古剎梵聲第3章 力挽狂瀾(下)第19章 奪氣之戰(下)第9章 權臣伏誅(上)第24章 揚州解圍(中)第15章 新式科技(上)第14章 糧食危機(下)第39章 婦女權益第33章 大都風雲(下)第10章 敵後戰場(中)第61章 直搗汴京第19章 奪氣之戰(下)第68章 合圍汴京第67章 另類研究第57章 郭侃受命第90章 忽必烈之死第47章 駕臨劍閣第35章 皇城激戰第61章 直搗汴京第20章 臨安保衛戰(中)第66章 王師已定中原第6章 斷然收網第16章 重建計劃(上)第16章 三千壯士(上)第11章 新事新氣象(上)第1章 龍騰萬里(上)第39章 壯懷激烈第69章 大破郭侃(下)第75章 圍殲旭烈兀(下)第55章 圍殲博爾忽(中)第8章 運籌幃幄(上)第50章 攻佔松江第40章 針鋒相對第71章 關中一道第3章 叩闕事件第34章 忽必烈的計謀第27章 意料之外上架公告第85章 威震東洋第75章 渡江北伐第58章 突出部第24章 揚州解圍(上)第1章 暴虐獸行第66 古剎梵聲第25章 臨安血戰(中)第36章 十萬火急第61章 直搗汴京第41章 整訓軍隊(上)第29章 新的威脅(下)第38章 醫學奇才第83章 渡河之戰第27章 鐵血雄師第7章 貴妃柔情(下)第27章 臨安大捷(下)第36章 援軍到來第4章 李雋的難題第17章 戰爭措施(上)第34章 戰略對話(上)第29章 掃蕩淮西第49章 成都戰役(下)第17章 戰爭措施(上)第61章 炮擊安慶第54章 圍殲博爾忽(上)第1章 暴虐獸行第74章 屠城慘劇第5章 花好月圓第13章 佛門弟子(上)第41章 新戰術體系第5章 巧妙應對第2章 幕後主使第15章 新式科技(下)第4章 李雋的難題第26章 航海時代(下)第34章 戰略轉折第48章 各出奇謀第73章 關中父老第72章 光復汴京(下)第51章 西進北上第64章 郭侃的末日第39章 臨安解圍(下)第27章 臨安大捷(下)第8章 忽必烈的反應第22章 議和(下)第11章 全面改革第49章 戰火重燃第8章 新戰略第1章 暴虐獸行第21章 議和(上)第8章 運籌幃幄(中)第52章 伏兵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