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集解》易說批判(四)

二、《周易集解》對今本《周易·坤》卦內容的諸家易說

1.諸家易說

(坤下坤上)坤:元亨,利牝馬之貞。

幹寶曰:陰氣之始,婦德之常,故稱“元”。與乾合德,故稱“亨”。行天者莫若龍,行地者莫若馬,故乾以龍繇,坤以馬象也。坤,陰類,故稱“利牝馬之貞”矣。

虞翻曰:謂陰極陽生,乾流坤形,坤含光大,凝乾之元,終於坤亥,出乾初子,品物咸亨,故“元亨”也。坤爲牝,震爲馬,初動得正,故“利牝馬之貞”矣。

“君子有攸往,先迷,後得主,利。”

盧氏曰:坤,臣道也、妻道也。後而不先,先則迷失道矣,故曰“先迷”。陰以陽爲主,當後而順之,則利。故曰“後得主,利”。

《九家易》曰:坤爲牝,爲迷。

“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安貞吉。”

崔覲曰:妻道也。西方坤兌,南方巽離,二方皆陰,與坤同類,故曰“西南得朋”。東方艮震,北方乾坎,二方皆陽,與坤非類,故曰“東北喪朋”。以喻在室得朋,猶迷於失道;出嫁喪朋,乃順而得常。安於承天之正,故言“安貞吉”也。

初六:履霜,堅冰至。

幹寶曰:重陰,故稱六。剛柔相推,故生變。佔變,故有爻。《系》曰:爻者,言乎變者也。故《易》、《繫辭》皆稱九、六也。陽數奇,陰數偶,是以乾用一也。坤用二也。陰氣在初,五月之時,自姤來也。陰氣始動乎三泉之下,言陰氣之動矣。則必至於履霜,履霜則必至於堅冰,言有漸也。藏器於身,貴其俟時,故陽有潛龍,戒以“勿用”。防禍之原。欲其先幾,故陰在三泉,而顯以履霜也。

六二:直方大。

荀爽曰:大者,陽也。二應五,五下動之,則應陽出,直布陽於四方。

“不習無不利。”

荀爽曰:物唱乃和,不敢先有所習。陽之所唱,從而和之,“無不利”也。

幹寶曰:陰氣在二,六月之時,自遁來也。陰出地上,佐陽成物,臣道也,妻道也。臣之事君,妻之事夫,義成者也。臣貴其直,義尚其方,地體其大,故曰“直方大”。士該九德,然後可以從王事;女躬四教,然後可以配君子。道成於我,而用之於彼。不妨以仕舉爲政,不妨以嫁學爲婦。故曰“不習無不利”也。

六三:含章可貞。

虞翻曰:貞,正也。以陰包陽,故“含章”。三失位,發得正,故“可貞”也。

“或從王事,無成有終。”

虞翻曰:謂三已發成泰,乾爲王,坤爲事,震爲從,故“或從王事”。地道無成而有終,故“無成有終”。

幹寶曰:陰氣在三,七月之時,自否來也。陽降在四,三公位也。陰升在三,三公事也。上失其權,位在諸侯。坤體既具,陰黨成羣。君弱臣強,戒在二國。唯文德之臣,然後可以遭之,運而不失其柔順之正。坤爲文,坤象既成,故曰“含章可貞”。此蓋平襄之王垂拱以晉鄭之輔也。苟利社稷,專之則可,故曰“或從王事”。遷都誅親,疑於專命,故亦或之。失後順之節,故曰“無成”。終於濟國安民,故曰“有終”。

六四:括囊,無咎,無譽。

虞翻曰:括,結也。謂泰反成否。坤爲囊,艮爲手,巽爲繩,故括囊在外多咎也。得位承五,繫於包桑,故“無咎”。陰在二多譽,而遠在四,故“無譽”。

幹寶曰:陰氣在四,八月之時,自觀來也。天地將閉,賢人必隱,懷智苟容,以觀時釁,此蓋甯戚、籧瑗與時卷舒之爻也。不艱其身,則無咎。功業不建,故無譽也。

六五:黃裳,元吉。

幹寶曰:陰氣在五,九月之時,自剝來也。剝者,反常道也。黃,中之色。裳,下之飾。元,善之長也。中美能黃,上美爲元,下美則裳。陰登於五,柔居尊位,若成昭之主,周霍之臣也。百官總已,專斷萬機,雖情體信順,而貌近僣疑,周公其猶病諸。言必忠信,行必篤敬,然後可以取信於神明,無尤於四海也。故曰“黃裳,元吉”也。

上六:龍戰於野,

荀爽曰:消息之位,坤在於亥。下在伏乾,爲其兼於陽,故稱“龍”也。

“其血玄黃。”

《九家易》曰:實本坤體,未離其類,故稱“血”焉。血以喻陰也。玄黃,天地之雜,言乾坤合居也。

侯果曰:坤,十月卦也。乾位西北,又當十月。陰窮於亥,窮陰薄陽,所以戰也。故《說卦》雲“戰乎乾”是也。六稱龍者,陰盛似龍,故稱“龍”也。

幹寶曰:陰在上六,十月之時也。爻終於酉,而卦成於乾。乾體純剛,不堪陰盛,故曰“龍戰”。戌亥,乾之都也,故稱“龍”焉。陰德過度,以逼乾戰。郭外曰郊,郊外曰野。坤位未申之維,而氣溢酉戌之間,故曰“於野”。未離陰類,故曰“血”。陰陽色雜,故曰“玄黃”。言陰陽離則異氣,合則同功。君臣夫妻,其義一也。故文王之忠於殷,抑參二之強,以事獨夫之紂。蓋欲彌縫其闕。而匡救其惡,以祈殷命,以濟生民也。紂遂長惡不悛,天命殛之。是以至於武王,遂有牧野之事,是其義也。

用六:利永貞。

幹寶曰:陰體其順,臣守其柔。所以秉義之和,履貞之幹。唯有推變,終歸於正。是周公始於負扆南面,以光王道,卒於復子明辟,以終臣節,故曰“利永貞”也。

2.易說批判

從《周易集解》對今本《周易·坤》卦爻辭所編匯的漢唐易說者共七家,即幹寶、虞翻、盧氏、《九家易》、崔覲、荀爽、候果。幹寶、虞翻、崔覲、荀爽前文已有介紹。盧氏其人不詳,清馬國翰輯佚書。有《周易盧氏注》一卷。是從李鼎祚《周易集解》輯得十九條,從孔穎達《周易正義》中輯得一條成。

《九家易》亦稱“九師易”,劉向(漢武帝時人)《別錄》:“淮南王(劉安)聘善易者九人”。從《周易集解》中看《九家易》對屬《易傳》的註釋,應是武帝時及後的漢代人所作。而侯果也是生平不詳。

所謂《坤》卦爻辭,唯引幹寶對卦爻辭都有其註釋,其次是虞翻,可這兩人注《易》上是典型的以漢象數註釋法。所引這幾家對今本《周易·坤》卦的註釋,皆是以“象數”去註釋,只是所用“象數”輕重不同而異。

如干寶對《坤》初爻“初六:履霜,堅冰至”的註釋:“重陰,故稱六。剛柔相推,故生變。佔變,故有爻。《系》曰:爻者,言乎變者也。故《易》、《繫辭》皆稱九、六也。陽數奇,陰數偶,是以乾用一也。坤用二也。陰氣在初,五月之時,自姤來也。陰氣始動乎三泉之下,言陰氣之動矣。則必至於履霜,履霜則必至於堅冰,言有漸也。藏器於身,貴其俟時,故陽有潛龍,戒以“勿用”。防禍之原。欲其先幾,故陰在三泉,而顯以履霜也”。

幹寶通過對一個爻題“初六”和爻辭“履霜,堅冰至”五個字,進行了一百多字註釋,但從註釋內容看,能明白這一爻辭內容的含義嗎?顯然是不能的,只能是莫名其妙。幹寶的註釋是從“象數”裡陰陽、剛柔、變佔(算卦上東西)上解釋“爻”意,又從爻數、陰陽、十二月建、附會到所謂的幾字爻辭而引出一番道理。這種奇葩的註釋法,卻讓人不可思議。

再如干寶對“上六:龍戰於野,其血玄黃”的註釋:“幹寶曰:陰在上六,十月之時也。爻終於酉,而卦成於乾。乾體純剛,不堪陰盛,故曰“龍戰”。戌亥,乾之都也,故稱“龍”焉。陰德過度,以逼乾戰。郭外曰郊,郊外曰野。坤位未申之維,而氣溢酉戌之間,故曰“於野”。未離陰類,故曰“血”。陰陽色雜,故曰“玄黃”。言陰陽離則異氣,合則同功。君臣夫妻,其義一也。故文王之忠於殷,抑參二之強,以事獨夫之紂。蓋欲彌縫其闕。而匡救其惡,以祈殷命,以濟生民也。紂遂長惡不悛,天命殛之。是以至於武王,遂有牧野之事,是其義也。”

幹寶的註釋依然是用“漢象數”去解釋這一爻辭內容,既從陰陽、月建、爻數、納甲、卦象等說之,又從“象數”而引到爻辭文字內容上的一番封建倫理說教及歷史人物上的興亡天命思想。

看幹寶用“象數”去對所謂爻辭文字的註釋解說,更是無根據的浮想聯翩的附會而巳。如“坤位未申之維,而氣溢酉戌之間,故曰"於野"。未離陰類,故曰“血”。陰陽色雜,故曰"玄黃"”,這正是用八卦之象去註釋文字,故用“象數”去註釋《周易》一書的文釋、無疑於胡謅八扯。

如現在人去醫院看病是通過儀器是對人體部位進行的檢查,而醫生也是看檢查結果的人體某些部位的變化情況來診斷病情,並不是通過對人的外在穿帶而進行檢查論人體病情的。可“象數”易學卻是通過《周易》的外在卦爻格式的象數去關注內在的文辭內容,猶如某人看病時醫生若是通過其人的穿帶論其五臟六腑上的疾病,其不大錯特錯嗎?

如上以“象數”這種註釋,可又有幾人能弄懂說的是什麼呢?可這“象數”易學卻經久而彌堅,併成爲一門高深莫測的“學問”似的,使多少人誤入歧途,皓首窮經,而迷途難返。

總之,從《周易集解》對今本《周易·坤》所引用的諸家註釋,並不能幫助我們更好的去認識其內容,而是更加的神秘與糊塗。這正是原創《周易》被早期(春秋)史筮篡改用於卜筮,到戰國末期又進一步篡改成數字卦爻格式所造成對其學術上的陰差陽錯,以訛傳訛。

3.附錄:

(1)附錄《周易·坤》歷史上的三種不同文本格式

①《周易·坤》原創文本

( )坤,元亨,利牝馬之貞。

君子有攸往,先迷,後得主。利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安貞吉。履霜,堅冰至。直,方,大;不習,無不利。含章,可貞。或從王事,無成有終。括囊,無咎無譽。黃裳,元吉。龍戰於野,其血玄黃。利永貞。

②《周易·坤》春秋文本

()坤:元亨,利牝馬之貞。君子有攸往,先迷,後得主。利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安貞吉。

()復:履霜,堅冰至。

()師:直,方,大;不習,無不利。

()謙:含章,可貞。或從王事,無成有終。

()豫:括囊,無咎無譽。

()比:黃裳,元吉。

()剝:龍戰於野,其血玄黃。

()乾:利永貞。

③今本《周易·坤》內容格式

()坤:元亨,利牝馬之貞。君子有攸往,先迷,後得主。利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安貞吉。

初六:履霜,堅冰至。

六二:直,方,大;不習,無不利。

六三:含章,可貞。或從王事,無成有終。

六四:括囊,無咎無譽。

六五:黃裳,元吉。

上六:龍戰於野,其血玄黃。

用六:利永貞。

(2)附《周易·坤》原創文章譯解

(原文)

“ ()坤、元亨,利牝馬之貞。君子有攸往,先迷,後得主。利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安貞吉。

履霜,堅冰至。直,方,大;不習,無不利。含章,可貞。或從王事,無成有終。括囊,無咎無譽。黃裳,元吉。龍戰於野,其血玄黃。利永貞。”

(譯文)

二、大地元始亨通,像雌馬那樣,繁衍順承。(大地)正是君子的用武之地。君子先是有所迷失,後來得其主位。一方得到的利益,而用到另一方,則平安吉利。

腳下踏着寒霜,預示着堅冰即將來臨。延伸,方正,廣闊,是大地的特徵。 君子不斷的熟悉瞭解大地,無往而不利。大地蘊含着美德,孕育着萬物。或在大地上從事耕作生產,無論田地成方,終而有始的年年有所收穫。大地囊括萬物,包羅萬象,既無害處,也不求讚譽。廣闊的黃土地,如同天的衣裙(無涯無際)。龍馳騁在曠野上,風雨滋潤着萬物。有了大地,才利於萬物永久的繁衍與發展。”

(解說)

《周易》裡的第二篇文章爲《坤》,《乾》篇是講述“君子”之治,突出的是人的主觀性一面。而《坤》是講人與大地的關係,又突出的是大地自然的一面。《周易》一書的特徵是運用比喻說明事理,而缺乏西方古希臘古典哲學的那種邏輯推理。比喻說理是中國古典哲學的特色,這是古代東方人的思維方式。

《坤》篇題目裡出現的“利牝馬之貞”,這是一句比喻,而不能譯成“爲母馬貞卜”。牝馬即雌馬,雌馬既能繁殖生養,又有柔順的一面,以此比喻大地能生養萬物的道理。君子立足大地,就有了用武之地。從“西南得朋”(“朋”:錢幣。這是指收益。),用到東北去(“東北喪朋”),這如同地大物博,利用好大地的物產,那麼,君子的前景,即家國的未來就平安,吉祥。這就是《坤》篇題目的含義。而《坤》文的內容是圍繞着題目而展開對大地的論述。讓君子明白開國立家,國泰民安是離不開大地。

“帛書”《周易》裡不是“坤”名稱,而是“川”。而“川”的本義就是指大地,現在還有“一馬平川”一詞,這是指一眼望不到邊的田野。《乾》是爲君子講述爲政之道;而《坤》是爲君子講立足的基礎與根本。《詩》裡說“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天下的土地都是王的,而“國”與“家”的土地是周王分封給諸侯,大夫的。有國有家者都是周王的“子國”。君王是天下的擁有者,而“君”之“子”(即西周出現的“君子”之稱)是擁有封國者,所以“君子”不能不重視土地與政治關係。

《坤》文裡的“履霜,堅冰至”。

“霜”,“冰”之物,皆是大地上出現的自然現象,這與題名內容是有關聯的。這句話不僅僅是反映大地上霜冰的這種自然現象,而是用這些自然現象比喻說理。“腳下踏着寒霜,預示着堅冰即將來臨。”這雖是能從感官感覺到的自然現象,但這裡已上升到理性的思辨,是從經驗歸納出哲理。即寓意着一種深刻的道理。從自然現象中提煉抽象出哲理,運用到社會人生上,給人以智慧的啓迪。而這句話在此是象徵着事物發展變化現象,由“履霜”而可預見“堅冰至”的自然規律。

“直,方,大;不習,無不利”。

“ 直,方,大”均是大地特徵。而“不習,無不利”是闡述出的道理。這類如《詩》裡的比興手法。由“直方大”引出一番道理。“不斷的熟悉,認識大地,無往而不利。”讓誰“習”,是讓“君子”去學習,瞭解大地的特徵,學習*地的那種美德。 到《大象傳》不就闡發出“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麼?“厚德載物”不正是《坤》篇讓君子學*大地美德的詮釋麼?

“含章,可貞。或從王事,無成有終。”

“含章”:指大地蘊含及彰顯着美德。“可貞”:指大地孕育萬物,生生不息的含義。“王事”:指在土地上耕作生產。

“括囊,無咎無譽。”

“括囊”:猶如囊括,喻包羅萬象。這是指大地物產豐富。“無咎無譽”:同是讚美大地。

шшш¸ Tтkan¸ C O

“黃裳元吉”。這裡的“黃裳”還是與大地有關。用“黃裳”來比喻大地,古人見證的西北與中原的土地是黃色的。“裳”:衣裙。“黃裳”:意思是黃土地廣闊無際,像天的衣裙那樣美麗廣袤。“元吉”:指大地給人類帶來的福祉。

“龍戰於野,其血玄黃。”

本段是寓意着什麼,不好理解。是比喻諸侯國間的戰爭,還是比喻雨從天降滋潤着大地呢?若與最後的“利永貞”來看,是以“龍戰於野,其血玄黃”來比喻雨水滋潤萬物的道理。

最後的“利永貞”,這是對大地總結出的道理。其意是“有了大地,才利於萬物的生生不息,永久發展。

《坤》篇的內容,圍繞着大地這個主題而闡述。從對大地的歌頌,而引向對君子的教育,讓君子學大地一種厚德載物的美德。

本篇是通過比喻寓意事理,用牝馬來比喻大地。我們現在唱“大地啊,母親”,也是比喻。《周易》裡的《乾》與《坤》篇,都是在用比喻說明事理。而都是圍繞着一箇中心在闡述事理,也都是經過精心編排出的文章內容,是有中心,有目的,有寓意的,而不是堆砌的占卜辭,也不是通過所謂的卦象填充的卦爻辭。只因在那個時代裡的語詞太簡單,又隨着時代的發展變化,難免對那些過於簡單的文句,在理解上出現歧義。但對一部哲學書,理解成卜筮(算卦)書,就不可思議了。

總之,《坤》篇是講大地的一篇文章,但不是把大地作爲研究對象來研究的,如地理學或自然科學意義上的那種研究。而這裡是用大地之理,讓君子從中明白一番政治道理。“君子”可由“履霜,堅冰至”裡得到啓發,是講述了一個見微知著的道理。又通過對大地無私美德的讚頌,來啓迪“君子”效法學習*地的品質精神。“君子”應有一種涵養,韜光養晦,不追求名譽。既沒有過失,也就不會禍及殃身。以牝馬柔順之美,來啓迪“君子”做事謙和,才能達到成功的境地。

《周易》不但是爲君子講述的是政治謀略道理,而且其政治哲學思想也在啓迪着人的智慧。

我們通過原創《周易·坤》文的譯解,應明白無誤的知道其哲學思想,既不神秘,也通俗易懂。再通過對《周易集解》裡諸家註釋,完全能夠分辨“象數”(或稱“象數理”)易學無疑是個謬誤之

《“易學”評論》(七十)《周易》哲學解讀姊妹篇 《周易》問答九十《天下第一哲學》(三十)《周易》哲學解讀 “導說”第四篇(三十八)《天下第一哲學》(十)《天下第一哲學》(三十七)《周易大發現》(二)中卷 《周易》六十四文譯解(四十一)《周易》政治哲學演講(五十三)《周易》政治哲學演講(三十)《周易大發現》(四十六)《周易集解》易說批判(二十七)《周易》哲學解讀姊妹篇 《周易》問答五十一中卷《周易》六十四文譯解(十一)《天下第一哲學》(十五)《“易學”評論》(二十一)《周易大發現》(四十七)《周易》哲學解讀 “導說”第四篇(九)中卷《周易》六十四文譯解(三十三)下卷:《周易》哲學解讀 第六篇(九)《周易大發現》(七)《“易學”評論》(七十二)《周易大發現》(四十三)《周易》哲學解讀姊妹篇 周易問答一百一十二《八卦筮法源流考》(二十五)《周易》哲學解讀 “導說”第二篇(二)《周易大發現》(八)《周易》政治哲學演講(四十七)《周易》哲學解讀 “導說”第六篇(一)《周易大發現》(八十七)《“易學”評論》(十四)《周易》哲學解讀 “導說”第五篇(二十二)《周易》哲學解讀姊妹篇 周易問答一百一十六《周易大發現》(十二)《周易》哲學解讀 “導說”第五篇(十七)《周易》政治哲學演講(十五)《周易大發現》(六十七)《周易大發現》(二十)《天下第一哲學》(五十四)《天下第一哲學》(十三)《天下第一哲學》(四十九)《周易》哲學解讀姊妹篇 《周易》問答九十七《周易》哲學解讀 “導說”第六篇(七)《周易》哲學解讀 “導說”第六篇(十九)《周易集解》易說批判(六十四)下卷:《周易》哲學解讀 第二篇(七)《周易大發現》(七十四)《周易》詩性智慧解讀(四)《八卦筮法源流考》(八)《周易》政治哲學演講(十二)《周易》哲學解讀 “導說”第四篇(三十五)中卷《周易》六十四文譯解(十八)《周易大發現》(六十八)《天下第一哲學》(四十六)《周易》哲學解讀 “導說”第六篇(二十)下卷:《周易》哲學解讀 第七篇(六)《周易》哲學解讀 “導說”第四篇(二十八)中卷《周易》六十四文譯解(五)中卷 《周易》六十四文譯解(四十四)下卷:《周易》哲學解讀 第二篇(十一)《天下第一哲學》(五十四)中卷 《周易》六十四文譯解(六十四)《周易集解》易說批判(十五)《“易學”評論》(三十三)《周易》哲學解讀 “導說”第四篇(二十八)下卷:《周易》哲學解讀 第五篇(九)《周易大發現》(八十六)《周易》哲學解讀姊妹篇 周易問答一百二十五《周易》哲學解讀姊妹篇 《周易》問答五十《天下第一哲學》(二十三)下卷:《周易》哲學解讀 第五篇(二)《周易》政治哲學演講(四十八)《周易大發現》(五十八)《周易》哲學解讀 “導說”第四篇(二十三)《周易》哲學解讀 “導說”第六篇(五十一)下卷:《周易》哲學解讀 第二篇(五)中卷 《周易》六十四文譯解(五十六)《周易大發現》(十二)中卷 《周易》六十四文譯解(六十)《周易集解》易說批判(四十一)《周易大發現》(八十一)中卷《周易》六十四文譯解(四十七)下卷:《周易》哲學解讀 第五篇(三)《周易》哲學解讀姊妹篇 《周易》問答六十九《“易學”評論》(四十二)下卷:《周易》哲學解讀 第七篇(九)《天下第一哲學》(二十七)《“易學”評論》(七十七)《周易》哲學解讀 “導說”第三篇(十)《周易集解》易說批判(六)《周易》政治哲學演講(二十)《左傳》與《周易》(九)《周易》政治哲學演講(五十九)《周易集解》易說批判(五十六)《周易大發現》(六十一)《周易》哲學解讀姊妹篇 周易問答一百零一《天下第一哲學》(四十四)《周易》哲學解讀 “導說”第二篇(四)《周易》哲學解讀 “導說”第四篇(一)《周易集解》易說批判(三十六)
《“易學”評論》(七十)《周易》哲學解讀姊妹篇 《周易》問答九十《天下第一哲學》(三十)《周易》哲學解讀 “導說”第四篇(三十八)《天下第一哲學》(十)《天下第一哲學》(三十七)《周易大發現》(二)中卷 《周易》六十四文譯解(四十一)《周易》政治哲學演講(五十三)《周易》政治哲學演講(三十)《周易大發現》(四十六)《周易集解》易說批判(二十七)《周易》哲學解讀姊妹篇 《周易》問答五十一中卷《周易》六十四文譯解(十一)《天下第一哲學》(十五)《“易學”評論》(二十一)《周易大發現》(四十七)《周易》哲學解讀 “導說”第四篇(九)中卷《周易》六十四文譯解(三十三)下卷:《周易》哲學解讀 第六篇(九)《周易大發現》(七)《“易學”評論》(七十二)《周易大發現》(四十三)《周易》哲學解讀姊妹篇 周易問答一百一十二《八卦筮法源流考》(二十五)《周易》哲學解讀 “導說”第二篇(二)《周易大發現》(八)《周易》政治哲學演講(四十七)《周易》哲學解讀 “導說”第六篇(一)《周易大發現》(八十七)《“易學”評論》(十四)《周易》哲學解讀 “導說”第五篇(二十二)《周易》哲學解讀姊妹篇 周易問答一百一十六《周易大發現》(十二)《周易》哲學解讀 “導說”第五篇(十七)《周易》政治哲學演講(十五)《周易大發現》(六十七)《周易大發現》(二十)《天下第一哲學》(五十四)《天下第一哲學》(十三)《天下第一哲學》(四十九)《周易》哲學解讀姊妹篇 《周易》問答九十七《周易》哲學解讀 “導說”第六篇(七)《周易》哲學解讀 “導說”第六篇(十九)《周易集解》易說批判(六十四)下卷:《周易》哲學解讀 第二篇(七)《周易大發現》(七十四)《周易》詩性智慧解讀(四)《八卦筮法源流考》(八)《周易》政治哲學演講(十二)《周易》哲學解讀 “導說”第四篇(三十五)中卷《周易》六十四文譯解(十八)《周易大發現》(六十八)《天下第一哲學》(四十六)《周易》哲學解讀 “導說”第六篇(二十)下卷:《周易》哲學解讀 第七篇(六)《周易》哲學解讀 “導說”第四篇(二十八)中卷《周易》六十四文譯解(五)中卷 《周易》六十四文譯解(四十四)下卷:《周易》哲學解讀 第二篇(十一)《天下第一哲學》(五十四)中卷 《周易》六十四文譯解(六十四)《周易集解》易說批判(十五)《“易學”評論》(三十三)《周易》哲學解讀 “導說”第四篇(二十八)下卷:《周易》哲學解讀 第五篇(九)《周易大發現》(八十六)《周易》哲學解讀姊妹篇 周易問答一百二十五《周易》哲學解讀姊妹篇 《周易》問答五十《天下第一哲學》(二十三)下卷:《周易》哲學解讀 第五篇(二)《周易》政治哲學演講(四十八)《周易大發現》(五十八)《周易》哲學解讀 “導說”第四篇(二十三)《周易》哲學解讀 “導說”第六篇(五十一)下卷:《周易》哲學解讀 第二篇(五)中卷 《周易》六十四文譯解(五十六)《周易大發現》(十二)中卷 《周易》六十四文譯解(六十)《周易集解》易說批判(四十一)《周易大發現》(八十一)中卷《周易》六十四文譯解(四十七)下卷:《周易》哲學解讀 第五篇(三)《周易》哲學解讀姊妹篇 《周易》問答六十九《“易學”評論》(四十二)下卷:《周易》哲學解讀 第七篇(九)《天下第一哲學》(二十七)《“易學”評論》(七十七)《周易》哲學解讀 “導說”第三篇(十)《周易集解》易說批判(六)《周易》政治哲學演講(二十)《左傳》與《周易》(九)《周易》政治哲學演講(五十九)《周易集解》易說批判(五十六)《周易大發現》(六十一)《周易》哲學解讀姊妹篇 周易問答一百零一《天下第一哲學》(四十四)《周易》哲學解讀 “導說”第二篇(四)《周易》哲學解讀 “導說”第四篇(一)《周易集解》易說批判(三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