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理念不僅瀰漫在國家政府之間,更是像夢魘一般在協約各國軍隊中擴散。(_)
爲此,英國首相不得不連續召開外交會議,一邊鼓勵協約國陣營繼續堅持作戰,一邊又在私底下商討解決問題的辦法。而擺在他們面前的解決途徑彷佛並不多,國家議會早就開始蔓延着一股儘快結束戰爭的氣氛。
除了沙俄撤軍之外,在一月中旬印度發回的一封電報內容對英國政府的重創同樣不輕。
弗倫奇軍團已經從暹羅撤回到印度,弗倫奇元帥本人詳詳細細的製作了一份報告書,將南亞的局勢進行了深刻分析,並得出一個所有人都不願意看到的結論,那就是南亞戰爭除非舉印度全國之力對抗中國之外,幾乎沒有其他得勝的可能性。
並且弗倫奇元帥在這份報告書裡還提出一個建議,以出讓暹羅、緬甸兩地爲價碼,儘快與中國議和,結束南亞戰爭。這是減輕歐洲戰場負擔最好的辦法,也能消弱與中國的矛盾,迫使同盟國之一的中國提前結束世界大戰。
至於沙俄方面,既然尼古拉二世已經決定撤軍回援國內,那就索性由沙俄軍隊牽制中國在北方的戰線。以沙俄國土面積和國家實力,理應可以將拖延中國軍隊足夠的時間。
就在弗倫奇發出這份彙報書的同時,還沒有等到國內的答覆,他已經秘密派遣使者前往中國商議停戰的事情。
儘管這種做法在印度引起了許多爭議,很多知道內情的高層官員紛紛不滿,但考慮到印度的處境也只好默許了弗倫奇的做法。
英國政府在閱讀過弗倫奇元帥的這份報告之後,起初非常震驚和震怒,認爲弗倫奇元帥是犯下極其嚴重的畏敵罪行。可是隨着法國戰場前線發來的種種戰報,不少議會大臣都感到恐慌,隨即對弗倫奇元帥的報告進行重新的考量和論證。
擺在這些政府高官面前的局勢前景非常不妙,中國還在源源不斷的向南亞戰場增派兵力,越南也在積極組織軍隊蠢蠢欲動,而英國方面卻已經沒有更多兵力支援南亞了。考慮到印度殖民地的重要性以及它的安全,在必要的時候放棄緬甸和暹羅並非不可以。
另外與中國達成停戰協議,從實際戰略意義上確實有很大的幫助,但從協約國國際外交政治上卻又有另外的不利影響。這勢必會讓協約國其他成員國認爲,英國已經沒有能力再應付中國,也意味着這場戰爭開始邁向失敗的終點。
這正是另外一次對全體協約國士氣的打擊!
一月二十九日,中國已經進入農曆新年前夕的節日氣氛當中。
就在這一天,吳紹霆於昆明元首行營接見了弗倫奇軍團外聯官羅哈德少校。
羅哈德少校前前後後經過了十多天的時間,這才以外交人員的身份被中國軍隊送到昆明。之前還在南亞戰區司令部待了兩天,被中國特工審問了長達十四個小時。原本吳紹霆對此事根本不知情,不過後來在王長齡的彙報時才知道這個消息,然後安排了這次會面。
吳紹霆自然是不會輕易相信什麼“弗倫奇軍團的外交人員”,更不會相信通過這種非正式渠道見面的議和談判。不過隨着弗倫奇軍團從暹羅撤退,中國大軍已經兵臨曼谷城下,戰場上早已確定了足夠的優勢,他不在乎英國人會耍什麼花招,相反倒是想借此機會試探一下印度方面的虛實。
雙方在元首行營小型會議室見面,除了羅哈德之外還有兩名隨員,不過特勤局只允許一名隨員跟隨羅哈德進入會場。
羅哈德在會議室稍等了片刻,隨後吳紹霆與七、八名政府幕僚一同走進了進來。
不等對方起身行禮,吳紹霆雷烈風行的向羅哈德說道:“坐下吧,羅哈德先生。時間緊迫,我不想在這裡浪費過多的時間。”
羅哈德只好坐了下來,這樣開門見山的對話實在讓他顯得很被動。
吳紹霆沒有落座,只是站在會議室另外一邊,揹負着雙手用審視的眼光看着兩名英國人,略等了一會兒之後又開口說道:“說說吧,你們爲什麼會來到這裡?”
羅哈德調整了一下坐姿,他實在不習慣在談判的時候對面是站着審視自己,隨後說道:“正如之前我向中方官員交代的那樣,我是奉弗倫奇元帥的命令,希望能與貴國達成停戰協議。雖然這不是一次正式的外交會談,但我相信這次會談結果依然能夠得到有效的執行!”
吳紹霆忍不住笑了起來,他戲謔的說道:“是嗎?弗倫奇元帥居然還兼顧外交權力?我憑什麼相信你們軍團可以執行停戰談判?”
羅哈德保持着自己的耐心,說道:“弗倫奇元帥目前是南亞最高軍事長官,他雖然沒有外交的特權,但卻對外交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當然,如果元首閣下您認爲戰爭可以繼續下去,讓更多無辜的人陷入戰亂之中,直至達到您心目中的結果,我相信這場戰爭最終會演變成一場極其嚴重的災難。”
吳紹霆故作好奇的問道:“是嗎?這麼說,如果我不接受停戰,你們英國人會拼盡全力頑抗到底,甚至不惜一切代價擴大戰爭規模,直至造成兩敗俱傷的境地?”
雖然對方沒有這麼說,不過從之前那番話的口氣和暗示裡,不難想象就是這樣的意思。
羅哈德臉上沒有任何表情,依然用那種一絲不苟的語氣說道:“雖然現在看來,貴國的軍隊佔了優勢,你們每進一步,我們只能後退一步。可一旦我們到了退無可退的時候,我們就會拼盡全力頑抗到底,甚至不惜做到以二換一的戰場傷亡。到時候就算貴國仍然僥倖獲得勝利,我相信這也是一場刻苦銘心的戰爭,而你們勝利之後也未必能得到應有的利益。”
吳紹霆哈哈大笑起來,他毫無顧慮的說道:“連二換一這麼悲壯的決心都下得出來,你們大英帝國還真是看得起我們中國人。不過話又說回來,既然你們現在還能退,那我爲什麼不繼續前進?就算真到了你們退無可退的地步,你怎麼知道我就沒信心讓這場戰爭大獲全勝?你們打算二換一,我偏偏要你們四換一,倒要看看傷得了誰的元氣。”
他故意這麼說,目的就是要讓羅哈德知道中國現在是有實力的。
當然,他同樣很清楚,一旦英國和印度決心拼死一戰,到時候自己是絕對做不到四換一的傷亡對比,甚至很有可能只是一比一的傷亡。畢竟英國和印度上下一心,再加上英國不像暹羅、緬甸那樣,一旦有了亡國的危機感,必然會是全民皆兵,倒頭來當真是一場極其困難的作戰。
事實上,在“亞洲戰略”的計劃當中,吳紹霆從始至終就沒打算拿下印度。
首先一點是拿下印度沒有任何好處,印度受英國文化侵略太嚴重,根本不會心甘情願成爲中國的附屬國,隨着時間的推移,真正的反殖民反侵略運動會愈演愈烈,到時候印度遲早還是要獨立的。
其次中國一旦在亞洲擴張的太過分,必然會引起世界各國列強的警惕。明明吃不下的東西非要硬塞着吃下去,到頭來體重過胖反而沒辦法利索的施展拳腳。
之所以要進攻印度,只不過是遵照與德國的約定,在南亞分散英國的注意力,爲歐洲戰場爭取最大的幫助。吳紹霆最終目的是爲了世界大戰能夠大獲全勝,而中國在世界大戰中付出的努力,必然會贏的戰爭結束之後和平談判時的高級地位。
“元首閣下,您應該是一個明白人,您對戰場的估計實在太樂觀。不管怎麼說,我是帶着一份真誠前來與您會談,並且期望能借此進入正式的停戰談判。中國發動南亞戰爭的最終目的我雖然不知道,但能確定一點那就是印度絕不在貴國的目標範圍之內,既然如此,那麼我們就已經達成了一個共同點,元首閣下何不聽聽我的談判意見呢?”羅哈德臉色漸漸有些不好看,面對咄咄逼人的吳紹霆,他只能認爲中國人實在太狂妄了。
然而讓他更苦惱的是,自己並不確定中國人的狂妄究竟是虛張聲勢還是真有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