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9章 道

上一章是七錢銀子,寫了好幾個七兩銀子,汗。

…………

雖然天氣冷了,但這一天天氣很好,趙頊正黃?色龍袍在陽光照射下,閃着明豔的光彩。不過這時那件龍袍輕輕的顫動着,彷彿趙頊內心的氣憤要從胸膛蹦出。

但這個重要嗎?

“看來有的話是到了說的時候。”王巨心想。

他想了想,看着繼續在氣憤的趙頊道:“陛下,是想到了免役之法?”

趙頊點頭。

差役之害,肯定不是王巨第一個在講,不過免役,或者說募役,王巨講得要比王安石更早。但趙頊拋出這個七錢銀子,卻肯定與王巨無關,看來是王安石已經將免役法提上了議程。

然後趙頊藉着這次召見,再借鑑一下王巨的想法,畢竟王巨是“始祖”。

免役法哪,王巨定了定心神,道:“陛下,微臣說一下道吧。”

“道?”趙頊奇怪地問。

這不是道家的道,它包羅更廣泛,可能是道家的道,儒家的道,佛家的道,治國的道……

“那就說一說吧。”

“陛下,臣剛來京城時與恩師議論過如今諸家儒學,曾刻意講過人性,有人認爲人天生性惡,乃是後天向善,還有人認爲是人天生性善,乃是後天學惡。”

“孟子與荀子?”

“差不多吧。”

“那你認爲呢?”

“微臣認爲人天生就人善惡。”

“說一說理由。”

“比如嬰兒剛出世時,就知道用哭與笑要求母乳,要求大人苛護。摟抱。”

“這是人的天性。”

“但就有這個天性在孟荀兩人眼中又有所不同。比如一個貧困家庭。母親本來就營養不良了。那來多少母乳?或者說母親每天要做許多沉重的活計來謀生養家,又有多少時間用在關愛子女身上。因此荀子認爲人天性就是自私自利性惡的。但在孟子眼中可能認爲,子女出世,父母關愛教育,讓其健康的成長。父母年老時,子女跪在牀邊認真的服侍,這種上慈下孝,纔是人性最光輝的一面。”

“這樣啊……”

“但實際這就是有善的一面。惡的一面。”

“就算如此,與道有什麼關係?”

“陛下,臣與恩師刻意說過王莽,實際西漢末年因爲人口膨脹,已經產生了很多矛盾。”

“這個朕懂,”趙頊皺了皺眉頭,古代對人口危機意識很模糊,有一些人意識到了,比如包拯就上書說過宋朝人口之稠密不可想像,可能是好的一面。人口能增漲,這是內治良好的表現。但也是壞的一面,人類需求無限,大地承載卻有限,特別是在這個生產力低下的時代,宋朝又是面積最小的大一統王朝,無法養活太多的人口。不過這些大臣也沒有做認真的思考,說了,說得不清楚。直到王巨,在科舉時就刻意與趙頊說了這個人口問題。後來又說了幾遍。

反正是蝨子多了不怕癢吧,不過一想到這種種,趙頊多少有點兒憂上心頭。

“陛下,考慮到這個人口危機,再想一想王莽的新政……但他做得太急了,又名位不正,沒有大義,於是天下烽煙遍生,東漢有張角,隋末叛亂更是如此,唐朝有黃巢,所以這些朝代覆滅,其主要原因正是因爲兼併嚴重,貧富分化,底層百姓民不聊生。因此老子說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與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夫子也說過,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只不過兩者的區別是夫子持着樂觀的態度,老子持着悲觀的態度,故在後面又說人道則不然,損不足,奉有餘!”

“齊人?”

“也不是齊人那麼簡單,陛下,你是一國之君,天下共主,但能直接控制每一個百姓嗎?”

“不能。”

“能也不能,陛下肯定不能直接控制億兆子民,但有方法控制。陛下選擇忠心能幹的宰執、臺諫、兩制官員,再與他們共同選撥良臣爲各部司官員、各路轉運使、各州縣官員,再由他們通過胥吏與縉紳,向百姓下達詔令,管理百姓,就能控制天下了。在這裡,陛下是最高一層的寡人,然後到京城重臣,再到地方官員,再到各地鄉紳,再到百姓。京官、地方官員、鄉紳是重要的中間組成部分,他們對陛下不忠,陛下的意旨就無法達到基層的百姓手中。想要他們忠心,就必須給他們更多的權利,故夫子又提出尊尊,就是明確這種關係。”

“既尊尊,如何‘均’‘安’?”

“這就是道,因此夫子從來不明確評議人性之善惡,而是用了很多的心思去注《易》,這個易就是調控之道,而非是騙錢的算命之術。這個道就是儒家的中庸,道家的太極。”

孔子當年修易,雖然不能說完全爲了卜卦,但多少有些卜卦的用意,王巨美化了,趙頊也沒有擡槓,只是又問了一聲:“太極?”

“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善中有惡,惡中有善。尊尊中有齊人,齊人中有尊尊。但這個太極是流動的,故智者要根據情況變化去調控。”

“易裡面的卦爻?”

“正是,其實它就是道。春秋戰國之時,戰亂不休,故老子希望大家清靜無爲無爭,這成了道家的真義。夫子希望周室強壯,由上往下梳理,減少諸國的戰亂,故提出了尊尊。但憑藉尊尊還不行的,因此又提出了仁愛、節義、儀禮。放在我朝,開國之初,只有三百萬戶人口。土地不緊張。缺少兼併的土壤。故開國之初,連高利貸也沒有市場。但隨着時間推移,現在人口翻了四倍多,土地緊張,給了兼併的土壤,高利貸也隨之變得可怕起來,這時貧困百姓生計之難,反而勝過了開國之初。所以這時明智的做法。更加要推廣齊人之術,給貧困百姓一線生機……”

“它與免役有何關係?”

“免役可以,但切記一條,所募的免役錢滿足募役費用即可了,千萬不能以用作爲斂財工具,更不能向五等以下戶攤派免役費用。”

青苗法好不好?

它用心是好的,然而因爲從上面就開始打着斂財謀利的想法,於是產生了許多醜陋的現象。

比如三等以上戶,有的人也需要借錢,比如救急。比如經商資金短缺,但這個青苗貸又滿足不了他們的需要。因此這個青苗貸實際成了劫富的工具。

如果真是劫富濟貧也罷了。然而非是。

然後從四等戶開始,四等戶也有資金短缺之時,不過他們缺少資金辰光十年大約纔能有一回。雖然這時宋朝高利貸利息很厲害了,但那種年息三百、還有利滾利的情況終是少的,多是六分利,八分利。十年八分利。然而青苗法開始,年年有二分利,十年就是二倍利息!那個更坑爹!

再到五等以下赤貧戶,這些人是真正想借青苗貸的羣體,不過王安石靈活多變,又加了一個保人政策,明爲減少追討債務產生糾紛之舉,實際有了這個保人,誰會替赤貧戶擔保?因此實際執行下去,這些赤貧戶是借不到青苗貸的。那麼他們仍舊向鄉紳借高利貸,最高賣兒賣女,用妻子抵押!

青苗法執行後,確實打壓了一部分豪強的高利貸行爲,也救濟了一部分百姓。但就象孟荀對人性爭執那樣,出發點與立場從開始就不同,那麼道義也必然不同,所以執行的結果,弊利交加,弊卻大於利,成了坑民斂財的利器!

免役法執行後更坑爹,不僅有寬剩錢,後面又添加了免行錢!

不僅向三等戶以上攤派,連赤貧戶都沒有放過!

因此王巨說了這個道。

其實王巨以前說的打壓世襲,文韓富,呂韓範,與這個道是一樣的道理。

“很難啊……”趙頊嘆息道。

問題還有在那個大黑窟窿上,如果沒有那個大黑窟窿,誰想斂財呢?

這同樣是一個不可迴避的話題,要知道在史上王安石那麼斂財,到了熙寧七年,那個黑窟窿都沒有填上。因此王巨也不由地嘆息一聲。

“徐徐徐,”趙頊反過來安慰了一句。

然而兩人皆同時苦笑。

趙頊這才說了第三件事。

趙禼將消息傳到京城,趙頊大驚,問文彥博,不知綏州可存否?

文彥博不能回答。

然後將王巨召到延和殿問,王巨只答了一句,可能郭逵不會上當。不過若是郭逵也上當了,王巨那也沒辦法了。

趙頊無奈,只好立即下詔書,通知郭逵不能換了。

郭逵的下屬幕僚看到詔書大驚,問,什麼時候京城下詔書要換地?

郭逵將前詔拿給大家看,京城是下了詔書,但讓郭逵私自扣壓下來,大家連這個詔書都沒有看到,更不要說換地了。趙禼歎服道,此他人所不敢爲也。然後郭逵上奏,說綏州平安,又自劾違詔之罪。

趙頊開心都來不及,哪裡還會怪罪郭逵扣詔違詔?於是下詔城綏州,不再易二寨,又嘉獎郭逵一句:淵謀秘略,悉中事機。有臣如此,朕無西顧之憂矣!

“有卿與郭卿,朕心安矣。”趙頊道。

發現上了當,滿朝文武大臣倉皇不知所措,包括趙禼那麼精明強幹的人,都沒有提前準備,只有郭逵提前察覺到不對,否則這次宋朝糗大了,整個延州都可能陷入危局。幸好有了郭逵。

但前幾天也只有王巨一個人“看出”了郭逵!

王巨啼笑皆非,想到了郭逵,他想了幾年後的那場戰爭,還想到了一個人,潘美!

可能幾百年後,元蒙也失敗了,不過現在的交趾能與幾百年後的交趾相比嗎?況且用元蒙騎兵到熱帶雨林裡作戰,那個……

幾年後郭逵雖大大震懾了交趾,但犯的錯誤可不小啊。

…………

趙頊這次召見,只說了三件事,不過透露了許多消息。

甚至讓王巨看到黨爭的魔影在地平上猙獰地升起。

不過王巨麻煩也到了。

回到了軍器監,一個叫葉默的小吏進來稟報了一件事。

王巨繼續在簡揀工匠。

這個數量太大了,王巨只能用筆試與口試、手試的方法去挑選淘汰,筆試就是考試,通過考試來考各人的技藝,若是都作家與作家則考覈其管理水平。

但筆試多少還有一些片面,還有的工匠都不認識幾個字,只能說對都作家與作家更有效一點。因此又增加了手試,看其動手能力,口試,親自將大夥召集起來,一個個去問答。

因此應當來說,這次詮選還是比較公平合理的。

這段時間主要就在做這件事,並沒有對堂吏與官員動手,不過王巨開始暗中觀察了,五庫六院的庫使與院使,便是在觀察中挑選出來的。

然後王巨又觀察了一些堂吏,挑選出幾名堂吏做了親信,其中就包括這個葉默。

葉默稟報的一件事,正是王巨擔心的事。

詮選官匠漸漸到了尾聲,王巨沒有說,大家也清楚下一步便到了諸院庫的官吏。

王巨會留下多少,大家都不清楚,但葉默是王巨從那麼多胥吏裡看中挑出來的,智慧想差也差不起來了,他都不用猜測,也知道會淘汰很多出去,因此有的官員們便私下裡串通起來,暗中想對策。要命的又是放在這種大環境下,無疑會讓更多人聯想翩翩……

第729章 考驗第523章 兵力不足了第730章 兩顆心第330章 餿主意第12章 殿下(上)第746章 三個要求第718章 拯救第746章 三個要求第56章 苦逼的丁家(上)第113章 侍讀第69章 泄密者第862章 崩第562章 人是吃人的第653 披着狼皮的羊第97章 放榜(下)第627章 動心第581章 最強最不要臉的吼聲第504章 放棄第76章 世仇第153章 小知縣(上)第674章 惡婚(下)第581章 最強最不要臉的吼聲第519章 死亡樂章(八)第828章 青丹谷第863章 遺臭萬年第270章 縣學第603章 幾振(上)第431章 撫養第712章 兩個半第257章 吾願往第826章 紙老虎(上)第847章 上海務(下)第562章 人是吃人的第18章 折服第60章 拒第122章 賭第472章 迷宮(中)第228章 有些歡喜有些憂(上)第10章 檢查第110章 怎麼刺的第450章 門客第723章 親戚關係第800章 點將第863章 遺臭萬年第83章 鬧大吧(二)第476章 鼓聲(下)第361章 很軟很暖和第134章 古怪的字第691章 不滿第351章 共妾第850章 磨古斯第285章 還不會吵架第679章 黃雀(上)第669章 改土歸流與某人跑了第702章 大事(上)第772章 不殺第649章 海盜(中)第591章 良臣第227章 燒酒戰爭第671章 新的開始第3章 伏擊(上)第664章 預熱第456章 拿捏(上)第421章 新世紀第478 鼓聲(續下)第50章 滿意第682章 嚇一嚇第151章 弟仇(上)第689章 待發第306章 愛護第774章 腥氣第32章 山那邊的人第517章 死亡樂章(六)第10章 檢查第453章 三十萬第430章 大鬧宣德門第851章 雙保險第21章 朱鈔第797章 獻書第450章 門客第264章 朱序(上)第322章 小痛痛第189章 不能言第783章 如履薄冰第148章 東華唱名(中)第60章 拒第37章 魅影第99章 王巨的妙計第189章 不能言第754章 養豬第657章 海戰(上)第213章 重要與派不上用場第627章 動心第329章 送神容易請神難第184章 子午山剿匪記(上)第135章 蠱母第755章 你不懂第108章 姐第185章 子午山剿匪記(中)第8章 懷疑
第729章 考驗第523章 兵力不足了第730章 兩顆心第330章 餿主意第12章 殿下(上)第746章 三個要求第718章 拯救第746章 三個要求第56章 苦逼的丁家(上)第113章 侍讀第69章 泄密者第862章 崩第562章 人是吃人的第653 披着狼皮的羊第97章 放榜(下)第627章 動心第581章 最強最不要臉的吼聲第504章 放棄第76章 世仇第153章 小知縣(上)第674章 惡婚(下)第581章 最強最不要臉的吼聲第519章 死亡樂章(八)第828章 青丹谷第863章 遺臭萬年第270章 縣學第603章 幾振(上)第431章 撫養第712章 兩個半第257章 吾願往第826章 紙老虎(上)第847章 上海務(下)第562章 人是吃人的第18章 折服第60章 拒第122章 賭第472章 迷宮(中)第228章 有些歡喜有些憂(上)第10章 檢查第110章 怎麼刺的第450章 門客第723章 親戚關係第800章 點將第863章 遺臭萬年第83章 鬧大吧(二)第476章 鼓聲(下)第361章 很軟很暖和第134章 古怪的字第691章 不滿第351章 共妾第850章 磨古斯第285章 還不會吵架第679章 黃雀(上)第669章 改土歸流與某人跑了第702章 大事(上)第772章 不殺第649章 海盜(中)第591章 良臣第227章 燒酒戰爭第671章 新的開始第3章 伏擊(上)第664章 預熱第456章 拿捏(上)第421章 新世紀第478 鼓聲(續下)第50章 滿意第682章 嚇一嚇第151章 弟仇(上)第689章 待發第306章 愛護第774章 腥氣第32章 山那邊的人第517章 死亡樂章(六)第10章 檢查第453章 三十萬第430章 大鬧宣德門第851章 雙保險第21章 朱鈔第797章 獻書第450章 門客第264章 朱序(上)第322章 小痛痛第189章 不能言第783章 如履薄冰第148章 東華唱名(中)第60章 拒第37章 魅影第99章 王巨的妙計第189章 不能言第754章 養豬第657章 海戰(上)第213章 重要與派不上用場第627章 動心第329章 送神容易請神難第184章 子午山剿匪記(上)第135章 蠱母第755章 你不懂第108章 姐第185章 子午山剿匪記(中)第8章 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