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1章 新世紀

其實王巨不是想罵範純仁,即便罵了,也帶着一種恨鐵不成鋼的含味。

如果在戰與和上擡槓,王巨是能理解的,能想到深層次慶曆戰爭失敗原因的人並不多,甚至不願意去想。想不到或者不願意去想,那麼看到的只是慶曆戰爭給國家給百姓帶來的巨大傷害,所以靜、和、安,在宋朝佔據着主流。

然而大程只是棋子,範純仁都想不到,難道不是白癡嗎?

但王巨不管罵不罵範純仁不要緊,也不管是否順帶着譏諷了程顥,主要他夾帶的私貨太多了,話外之音太多了。

他一番話說出後,有一部分官員更折服,但有一部分官員更反感。

這個無所謂了,因爲太監傳召,讓他們進宮了,新世紀開始!

宰相在前,後面的官員按照各自品階進殿。

章惇挪到後面,道:“子安,說得好啊。”

“子厚,不得己罷了。”

“大宋一定會有一個美好時代。”

王巨微微一笑。

新世紀開始了,但未必是一個美好時代。

在這一刻,王巨忽然腦子變得無比的清醒。

所謂的權利,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決策、理事權。

就象宋朝的實職官與階官,不管這兩個官職有多大,真正做事的乃是差官。因此宋朝從趙匡義時起,就開始將權利再三架空重疊,包括差官制度。

差官制度是將理事權變成了臨時制度,權利也就隨之減縮。各部司權利架空重疊,也就是將決策、理事權擴大,相互掣肘。因此有了那麼一點民主的範兒。

然而這樣一來,政令自然不能通暢了。於是自條例司開始後,宋朝漸漸“簡政”,簡政不是向宰相身上集權。同樣在向皇帝身上集權。這就要皇帝理政,皇帝不理政了。這些事務得有人決策,然後只能落到宰相頭上,蔡京之流便出現了。

其次是人。

比如江寧知州是王安石的人,那麼他肯定支持變法,自下往下梳理,江寧無形中就會成了王安石的地盤。不過在宋朝想通過這個人控制地方,同樣很難。一是各路轉運使與刑獄使只是一個承接機構,對各州軍沒有實際掌控權利。二是宋朝各州軍數量太多了,三百多個,沒有那一個宰相能掌控三百多個州軍官員的能力。

於是宋朝前期除了趙匡胤時代的趙普外,再沒有出現過超級權相。

但現在王安石爲了變法,不得不“簡政”,將權利劃分清楚,各部司權利集中,包括自己也是這麼做的,如軍器監,原來西府插手了。三司插手了,內藏庫插手了,一些大州府也插手了。然而除了地方那塊,餘下京城部分,自己將它們一起集中了。集中的好處,權利清楚,職責也清楚了,就能實現真正的問責制。可這樣一來,掣肘的也少了。

軍器監問題不大,它只是負責生產與貯藏武器的,然而放大到全國軍國大政上呢?

韓琦又噁心了一回趙頊。

所以趙頊有了後來的心理。想變法,必須給王安石更多的權利。給了更多的權利。趙頊又更加不放心,於是堅持“異論相攪”。朝中一直留着反對黨。

這樣的心理……

王介甫,你真做好準備了嗎?

諸位官員魚貫入殿。這個朝會也不是象後人所想的那樣,第一人很多,即便起居朝也有近百號人,這種大朝會好幾百人,實際京官更多,還有許多更低層的京官,連參加朔望大朝的資格都沒有。

其次越是大朝,越是近乎形式。一般言事,都是將奏子遞到兩府或者御史臺,再通過這三個部門決策,若是事關重大,再由三個部門交給皇帝親批。另外就是一些親近的大臣有密奏權,直接交給皇帝的,有,不過不多。

另外就是不得有違朝儀,如范仲淹問王曾,你爲什麼不管呂夷簡,王曾說了那句有名氣的話“夫執政者,恩欲歸己,怨使誰歸?”後來忍無可忍了,呂夷簡,我們同歸於盡吧。

他不用上書,只簡單地來到趙禎面前,說呂夷簡收賄賂,結黨營私。呂夷簡說證據呢。王曾微微一笑,何必要證據。然後又將它放大到朝會上,導致蔡齊與宋綬二人在朝會上爭吵。蔡挺王,宋挺呂。行了,有違朝儀,四個正副宰相全部下去!

所以一般真正的大佬,除了言臣外,罕在朝會上奏事。

就是害怕被“小臣”挾機火拼,以小換大,將自己換了下去。

因此往往大朝會,多是一種形式,大家走一下過場,便散朝,各回各的部司做事了。

但這次大朝會有些例外。

大臣魚貫而入,有幾個大臣,特別是幾個言臣準備參奏王巨的。

他們還沒有說話呢,呂惠卿走了出來,舉着牙笏說道:“陛下,諸路常平、廣惠倉,錢穀斂散,未得其宜,故爲利未博。今欲以見在鬥斛,遇貴量減市價糶,遇賤量增市價糴,可通融轉運司苗稅,及前錢斛就使轉易者,亦許兌換。仍以見錢依陝西青苗錢例,願預借者給之,令隨稅輸納鬥斛,半爲夏料,半爲秋料。內有願請本色,或納時價貴,願納錢者,皆從其便。如遇災傷,許展至次料豐熟日納。非惟足以待凶荒之患,民既受貸,則兼併之家,不得乘新陳不接以邀信息。又,常平、廣惠之物,收藏積滯,必待年兇物貴,然後出糶,所及不過城市遊手之人。今通一路有無,貴發賤斂,以廣蓄積,平物價,使農人得以趨時赴事,兼併者不得乘其急。凡此皆以爲民,而公家無所利焉,是亦先王散惠興利以爲耕斂補助之意也。欲量諸路錢穀多寡,分遣官提舉,每州選通判、幕職官一員,典幹轉移出納。仍先自河北、京東、淮南三路施行,俟有緒,推之諸路。其廣惠倉儲。量留給老疾貧窮人外,餘並用常平轉移法。”

這段話什麼意思呢?

就是原諸路常平倉、廣惠倉因爲管理不善等原因。錢穀斂散,沒有發揮好它們的作用,更沒有獲利多大的利益。

這個利益不是指盈利多少,而是它們原本的作用。

比如常惠倉是救濟爲主,常平倉是調控物價,豐年糧賤存糧,災年糧貴糶糧,用此平穩糧價。

然而因爲管理不善。國家每年爲這兩類倉花費良多,實際並沒有真正做到救濟多少寡孤,平穩多少糧價。

這就是動用常平倉與廣惠倉的理由。

有了這個前提,便有了後面的策略。

這個苗稅不是指唐朝的青苗稅,那個更坑爹,唐肅宗後,國庫空虛,連官俸都發不出來,因此國家強行向百姓徵收每畝十五文的稅錢,又有地頭錢。每畝二十五文,後來二錢合一,每畝徵三十文錢。亦名青苗錢。

它是指宋朝的兩稅。

也就是各路轉運司必須將兩倉原有的機制發揮好作用,在這個基礎上,抽出一部分常平倉與常惠倉的糧食,再從兩稅中調撥出一些錢糧,用於發放青苗貸。一年發放兩次,根據其時間,隨着夏稅或秋稅到來時,與稅一道交納。

此外還說了兩條注意事項,第一條遇到災傷。也就是家中遇到了不好情況,准許其拖到下次兩稅豐熟時交納。此外仿照李參的青苗錢爲例。願意借的人才借這個青苗貸,並不強迫。

但下面的一句話讓很多人牙痛了:非惟足以待凶荒之患。民既受貸,則兼併之家,不得乘新陳不接以邀信息。

大災之年,沒辦法實施青苗貸了,那是特例。但在平時,朝廷在發放青苗貸,各位豪強富人們,你們就不得再發放任何形式的高利貸!

後面說的則是廣開常平倉,以前常平倉調濟的對象主要就是市井百姓,現在是正式開售,向所有人賤買貴賣,控壓糧價,朝廷順便用之彌補倉儲損耗以及稍稍獲利。

其次便是提舉常平司。

以前各路有轉運司、刑獄司與安撫司,常平倉則是有轉運司或本州選幕職清幹者官員一名專掌其事。自王安石推出青苗法後,於各路又設置了提舉官與管勾官,河東、湖南、梓州、利州、夔州各二員,江西、湖北、成都府、廣東、廣西、福建各一員提舉官,又差官同管勾陝西、江西、湖北、成都、廣東、廣西、福建各一員管勾官,凡四十一人,主要管理的就是青苗貸、常平倉與常惠倉。

現在青苗法還沒有完善,提舉司同樣也沒有完善,所以只說了一句,每州選通判或幕職官一員,典幹轉移出納。

還有,不是大臣們聽說的陝西路了,而是河北京東淮南三路。

不過王安石也怕下面官員斂紅了眼睛,刻意說了廣惠倉必須依量留給老疾貧窮一部分糧食,餘下的才用於常平轉移法。

趙頊平靜地說:“準。”

大家卻鴉雀無聲,別看呂惠卿這簡短的奏章,信息量太大了。

趙頊又道:“散朝。”

大家目瞪口呆的退朝。

王巨也退了出來。

大蘇在後面追上,拽着王巨衣袖道:“子安,不是說好是陝西路嗎?”

他問王巨,因爲王巨剛從條例司下來,可能會知道真相。

“子瞻,我也不大清楚哪,”王巨道,實際心中在說,道理豈不是很簡單,陝西路貧困百姓多啊,能斂到錢嗎?不但陝西路,就是人煙稍稍蕭條的京西路與河東路,王安石也不感興趣哪,它們哪裡能趕上京東路與淮南路,整個北方人煙稠密,經濟最發達的便是這三路。

一切爲了錢啊。

然而大蘇同志,現在最好少與他說一些真相。

想聽聽我心裡話,再過幾年吧,黃州回來後,我們就能知無不言了。

“這如何了得?”

“子瞻兄,難道前年河北大災,國家都撥不出錢糧賑災,由災民自生自滅,那就能了得?”

呂惠卿也走了過來,在邊上冷哼一聲。

蘇東坡也冷哼一聲。拂袖走了,不過眼中出現了失望,對王巨的失望。

呂惠卿道:“子安。有何指教?”

實際呂惠卿對王巨也有些失望,但剛纔在待漏院王巨說的那番話。又重新在呂惠卿心中給王巨加了分。

而且他與王安石議論王巨時,王安石對王巨評價是三個字,智近詭!

別人認爲王巨做事是鋒芒畢露,王安石卻不然,認爲王巨智慧幾乎接近了詭道,這一條與司馬光差不多。只不過一個帶着欣賞的態度,一個帶着批判的態度。

王巨不協助王安石變法,王安石也不快。但王巨沒有反對,王安石也不好說什麼。

但能讓王安石說出這個評價,可見王巨在王安石心中的地位與應象。

王巨低聲說道:“你在讀奏章時,我也在仔細地聽,青苗法由來乃是李參的青苗錢。王廣淵去了齊州後,看到災民困難,又念着朝廷財政困難,於是採納了折中之策,挪用轉運司的錢糧放貸,利息高達五分。但爲何民不怨?那是大災之後。百姓一無所有,雖是五分利息,然比兼併之家的六分。甚至二十分三十分的利息好得多,更沒有利滾利的醜陋現象。這是特例。如果平時,那怕是一分利,恐怕百姓也不願意貸之。君說不強配,可能嗎?還有,百姓貸之若不還,君又沒有提。到時候抓捕怠打也是難免的。所以我採取了躲避態度……”

“救急之策也。”

“希望是救急之策吧……”王巨搖了搖頭道。真要是救急之策,又倒好了。

他頓了頓說:“一旦落實,紛擾再所難免。你若聽我一言,我只說一言!古今往來。君王最高境界,乃是永不加賦。那怎麼可能?”

就象宋朝立國。就那麼點人口,那麼一點官員,那麼一點官兵,那麼一點宗室。

現在有多少官員官兵宗室?不加賦稅,大家豈不是一起得餓死?

“永不加賦,那是一個夢想了,不過青苗法實施後,請切記四個字,永不加利!”

具體放貸數量呂惠卿沒有說,但王巨還記得一些,三路錢糧合計是一千五百萬貫(石),因爲王巨修建了鄭白渠,可能現在的數量更大,但不會大太多。

用此做本金,將原來常平倉賑糴賑糶性質變成賑貸性質,也就是青苗貸,依然有賑糴賑糶,不過變成了爲輔,賑貸纔是爲主。

利息也未提,不過早先也說好的,是二分利。

可能許多人看不透,有的說它斂財,有的說它是惠民,若真是惠民之舉,向貧困百姓發放這個青苗貸,打擊高利貸,還真是惠政了。但不可能,一向貧困百姓發放,能斂多少錢糧?二是貧困百姓偶爾放一放還可以,放多了,他們不償還,必然引起更多的糾紛。所以青苗法真正出臺後,是依戶等高低依次發放的,高貸戶貸得越多越好,真正的下等戶與佃戶貸款數額卻不得超過一貫五百文。

爲什麼,下等戶償還能力有限!

然而新的問題來了,高等戶需要這個青苗貸嗎?不強配可能嗎?

所以它是以斂財爲主,惠民爲輔的變法。

就是斂財!

因此王巨說,不求不強配了,但求不加利息。

如果按照原先的策劃,只有二分利,至於一些遇到困難百姓,可以讓他們拖到來年辰光好的時候償還,這個是徵二分利,還是按年限徵四分利,呂惠卿奏章裡未說。

但不管怎麼樣徵,它的年利就是二分!

那麼就徵吧,然而實施下去,本來向豪強攤派就引起了不滿,又打擊了高利貸,更加不滿!但徵的時候又冒出來三分利,甚至有的百姓拖欠後,胥吏按照半年三分計算,一年則變成了六分,兩年則變成了十二分。比如一戶貧困百姓春天借了十石糧食,當年遇到困難,無法償還,但可以拖欠,第二年略有豐收,償還十二石糧食,那不會有怨言的。就是償還十四石糧食,百姓還會感謝朝廷。然而經胥吏一變,則變成了償還二十二石糧食。百姓如何償還?

那麼不僅是斂財,而且還成了苛政!

如何不落反對派的口實!

王巨說的永不加利,就是指這個。

呂惠卿顯然低估了下面的官吏,他點頭道:“本就是惠民之舉,如何加利呢。”

惠民之舉?王巨無奈地笑,又說了一句:“吉甫兄,爲什麼剛纔你讀這篇奏章裡,滿朝文武沒有一人反對?”()

第632章 右孫吳第180章 趙曙的心思第504章 放棄第579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171章 貴人第70章 潤筆費第1章 背騾子第468章 旅(上)第663章 老朋友第85章 鬧大吧(四)第438章 求親第45章 奇蹟之戰(二)第416章 潑(下)第810章 黑白顛倒第666章 入彀第115章 四告(上)第156章 文臣(下)第466章 笑話第672章 南帝第481章 李秉常的種第364章 十萬火急第592章 修房子第648章 海盜(上)第662章 破城第841章 一土蓋天第133章 春回第48章 惡人自有惡人磨(上)第161章 立威(上)第681章 給我一把傘第235章 孩子氣第838章 願望第124章 觀燈第453章 一路向北(中)第337章 白衣女子第650章 海盜(下)第619章 堵水導水第367章 變化第816章 響第680章 黃雀(下)第815章 溫馨第584章 東明縣(上)第452章 一路向北(上)第614章 兩朝元勳第5章 斬首第146章 相約第422章 楹聯第525章 心機第471章 迷宮(上)第751章 月光燦爛的日子第801章 後手第506章 飛天(下)第397章 名額第586章 值得第701章 場務第105章 空穴有風第684章 文豪的產生(下)第348章 又坑了第568章 隱患第50章 滿意第319章 加強版韓琦(上)第435章 嚇一跳第705章 殺母(下)第827章 紙老虎(下)第148章 東華唱名(中)第595章 市易市易(上)第375章 交待第273章 撈好處第790章 五天第845章 撲朔迷離第601章 保馬第205章 禁馬第668章 第二國(下)第860章 堯舜(上)第268章 龍手(下)第661章 自曝第162章 立威(下)第525章 心機第767章 控訴第767章 控訴第188章 玩於股掌第618章 大錢第513章 死亡樂章(二)第380章 桑弘羊第582章 攔道第726章 微調第519章 天上(上)第219章 賀蘭硯第91章 第一躍(一)第690章 正統第628章 苦澀的勝利第261章 家第637章 一念之間(上)第227章 燒酒戰爭第260章 屹立(下)第462章 三個富翁第101章 見龍在田(下)第335章 高利貸第61章 六拜(上)第3章 伏擊(上)第496章 仁多零丁的等級
第632章 右孫吳第180章 趙曙的心思第504章 放棄第579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171章 貴人第70章 潤筆費第1章 背騾子第468章 旅(上)第663章 老朋友第85章 鬧大吧(四)第438章 求親第45章 奇蹟之戰(二)第416章 潑(下)第810章 黑白顛倒第666章 入彀第115章 四告(上)第156章 文臣(下)第466章 笑話第672章 南帝第481章 李秉常的種第364章 十萬火急第592章 修房子第648章 海盜(上)第662章 破城第841章 一土蓋天第133章 春回第48章 惡人自有惡人磨(上)第161章 立威(上)第681章 給我一把傘第235章 孩子氣第838章 願望第124章 觀燈第453章 一路向北(中)第337章 白衣女子第650章 海盜(下)第619章 堵水導水第367章 變化第816章 響第680章 黃雀(下)第815章 溫馨第584章 東明縣(上)第452章 一路向北(上)第614章 兩朝元勳第5章 斬首第146章 相約第422章 楹聯第525章 心機第471章 迷宮(上)第751章 月光燦爛的日子第801章 後手第506章 飛天(下)第397章 名額第586章 值得第701章 場務第105章 空穴有風第684章 文豪的產生(下)第348章 又坑了第568章 隱患第50章 滿意第319章 加強版韓琦(上)第435章 嚇一跳第705章 殺母(下)第827章 紙老虎(下)第148章 東華唱名(中)第595章 市易市易(上)第375章 交待第273章 撈好處第790章 五天第845章 撲朔迷離第601章 保馬第205章 禁馬第668章 第二國(下)第860章 堯舜(上)第268章 龍手(下)第661章 自曝第162章 立威(下)第525章 心機第767章 控訴第767章 控訴第188章 玩於股掌第618章 大錢第513章 死亡樂章(二)第380章 桑弘羊第582章 攔道第726章 微調第519章 天上(上)第219章 賀蘭硯第91章 第一躍(一)第690章 正統第628章 苦澀的勝利第261章 家第637章 一念之間(上)第227章 燒酒戰爭第260章 屹立(下)第462章 三個富翁第101章 見龍在田(下)第335章 高利貸第61章 六拜(上)第3章 伏擊(上)第496章 仁多零丁的等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