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8章 七兩銀子

想到了老二老三,二妹與三弟就到了京城。

在鄭白渠,那就是一個超級大的工地。加上讓妹妹長點見識,於是王巨在成親後便讓妹妹去了杭州。

王巨到京城了,京城乃是這世界最繁榮的場所,更不要說春節的熱鬧非凡,於是王巨寫信讓二妹三弟回來。

二妹三弟便到了京城。

“好大的房子,”王崇看着這個新家道。

二妞神情倒也平靜,無他,李家陪嫁,將延州那個宅子生生改成了一個超級豪宅,論面積,這個家遠不及那個家大,論漂亮,更不及那個家。

不過老三未看到那個新房屋,還是感到很開心的,認爲這棟宅子好大。

一家人開始張羅。

郭氏笑咪咪地看着老二老三,摸着他們的腦袋道:“都長這麼高了。”

“見過師孃。”王崇尊敬地說。

王巨穿到的是來到王家寨後的王巨身上,與他的那個母親沒交接,弟弟妹妹與母親呆過一段時光,但那時兩人很小,能記得的都很少了,並且這能記得的可能還留下了深深的陰影。

真正能享受一點母愛的,便是雲巖縣了。

當然,張載看到兩人,同樣很開心。

王巨讓他們坐下來,王崇問道:“張公,大哥,我在杭州聽說了以後朝廷科舉不考墨義、貼經與詩賦了?”

王安石科舉改革主要有三條,第一條是與授官掛鉤,降低進士初授官,延緩授官,延緩注官是王安石推出來的,先節選考察。再授官,減少官員在任壽命,也等於變相地裁減官員數量。降低進士初授官實際從趙曙就開始了。

第二條與教育掛鉤,生員自州縣學時就開始考試。逐級進入太學,逼得士子到州縣學讀書,太學又分爲上中下三舍,上舍又分爲上中下三等學生,上等生可以不經科舉就可以擔任官員。

明朝的科舉考試就是從此基礎延伸出來的,童生必須通過縣試、府試與院試才能獲得生員資格,然後纔是正式的科舉,鄉試、會試與殿試。

明朝那個更規範一點。就是考試內容太那個了……八股文!

因此王巨懷疑王安石推出這個制度一是爲了推廣教育,二則是對權貴的讓步。

因爲這個學校升級制太不規範了,能製造很多貓膩,特別是太學,就在京城,讓教授們評選上舍上等生,最終誰會能獲得這個資格?

第三條便是與考試內容掛鉤,取消了帖經墨義與詩賦,任選《詩》《書》《易》《周禮》《禮記》爲本經,《論語》《孟子》爲兼經。先是這個本經一道,次考兼經與大義十道,次論。次時務策三道。

這個本經與兼經、大義與墨義差不多,但墨義僅是一句話解釋,到了王安石這裡則有所不同,大義是一段話解釋,本經與兼經則是一篇文章,文章的內容非是解釋這句話,而是考究對這句話的理解,以求“務求義理,不求盡用註疏”“勸士爲經。可謂知本”。

再不同的則是評分詮選時最側重本經,然後纔是兼經與大義。而非是原來的詩賦論策帖經墨義次序。

經義做好了,也未必能做好官。不過總的來說,這個改革開始注重實用性。

現在科舉改革只是一個雛形,不過考試的改革已經傳了出去。

對於原來各方面比較平衡的學子來說,都一樣。對於詩賦能力差的學子來說,包括原來的王巨,還是一個好消息。但對於詩賦能力強,論策差的學子來說,則是一條糟糕得不能再糟糕的壞消息。

王崇現在還經讀書中,連解試都沒有參加,不過聽到這條消息後,必然會關注。

來到京城後,立即向張載與王巨求證了。

因爲范仲淹原來科舉改革未成功,張載沉吟未答。

王巨道:“三弟,大約是有這麼一回事。”

“詩賦一起消失了?”

“天知道呢,但介甫公爲相這幾年,恐怕科舉不會用詩賦。”

“若此,張公與大哥豈不是名次會更高?”

王巨短於詩賦,張載同樣短於詩賦,如果象王安石這麼做,兩人科舉名次必然會更高,甚至王巨都可能得到狀元。

但他們不可能會重考了。

王巨未答,道:“你來到京城,也正好,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問我,也可以問恩師。”

經那是張載最拿長的,論策、特別是時務策,還有幾人能超過王巨?

張載面色一緊,王巨沒有說什麼,張載還是聽出來了,王巨話外之音是這個科舉改革會維持很長時間,也意味着王安石變法會維持很長時間!而不會象慶曆新政那樣,耍了幾個月立即煙消雲散……

不過有的能問,有的就不能問了。

能問能說的,是朝廷公開的政務,比如正式詔書裡所頒佈的,比如在給各州縣官員參考的邸報裡所說的。

但有的就不能問有不能說。

比如李世民的妃子徐惠弟弟徐齊聃便是因爲酒後誤談禁中事務被貶,這個禁中事務便是指說了不該說的政務。再比如林沖誤闖白虎堂,白虎堂是白虎節堂、帥府,然後抓了起來。

…………

“王巨,坐。”趙頊道。

“謝陛下。”

“軍器監有沒有整合好?”

“還沒有。”王巨答道。不過他心中在想,看來自己說的起了一些作用,否則趙頊不會這麼關心。

他只想對了一部分,趙頊是關心了軍器監,但喊他來可不是爲了軍器監。

“朕喊你來是詢問幾件事。”

“不敢,陛下請問。”

第一件事便是進一步裁軍。

西夏虎視眈眈,野心勃勃,又想入侵了,意味着戰爭隨時會爆發。

那就打吧,即便是司馬光也不能說不打。繼續求和。

可這一打,天知道又要花多少錢?

應當來說,經過王巨提議。宋朝財政壓力開始在好轉,至於蔗糖的啥。暫時不指望了,但馬上會有許多棉花的收入,可只能說是好轉,並不能立即支持大型戰役的費用。

但現在開源開得磕磕碰碰,於是趙頊只好想節流之策。

想節流,主要就是冗官冗兵,強行裁減官員,王安石是不會碰的。這個太得罪人,便是王巨的減官提議,同樣也是徐徐徐!

那麼想來想去,還是裁兵。

因此王安石說,減兵最急。

趙頊便說,比慶曆數已減少很多了,只能另想他法。

第一次裁兵,裁了不少,但多是吃空餉的名額,餘下的全是老弱病殘。雖裁得多,總體戰鬥力並沒有下降。

這個下一步裁兵,便是王巨也不敢狠裁了。特別是在戰爭隨時爆發的時候。原先王巨那個策子說得就很清楚,第二步裁兵,是在增加各路邊軍數量後,纔開始大規模的裁兵,然後這個數量,才能作爲宋朝以後軍隊的定式。

現在淤田沒有開始,邊軍未增,大戰又隨時爆發,趙頊不敢再減了。

王安石便說。可以精訓練募兵,再鼓舞三路百姓習兵。則兵可省。

似乎也繞到王巨思路上。

然而不管是王安石的策子,或是王巨的策子。都是遠水,救不了近火。

因此陳昇之說了一個辦法,衛兵四十以上稍不中的人,量減請受,徙之淮南。

只要徙遷到淮南路,再給一些屯田,便可以減少其供給。王巨的鄭白渠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一人省十幾貫二十幾貫不多,十幾萬兵士省下來就是好幾百貫錢。並且不是一年省,而是年年省。

文彥博因爲堅持換綏州買安失策,在邊上沉默不作聲,於是呂公弼發言,使兵士離本土,又減其常稟,於人情不安。

但趙頊有些心動,因爲這一條王巨也說過,讓禁兵離開京城,遷於城外,因此又問陳昇之,退軍事,中書有沒有與樞密院商議過?

呂公弼搶在前面說,臣不比他人立事取名,恐誤陛下。如果十幾萬衆皆譁變,奈何?

曾公亮在邊上和稀泥,爲之當漸漸圖事。

陳旭於是論祖宗舊法,何謂祖宗舊法,看一看趙匡胤趙匡義朝養了多少禁兵!

趙頊便說,但執政協心,不煽動則人情自無事。

爲什麼王巨害怕裁減軍器監這些官員堂吏會麻煩,正是這個煽動。

其實青苗法開始執行,京城已經莫明其妙開始有些不好的風言風語。不過皇城司的人還沒有動手抓捕,可能會是明年,也可能會是後年。

但壞就壞在這裡,趙頊知道,不然也不會一度同意王安石讓皇城司的人抓了一萬多人,讓他們不要亂說話。他知道了,卻一直用了一些保守派大臣在朝堂,爲何,異論相攪!

王巨聽到了風語,王安石也聽到了風語,但現在他還不能說大權在握,只能爲此苦惱,於是跟上說了一句,呂化弼來陛下前進言,僅是遇事而懼,固是無害。若是退以語衆,則是煽動人情。

趙頊開始和稀泥,轉移了話題,說,柴世宗如何得精?

王安石無輒,只好說了一句老實話,柴世宗也是簡汰,不過柴世宗精神之運,威令之加,有在事於外者,能濟事而不會悔敗。

人家柴榮手中兵少,乃是會打仗!

現在宋朝上哪兒找柴榮那樣的主?

因此此次商議無果而終,這是在政事堂議論的,連王巨也不知道。但還是傳到一些需要知道的人耳朵裡,龍圖閣直學士陳薦便上書道,大臣建退軍之議,損禁兵月食稟,使就食江淮,可是祖宗之制,禁兵在京城。所以重內輕外,其來已久。人情既安習,一旦徙去國客食,卒伍衆多,非所以安之,宜如舊。

趙頊忽然醒悟,實際王巨說得很清楚,包括建擴邊軍,徙離京城中,但這個徙離京城中不是離開京城,遠到江淮哪裡,而是徙到京城外,還是在京城附近!

因此趙頊又將王巨喊來商議。

王巨想了想說:“陛下,請如曾公所言,當漸漸圖事,雖然邊事可能隨時又起,不過樑氏終非是李元昊。並且邊境也與仁宗時不同,堡砦叢立,邊軍有備,又有鄭白渠之糧食,雖會費錢帛,但不會產生慶曆那樣的巨費,頂多積欠稍後嘗還。”

“唉。”趙頊嘆了一口氣,老爹留下這個基業真他孃的太好了……

不過王巨倒開始擔心了,如果王安石真想增邊軍,精選邊軍,他是贊成的,怕就怕王安石想到了那個保甲法。

趙頊又說第二件事。

他在三月時跑到內藏庫,看到一件事,一個外地的衙前來到京城納金七錢,在古代七金的可能是指七兩金,也可能指七兩銀,但這裡是七兩銀,而非是七兩金。

就是這個七兩銀子!

首先說這個銀子,明朝銀子初期是一千文銅錢兌換一兩銀子,後來倭國大量銀子流入中國,甚至西班牙都將歐洲的銀子帶到中國,因此銀價逐步下降,最低時下降到五百文銅錢即可兌換一兩銀子。只到了明末動亂時,又變成了幾千文錢兌換一兩銀子,畢竟銀子份量少,好藏。

但在宋朝,起初也是一千文錢兌換一兩銀子,得到南方後一度下降到五百文即可換一兩銀子,現在是兩千文才能換到一兩銀子,若是王巨不推動歷史,在史上漲到三千文四千文!

所以總體銀價比宋朝比明朝高。

七兩銀子,一千四百文,相當於二十一世紀初七百人民幣的購買力。

不過當地官府欠了內藏庫這個七兩銀子的尾款,必須要按期上交,不得已只好派了一名衙前來京城上交這七兩銀子。

然而這個衙前不知道規矩,到了京城,內藏官吏要吃要拿,或者知道了規矩,只是七兩銀子,他能帶多少賄賂錢過來?

因此在內藏庫官吏七卡八卡之下,還沒有上交七兩銀子,他手中就沒有錢了。

這怎麼辦?

於是他回是不敢回,便躲在京城打工謀生,然而京城物價昂貴,居大宜,打工也不是那麼好打的,整整打了一年工,纔將七兩銀子交齊。

內藏庫責問,這個衙前便將這段經過講了一遍。內藏庫有的官吏看他可憐,放過了他,然而這交遲了,要記錄的,又記錄了,當然不會這樣記錄的,不過趙頊肯定不是笨蛋,看到這段記錄,也就看到了其經過。

然而到了這時候,宋朝千創百孔,趙頊不好說,或者不想說,只好對大臣說了一句話:“近閱內藏庫奏,外州有派衙前一人,專納金七錢。”

趙頊將經過講了一遍,痛心地抑在椅子上說:“七兩銀子啊,這就是朕的江山社稷?”()

第78章 不合格第750章 周小魚第558章 替死鬼(上)第166章 推官(下)第450章 十將-躍馬第460章 最大的底牌(上)第821章 一家人第502章 驚喜第648章 海盜(上)第761章 誰有心機第470章 動援第304章 獻舞(上)第826章 紙老虎(上)第49章 惡人自有惡人磨(下)第33章 愚者第448章 以牙還牙第185章 子午山剿匪記(中)第631章 不過第323章 吃柿子第584章 東明縣(上)第80章 磨練第778章 瘋了第439章 房杜李王第321章 松溪第72章 悲情第157章 請權(上)第326章 背後的賬第292章 首相第471章 迷宮(上)第746章 三個要求第237章 三百斤第639章 八櫓船第687章 飛錢司第725章 斷錯了第155章 文臣(上)第338章 小人第540章 春雷第613章 虯髯客第651章 宋朝特色(上)第449章 非急第497章 二十五里第705章 殺母(下)第700章 另一個世界(下)第484章 墨菲定律第599章 白衣(下)第376章 共濟會第434章 羞侮第524章 夜聲第660章 漁翁第371章 爲難第329章 送神容易請神難第169章 大功績(上)第407章 真正的老師第857章 割土(下)第557章 最美麗的攻城第445章 二王(中)第89章 高家第284章 應戰(下)第379章 不可行第816章 響第736章 最暗黑(中)第805章 授業第239章 都有手段第137章 快意恩仇(下)第285章 還不會吵架第116章 四告(下)第531章 斬第201章 不能喝的水第378章 新語第83章 鬧大吧(二)第845章 撲朔迷離第746章 三個要求第521章 蔣幹第328章 一個門客,一個太監第28章 高人第28章 高人第723章 親戚關係第774章 腥氣第557章 最美麗的攻城第144章 巧遇第558章 替死鬼(上)第296章 胡鬧(上)第500章 大殺器第20章 講道理第327章 錦囊第138章 鄉黨第98章 祭父第77章 意境第331章 寬厚第337章 白衣女子第388章 交好他第793章 大捷(下)第63章 親戚第834章 浴火重生第122章 賭第567章 資本的開始(下)第709章 聖儒(下)第217章 王巨的審判(上)第478 鼓聲(續下)第240章 保衛家園
第78章 不合格第750章 周小魚第558章 替死鬼(上)第166章 推官(下)第450章 十將-躍馬第460章 最大的底牌(上)第821章 一家人第502章 驚喜第648章 海盜(上)第761章 誰有心機第470章 動援第304章 獻舞(上)第826章 紙老虎(上)第49章 惡人自有惡人磨(下)第33章 愚者第448章 以牙還牙第185章 子午山剿匪記(中)第631章 不過第323章 吃柿子第584章 東明縣(上)第80章 磨練第778章 瘋了第439章 房杜李王第321章 松溪第72章 悲情第157章 請權(上)第326章 背後的賬第292章 首相第471章 迷宮(上)第746章 三個要求第237章 三百斤第639章 八櫓船第687章 飛錢司第725章 斷錯了第155章 文臣(上)第338章 小人第540章 春雷第613章 虯髯客第651章 宋朝特色(上)第449章 非急第497章 二十五里第705章 殺母(下)第700章 另一個世界(下)第484章 墨菲定律第599章 白衣(下)第376章 共濟會第434章 羞侮第524章 夜聲第660章 漁翁第371章 爲難第329章 送神容易請神難第169章 大功績(上)第407章 真正的老師第857章 割土(下)第557章 最美麗的攻城第445章 二王(中)第89章 高家第284章 應戰(下)第379章 不可行第816章 響第736章 最暗黑(中)第805章 授業第239章 都有手段第137章 快意恩仇(下)第285章 還不會吵架第116章 四告(下)第531章 斬第201章 不能喝的水第378章 新語第83章 鬧大吧(二)第845章 撲朔迷離第746章 三個要求第521章 蔣幹第328章 一個門客,一個太監第28章 高人第28章 高人第723章 親戚關係第774章 腥氣第557章 最美麗的攻城第144章 巧遇第558章 替死鬼(上)第296章 胡鬧(上)第500章 大殺器第20章 講道理第327章 錦囊第138章 鄉黨第98章 祭父第77章 意境第331章 寬厚第337章 白衣女子第388章 交好他第793章 大捷(下)第63章 親戚第834章 浴火重生第122章 賭第567章 資本的開始(下)第709章 聖儒(下)第217章 王巨的審判(上)第478 鼓聲(續下)第240章 保衛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