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章 大家比着坑(下)

她想誇都不知道怎麼誇了,大戰來臨,親自披掛上陣,不要命了。渠工興修,親自帶頭,一雙士大夫的手,整變成了農夫的大手。這不是良臣,誰是良臣?

“你繼續說這個差役。”

“因此諸多士大夫心中最好的方法,那就是不動頂級權貴的利益,在這個基礎上,將國家財政變好。但這個真的很難很難。可是不變,國家財政即將崩潰了。陛下,不要看今天執行了一些改良策略,但作用不大,只能說暫時能將支出維持住,那個積欠,是沒辦法填起來了。萬一大戰再起,更無財政支持。這個問題纔是頭痛的問題。”

“一億六千多萬哪。”趙頊不能提這件事了,一提他頭就會炸開一般。

“但不用急,徐徐徐,陛下想要做事,必須讓天下人看到陛下的能力。二公究竟說了什麼,微臣不得而知,但未說頂級豪貴的境遇,也是這個原因。然後微臣再來說這個募役。募役,實際很簡單,就是富戶出錢,朝廷僱百姓來應役,再比如司馬公所說的千貫人家,他一年能賺兩百貫,卻限在差役上,不但賺不到這兩百貫,反而會家財蕩盡。但若是讓他出一百貫,就不會有這個慘劇發生。”

“那爲什麼你未說?”

“之所以不說,這個策略一旦實行,反對聲音會很很強大。微臣先說差役數量,微臣官職低,不知道天下有多少差役,但相信這個數量不低。甚至不低於五十萬人。”

“可能還不止。”趙頊沮喪地說。

不能深提的。現在的宋朝就象一件爬滿蝨子的錦袍,蝨子多得要死,隨便抓一抓,就能抓出一大把蝨子。

“那麼採用了募役制,就必須將所僱之役養起來,各地情況不一樣,農村與城市生活成本也不一樣,若在京城。給一個差役一年五十貫,一家未必得活,但在偏遠山區,給二十貫錢,就會有人興高采烈地應僱當差了。微臣就打算一個差役三十五貫錢吧,這得要多少費用?再說各個富戶情況不等,如司馬公所說的那樣,東鄉富戶一千貫,西鄉戶一百貫。想要公平,必須按照其真實財產徵收募役錢。這個統計就會非常的麻煩。再者,即便將二三四等戶徵收起來。能募足這所有的差役錢嗎?那麼必須往頂尖權貴頭上分攤。只要一攤,陛下,等着看吧,到時候的爭議聲不亞於濮儀之爭。爲什麼臣在涇陽,都能將臣攆出涇陽城?實際以往若是地方官員能力弱,這些豪強都能把持地方政務,將官員生生架空。若非朝廷動用了大量軍士參與修渠,臣這次在涇陽,那個後果就堪憂了。”

“並且麻煩不止這個,統計各戶財產有爭議,各地收入情況差距很大,有的州府百姓收入低,差役卻很重,有的州府百姓收入高,差役卻很輕。那個人能將這碗水端平?那個人都不行!這又會讓反對的士大夫找到藉口。”

“那麼國家就繼續衰敗下去?”

“事在人爲,所以中興無比的困難。故微臣說徐徐徐,慢慢想出完善的方法,但眼下這一塊非是陛下所能碰得的。甚至微臣都不敢說。”

“爲何?”

“這一說司馬公更恨微臣了。陛下,太皇太后,太后,非是微臣進讒言。司馬公也許學問淵博,也許老成持重,但手段也非是常人所能想像。據微臣所知的,他一生經歷了三件大事。第一件事是忽裡堆之敗,無他同意郭恩豈敢用兵?然而敗後他卻果斷地將責任推給了別人,包括他的恩師龐籍公。但司馬公沒有想到黃道元未死,西夏又將黃道元釋放給我朝,真相揭開。但朝堂上可有人責問過司馬公?”

“濮儀之爭,天下紛紛,孰對孰錯,非是微臣所能議論的了。反對的人,個個離開朝堂,可是司馬公身爲知諫院,非但沒有離開朝堂,反而順勢博得了好名聲。然後到今年,爲了韓公與歐陽公,又有許多大臣貶出朝堂。司馬公一度擔任御史中丞,有沒有離開朝堂?”

“三件大事,司馬公都夾在漩渦之中,卻安然無恙,又博得好名聲,再說王廣淵,貶知齊州,司馬公還要剝去他的章服,這份心胸這份手段,微臣都不敢想,一想就害怕。所以白天在政事堂也不敢說,省怕司馬光用此對付微臣。微臣只是一個大理評事,還未及冠,哪裡能承受司馬公的打壓?”

高滔滔終於茫然與動搖了。

“不過微臣再說一句,陛下說到錢四娘,實際她就是一個很好的事例,陛下可以大肆宣傳,讓大家知道家與國的依附關係。當然,某一天陛下若是爲了使國家強大,最好對外戚略略牽讓。兩位太后再勸一勸高曹兩家也稍做謙讓。否則兩大後家這一關,陛下與兩位太后就過不去。”

不要小視了高曹兩家,這兩家解決不好,什麼變法,都能卡住,特別那個曹國舅,傳說中的八仙之一,多好的一個人哪。實際這個人也很貪的,在王安石變法中,是反對派的中堅力量。但曹佾的事蹟,王巨就不大清楚了。

然而想要高曹兩家配合,簾後的兩個婦人則是關健,因此王巨又重重說了一句:“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陛下,徐徐徐,這次陛下做得很好。若無他事,陛下請准許微臣明天返回渠工。”

“這麼快,不妥,”趙頊急了,站起來說:“王巨,你在渠工上太辛苦了,勿必留在京城休養一段時間。而且朕剛剛執行一些富強國家計劃,心中底氣不足,你是首倡者,也要留在京城協助朕。”

這倒是事實話。

然而他誤會了王巨,或者說仍低估了司馬光。

爲什麼王巨臨走對趙度有那一番交待。

這也是害怕,萬一讓司馬光得逞。自己有趙頊護着。不會貶到嶺南。但發配到他縣還是有可能的,那麼連帶着渠工都能半途而廢。那時,司馬光可不會說他害了渠工,反過來正好讓他顛倒黑白,進一步誣衊自己。

現在比他想的好,可王巨也不想在京城呆。

自己呆在京城,就在司馬光眼皮底下,能有好事嗎?

然而趙頊都這樣說了。王巨不由有點遲疑:“那渠工怎麼辦?”

“朕只是想讓你暫時留在京中一段時日,非是不顧不問。而且人口稠密,水利也是國家未來頭等要事。黃河的河工,江東圩,嶺南,還有那個木蘭陂之類的水利工程,難道你要一一領手嗎,親力自爲嗎?實際鄭白渠正是替國家培養人才的好機會,朕還想挑一些人才,做你的副手。也順便替朕打磨一些精通水利官員呢。”

“這個……”

“王卿,就聽從皇兒之言吧。”高滔滔說道。如果王巨硬着脖子,說非要執行這個所謂的免役法,高滔滔會反對的。但他將事情輕重,利害關係一起講了出來,並且很慎重,高滔滔只能欣賞了。

雖然說這個什麼坊場河渡與裁兵,利害關係不大,畢竟是兒子走出的第一步。眼下母子關係沒有惡化,她還是支持兒子做事的。

所以高滔滔也發出了請求。

“微臣就謝過兩位太后與陛下之關愛了,”王巨不好再拒絕了,拱手說道。

反正也無所謂,自己有了佈置的。

那就先留一段時間再說吧。

王巨離開內宮。

高滔滔還在深思。

不管這個女人是好是壞,但是一個聰明的女人,王巨都將所謂的階級拿了出來開講,高滔滔還能不明白嗎?

然而她一想,確實是一個大麻煩。大半天后說道:“國家想要富強,是很困難哪。”

趙頊無語。

這還用得着講嗎?

“母后,若留下王巨,得給他什麼官職。”

這又牽扯到一個問題,資歷,年齡!

功勞有了,可王巨的資歷與年齡確實是一個大問題。

“上次曾公亮推薦的那位呂惠卿擔任着什麼官職?”

實際不是曾公亮推薦的,而是王安石推薦給曾公亮。所以王巨說大家都有手段,真正君子能混朝堂嗎?看看王安石,他還沒有來京城,就開始找幫手了。

曾公亮當然也知道,不過他想的是將王安石當成他的幫手。大家彼此彼此,能理解……

於是曾公亮爲了拉攏王安石,立即提撥了呂惠卿。

趙頊答道:“呂惠卿以三司檢法官編校集賢書籍。”

“那就賞王巨一個天……”高滔滔本來想說賞一個天章閣侍制,卻又忍了回去。館閣官一是編內製官,就是昭文館、史館與集賢院三館以及秘閣、龍圖閣等機構內的官員,其職責就是掌管圖書,編修國史,說白一點,就是國家圖書館管理員,不過皇帝時常要去看書,因此見面機會多,偶爾也會談論,因此館閣官員始貴。比如呂惠卿這個職位。

但歐陽修那個非館閣官就不能擔任重臣的理論,讓王巨想不明白了,難道國家官員非得要擔任一段時間圖書館管理員才能勝任?

還有編外官職,這是榮譽職位,各館閣侍制、直學士、學士、大學士。

然而沒有大功績,休想享受到的,那怕是一個最小的侍制。

王巨功績有了,可還是那個問題,資歷年齡限制住了,因此高滔滔改口道:“那就賞一個大夫,再充編校集賢院書籍之職,他不是精通算術嗎,讓他校注一些算術書籍。”

這非是真讓王巨校著術書籍。

而是讓王巨暫時呆在集賢院,那麼有什麼問題,趙頊便可以打着看書的機會去集賢院詢問。

否則的話,王巨官職太小,偶爾召到宮中說一會話還是可以的,但動不動就召到宮中詢問,最後不是司馬光會生氣了,還不知有多少官員會眼紅嫉妒。那時候纔會真正千把霜刀萬把雪劍,加於王巨一身。更非是寵愛王巨。而是在坑王巨。

“母后所言極是。”

於是趙頊第二天便下了一道授命。賞了王巨一個最低一等的平和大夫之職。然後兼差編校集賢書籍之職,主差還是陝西營田使。

這就是宋朝官制的複雜性。

第一是差官,臨時工官職,但真正做事的卻是差官官職任務。寄祿官,就是拿工資的官職。散官,又叫階官,朝會時站班前後,就看階官大小了。作用不大,榮譽之職。勳官,共十二轉,榮譽頭銜,這個官職作用最小,什麼補助也沒有。爵官,就是爵位,有了爵官纔有封邑與實邑,等於有了額外補貼。貼職官,又稱爲館閣官。就是館閣編外官,大學士學士之類。一旦擁有,身價立貴。並且某一個官員能綴好幾個,包括差官在內,往往會看到後面有兼差兼判……

所以宋朝的官制往往最讓後人頭痛的。

再說這個官員的任命,多是兩府任命,東府任命文臣,西府任命武將。

不過皇帝也有任命權,但皇帝未必就一定會任命重臣,偶爾也會任命一些有能力資歷不足官職較小的官員,而且只要是皇帝親自任命的,這個官職相對於兩府任命,就會貴一點。

再到否決權,兩府任命的官員,皇帝同樣會有否決權。然而皇帝任命的官員,兩府也會有否決權。甚至兩制官就可以實行封駁權。

但這種情況出現得很少,一旦大規模出現,都是朝堂最混亂的時候,比如濮儀之爭,再比如趙頊倒韓。

因此趙頊想授命王巨,還得必須讓兩制官員寫草詔書,再遞到銀臺司,銀臺司將授命發向中書,中書同意後,授命成立。

它用心是好的,層層掣肘架空,那怕皇帝在內,也要掣肘,那麼就不會產生絕對集中的權利,沒有絕對集中權利,就不會產生極度腐敗。可這種架空卻導致了權利模糊不清,想做事情困難無比。因此從韓琦起,就開始對這種制度進行破壞,然後王安石,司馬光,章惇,蔡京等人一個個來。

實際王安石改革官制後,這個制度就開始正式破壞了。

然後到朱元璋,朱元璋回想起宋朝官制種種,不妥,回想唐朝官制也不妥,甚至宋朝後來略恢復了部分唐朝官制,便出現了蔡京秦檜,於是發明了大學士制度,結果呢?

這個坑,與王巨無關。

就象他所說的兼併,後來西方國家也痛惡之,於是有了讓人悲催的不敢想像的遺產繼承稅務,以及所謂的民主,但實際再認真想,弊病還是很多。或者學金三胖子,然而什麼人也不要看,看看金三的衣着,他的胖,再看看他的百姓,那麼這種制度是否真正的公正平均?

因此最好的辦法,就是根據不同的情況進行校正,使制度缺陷減少,儘量地完美。

比如集權,就要加強一些監督手段,防止腐敗。分權,就要出臺一些措施,保持政策的延續性,而不是朝令夕改。

一個七品的平和大夫,以王巨的功績,並不算什麼。

韓維立即寫好了授令,於是又到了銀臺司,然後司馬光便迅速得知了。

他立即在講課時抽空說道:“陛下,臣聽聞陛下授王巨平和大夫兼差編校集賢書籍之職?”

“難道有些不對嗎?”趙頊不耐煩地問。不過是兩個小官,難道這個你也不同意?

“陛下,以臣想陛下授此職,是因那些提議發自王巨,於是陛下意欲能時常諮詢?若那樣,爲何不讓王巨進入三司。”

“三司?”趙頊真狐疑了,你司馬光有這個好心。

“坊場河渡改革,雖然對朝廷有利,然而事務繁重,特別是起始草劃之時,王巨首創,故臣以爲讓王巨暫時進入三司協助,此事略有眉目,王巨仍回陝西,興修鄭白渠。這樣豈不是對朝廷更有利?”

現在趙頊很難認清司馬光真面目的,只能說王巨連續性坑了司馬光好幾回,趙頊漸漸疑心加重罷了。因此他遲疑地問了一句:“那麼王巨當授何職?”

“坊場河渡,二八分制涉及到三司鹽鐵、度支與戶部,掌管那一司都不合時宜。但三司副使同樣也不合時宜。以臣之見,不若臨時差授三司判官一職何如?”

“這不妥吧。”

“是有點不妥,但不妨在授令時再加臨時兼差四字,大家便無異議了。”

“這倒是一個主意。”

當真是主意?一樣,大家相互坑,王巨坑過來,司馬光坑過去。

第98章 祭父第576章 錦衣晝行(下)第39章 勞動吧第567章 資本的開始(下)第400章 二王(下)第318章 資格第838章 願望第122章 賭第15章 夏國劍第600章 我們幫助你第19章 天翻地覆第528章 開胃菜(中)第661章 自曝第463章 喜相逢第583章 致命的耳光第561章 扯皮第69章 泄密者第194章 東澗橋(下)第235章 孩子氣第713章 西邊的消息第479章 貪婪第187章 三清在上第815章 溫馨第64章 買馬社第632章 右孫吳第688章 歪理第220章 三次點集(上)第47章 奇蹟之戰(四)第340章 悟空第175 新私商(上)第306章 愛護第130章 吻合第586章 值得第59章 離去第756章 第一步第714章 有點難聽第52章 不能得罪的人第405章 頂替第333章 決戰時候第147章 東華唱名(上)第541章 放過樑乙埋第459章 空談嗎?第253章 更上一層樓第727章 鬧劇第692章 聲東擊西計第260章 屹立(下)第719章 雙鵰第762章 咬死第376章 共濟會第103章 公主怎麼辦(上)第754章 養豬第157章 請權(上)第219章 賀蘭硯第129章 吹三秦第142章 見好就收第607章 冒泡(下)第759章 張睦(上)第202章 不明白第531章 斬第846章 上海務(上)第412章 掣天大樹第845章 撲朔迷離第89章 高家第213章 重要與派不上用場第693章 完了第312章 屠刀(下)第855章 囚籠(下)第828章 青丹谷第609章 兇狠第861章 堯舜(下)第458章 胃口好第613章 虯髯客第485章 人樣子第286章 周郎顧曲,瓊娘亂弦第440章 天知道呢第496章 仁多零丁的等級第675章 茶馬古道第125章 有點難第729章 考驗第77章 意境第82章 鬧大吧(一)第176章 新私商(下)第346章 潑污第366章 誣奏第182章 子午山第519章 死亡樂章(八)第33章 愚者第212章 行歌第107章 盜版第771章 軟第838章 願望第440章 天知道呢第436章 小人物第157章 請權(上)第504章 放棄第556章 生疑第141章 沽名釣譽第101章 見龍在田(下)第577章 啪啪啪第745章 古怪的制度
第98章 祭父第576章 錦衣晝行(下)第39章 勞動吧第567章 資本的開始(下)第400章 二王(下)第318章 資格第838章 願望第122章 賭第15章 夏國劍第600章 我們幫助你第19章 天翻地覆第528章 開胃菜(中)第661章 自曝第463章 喜相逢第583章 致命的耳光第561章 扯皮第69章 泄密者第194章 東澗橋(下)第235章 孩子氣第713章 西邊的消息第479章 貪婪第187章 三清在上第815章 溫馨第64章 買馬社第632章 右孫吳第688章 歪理第220章 三次點集(上)第47章 奇蹟之戰(四)第340章 悟空第175 新私商(上)第306章 愛護第130章 吻合第586章 值得第59章 離去第756章 第一步第714章 有點難聽第52章 不能得罪的人第405章 頂替第333章 決戰時候第147章 東華唱名(上)第541章 放過樑乙埋第459章 空談嗎?第253章 更上一層樓第727章 鬧劇第692章 聲東擊西計第260章 屹立(下)第719章 雙鵰第762章 咬死第376章 共濟會第103章 公主怎麼辦(上)第754章 養豬第157章 請權(上)第219章 賀蘭硯第129章 吹三秦第142章 見好就收第607章 冒泡(下)第759章 張睦(上)第202章 不明白第531章 斬第846章 上海務(上)第412章 掣天大樹第845章 撲朔迷離第89章 高家第213章 重要與派不上用場第693章 完了第312章 屠刀(下)第855章 囚籠(下)第828章 青丹谷第609章 兇狠第861章 堯舜(下)第458章 胃口好第613章 虯髯客第485章 人樣子第286章 周郎顧曲,瓊娘亂弦第440章 天知道呢第496章 仁多零丁的等級第675章 茶馬古道第125章 有點難第729章 考驗第77章 意境第82章 鬧大吧(一)第176章 新私商(下)第346章 潑污第366章 誣奏第182章 子午山第519章 死亡樂章(八)第33章 愚者第212章 行歌第107章 盜版第771章 軟第838章 願望第440章 天知道呢第436章 小人物第157章 請權(上)第504章 放棄第556章 生疑第141章 沽名釣譽第101章 見龍在田(下)第577章 啪啪啪第745章 古怪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