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7章 會不會殺人

說罷,王巨開始寫奏章,將王安禮所說的寫了進去,但王巨補了一句,肯定與呂公著無關。爲什麼與呂公著無關,相信趙頊雖然多疑,雖然異論相攪,但智商不低,只要王巨寫了,趙頊便懂了。

不過王巨在後面隨着寫了兩段話,雖然我知道必然與呂公著無關,但爲什麼王安禮要刻意提醒我姚畚是呂公著的門生,還有,家人因病在成都逗留了幾天,卻聽到成都這條傳言,臣殺人乃是這些人想要謀害臣,與那說唱本無關哪,即便是那個說唱先生與錢押司,臣也交還給了姚畚,但爲什麼成都城會有這條傳言?臣想不明白想不明白……

“官人,這個王安禮好象那鄭俠哎。”

“不是,王安禮對我產生排斥有很多原因,比如我的性格,出身,年齡……但主要的是兩個原因。第一個是在軍事與經濟上,我朝一統中原後,對遼對夏戰爭有勝有負,然因爲缺馬,敗則大敗,勝則不能大勝,又因爲募兵制度,每一戰成本極其高昂,就象我在慶州那一戰,就是大捷了,那一戰花費也十分地驚人,也確實在當時加重了陝西百姓的負擔。這是勝利了,象慶曆初那幾年的戰役,其實兩國傷亡比也有二比一吧。”

慶曆三大敗役,三川口、好水川、定川砦,三川口宋軍傷亡只有幾千人,對於若大的國家來說並不算多,慘重的乃是後面兩場大型戰役,特別是定川砦,但定川砦七萬宋軍並不是全軍覆沒了,還有不少人逃了出來。

反觀西夏,傷亡率最少的乃是定川砦,但在三川口與好水川,西夏傷亡人數並不比宋軍少,況且府麟路戰場幾大戰役,西夏傷亡慘重。

真實地說。兩國那幾年戰爭下來,宋軍雖然敗多勝少,但傷亡比絕不會超過二比一。

以兩國的經濟與軍隊、人口數量,只要繼續火拼下去。不用四年,西夏不用打自己兒就完了。

可問題是宋軍用兵成本太高了,幾年火拼後,西夏民不聊生,宋朝經濟也吃不消了。以至前面兩國和盟,京西路與關中僅因爲一場旱災,便產生了數起農民起義。

然後宋仁宗自此消沉……

還有,遼國遵守了盟誓,雖然勒索了兩次,可沒有真正出兵,頂多是邊境有一些小型打草谷行爲。不提澶淵之盟對錯,可正是因爲這一點,也造成了宋朝士大夫對買安產生了更大的幻想。

所以許多大臣以爲忍一忍,讓一讓。就能避免戰爭發生。

那麼爲何還好戰呢?

就象王巨發起的慶州之戰,僅是這次戰役的花費,便能支付西夏七八十年的歲賜了。

有一些人,如范仲淹所說一州府之收入,便能買到兩國之安,這也不是虛言,遼國的五十萬,西夏的二十幾萬,換成緡錢,是一百多萬緡錢。

但在宋朝收入超過一百多萬緡錢的州府不要太多。最少好幾十個。

如果真能買到和平,就能避免戰爭發生。

不用戰爭,就不會產生那麼多支出,也不用養着那麼多軍隊。那麼國家再想辦法避免其他的一些浮費,用得着興師動衆地變法?

就是有那個黑窟窿吧,如果邊境和平了,僅是軍費一項如果足夠理智,一年就能節約兩千多萬貫,幾年後。赤字就抹平了。

這纔有了範純仁與趙頊的對話,趙頊問範純仁陝西城防器甲如何,範純仁說初具,初具即可。

何止是範純仁,這個想法在如今宋朝士大夫中佔據着主流,包括王安禮。

但是否正確呢?

且看清朝是如何忍讓的,最後有沒有買到和平?

不要說後面的朝代,再看南唐如何對宋朝忍讓的,有沒有換回和平?

如果不是邊境的戰鬥,不用等女真人崛起,宋朝就亡國了。

這是王安禮對王巨,甚至對他兄弟王安石產生排斥的第一個原因。

第二個原因則是害死人的尊尊,王安石變法,王巨多次呼喚祖宗家法齊人,苗頭都隱隱地都對着豪強。

但士大夫則是利益即得者,再加上古今以來形成的尊卑有序,如何不排斥之?

“那與鄭俠有何區別?”

“鄭俠非是反對打擊豪強兼併,也非是反對強國強軍,他反對的是變法對普通百姓產生的傷害。也就是說,鄭俠慈憐的是貧困百姓。當然,他智力跟不上,被人利用了,那場大旱災,就是沒有變法,還不是餓殍遍野?甚至說沒有變法,說不定國家因爲財政緊張,又象官家即位之初那樣,撥不出錢糧賑濟災民。如果是這樣,指不準就會有許多饑民暴亂了。是不錯,有一些饑民確實是因爲變法後,各個胥吏斂財導致的,可終是局部。鄭俠將這個局部看成了整體。”

“官人是說鄭俠雖然思考錯誤,可心地確實不錯的……?”

“中的,王安禮恰恰相反,他想的是尊尊,想的是士大夫與權貴的利益,兩人雖是反對變法,可立場正好相反。智慧上,王安禮也比鄭俠更高超,更受主體權貴的歡迎。”

當然,這種想法事實是更加錯誤。

若是按照宋仁宗後期局面發展下去,宋朝就會象明朝那樣兩頭小,中間大,國家經濟緊張,平民百姓窮困,豪強們則是超級富裕。

那麼沒有外部入侵,宋朝也不會長久。

其實也不用說明朝了,前朝還不是一樣有例可鑑,如東漢,豈止是外戚專權、宦官干政?張角起義爲何能造成那麼大的破壞,主要原因還不是因爲這

個豪強兼併,百姓活不下去了!

但有幾個士大夫會想得那麼長遠?

只要我今生富貴就行了,那管得了我死後洪水滔天?

“徹底的齊人?”

“瓊娘,你也說錯了,不要說以前,就是以後,那怕過一萬年,十萬年,也不可能做到徹底的齊人。只能說讓上層的人,儘量做出一些兼讓。儘量減少兼併,多給下面的貧困百姓一條活路,那麼這個朝代就可以長久了。”

王巨就解釋到了這一步,再說下去。太複雜太超前了。

不過瓊娘也聽明白了,雖然鄭俠智慧上不及王安禮,但在逼格上,則勝過了王安禮。

如果站在國家角度,需要的人是鄭俠。而非是王安禮,至少鄭俠能真正起到一個督促作用,王安禮這些人則是徹底的破壞,要命的是這些人本身還能以爲自己也是在爲國家好,而王巨則是真正的國賊奸臣,國家破壞者,將宋朝帶向滅亡的引導者……一旦產生這種想法,兩者必是勢不兩立了。

“不過這些手段還是跟官人學的。”

瓊娘指的是評書,首次大規模地利用評書引導輿論走向的是王巨。

“沒有說唱本子,他們也有手段將我醜化。”

夫妻二人正說着話。外面侍衛說道:“少保,李大夫來了。”

“讓他進來。”

李大夫走了進來,王巨客氣地親自替李大替沏茶。

李大夫搭了搭脈博說道:“王公,小娘子的病情無妨了,將養一些時日就會全愈。”

“勞煩李大夫了。”王巨說着,親自端過茶水。

“不敢,王公太客氣了。”李大夫呷了一口茶又說:“王公,小的有一句話不知當說不當說?”

“請說。”

“少保,當年儂智高生死不明,爲何巴蜀聽聞後一日三驚?”

“請李大夫透徹一下。”

“少保可聽說過四十萬人齊解甲這一句詩?”

“花蕊夫人寫的。君王城上豎降旗,妾在深宮那得知?四十萬人齊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

“花妃子才貌雙全,但作爲普通巴蜀百姓,四十萬人齊解甲,則是巴蜀之幸。大宋之幸。”

蜀奸啊……王巨心想。

“其實巴蜀並沒有四十萬人齊解甲,所以才發生了三場大動亂(全師雄起義、王小波起義、王均造反),以至那幾十年無數巴蜀黎民百姓流離失所,甚至死亡。狄將軍平滅儂智高時,許多經歷了這三場動亂的老人還活着,記憶猶新。在唐朝時。南昭又對巴蜀產生過重大傷害。故此,當時聽聞儂智高沒有死,而是成功逃到大理。巴蜀許多老人以爲儂智高會帶領大理軍隊北上,這才一日三驚。其實這幾十年證明,天下一統,對巴蜀是大幸也,至少換來了前所未來的太平時光。”

巴蜀太平,非是象他所說的那麼簡單。

不過作爲一個普通的大夫,能想到此節,已經是不簡單了。

“但還有一個原因,爲何大家不是那麼排斥,主要是大夥是同一種族,換成交趾則是兩樣。”

他這句話多少有些巴結的味道,可王巨未說話,繼續聽他說下去。

“王公,然而普通百姓,哪裡有這個眼光。所以小的以爲貴小娘子康體無所妨礙,當速離成都……”

“你不相信本官是一個屠夫?”

“能讓整個慶州百姓上萬民書的豈能是一個屠夫?就是屠夫,那也是交趾的屠夫,與大宋百姓有何關係?”李大夫說完就離開了。

“他說的是什麼?”

“他說的是不怕一萬,就怕萬一。”

“王安禮想做什麼?”

“瓊娘,你想一想韓琦韓公吧。”

王巨說的是好水川之敗後,幾千秦州百姓伏於城門之外,向韓琦討要自己子女的故事。

雖然那一鬧讓夏竦擋了下去,卻成爲了韓琦一生的污點。

王安禮不會弄什麼刺殺之類的動作,不過若弄出相彷彿的動作,王巨避免不了會十分尷尬的,甚至成爲言臣攻擊的最好把柄。

所以李大夫勸王巨速離成都。

“難道他聽說了什麼?”

“不一定,可能會聽說了什麼,”王巨道,畢竟李大夫可是成都城中有名的高醫,有一定的人脈:“也可能是他自己的猜測,大約看到我對他十分客氣,從不擺官架子,於是勸了一勸。”

“那麼我們還是快點離開吧。”瓊娘道。

“也罷,明天我們就離開成都,不過今天晚上我要辦一件事。”

夜色迅速降臨,王巨帶着手下來到成都城中最大的瓦子,找到一家說唱的所在。

說唱先生正在說唐朝薛仁貴徵東的段子。

王巨讓侍衛將這個先生喊過來,遞給他一個本子說道:“你就說唱這個本子。”

說唱先生將本子翻開,臉色一變道:“這位貴客,我不敢說它。”

這個本子正是王巨從依政縣繳獲的那個攻擊他的本子。

“說,只要你說,這些就是你的。”王巨掏出一錠銀子道。

“就是有這銀子,我也不敢說,你想聽,可我想保命……”這個瘦瘦的說唱先生爲難地說,但他看着這錠銀子,眼中還是閃過了一絲貪婪之色。

“你是害怕王子安?”

“是啊,是啊,你沒有聽說過依政縣的事?”

“我就是王子安,我讓你說,看說過後,本官會不會殺死你!”(。)

第38章 垂涎第422章 楹聯第82章 鬧大吧(一)第698章 第三個(下)第153章 小知縣(上)第406章 來巧了第23章 香玉第254章 早晨的故事第62章 六拜(下)第807章 肺腑之言第482章 八個換一個第848章 誘餌第139章 投名狀第210章 謀事在人第327章 錦囊第65章 拜節第777章 與活人鬥,與死人鬥(下)第724章 孤臣?第423章 畫花第315章 青澀第276章 威名(下)第478 鼓聲(續下)第10章 檢查第702章 大事(上)第209章 真相第454章 膽大包天(下)第571章 貴人第386章 謠傳第96章 放榜(上)第725章 斷錯了第824章 遲了第411章 第一天第675章 茶馬古道第341章 釣魚第792章 大捷(上)第718章 拯救第836章 多畫了尾巴第279章 從龍功第784章 曼尼普爾第672章 南帝第523章 兵力不足了第705章 殺母(下)第799章 不敢碰第194章 東澗橋(下)第214章 故人第159章 錢哪(上)第259章 屹立(中)第720章 王遍天下第607章 冒泡(下)第372章 欣喜若狂第259章 屹立(中)第73章 自作孽第330章 餿主意第449章 十將-血衣第600章 我們幫助你第208章 權威第577章 啪啪啪第160章 錢哪(下)第728章 黃河第560章 請功第116章 四告(下)第172章 贈馬第530章 跑吧第266章 龍手(上)第437章 大人物第48章 惡人自有惡人磨(上)第822章 是他第343章 贖人第306章 愛護第412章 掣天大樹第631章 不過第97章 放榜(下)第61章 六拜(上)第662章 破城第136章 快意恩仇(上)第294章 倚仗第421章 新世紀第615章 威名(上)第68章 悲催的馬政第444章 二王(上)第245章 王巨心很野第356章 世襲第174章 有條魚第79章 人選第697章 芒種第113章 侍讀第617章 呵呵第385章 鬱悶唐三少第142章 見好就收第20章 講道理第506章 飛天(下)第679章 黃雀(上)第8章 懷疑第486章 買安第420章 美好時代第714章 有點難聽第365章 鞭屍第450章 門客第39章 勞動吧第334章 翻盤
第38章 垂涎第422章 楹聯第82章 鬧大吧(一)第698章 第三個(下)第153章 小知縣(上)第406章 來巧了第23章 香玉第254章 早晨的故事第62章 六拜(下)第807章 肺腑之言第482章 八個換一個第848章 誘餌第139章 投名狀第210章 謀事在人第327章 錦囊第65章 拜節第777章 與活人鬥,與死人鬥(下)第724章 孤臣?第423章 畫花第315章 青澀第276章 威名(下)第478 鼓聲(續下)第10章 檢查第702章 大事(上)第209章 真相第454章 膽大包天(下)第571章 貴人第386章 謠傳第96章 放榜(上)第725章 斷錯了第824章 遲了第411章 第一天第675章 茶馬古道第341章 釣魚第792章 大捷(上)第718章 拯救第836章 多畫了尾巴第279章 從龍功第784章 曼尼普爾第672章 南帝第523章 兵力不足了第705章 殺母(下)第799章 不敢碰第194章 東澗橋(下)第214章 故人第159章 錢哪(上)第259章 屹立(中)第720章 王遍天下第607章 冒泡(下)第372章 欣喜若狂第259章 屹立(中)第73章 自作孽第330章 餿主意第449章 十將-血衣第600章 我們幫助你第208章 權威第577章 啪啪啪第160章 錢哪(下)第728章 黃河第560章 請功第116章 四告(下)第172章 贈馬第530章 跑吧第266章 龍手(上)第437章 大人物第48章 惡人自有惡人磨(上)第822章 是他第343章 贖人第306章 愛護第412章 掣天大樹第631章 不過第97章 放榜(下)第61章 六拜(上)第662章 破城第136章 快意恩仇(上)第294章 倚仗第421章 新世紀第615章 威名(上)第68章 悲催的馬政第444章 二王(上)第245章 王巨心很野第356章 世襲第174章 有條魚第79章 人選第697章 芒種第113章 侍讀第617章 呵呵第385章 鬱悶唐三少第142章 見好就收第20章 講道理第506章 飛天(下)第679章 黃雀(上)第8章 懷疑第486章 買安第420章 美好時代第714章 有點難聽第365章 鞭屍第450章 門客第39章 勞動吧第334章 翻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