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崇禧當了國防部長以後,蔣介石既不要他參加“官邸作戰會報”,也不給他以指揮部隊的權力。可是到了一九四七年十一月十日,蔣介石卻單獨接見他,要他到九江去設立國防部長指揮所,這是什麼原因呢?
一九四七年三月,蔣介石打下延安,深爲得意。可是方面的作戰方針,並不重視一城一地的得失,而以殲滅敵軍有生力量爲基本任務。現在胡宗南所指揮的四十萬大軍局處西北一隅,撤不出來。趁中原戰場告急,劉伯承、鄧小平指揮的晉冀魯豫野戰軍不失時機地自六月下旬起,從魯西南的東明和東阿之間,一舉突破黃河天險,並以雷霆萬鈞之勢,在荷澤、鄆城、曹縣、金鄉、魚臺地區往來馳騁。打了二十八天,殲滅國民黨軍九個半旅,從而強渡汝河,躍進大別山。到十月下旬,劉鄧大軍沿長江北岸蘄春、宿松、廣濟一線展開,有直接威脅南京之勢。這一下,蔣介石跳起來了。他急時抱佛腳,於是又找白崇禧幫忙。
劉鄧大軍佔領了大別山,同陳毅的華東野戰軍和陳賡兵團互爲犄角。此一形勢迫使蔣介石請白崇禧出來指揮中原大軍,以策南京安全。抗戰後期,李品仙的第十戰區,有廣西基本部隊三個軍,即第七軍、第四十八軍和第八十四軍。抗戰結束,改隸夏威的第八綏區,白崇禧有這些本錢,現在派到用場了。
十一月十四日,蔣介石召集國務會議,聽取白崇禧的軍事報告,以及內政部長張厲生(1900—1971,曾任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中央組織部長、行政院秘書長、內政部長等職。1949年去臺灣。)關於國民大會大選準備工作的報告。白崇禧在報告中,概括地總結了一九四七年與共軍作戰的情況。他說:“一九四七年上半年,我軍採取重點進攻,如:二月下旬,在山東的萊蕪戰役,我軍深入敵後,結果損失了七個整編師,二綏區副司令官李仙洲被俘,廣西的第四十六軍軍長韓練成隻身歸來,但所部三個旅長以及其他師旅長均被俘,損失之大,前所罕見。三月中旬,我胡宗南部十六個旅進攻陝北。十九日,打下赤都延安,但只是一座空城。今春在東北,共軍三下松花江南。五月,又開始夏季攻勢。五月中,我整編七十四師進攻魯中,師長張靈甫(1903—1947,國民黨高級將領,中將軍銜。抗日名將,曾任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整編第七十四師師長。1947年5月16日,於解放戰爭之孟良崮戰役中陣亡,終年44歲。)被俘殉職,所部傷亡殆盡。自七月起,敵由魯豫前線渡過黃河。八月,進抵大別山。大別山在抗戰後期原爲第十戰區司令長官部所在地,現在轉入共軍手中,直接威脅長江流域,從而改變了整個戰爭的形勢。十月,我第三軍肅清保定以南地區,在清風店陷入敵圍,軍長羅歷戎被俘。”白崇禧在總結時指出:“共軍在下半年,全部由防守轉入進攻。我對敵作戰,似應放棄單純防禦,改取以攻爲守的方針。”言外之意,頗有批評蔣介石“核心防禦”的戰略思想。蔣介石聽時面容嚴肅,不吭一聲。
白崇禧在張厲生所作關於大選準備工作的報告後提出了堅決反對行憲的意見,他說:“當前是戡亂時期,政治得失,全由戰場勝敗來決定。可否把行憲日期壓後,等到軍事行動告一段落後再做決定?”但蔣介石說:“鑑於當時內外形勢,大選決不再行延期。”這就是說,依照原來規定,一九四八年三月應召集第一屆國民大會,選舉總統、副總統。會後白崇禧對人說,蔣介石之所以堅持行憲,目的在於粉飾民主,爭取美援。
白崇禧的國防部長九江指揮所,於十一月二十七日宣告成立。過了一個月,又移設漢口,因爲接到蔣介石電告,共軍以大別山爲根據地,自隴海線向南進犯,直抵桐柏山區,國防部長指揮所移設漢口,可以兼顧兩頭,靈活策應。白崇禧到漢口後,接到各方戰況,瞭解到劉伯承、陳毅、陳賡三軍在中原的“品”字形陣勢已經形成,緊逼長江,直接威脅南京、武漢,形勢異常嚴重。
白崇禧把上面情況向蔣介石反映,蔣氏看到共軍在中原已經立足生根,而他在陝北、膠東、東北等戰場又連遭挫折,深恐大廈將崩,王朝將傾,便先後集中了三十三個旅的兵力,通通交給白崇禧指揮,對大別山展開了大規模的圍攻。蔣介石的意圖十分明顯,是要白崇禧把劉伯承、鄧小平統率的中原大軍驅逐出大別山區,以消除南京政府所面臨的心腹大患。
中央對大別山根據地的鞏固異常重視,及時地增援了兩個縱隊的兵力,劉伯承對白崇禧大軍的圍攻,一面把敵人拖在大別山,一面又以大部兵力從內線轉到外線,西越平漢路,分向桐柏、江漢兩地區展開。與此同時,又以一部北渡淮河,在淮西地區展開,在外線發展游擊戰爭。白崇禧看到爭奪大別山的戰鬥,形勢非常複雜。只能採取積極防禦,以免孤軍深入,陷入線線被切斷、點點被包圍的態勢。這樣,劉伯承的中原大軍終於在大別山站穩了腳,與白崇禧形成了對峙的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