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三)

閒話說過,再回到正題。

話說“大禮議”這場紛爭,最後自然嘉靖帝是大贏家了。只不是從此以後,那嘉靖帝竟然對這打板子的辦法有些上癮。

因爲他發現,對那些不要命的硬骨頭讀書人,如果你和他們爭論之後再砍他們的腦袋,反而會成全他們忠臣和諍臣的名節,而且還真有不少朝臣和讀書人都指望着靠和皇上頂牛,然後爭論之,爭取朝野輿論支持,這樣一來即使皇上最後把他們下了獄、砍了腦袋,也成就了他們千古忠臣的大名,而皇上卻會被扣上一頂暴君的帽子。

所以,按照正常途徑去定罪殺了他們,還是要不得的。

最好的辦法,莫過於千萬別和他們講什麼道理,堅決不爭論,這樣就不會留話把,隨便找個茬直接把他們拉下去扒光褲子打一通屁股拉倒,看着很不爽的就打死,一般不爽的打殘,小小不爽的打傷,這樣最多也就能說皇上脾氣不大好而已。也確實,舍此之外實無既可以泄皇上之憤,又不讓那些前赴後繼爭着和皇上過不去的大臣得名聲的法子了。

在《明史》的《刑法志》中,對這種現象就有着這樣的記載和評論:

(嘉靖帝)中年刑法益峻,雖大臣不免笞辱。宣大總督翟鵬、薊州巡撫硃方以撤防早,宣大總督郭宗皋、大同巡撫陳燿以寇入大同,刑部侍郎彭黯、左都御史屠僑、大理卿沈良才以議丁汝夔獄緩,戎政侍郎蔣應奎、左通政唐國相以子弟冒功,皆逮杖之。方、燿斃於杖下,而黯、僑、良纔等杖畢,趣治事。公卿之辱,前此未有。又因正旦朝賀,怒六科給事中張思靜等,皆朝服予杖,天下莫不駭然。四十餘年間,杖殺朝士,倍蓰前代。

正因爲如此,嘉靖一朝大臣被廷杖打屁股的數量之多,可說是歷史上排名第一的。排名第二大約是嘉靖的前任,那位喜歡給自己封各種大將軍封號的明武宗正德皇帝,他也十分喜歡打人屁股。在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大臣“諫南遊”時,他分兩次合計打了一百六十八位勸阻自己南遊的進諫大臣屁股,共打死十五人。

“大禮議”和“諫南遊”事件,除了其政治意義外,也是有明一朝打屁股記錄的保持者,這規模最大的兩次朝臣被集體廷杖一起打屁股的事件。

到了萬曆朝,由於明神宗在“爭國本”之後的罷工活動搞得比較徹底,壓根就不搭理大臣們,所以竟然是大明朝能打大臣屁股而打得最少的一朝,幾乎沒多少人捱過他的板子。反倒是萬曆前期張居正任內閣時期,張居正替皇帝打了不少大臣的屁股。

最讓人哭笑不得且很有諷刺意味的是,最後終結廷杖這個極具羞辱性質的刑罰,從此保全了大明朝朝臣和士大夫們體面和屁股的,竟然是這些士大夫恨之入骨的大宦官魏忠賢。

不過魏忠賢雖然替他們保全了尊嚴,卻會奪去他們的性命(6)。

不知此當爲幸耶,亦或爲禍耶?

暫且按下打屁股這節不表,接着說皇上罷工的事。

皇帝罷工這等做法,對廟堂社稷危害之嚴重,論著頗多,已無需我再多說。我只說因此而出現的各種具體事例,其荒唐程度堪稱中國歷史之最,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

萬曆十八年(公元1590年),禮部尚書王家屏因大旱上疏曰:“陛下又深居靜攝,朝講希臨。統計臣一歲間,僅兩覲天顏而已。間嘗一進瞽言,竟與諸司章奏並寢不行”(7),因此憤而辭職。

不過這位尚書大人其實腦筋是不大靈光的,因爲他自己都說了:“諸司章奏並寢不行”,那麼他就應該想到,這封辭職信肯定也會遭遇同樣命運——“並寢不行”,呈上去之後必然有如泥牛入海一去無蹤影,萬曆帝是不會給他想要的答覆的。

萬曆皇帝的罷工,固然讓臣子們連辭職都辭不成,但更嚴重的是那些大小衙門裡因病因事造成的職位空缺,也因此無法及時補缺,這導致了當時國家機器的各種零部件乃至關鍵的大部件都嚴重缺損。到了萬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十月,首輔葉向高上任時,由於萬曆長期不理朝政,此時朝中“大僚或空署,士大夫推擇遷轉之命往往不下,上下乖隔甚”,葉向高曾在幾道疏章中這樣說道:“自閣臣至九卿臺省,曹署皆空,南都九卿亦止存其二。天下方面大吏,去秋至今,未嘗用一人。陛下萬事不理,以爲天下長如此,臣恐禍端一發,不可收也。”“今六卿止趙煥一人,而都御史十年不補,彈壓無人。”

看看,內閣和各部委的秘書及科員都沒了——“曹署皆空”,全都是光桿司令,這還怎麼辦公?不過,即便是這樣的光桿司令,全國也沒剩幾個了,南直隸的九卿只剩下了兩個,六部尚書也只剩下了一位,這國家機器還怎麼運作?

萬曆罷工時間到底有多長,還真的不大好計算,沒有非常準確的記載,但根據《明神宗實錄》萬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的記載,御史翟鳳翀在一份奏章中曾說:“上不見廷臣,又二十五年矣。”因此一般來說,大家認爲他至少罷工了二十五年。

只是說句老實話,說萬曆搞罷工還是有點冤枉了萬曆的。

因爲萬曆並沒徹底罷工,他其實還是在上班的。只不過他不上班打卡了,做了個“自由職業者”,也就是採取了在家辦公的SOHO方式,雖然他躲在宮裡不見人,可照樣還是會批批奏章下達些諭旨的,但如果看見不中意的奏章,他就不搭理,當然也死活不去見外邊的那些大臣們。

因爲皇上我一旦見了你們,你們就要嘮嘮叨叨地和我理論個沒完沒了,搞得朕十分心煩,乾脆不見了(Lǐao)。

不過萬曆雖然不上朝辦公,可如果你官夠大又夠敬業又有耐心,還知道去走福王的門路,那麼應該還是有可能去皇宮見他的,我估計跑個幾十次大約就應該可以見上一面,只是這難度確實大了些。可皇上不上朝在家SOHO,那你們大臣有什麼事跑去他的住處等他接見,說起來這也是自然——誰叫你們不讓萬曆立福王爲太子呢?

反正萬曆就此抱定了你們不讓我稱心如意,我也不讓你們快活的想法,大家就這麼耗着,看誰能耗得過誰。

於是這一耗就是二十多年啊,終於,萬曆把大臣們耗得老死、病死了不老少,因爲病退和父母去世要守孝離任的也不老少,離休幹部也產生了不老少,多少算是出了口氣。

只不過這麼一來,大明朝官職出現的空缺之多,也蔚爲壯觀。據《明史》葉向高傳記載,只是萬曆三十年(公元1602年),南北兩直隸六部就缺尚書三人,侍郎十人,科道官九十四人,各地巡撫三人,佈政監司六十六人,知府二十五人;萬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後,又有不少大臣徑自疏辭而去,**辦事機構十室九空,此種狀態,別說是中國歷史之最,就是在世界史上也是沒有哪一人哪一朝可比的。

葉向高的奏章中,還說道本朝因爲“都御史十年不補,彈壓無人”,所以朝廷風紀一落千丈。

可在這事上,萬曆皇帝這麼做也是有他自己的道理在的。

那御史乃是個言官,做個不是很恰當的類比,大約就相當現在的紀檢委,乾的就是糾察風紀的工作,上面說的那位翟鳳翀指責萬曆不上班就是個例子,你看他都管到皇上考勤上班打卡這件事上來了,難道萬曆還會和自己過不去,再去多弄幾個御史出來給自己添堵?

顯然不可能,門都沒有。

不過大官可以不任命,那些基層幹部還是要的,不然大明朝的賦稅和收入可就成了問題。可即使這樣,那也還得要大臣們先去求神宗纔可以,不然一樣不給辦。譬如當時應該由萬曆皇帝自己考選的科道七十多位天子門生的任命,就是靠着葉向高連上幾十道疏奏,這纔在二年後姍姍來遲。

其實爲一件事寫個幾十封上疏,還不算是多的,爲一件事上奏章的最高記錄,我估計大約還是葉向高創造的。

他爲了補閣部的空缺,曾經連上一百多道疏奏。

葉向高和萬曆之間的關係說起來也很有意思,這兩人客客氣氣地你上疏,我不理,你繼續上疏,我繼續不理,這麼來往個幾十上百次卻都絲毫不動一點火氣,一樣的話說個上百遍也不嫌煩,這脾氣之好、涵養之高、韌性之強,真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說實話,葉向高和萬曆兩人的這份近乎偏執的執着勁和令人瞠目結舌的好脾氣,着實令人歎爲觀止(8),叫我相當景仰。

*

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六)第四章 崇禎的最後一天 一 入衛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三)關外百姓 二 三十萬百姓的去留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二)危城 三 關內的亂勢崇禎的最後一天 二 皇極殿裡的君臣關外百姓 三 吳三桂的決斷六,程朱理學和陽明心學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二)六,程朱理學和陽明心學自序第一章 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一)關外百姓 三 吳三桂的決斷第三章 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一 盟書崇禎的最後一天 二 皇極殿裡的君臣八,針對士人們的殿廷殺人的廷杖制度關外百姓 二 三十萬百姓的去留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一)建州關外遺事之三:是誰偷了漢子一,皇帝與士人五,皇權和閣權的政體之爭一,皇帝與士人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一)第四章 崇禎的最後一天 一 入衛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二)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二)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三 多爾袞恩怨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三 多爾袞恩怨關外建州遺事之二:皇太極的幽怨八,針對士人們的殿廷殺人的廷杖制度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二)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二)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一)崇禎的最後一天 二 皇極殿裡的君臣二,明代政制的轉變與士風、黨爭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二)四,東林黨和齊、楚、浙三黨及閹黨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六)關外建州遺事之二:皇太極的幽怨危城 三 關內的亂勢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一)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六)五,皇權和閣權的政體之爭楔 子(一)崇禎的最後一天 三 糧餉和內帑建州關外遺事之三:是誰偷了漢子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二)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三)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四)楔 子(一)三,大臣罵皇帝成了時尚自序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一)自序四,東林黨和齊、楚、浙三黨及閹黨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一)五,皇權和閣權的政體之爭六,程朱理學和陽明心學崇禎的最後一天 三 糧餉和內帑第二章 關外百姓 一 聖旨:棄地不棄民第三章 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一 盟書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三)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二)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四)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七)關外百姓 二 三十萬百姓的去留前言七,忠臣、能臣、庸臣、佞臣和正人君子二,明代政制的轉變與士風、黨爭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三)五,皇權和閣權的政體之爭第二章 關外百姓 一 聖旨:棄地不棄民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二)六,程朱理學和陽明心學前言關外百姓 二 三十萬百姓的去留前言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二)關外建州遺事之二:皇太極的幽怨關外百姓 二 三十萬百姓的去留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一)危城 三 關內的亂勢阮大鋮入欽定逆案諸事考辨第二章 關外百姓 一 聖旨:棄地不棄民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二)第三章 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一 盟書一,皇帝與士人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六)崇禎的最後一天 三 糧餉和內帑關外百姓 二 三十萬百姓的去留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三)第二章 關外百姓 一 聖旨:棄地不棄民楔 子(一)阮大鋮入欽定逆案諸事考辨
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六)第四章 崇禎的最後一天 一 入衛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三)關外百姓 二 三十萬百姓的去留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二)危城 三 關內的亂勢崇禎的最後一天 二 皇極殿裡的君臣關外百姓 三 吳三桂的決斷六,程朱理學和陽明心學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二)六,程朱理學和陽明心學自序第一章 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一)關外百姓 三 吳三桂的決斷第三章 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一 盟書崇禎的最後一天 二 皇極殿裡的君臣八,針對士人們的殿廷殺人的廷杖制度關外百姓 二 三十萬百姓的去留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一)建州關外遺事之三:是誰偷了漢子一,皇帝與士人五,皇權和閣權的政體之爭一,皇帝與士人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一)第四章 崇禎的最後一天 一 入衛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二)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二)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三 多爾袞恩怨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三 多爾袞恩怨關外建州遺事之二:皇太極的幽怨八,針對士人們的殿廷殺人的廷杖制度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二)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二)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一)崇禎的最後一天 二 皇極殿裡的君臣二,明代政制的轉變與士風、黨爭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二)四,東林黨和齊、楚、浙三黨及閹黨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六)關外建州遺事之二:皇太極的幽怨危城 三 關內的亂勢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一)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六)五,皇權和閣權的政體之爭楔 子(一)崇禎的最後一天 三 糧餉和內帑建州關外遺事之三:是誰偷了漢子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二)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三)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四)楔 子(一)三,大臣罵皇帝成了時尚自序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一)自序四,東林黨和齊、楚、浙三黨及閹黨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一)五,皇權和閣權的政體之爭六,程朱理學和陽明心學崇禎的最後一天 三 糧餉和內帑第二章 關外百姓 一 聖旨:棄地不棄民第三章 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一 盟書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三)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二)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四)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七)關外百姓 二 三十萬百姓的去留前言七,忠臣、能臣、庸臣、佞臣和正人君子二,明代政制的轉變與士風、黨爭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三)五,皇權和閣權的政體之爭第二章 關外百姓 一 聖旨:棄地不棄民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二)六,程朱理學和陽明心學前言關外百姓 二 三十萬百姓的去留前言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二)關外建州遺事之二:皇太極的幽怨關外百姓 二 三十萬百姓的去留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一)危城 三 關內的亂勢阮大鋮入欽定逆案諸事考辨第二章 關外百姓 一 聖旨:棄地不棄民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二)第三章 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一 盟書一,皇帝與士人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六)崇禎的最後一天 三 糧餉和內帑關外百姓 二 三十萬百姓的去留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三)第二章 關外百姓 一 聖旨:棄地不棄民楔 子(一)阮大鋮入欽定逆案諸事考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