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六)

且說阮大鋮在被名公子們逐出南京之後,跑到同樣賦閒在家的周延儒那裡哭訴了一番,大約好過了些,便回到南京城外的山裡隱居起來。這期間,因爲他與“逆案”要犯馮銓交情不錯,所以和復社領袖張溥一起去走馮銓的門路,他拿出了白銀一萬兩入股,合共以六萬兩(或曰二十萬兩)的價格買通了宮中太監與田貴妃,歷時兩年終於把周延儒又推上了首輔之位。

而馬士英因當年動用公款被彈劾落職後,一直在南京閒住,此刻由阮大鋮向周延儒舉薦,終於復起鳳陽總督,之後又憑籍這個位置擁立弘光,最後登上了南明首輔之位。是以馬士英今日之富貴若追本溯源,實出於阮大鋮之手,馬士英心有報恩之念,也是人之常情。故而他一登上首輔之位,就試圖起復阮大鋮。

可這,卻觸犯了江南一帶東林黨人的大忌。

後來東林黨人所修之史以及諸多筆記中,頗多指責馬士英試圖翻“逆案”,並斥馬士英起復阮大鋮是爲“逆案”翻案之始,是爲日後全面反攻倒算張本。

實際上這又是東林黨人顛倒黑白之辭。如果說任用“逆案”中人就是要爲“逆案”翻案的話,那麼真正要翻“逆案”的便另有其人,而絕非馬士英。

這位真正打算並且事實上已經實施翻“逆案”的人,就是被後世所敬仰的史閣部史可法大人。而且史可法試圖“翻案”的時間和規模,都遠比馬士英起用阮大鋮來得早,也來得大。

在五月初弘光帝尚爲監國還未登基時,史可法負責起草監國詔書,他以爲當前“國事之敗壞非常,人才之匯徵宜廣,未可仍執往時之例”,故特意將詔書內關於起用廢臣一款中的“除封疆、逆案、計典、贓私不準起用”一段刪去,現在看來,這確實是具有一定政治遠見的舉措,不拘一格起用人才,相當符合當時要與北方清軍和西北李自成進行對抗的需求和局面。然而等詔書發佈時,他卻赫然發現此段尚在。史可法因此說“後來不知何故,復入此等字面,此示人以隘,不欲以天下之才,供天下之用也”,不過他大約是爲了息事寧人,沒有追究此事,也沒直接說出是誰幹的。然而,後來馬士英卻說他曾見史可法在疏奏中說他當時已經將“逆案等事俱抹去,而呂大器添入之”(31)。

這被史可法刪除的一段文字到底是誰添進去的,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由此可見史可法自弘光尚爲監國時起,就準備起用“逆案”中人,而且要全面廢除不得任用“逆案”中人的往例,因此如果說馬士英起用阮大鋮就是爲“逆案”翻案的話,那麼史可法比之馬士英更是遠有過之而無不及。奇怪的是東林黨人們對此視而不見,卻孜孜於攻擊馬士英要翻“逆案”,此豈古云之指鹿爲馬哉?

事實上馬士英根本就沒想過要全面廢除這一往例,也壓根沒想過要翻“逆案”,他只僅僅想報恩,起復阮大鋮一人而已。馬士英在很多場合對很多人都明確表示過這點,在他的各種疏奏和舉動中,也完全看不出有翻“逆案”的意圖,而且他對魏忠賢一黨是一直保持攻擊態度的。

如馬士英的姻親監軍僉事、河南巡撫越其傑,爲人通明老於世故,曾經幾次勸阻馬士英不要去碰這個敏感問題,以免冒天下之大不韙,馬士英當時明確對他說道:“吾所以薦阮者,了情面耳,非有他。幸爲我過新建所,願言英之不敢悖正人也。(32)”新建者,東林系內閣姜曰廣也,他是和馬士英在任用阮大鋮問題上的直接衝突者之一。

而馬士英在與幾社領袖陳子龍談到這一問題時,更是明確說“逆案”不能翻:“逆案本不可翻也,止以懷寧一人才,不可廢耳。(33)”

在和當時的禮部尚書顧錫疇的交談時,馬士英曾抱怨道:“阮髯何用負天下,而人持之太急如是?今吾幸當事,必不以迫於黨人,而棄所刎頸之交。(34)” 馬士英這些情急之下的說話,已近乎於江湖豪傑的義氣、意氣之詞,其中全不涉及黨爭和翻案和成分,很明確地說明此舉純屬馬士英要報恩而已。

終於,在起用阮大鋮的問題上幾次被阻以後,馬士英開始不平起來,他有次論及阮大鋮事時,對同在內閣的姜、高二人憤然道:

“若輩講聲氣耶?雖然,孰予若?予吊張天如(張溥),走千里一月,爲經紀其後事也,人誰問死天如也?”弘圖曰:“公亦知天如爲新建公高足耶?公此意大佳,來,吾輩不錯也。”曰廣曰:“凡吾所爲者是非耳,千秋萬世後,寧將以阮輩爲君子耶?”士英曰:“吾固知之,人言爾輩橫見規圖,不然,吾何以至此?(35)”

陳子龍對馬士英的評價中,有說其人性格因“久歷封疆”而“儻蕩不羈”,這話確實不錯。此處的馬士英就頗有江湖豪氣,他說你們不是講同氣連聲嗎,你們誰能和我比?我爲張溥經營後事,一月奔波千里,那會又有誰和我一樣,去這麼弔問一個死張溥?

說起來,這馬士英和張溥交情,應該是他剃頭挑子一頭熱。因爲他籍貫貴陽,萬曆末年出仕,天啓朝知河南、大同一帶,隨即去了山西,其時和張溥並無大的交集。而阮大鋮與張溥倒是交情頗好,崇禎時動用了自己與馮銓的關係,和張溥一起爲周延儒復起而奔走,周延儒復出後,阮大鋮要求他舉薦自己,但周延儒迫於和東林——復社一脈有君子協議,不敢起用“逆案”中人,於是和阮大鋮協商,最後阮提出起用好友馬士英,於是馬士英才被起用。馬士英被起用時,尚在戍籍,也就是說他還是個帶罪流放者,當時茫然不知這任命是怎麼回事,至事後才知此乃阮大鋮所爲,故對阮感激涕零。而他與張溥的關係就此而起,也因此在張溥死後,爲了替其經營後事而一月奔波千里,其爲人脾性中的江海豪傑氣,在此事上可略見一斑。

再看他與顧錫疇之語,說自己於阮大鋮一事上,“必不以迫於黨人,而棄所刎頸之交”,足見其確實是“儻蕩不羈”的意氣之人,他對隔了一層的張溥尚且如此盡心,對一手造就了他今日富貴的阮大鋮之舉薦恩義,當然無論怎麼都必定要報的。而這些,也確實和是否要翻“逆案”全然無關。

在這件事情上,哪怕是對馬士英、阮大鋮並無好感的崇禎、弘光兩朝的老吏李清,對東林黨人的態度也不太看得過去:

馬輔士英初亦有意爲君子,實廷臣激之走險。當其出劉入阮時,賦詩曰:“蘇蕙才名千古絕,陽臺歌舞世無多。若使同房不相妒,也應快殺竇連波。”蓋以若蘭喻劉,陽臺喻阮也(36)。

馬士英當政之初,起用的幾乎是清一色的東林系人士,又極力表白他與張溥的關係以及尊敬之心等等,確實始終試圖與東林一脈搞好關係。此詩中,他援引前秦秦州刺史竇滔故事,以作《璇璣圖》的竇妻蘇若蘭比劉宗周,以竇的寵妾趙陽臺比阮大鋮,對無法調和雙方的遺憾之情,溢於紙上。顧誠先生在《南明史》中因此批評道:

馬士英本是傾向東林的人物,他沒有很深的門戶之見,爬上首席大學士之後,頗想聯絡各方面人士,特別是東林—復社的頭面人物,造成衆望所歸、和衷共濟的局面。阮大鋮廢置多年,不甘寂寞,安排適當官職,任才器使,對弘光政權並不會造成多少損害。相形之下,東林骨幹的迂腐偏狹令人驚異。他們當中的許多人出仕以來從來沒有什麼實際業績,而是以講學結社,放言高論,犯顏敢諫,“直聲名震天下”,然後就自封爲治世之良臣,似乎只要他們在位,即可立見太平。實際上根本不是這麼回事。甲申夏初,明朝南方官紳處於國難當頭之時,東林—復社的主要人物關心的焦點不是如何共赴國難,而是在殘存的半壁江山內爭奪最高統治權力。排除福王繼統的陰謀破產後,他們又出於防微杜漸的考慮惟恐阮大鋮起用導致整個“逆案”掀翻。於是,抓住馬士英推薦阮大鋮一事大鬧朝堂。名望甚高的劉宗周九月初三日上疏說:“大鋮進退,關江左興衰。”人們議論明末以來的黨爭時,往往受東林骨幹人士的影響,偏頗特甚。黃宗羲起的作用最爲惡劣。

顧誠先生此段說話可謂一針見血,將東林骨幹們思想之狹隘僵化、門戶之見深入骨髓等陋狀批得淋漓盡致。

劉宗周等人所言,實在過於拔高馬士英當政、阮大鋮起復之作用,可後世往往爲其所惑。實際上,當時就有相當部分人士對此不以爲然,如弘光被滅、潞王降北之後,廷尉倪胤培道:“使王(潞王)立而錢謙益相,其不支與馬士英何異?(37)”確實,阮大鋮何才何能,能以一人之起復與否而牽動江左興衰?即使換了東林黨人掌握實權,又能如何?所以這說到底還是東林黨人懼怕弘光乘機報復東林,二則擔心逆案中人報復東林,所以擡了那麼大個大帽子出來,實際上這壓根就和江左興衰沒什麼關係。

黃宗羲一代史學、哲學宗師,是中國思想史上的大家之一,惟於此節上蔽於門戶之見,不但執見偏頗,且手段也十分不光彩,並且還影響了此後浙東史派的一大批學人,這是一件十分令人遺憾的事,也是其人之不足取之處。

事實上終弘光一朝,“逆案”不但沒有翻,反而倒有下令說“逆案無得亂雪(38)”,而逆案中真正得以起復者僅阮大鋮、楊維桓、張捷寥寥數人而已,且這幾人也確實都非魏黨。阮大鋮之事前已有論,楊維桓入逆案則是由於他在熊廷弼一案中與東林黨意見相左,又在魏忠賢倒臺後與阮大鋮《七年合算》疏中意見一樣,認爲東林通王安也是通內亂政,因此被打入逆案。而張捷此人據《明史》諸傳及李清的《三桓筆記》等資料看,此人“爲官清幹,居家孝友”,口碑還相當不錯,只是因爲在天啓元年時和魏大中等人在“三案”問題上意見相左,此後和東林黨人互相攻擊不已,故被東林黨人列爲異己,對其不斷地進行攻擊和排斥。可即便是這樣,哪怕楊維桓本人也說“逆案”不能亂雪,不然被昭雪者亦面上無光云云。是以說起來,這幾起確實都是東林黨爲打擊異己分子而製造的冤假錯案,他們根本就不是魏黨,只是和東林政見不同的異己分子,這平反昭雪原是應當之舉。

因此江左之興衰,實因部分東林黨人及其繼承者持之以恆地搞黨爭、繼續其醜陋的門戶之見,導致原本可以同舟共濟一致對外的大好局面一朝之間分崩離析,而不是因爲什麼馬士英當政和阮大鋮的起復而致。

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三)三,大臣罵皇帝成了時尚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二)五,皇權和閣權的政體之爭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二)崇禎的最後一天 三 糧餉和內帑前言三,大臣罵皇帝成了時尚四,東林黨和齊、楚、浙三黨及閹黨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二)自序建州關外遺事之三:是誰偷了漢子第二章 關外百姓 一 聖旨:棄地不棄民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二)六,程朱理學和陽明心學楔 子(二)關外百姓 二 三十萬百姓的去留自序一,皇帝與士人第一章 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一)關外百姓 三 吳三桂的決斷建州關外遺事之三:是誰偷了漢子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三)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六)建州關外遺事之三:是誰偷了漢子第三章 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一 盟書關外百姓 二 三十萬百姓的去留一,皇帝與士人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六)建州關外遺事之三:是誰偷了漢子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三 多爾袞恩怨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一)四,東林黨和齊、楚、浙三黨及閹黨危城 三 關內的亂勢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二)第三章 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一 盟書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一)危城 三 關內的亂勢阮大鋮入欽定逆案諸事考辨八,針對士人們的殿廷殺人的廷杖制度前言七,忠臣、能臣、庸臣、佞臣和正人君子二,明代政制的轉變與士風、黨爭關外百姓 三 吳三桂的決斷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一)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三 多爾袞恩怨阮大鋮入欽定逆案諸事考辨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七)五,皇權和閣權的政體之爭建州關外遺事之三:是誰偷了漢子關外建州遺事之二:皇太極的幽怨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三 多爾袞恩怨阮大鋮入欽定逆案諸事考辨關外建州遺事之二:皇太極的幽怨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一)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二)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三)三,大臣罵皇帝成了時尚崇禎的最後一天 二 皇極殿裡的君臣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三 多爾袞恩怨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七)第一章 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一)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二)關外百姓 三 吳三桂的決斷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三)二,明代政制的轉變與士風、黨爭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一)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一)二,明代政制的轉變與士風、黨爭一,皇帝與士人四,東林黨和齊、楚、浙三黨及閹黨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二)八,針對士人們的殿廷殺人的廷杖制度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一)第二章 關外百姓 一 聖旨:棄地不棄民崇禎的最後一天 三 糧餉和內帑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二 范文程謀略七,忠臣、能臣、庸臣、佞臣和正人君子危城 三 關內的亂勢一,皇帝與士人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二 范文程謀略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二)阮大鋮入欽定逆案諸事考辨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三)二,明代政制的轉變與士風、黨爭崇禎的最後一天 三 糧餉和內帑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二)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三)危城 三 關內的亂勢建州關外遺事之三:是誰偷了漢子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二)自序四,東林黨和齊、楚、浙三黨及閹黨阮大鋮入欽定逆案諸事考辨第二章 關外百姓 一 聖旨:棄地不棄民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二)第三章 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一 盟書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一)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三)
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三)三,大臣罵皇帝成了時尚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二)五,皇權和閣權的政體之爭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二)崇禎的最後一天 三 糧餉和內帑前言三,大臣罵皇帝成了時尚四,東林黨和齊、楚、浙三黨及閹黨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二)自序建州關外遺事之三:是誰偷了漢子第二章 關外百姓 一 聖旨:棄地不棄民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二)六,程朱理學和陽明心學楔 子(二)關外百姓 二 三十萬百姓的去留自序一,皇帝與士人第一章 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一)關外百姓 三 吳三桂的決斷建州關外遺事之三:是誰偷了漢子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三)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六)建州關外遺事之三:是誰偷了漢子第三章 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一 盟書關外百姓 二 三十萬百姓的去留一,皇帝與士人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六)建州關外遺事之三:是誰偷了漢子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三 多爾袞恩怨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一)四,東林黨和齊、楚、浙三黨及閹黨危城 三 關內的亂勢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二)第三章 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一 盟書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一)危城 三 關內的亂勢阮大鋮入欽定逆案諸事考辨八,針對士人們的殿廷殺人的廷杖制度前言七,忠臣、能臣、庸臣、佞臣和正人君子二,明代政制的轉變與士風、黨爭關外百姓 三 吳三桂的決斷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一)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三 多爾袞恩怨阮大鋮入欽定逆案諸事考辨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七)五,皇權和閣權的政體之爭建州關外遺事之三:是誰偷了漢子關外建州遺事之二:皇太極的幽怨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三 多爾袞恩怨阮大鋮入欽定逆案諸事考辨關外建州遺事之二:皇太極的幽怨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一)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二)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三)三,大臣罵皇帝成了時尚崇禎的最後一天 二 皇極殿裡的君臣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三 多爾袞恩怨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七)第一章 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一)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二)關外百姓 三 吳三桂的決斷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三)二,明代政制的轉變與士風、黨爭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一)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一)二,明代政制的轉變與士風、黨爭一,皇帝與士人四,東林黨和齊、楚、浙三黨及閹黨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二)八,針對士人們的殿廷殺人的廷杖制度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一)第二章 關外百姓 一 聖旨:棄地不棄民崇禎的最後一天 三 糧餉和內帑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二 范文程謀略七,忠臣、能臣、庸臣、佞臣和正人君子危城 三 關內的亂勢一,皇帝與士人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二 范文程謀略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二)阮大鋮入欽定逆案諸事考辨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三)二,明代政制的轉變與士風、黨爭崇禎的最後一天 三 糧餉和內帑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二)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三)危城 三 關內的亂勢建州關外遺事之三:是誰偷了漢子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二)自序四,東林黨和齊、楚、浙三黨及閹黨阮大鋮入欽定逆案諸事考辨第二章 關外百姓 一 聖旨:棄地不棄民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二)第三章 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一 盟書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一)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