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四)

魏忠賢被崇禎擊垮後,阮大鋮當然明白魏忠賢集團肯定是完了,可他對本朝“黨爭”之來龍去脈甚爲清楚,崇禎是否會因此對“黨爭”各集團一併打擊,卻一時間吃不準。於是他寫了兩封疏,其中一份獨攻魏忠賢集團,一封則叫《合計七年通內神奸疏》,寫泰昌元年到天啓七年間的整個黨爭過程,並攻東林黨和魏忠賢集團的黨爭,他將兩書送到北京友人楊維垣處,要楊維垣看大勢所趨而遞交其中合適的一封。誰知有所謂交友不慎,楊維垣恰好指東林與魏忠賢集團同爲邪黨,正與編修倪元璐互攻,一見此疏自然喜出望外,於是選了能幫自己忙的《合計七年通內神奸疏》呈上。

結果自然是滿朝輿論大譁。

這其中的關鍵問題在於,當時朝中之東林幾爲魏氏一掃而空,新君崇禎繼位後撲殺魏黨,東林諸公均寄希望於籍崇禎之力東山再起,在這個關鍵時刻,阮大鋮卻指控東林集團和魏忠賢集團均是通內亂國的黨爭派系,若阮氏此疏得用,則非但大批在野東林人士仕途復起之望就此斷絕,就是在朝孑遺者亦處於隨時獲罪的境地,而東林黨孜孜以求重掌大局之心就更別提了,勢必全盤覆滅。是故東林諸君其時對楊維垣、阮大鋮之切齒,猶過於閹黨,就此種下了東林黨對其念念不忘,十數年來一直對其進行狠狠打擊的根源。

於是朝野之東林同仇敵愾羣起而攻之,最後在魏大中之子魏學濂的指控下,雖然查無實據,但剛起用爲光祿卿的阮大鋮,依然被以“陰行贊導”的罪名被定入“逆案”,論贖徒爲民,終崇禎一朝十七年,均廢斥在野。

這就是阮大鋮名列逆案的大致過程。其實撇開人品不論,阮大鋮之名列“逆案”,實在是很有些冤枉的。

阮大鋮被硬拽進“逆案”後獲罪在家閒住,鬱郁不得志,於是整天以詩文會友。他本就極具才氣,獲罪的理由確實又很牽強,原又是東林一脈,所以遊宴倡和的詩友中倒有相當部分是東林名士,還有不少明末的遺老、死節之臣或抗清英雄,如範景文、史可法、文震亨、錢秉鐙(澄之)、王思任、茅元儀、張岱等。

其中明末史學、散文大家張岱在攜三位友人去拜訪他時,就曾對他的際遇有“圓海被謗山居”之嘆(19),以爲其名掛“逆案”實屬被“謗”;而陳子龍的弟子、抗清義士夏完淳則說得更爲直接,乾脆稱之爲“奇禍”、“枉案”:

阮圓海之意,十七年閒居草野,只欲一官,其自署門曰:無子一身輕,有官萬事足。當事或以貴撫或豫撫任之,其願大足矣,圓海原有小人之才,且阿璫亦無實指,持論太苛,釀成奇禍,不可謂非君子之過,阮之阿璫,原爲枉案。十七年田野,斤斤以[十]七年合算一疏(指阮大鋮獲罪之《合計七年通內神奸疏》),爲楊左之通王安呈秀之通忠賢,同爲通內,遂犯君子之忌,若目以爲阿璫,烏能免其反云乎(20)。

後來大順軍逼安徽等地,阮大鋮轉入南京,金陵本是脂粉之地,才子佳人雲集於此,而阮大鋮的詩文才華,堪稱冠絕當時,是以與南方士人交接來往,過得也還算不錯。

關於阮大鋮的詩文才華水準,古人之論暫且不提,只從近代大家的評述看,也足可見確實不可小覷。陳寅恪之父、近代著名詩人陳三立(散原)曾於阮大鋮《詠懷堂詩集》書衣之上手書評曰:“芳潔深微,妙緒紛披,具體儲、韋,追蹤陶、謝。不以人廢言,吾當標爲五百年作者。”而章太炎則說:“大鋮五言古詩,以王、孟意趣而謝客之精煉,律詩微不逮,七言又次之。然榷論明代詩人,如大鋮者鮮矣。(21)”大有云其五古水準,明清兩代無人能過之意。

以此二人之造詣,曰可以標爲五百年來一作者,曰明代詩人如大鋮者鮮矣,斯言幾可蓋棺定論。

然而其人除詩文之外,尚善音律詞曲,目前知道他所作的戲曲有《春燈謎》、《燕子箋》、《雙金榜》、《牟尼合》、《忠孝環》、《桃花笑》、《井中盟》、《獅子賺》、《賜恩環》、《老門生》等十餘種,前四種至今尚存,合稱《石巢傳奇四種》。

張岱是當時的戲曲鑑賞大家,雖然對阮大鋮其人頗有看法,但在看過阮大鋮戲班的演出後,於《陶庵夢憶》中盛讚其“簇簇能新,不落窠臼者也”,曰:“阮圓海家優,講關目,講情理,講筋節,與他班孟浪不同。然其所打院本,又皆主人自制,筆筆勾勒,苦心盡出,與他班鹵莽者又不同。故所搬演,本本出色,腳腳出色,出出出色,句句出色,字字出色”,說到後來竟然一口氣連用了五個“出色”,可見其確實出色,絕非是出於情面的客套之語。

阮大鋮才思兼具,寫作速度極快,更能自編自唱,他流傳下來的這幾部戲中,《牟尼合》三十六出,十六日完成;《春燈謎》三十九出一個月作成;《雙金榜》四十六出,寫了二十天。明末工於詩、書、畫的著名文人曹履吉,於《牟尼合》序中雲阮大鋮創作時“自唱自板,抵十五六日,迄用有成。語語由衷,半字不寄籬下。總若天風自來,悉成妙響。……唯是妙處,令人設身易地,痛癢自知。雖剝盡四庫靈文,不知何處下手?纖毫無用,於此獨見天心。正是百子專門,海內始知大龍獨步。視之黃鐘音首,到此別開洞天,而樂府之精微乃盡”。

《長物志》作者,東林大儒文震孟之弟、蘇州驅逐東廠緹騎“五君子”事件的領頭人文震亨,記其戲曲於當時的流行狀況則道:

石巢先生《春燈謎》初出,吳中梨園部及少年場流傳演唱,與東嘉、中朗、漢卿、白、馬並行,識者推重,謂不得爲串插巧湊,離合分明,而譜調諧葉,實得詞家正宗嫡派,非拾膏借馥於玉茗《四夢》者比也。今歲避暑姑熟,十六日而覆成《牟尼合》一傳,綽影布稿,鏤空成葉,首尾關合,肢節生動。南中一時歌茵舞席,卜夜達曙,是非不歡。……(阮大鋮)一洗此習,獨開生面,覺餘心口耳目間,靡所不愜。觸聲則和,語態則豔鼓頰則詼,捃藻則華,(此處筆者手中書上有一字空白,疑爲排印脫漏)義則俠,結想則幻,入律則嚴,其中有靈,非其才莫能爲之也。

阮大鋮《春燈謎》又叫《十錯認春燈謎記》,頗爲著名,其中父子、兄弟、夫婦、朋友等等竟然無一不錯認,堪稱奇人奇文奇事。他在此本自序中謂己“差勝”湯顯祖者有二,其一便是指湯顯祖不識音律,故其詞曲雖文采斐然,唱起來卻比較拗口,而自己精於音律,“凡棘喉齒之音,早於填時推敲小當,故易歌演也”,是以此點要強過湯顯祖。文震亨在盛讚阮大鋮之餘,也評論說有的詞家“徒騁才情,未諳聲律,說情說夢,傳鬼傳神,……几案盡具奇觀,而一落喉吻間,按拍尋腔,了無是處”(22),雖然沒有直接點出湯顯祖的名字,但其中“說情說夢,傳鬼傳神”兩句,一看便知是在說湯顯祖的“玉茗堂四夢”之《牡丹亭》、《邯鄲記》、《南柯記》、《紫釵記》。觀當時人之風評,無論是政敵還是朋友,亦大多都肯定阮大鋮在戲曲上的成就不輸於湯顯祖或過於湯顯祖,因此阮大鋮自序中的話雖頗有自矜之意,但卻是不爭的事實。

就這些當時名人名家的記敘看,阮大鋮戲曲於金陵傳播的盛況,確實頗有洛陽紙貴、一時無雙之勢。是以明末天啓後昆曲的盛行,實不可抹殺其中有阮大鋮的一份功勞。

不過這一來阮大鋮不免風頭太過,所謂木秀於林則風必摧之,於是阮大鋮再次引起了東林一脈的攻殺。

抗清義士王思任曾說阮大鋮“時命偶謬,丁遇人痾,觸忌招諐,渭涇倒置”。他還真是一點沒說錯,阮大鋮確實“時命偶謬,觸忌招諐”,就是歸於田舍“於桃花扇影之下,顧曲辯撾”也能得罪人(23),可說背運到家了,真懷疑他是不是入了墓庫運。

他這回招惹上的是赫赫有名的“明末四公子”中人——陳貞慧、侯方域等一大羣混跡秦淮河上的風流公子哥兒,還有東林黨創始人顧憲成的孫子顧杲、大儒黃宗羲、禮部員外郎周鑣等朝野清流名人。

於是就有了當時南方文人中轟動一時的“留都防亂”一案。

第三章 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一 盟書一,皇帝與士人三,大臣罵皇帝成了時尚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二 范文程謀略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四)關外建州遺事之一:皇太極的淳樸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三 多爾袞恩怨五,皇權和閣權的政體之爭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二)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二)二,明代政制的轉變與士風、黨爭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一)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三 多爾袞恩怨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二)關外百姓 二 三十萬百姓的去留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三)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一)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六)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六)第一章 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一)第二章 關外百姓 一 聖旨:棄地不棄民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三)第四章 崇禎的最後一天 一 入衛第三章 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一 盟書第三章 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一 盟書崇禎的最後一天 四 南遷密議關外百姓 三 吳三桂的決斷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三 多爾袞恩怨危城 三 關內的亂勢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一)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二)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五)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三)三,大臣罵皇帝成了時尚崇禎的最後一天 四 南遷密議崇禎的最後一天 三 糧餉和內帑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一)關外建州遺事之二:皇太極的幽怨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一)八,針對士人們的殿廷殺人的廷杖制度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二)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二)三,大臣罵皇帝成了時尚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二)崇禎的最後一天 三 糧餉和內帑第四章 崇禎的最後一天 一 入衛第二章 關外百姓 一 聖旨:棄地不棄民崇禎的最後一天 四 南遷密議自序崇禎的最後一天 二 皇極殿裡的君臣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三)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六)崇禎的最後一天 四 南遷密議八,針對士人們的殿廷殺人的廷杖制度關外百姓 二 三十萬百姓的去留建州關外遺事之三:是誰偷了漢子一,皇帝與士人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一)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三 多爾袞恩怨崇禎的最後一天 四 南遷密議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五)關外建州遺事之二:皇太極的幽怨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三)第二章 關外百姓 一 聖旨:棄地不棄民六,程朱理學和陽明心學第一章 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一)五,皇權和閣權的政體之爭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二)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一)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三 多爾袞恩怨關外建州遺事之二:皇太極的幽怨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二)第一章 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一)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二)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三 多爾袞恩怨自序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三)第二章 關外百姓 一 聖旨:棄地不棄民七,忠臣、能臣、庸臣、佞臣和正人君子二,明代政制的轉變與士風、黨爭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二)第二章 關外百姓 一 聖旨:棄地不棄民八,針對士人們的殿廷殺人的廷杖制度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二)關外百姓 二 三十萬百姓的去留一,皇帝與士人第一章 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一)阮大鋮入欽定逆案諸事考辨一,皇帝與士人崇禎的最後一天 三 糧餉和內帑楔 子(一)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二)楔 子(一)第三章 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一 盟書崇禎的最後一天 四 南遷密議關外百姓 二 三十萬百姓的去留楔 子(一)第一章 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一)
第三章 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一 盟書一,皇帝與士人三,大臣罵皇帝成了時尚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二 范文程謀略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四)關外建州遺事之一:皇太極的淳樸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三 多爾袞恩怨五,皇權和閣權的政體之爭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二)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二)二,明代政制的轉變與士風、黨爭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一)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三 多爾袞恩怨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二)關外百姓 二 三十萬百姓的去留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三)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一)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六)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六)第一章 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一)第二章 關外百姓 一 聖旨:棄地不棄民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三)第四章 崇禎的最後一天 一 入衛第三章 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一 盟書第三章 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一 盟書崇禎的最後一天 四 南遷密議關外百姓 三 吳三桂的決斷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三 多爾袞恩怨危城 三 關內的亂勢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一)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二)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五)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三)三,大臣罵皇帝成了時尚崇禎的最後一天 四 南遷密議崇禎的最後一天 三 糧餉和內帑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一)關外建州遺事之二:皇太極的幽怨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一)八,針對士人們的殿廷殺人的廷杖制度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二)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二)三,大臣罵皇帝成了時尚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二)崇禎的最後一天 三 糧餉和內帑第四章 崇禎的最後一天 一 入衛第二章 關外百姓 一 聖旨:棄地不棄民崇禎的最後一天 四 南遷密議自序崇禎的最後一天 二 皇極殿裡的君臣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三)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六)崇禎的最後一天 四 南遷密議八,針對士人們的殿廷殺人的廷杖制度關外百姓 二 三十萬百姓的去留建州關外遺事之三:是誰偷了漢子一,皇帝與士人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一)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三 多爾袞恩怨崇禎的最後一天 四 南遷密議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五)關外建州遺事之二:皇太極的幽怨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三)第二章 關外百姓 一 聖旨:棄地不棄民六,程朱理學和陽明心學第一章 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一)五,皇權和閣權的政體之爭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二)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一)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三 多爾袞恩怨關外建州遺事之二:皇太極的幽怨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二)第一章 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一)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二)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三 多爾袞恩怨自序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三)第二章 關外百姓 一 聖旨:棄地不棄民七,忠臣、能臣、庸臣、佞臣和正人君子二,明代政制的轉變與士風、黨爭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二)第二章 關外百姓 一 聖旨:棄地不棄民八,針對士人們的殿廷殺人的廷杖制度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二)關外百姓 二 三十萬百姓的去留一,皇帝與士人第一章 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一)阮大鋮入欽定逆案諸事考辨一,皇帝與士人崇禎的最後一天 三 糧餉和內帑楔 子(一)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二)楔 子(一)第三章 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一 盟書崇禎的最後一天 四 南遷密議關外百姓 二 三十萬百姓的去留楔 子(一)第一章 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