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城 三 關內的亂勢

衛兵的通報,讓吳三桂從紛亂的思緒中跳了出來。

他回身一看,他的副將楊坤和幕僚方獻廷已經一起步上了城頭。

楊坤年紀和吳三桂相仿,是遼西的獵戶出身,在軍中以勇力著稱,是早年被吳三桂父親吳襄招攬進吳府的家將。當年吳三桂二十騎救父陷陣的時候,左面是自小伺候他的忠僕吳應桂,右面的就是這個楊坤。吳三桂對他在那一戰中表現出來的勇武極爲賞識,此後就一直帶在身邊,吳三桂升任一方總兵後,楊坤馬上就被提拔爲副總兵。雖然楊坤不通文墨,但戰陣經驗卻極是豐富,且對軍事頗有天賦,因此很快就成爲了寧遠軍裡最得力的大將之一。而方獻廷則年紀要大些,已過了四十,是吳三桂另外一位老師遼東巡撫方一藻的兒子。此人足智多謀,吳三桂對他頗爲倚重,視他爲謀主,同時軍中不少繁雜事務也都是透過他去實行的。

這一文一武兩人,是吳三桂在軍務上的左膀右臂,他們至少爲他承擔了軍中一大半的擔子,尤其是那些瑣碎事務,使得他能專注於決策和大計劃,不爲俗務所擾。

近日來闖軍不斷進逼北京,吳三桂原本就對各地塘報的真實度不太相信,同時也不屑於塘報的速度,所以用精幹軍士一百人充做探子,分二十班不斷輪番往返北京及京畿附近要地與寧遠之間,每日一報,如有重大、緊急事態,則一日兩報以至三報、數報。這樣一可以和京中閒居的父親保持聯繫,及時瞭解京中、朝中、宮中的狀況,二則探聽闖軍和明軍雙方戰事和各地局勢,以便有所準備好隨時應變,具體負責此事的便是楊坤和方獻廷兩人。

楊坤來到吳三桂近前,將一封火漆封口的信函雙手奉上道:“大帥,北京商敬石商將軍的探馬到了,還帶了京中老將軍的信來。”

吳三桂應了一聲,接過信轉身進了城樓,楊坤和方獻廷一起也跟了進去。

北京吳家的總管商敬石,不但是吳家最得力的衛士頭領,還是軍中的遊擊將軍,專事偵察和貼身近衛工作。他是在崇禎十六年入關勤王時被吳三桂留在北京的。當時留他在北京的意思,一是關外、關內局勢一天惡似一天,吳三桂實在需要有個精明能幹的心腹在北京主持探報工作,好隨時把握朝廷大臣們的動向以及各地報往兵部的消息,以方便自己處事。

二是要他負責打理府中的上下事務,同時多回護陳圓圓。吳三桂的大妻張氏,乃是關外大豪之女,生性善妒,又潑辣得很,連自己老父親見了她也是直搖頭,其他府裡的人,就更不用說了。回頭要是鬧點什麼事出來,真是一點都不希奇。而這商敬石,乃是自己從軍中一手提拔起來的心腹,除自己的命令之外,誰也不買帳。因此商敬石得了自己的囑咐在先,那張氏真想要鬧點什麼出格的,絕計過不了商敬石這關。

再一個便是年前老父吳襄也被徵調京師,出任京師三大營的提督,這麼一來自己正好就不用再派護衛去了,萬一京師的局面有什麼波動,以商敬石和他十三位結義弟兄的一身絕世武功,不要說尋常幾十個人,就是關外的八旗軍,也一樣幾百人近不得身,足可保護吳襄和妻小家人的安全。

吳三桂一面慢慢踱步一面看着信,看完後沉默了一會,問道:“逆闖目前的軍勢如何了?”

楊坤道:“逆闖的兩路兵馬,勢如破竹,推進速度極快。南路劉芳亮已經攻克固關,兵舉大名、真定;北路的逆闖與劉宗敏等人,自二月七日佔據太原,山西巡撫蔡懋德蔡大人自盡殉國後,十五日攻取忻州,逼代州,出身我遼東軍之山西總兵周遇吉周大人堅守數天,糧盡援絕,率四千人突圍退保寧武關,二十一日逆闖全軍進圍寧武關,目前戰況如何還未有消息來。”他停了一下道,遲遲疑疑地道:“我覺得雙方兵力過於懸殊,周大人只怕凶多吉少。”

吳三桂“嗯”了一聲,又踱了兩圈,停下來轉頭盯着楊坤問道:“你剛纔說,逆闖全軍進圍寧武關?”他在“全軍”二字上加了重音。

楊坤有點驚訝地看了方獻廷一眼,方獻廷也看了看他,微微一笑。

顯然,他們兩人事先討論過這個問題,而方獻廷當時恐怕也是這麼問楊坤的。

楊坤轉回頭答道:“不錯,是全軍進圍。”

吳三桂冷笑了一聲,道:“蠢才。周大人雖然勇猛,但區區四千人無糧無餉無援,對逆闖十數萬大軍東向毫無威脅,只要全力北上直搗大同、宣府,威脅皇城,那怕不留偏軍牽制,周大人也是追則兵少被殲,不追則不能,立刻將進退維谷,局面狼狽得很。現在逆闖居然全軍南下,折回頭進攻寧武關,師老於堅城之下,非但喪其神速,折其銳氣,而且勝則毫無意義,敗則士氣大墮,如果此刻大同、宣府、陽和等地再幾路軍一齊出擊的話,逆闖全軍可能因此被擊退,要回撤到太原一線才能穩住腳跟。此舉不但無謀之至,甚至可說自陷危地,犯了兵家大忌,難怪他會屢屢被盧督帥和洪先生等逼入瀕死境地。”

方獻廷道:“大帥所言極是。只是周大人勇則勇矣,可他突出代州後沒有北上雁門與我守軍會師,會同大同、宣府等地兵馬與逆闖周旋,反而南下寧武成爲孤軍,也是失策之舉。不然絕不能陷入現在的絕境。”

楊坤接着道:“大同總兵姜瓖、宣府總兵王承胤等人畏賊如虎,又哪裡有大帥這樣的見識,恐怕寧武關遲早要被逆闖攻下,所以周大人此舉至多隻是遲滯了逆闖進逼北京的速度。此外,皇上於二月二十日又派出了大帥義父高公公和王德化、杜勳等十位公公前往山海關、薊州、天津、保定、宣府、大同、大名等十關監軍,加強各處守備。”

吳三桂長嘆了一聲道:“我父在信中也說了此事,只是義父等人,雖然忠心事上又監軍多年,但畢竟不通軍事,此刻軍心渙散人心浮動,此舉根本無濟於事,反而使得令出多家,督、撫、監多方掣肘。另外我父信中還道,二月十日的廷議,大臣們對調我軍入關勤王一事依然又是議而不決,皇上又逐個詢問他們對社稷南遷的意見,二十七位大臣中有十九位反對南遷,其他意見不一,十三日皇上頒下了罪己詔。這些也都罷了,可目前朝廷去留不決,卻是大爲可慮,實在是當前的第一難題。”

方獻廷這時問道:“大帥說的去留,是說社稷南遷還是我軍入關?”

吳三桂道:“這兩者實際是二而一的事情,不管怎麼樣,我們都一定會入關、要入關。只是朝中自正月十九日起廷議我軍入關事宜,這一議就議到了今天,還是毫無結果!”

說到這裡,吳三桂的聲調拔高了點,顯得有些怒氣:“據我父信中說,薊遼總督王永吉、巡撫楊鶚、吏科都給事中吳麟徵先後上疏,請調我軍入衛京師,近日皇上將這些疏奏給大學士陳演、魏藻德看時,此二人非但不敢應對,竟然私下來找到我父,說‘皇上因形勢所逼而急行此計,然事定以後必會以棄地之罪而殺我等’,要我父去見皇上,對皇上說不需棄地,只需調我軍部分人馬入京勤王就可殺敗逆闖,這簡直是爲一己之私而置社稷江山於不顧,要陷我關寧軍馬於死地!我父自然不能答應,不過,他在信中提醒我們,千萬不要輕舉妄動,務必要等朝廷詔命到後纔可行動,不然後果堪慮。這喪地棄民的罪責,可不是你我這些人一顆項上人頭可以抵過去的。另外,據商敬石說,近來有闖軍細作現身京師,可惜沒能擒獲。他以爲那些人是來收買朝中貪官或打探消息的。我看,這些大臣中,難說就沒人收了他們好處。”

楊坤聽了道:“大帥,容我說句大逆不道的話,朝中有幾位大臣,不僅是碌碌無爲、尸位素餐而已,簡直可算誤國佞臣了。不過無論朝中如何,我們關寧軍都應該有所準備,當前的局面,入關不但牽涉到關外土地落入誰手的問題,更關係到京師安危朝廷存亡,而大軍入關又決非是朝夕可行的事情,大帥還得早下決斷纔好。”

吳三桂剛纔還頗是激憤,聽楊坤這一說,神情忽然變得有些頹然起來。

他慢慢地坐下了,低沉着聲音道:“楊賢弟,我又豈會不知道其中的厲害,不然也不會自一月起就開始徵兵備糧蒐集海船,動員寧遠百姓準備搬遷了。要是皇上早下決心,不管是南遷還是要我們入衛,都不乏反敗爲勝之機。南遷,則逆闖入京,替代我們而直接面對關外東虜,他要兩面開戰,即使是最壞的打算,讓賊、虜兩家狼狽爲奸聯合起來,我等也可據守山東、安徽、淮楊一線,只要不出大的紕漏,集我大明南方數十萬兵力與兩湖的左良玉部東西夾擊,逆闖也必敗無疑,然後再徐圖收復遼東。如果不南遷,只是讓我們棄寧遠入衛京師,則可以分一部堅守山海關防線,不讓東虜入侵,將主力擺放於京師以及居庸關一線,堅壁清野,讓逆闖大軍師老城下,再調山東等各地部隊勤王,形成合圍之勢,逆闖將難逃敗亡。就是東虜的八旗軍訓練有素驍勇善戰,堪稱勁旅,也屢次在京師碰壁而歸,從未討過便宜。這逆闖人馬雖多,但卻大多是烏合之衆,即使到了北京,他難道還會比八旗軍更厲害,可以在短時間內就攻破了京師不成。只可惜……這一個多月的廷議錯過了最好的時機,要是我軍在一月就入關,局面絕不會如現在這樣難看。”

方獻廷接道:“是,大帥說得不錯。以現在的形勢看,逆闖進逼京師是遲早的事情。皇上如果決意不南遷,獻廷以爲近日必然會召我軍入關勤王,所以此事倒真要詳細盤算纔是。自去年起,我寧遠就成了一座孤城,遠懸山海關外二百餘里,一旦撤離,這城內城外的三十多萬百姓怎麼辦?棄之不忍,攜之不便,萬一八旗軍尾隨而至,我軍守戰遠勝他們,野戰則至多不相上下,以三萬多兵力和十萬八旗軍野戰……恐怕不是個辦法。另外,如果我們還要救護百姓的話,則兵力分散更容易被各個擊破,即使不去救護,也會被這三十萬亂跑的百姓衝散陣形,還是一樣的大敗結局。再一個就是我們的糧、餉也都成問題,絕不能支持如此之多的人口。”

對方獻廷這一連串的問題,吳三桂沒有出聲應對,又開始在火爐上烘起手來,方獻廷也沒有再繼續說下去。

屋裡三個人陷入了一片突如其來的靜寂中,外邊一陣陣嗚咽般的風聲,還有房間裡木炭偶爾的爆裂聲,一下子開始變得清晰起來。

第二日,也就是崇禎十七年二月二十八日,遼東總兵吳三桂召集各部將領商討軍務,方獻廷、楊坤、吳國貴、冷允登、高得捷、馮有威、郭雲龍、孫文煥、胡守亮、童達行等寧遠軍中重要將吏齊集總兵府中。

吳三桂這日依然是一身白袍,沒有穿戴戎裝和官服。吳三桂率部多年的習慣是,只要他着便裝,就表明這並非是正式場合,因此衆人在這樣的場合下,說話的態度和發表意見也大都會比較隨意,往往直抒胸襟,不會顧慮太多。

這一天,衆人一直到晚上才陸續離開總兵府。

大家商議的結果是,寧遠駐軍全軍動員整理戰具,準備隨時撤離寧遠。準備行動包括在寧遠衛全境的三十萬百姓中募集鄉勇,徵收糧草、馬匹以及附近的民間海船。同時,吳三桂嚴令各部將帥絕不能泄露將要撤離的消息,而是以獲悉清虜將要大舉來犯全城備戰的名義行動,並在各處張貼堅壁清野的備戰告示,如有泄露軍機者,斬。

此後的日子裡,壞消息陸續從在北京商敬石那裡傳來。

首先是寧武關被李自成攻破,山西總兵周遇吉殉國。

周遇吉也是出身遼東軍中,乃是錦州衛人,自小勇武過人,因抗後金之功自士卒被拔爲京營遊擊,屢與李自成、張獻忠等戰,以功加太子少保、左都督,後代許定國爲山西總兵。

寧武關被圍後,李自成部因在代州與其激戰,知其善戰,因此揚言如果五日不降,則屠城。周遇吉不爲所動,於四面城頭設炮防守,開戰後李自成部被火炮所逼,傷亡將近萬人。數日後關內**全數用盡,周遇吉又於城內設伏,先派老弱士卒誘戰,等自成軍衝入後,落下翁城閘門,再殲數千人,是役李自成部下四員大將陣亡。

李自成自此開始有退兵意,他與部將商議後,決定最後做一次全軍突擊,如果不成,便退回陝西修養生息。於是大順軍分爲數十隊輪番進攻,前隊受創,後隊繼續,終於依仗人數上的絕對優勢,以車輪戰術攻破了寧武關。

周遇吉在城破後率部與自成軍開始巷戰,戰馬被傷又徒步肉搏,格殺數十人,後來身中幾十箭被俘,大罵不屈,被李自成軍掛於高竿之上以亂箭射殺,又碎裂其屍體以泄憤。周遇吉夫人劉氏,乃是蒙古人氏,以勇健著稱。在城破後她率數十名婦女拒守山頂公廨,於屋頂之上放箭,一箭必殺一人,自成軍不敢強攻,採取火攻,劉氏和數十女子以及全部家眷均被燒死,無一下降。城中軍民感周遇吉之忠義,也寧死不降,與自成軍巷戰肉搏,傷亡殆盡。

此次戰鬥,爲李自成所部進攻北京途中最爲艱鉅也是傷亡最慘重的一仗。李自成部爲泄憤,與明降將尤世祿一起對寧武進行了屠城,寧武一城軍民皆盡,婦孺老幼概莫能免。

崇禎十七年三月一日,大同總兵姜瓖獻城投降李自成,大同失守。大同城內明永慶王、代王被殺,宗室傷亡殆盡。

右僉都御史、大同巡撫衛景瑗被俘,據地而坐,大呼皇帝而哭,李自成以爲義士,曰:“忠臣也”,不殺。衛景瑗突然以頭撞臺階自殺不成,鮮血淋漓,李自成遂命其母前來勸降,衛景瑗對母親道:“母年八十餘矣,當自爲計。兒,國大臣,不可以不死。”衛母出後,衛景瑗道:“我不罵賊者,以全母也。”自縊於寺廟。李自成對他深爲景仰,命供給其妻兒大屋居住,並戒部下不得侵犯。

大同分巡副使朱家仕,先將妻妾子女全部驅入井中身亡,然後自己也投井自盡,共計十六口。

當地生員李若蔡在自家壁上手書:“一門完節”,然後一家九人自殺殉城。

督儲郎中徐有聲、山陰知縣李倬,於城破之日自殺。

大同失守後,北京的防禦圈更見危急,同日,代帝親征的大學士李建泰派飛馬上奏,建議由他先奉太子南下,以防北京被破。

崇禎帝其實心中對南遷一直都頗以爲然,因此想借機再提此事,於是在平臺召見百官,廷議李建泰奏疏。大學士範景文等人極爲贊成此議,而兵科給事中光時亨則大斥南遷爲邪說,並揚言不殺首發此議的李明睿,不足以安人心。一時間諸大臣個個噤聲,無人再敢提南遷的話頭。而另有一羣大臣又認爲皇上自然應當守社稷,可只讓太子南遷。崇禎帝見朝廷南遷之議不獲支持,心中極爲惱火,大怒之下道:“國君死社稷,朕將焉往?朕志已定,毋復多言。”同時也不準太子以及所有皇子、宗室南行,這一來自然也就堵死了朝中那些大臣們借護送太子之名乘機南逃的路,把北京城內全部權貴,一起捆在了他這條處在狂風暴雨撲擊下的大船上。

實際上早在吳三桂等人決定着手準備撤離寧遠的二月二十八日,崇禎就已經頒下詔書,號令各地兵馬入京勤王。

崇禎十七年三月四日,崇禎帝終於決定棄地,下詔書令薊遼總督王永吉、遼東總兵吳三桂、薊鎮總兵唐通、山東總兵劉澤清四鎮入衛京師勤王,並命遼東總兵吳三桂棄地不棄民,將關外百姓全部安置到山海關內,放棄寧遠衛等關外衛城。

*

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三)二,明代政制的轉變與士風、黨爭第三章 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一 盟書建州關外遺事之三:是誰偷了漢子自序一,皇帝與士人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四)關外百姓 二 三十萬百姓的去留四,東林黨和齊、楚、浙三黨及閹黨關外百姓 三 吳三桂的決斷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三)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三)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三 多爾袞恩怨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一)崇禎的最後一天 四 南遷密議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三 多爾袞恩怨一,皇帝與士人關外百姓 三 吳三桂的決斷建州關外遺事之三:是誰偷了漢子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三)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三)自序第一章 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一)一,皇帝與士人第二章 關外百姓 一 聖旨:棄地不棄民關外百姓 三 吳三桂的決斷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二)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三 多爾袞恩怨一,皇帝與士人自序建州關外遺事之三:是誰偷了漢子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二)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七)關外建州遺事之一:皇太極的淳樸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三)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一)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二)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三)第一章 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一)危城 三 關內的亂勢阮大鋮入欽定逆案諸事考辨第四章 崇禎的最後一天 一 入衛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三)第二章 關外百姓 一 聖旨:棄地不棄民四,東林黨和齊、楚、浙三黨及閹黨崇禎的最後一天 四 南遷密議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三)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二)阮大鋮入欽定逆案諸事考辨關外建州遺事之二:皇太極的幽怨第三章 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一 盟書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三)楔 子(二)崇禎的最後一天 四 南遷密議五,皇權和閣權的政體之爭關外建州遺事之二:皇太極的幽怨七,忠臣、能臣、庸臣、佞臣和正人君子關外建州遺事之一:皇太極的淳樸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一)楔 子(一)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二 范文程謀略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二)崇禎的最後一天 四 南遷密議自序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二)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七)四,東林黨和齊、楚、浙三黨及閹黨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二)危城 三 關內的亂勢建州關外遺事之三:是誰偷了漢子自序崇禎的最後一天 三 糧餉和內帑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二)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三)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三)危城 三 關內的亂勢阮大鋮入欽定逆案諸事考辨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二 范文程謀略七,忠臣、能臣、庸臣、佞臣和正人君子崇禎的最後一天 二 皇極殿裡的君臣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七)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三)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三)阮大鋮入欽定逆案諸事考辨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二)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二)四,東林黨和齊、楚、浙三黨及閹黨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二)第一章 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一)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三)六,程朱理學和陽明心學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三)關外百姓 二 三十萬百姓的去留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一)六,程朱理學和陽明心學第二章 關外百姓 一 聖旨:棄地不棄民
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三)二,明代政制的轉變與士風、黨爭第三章 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一 盟書建州關外遺事之三:是誰偷了漢子自序一,皇帝與士人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四)關外百姓 二 三十萬百姓的去留四,東林黨和齊、楚、浙三黨及閹黨關外百姓 三 吳三桂的決斷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三)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三)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三 多爾袞恩怨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一)崇禎的最後一天 四 南遷密議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三 多爾袞恩怨一,皇帝與士人關外百姓 三 吳三桂的決斷建州關外遺事之三:是誰偷了漢子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三)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三)自序第一章 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一)一,皇帝與士人第二章 關外百姓 一 聖旨:棄地不棄民關外百姓 三 吳三桂的決斷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二)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三 多爾袞恩怨一,皇帝與士人自序建州關外遺事之三:是誰偷了漢子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二)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七)關外建州遺事之一:皇太極的淳樸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三)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一)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二)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三)第一章 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一)危城 三 關內的亂勢阮大鋮入欽定逆案諸事考辨第四章 崇禎的最後一天 一 入衛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三)第二章 關外百姓 一 聖旨:棄地不棄民四,東林黨和齊、楚、浙三黨及閹黨崇禎的最後一天 四 南遷密議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三)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二)阮大鋮入欽定逆案諸事考辨關外建州遺事之二:皇太極的幽怨第三章 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一 盟書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三)楔 子(二)崇禎的最後一天 四 南遷密議五,皇權和閣權的政體之爭關外建州遺事之二:皇太極的幽怨七,忠臣、能臣、庸臣、佞臣和正人君子關外建州遺事之一:皇太極的淳樸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一)楔 子(一)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二 范文程謀略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二)崇禎的最後一天 四 南遷密議自序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二)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七)四,東林黨和齊、楚、浙三黨及閹黨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二)危城 三 關內的亂勢建州關外遺事之三:是誰偷了漢子自序崇禎的最後一天 三 糧餉和內帑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二)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三)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三)危城 三 關內的亂勢阮大鋮入欽定逆案諸事考辨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二 范文程謀略七,忠臣、能臣、庸臣、佞臣和正人君子崇禎的最後一天 二 皇極殿裡的君臣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七)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三)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三)阮大鋮入欽定逆案諸事考辨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二)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二)四,東林黨和齊、楚、浙三黨及閹黨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二)第一章 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一)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三)六,程朱理學和陽明心學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三)關外百姓 二 三十萬百姓的去留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一)六,程朱理學和陽明心學第二章 關外百姓 一 聖旨:棄地不棄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