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三)

吳三桂心裡清楚得很,現在調取他的寧遠軍入關勤王去對付逆闖,其實有點像飲鳩止渴。

因爲這一來雖然北京之危可解,但是和闖軍的戰事,卻絕不是短時間內可以決出勝負的,而大明北方防線那時因爲沒了寧遠這個屏障,已直接暴露在八旗軍的鐵蹄之下,所以滿洲人的八旗軍隨時可以毫無後顧之憂的全力進攻山海關防線,一旦出現這樣的情況,北京將兩面受敵,即使能保住山海關不失,這局面也是極危險的。兩方面的戰事只要有一個地方出點什麼閃失,那就是全面崩潰的下場。因此,即使他率兵入關勤王,也只是緩了一時之急而已,而後的北京,將面臨一個更大的危機——被闖軍和八旗軍兩面夾擊。

但可笑的是,現在北京城裡的滿朝文武,卻還在爲如何保住臉面不做喪失國土的千古罪人而絞盡腦汁,還在朝堂上的廷議裡,琢磨着怎麼能既不觸皇上的黴頭,又不背上罵名的法子。他們根本沒想到,也許從來就沒想到過,只要他吳三桂一入關,比闖軍更難對付的八旗軍也就隨後到了家門口。也許,他們認爲那是蠻夷,再厲害也只是一時猖獗,不比天朝上國的家賊禍患無窮,所以在他們的心中八旗軍的禍害還是不如闖軍來得重,所以大明雖然在女真人手上屢屢喪師棄地,可心底裡大概還是沒幾個人把他們當做一個真正的對手,一個可以危及大明生存的對手來看待。

吳三桂很清楚當今皇上的脾氣,他是一個倔強而又高傲的人。即使如此嚴重的危機擺在他面前,他也還是不會開口說出要吳三桂放棄遼東入京勤王的話來的。這對他來說,也許比死還難受,因爲這將使他背上一個丟棄國土的罵名。所以,他應該是在希望有個臣子能出來提出這個動議,然後在羣臣屢屢懇請之下,順勢同意這個建議。這樣他便有了個臺階下,就可以不背上喪失國土的罪名。

吳三桂心裡同樣清楚,腳下的寧遠城和現在的大明朝,猶如狂風暴雨下的一隻大船,雖然身軀龐大卻處處破敗,隨時都可能在下一個大浪的撲擊下立刻沉沒。可即使這樣,他依然還是常常會一閃念想着不等詔命主動帶兵入關勤王,只是每當他閃過這個念頭的時候,隨後就會想起如盧象升以及袁督師袁崇煥等人的死,還有恩師洪承疇兵敗松山的原因,這,又馬上會讓他心裡不寒而慄。

更讓他忌憚的是,不等朝廷詔命放棄寧遠,就等於擅自放棄整個遼東,不尊皇命、棄民與賊、喪土辱國這樣的千古罵名和罪名,他吳三桂一個人是絕對擔負不起,也是不敢去擔負的。

可他之所以知道有這樣的後果,還是會經常想不等詔命就入關勤王的原因,是他一深信以自己的能力,憑藉手下這四萬與滿蒙八旗交戰了十餘年的關寧鐵騎,只要不受羈絆(這點是最關鍵的),就有能力在最後全面擊敗闖軍,又同時保住山海關防線。另一方面,他吳家以前、現在都一直搭載在大明朝這條大船上,可說是生死與共。大明朝待他吳家不薄,覆蔭良多;崇禎帝對他吳家也不薄,對他更是有知遇之恩。當年把自己從一個武舉直接拔爲遊擊將軍,雖然是個下級軍官,但畢竟起身便是個將軍了,然後只短短的幾年時間,自遊擊而參將、副將、都督指揮,二十八歲就升到了總兵;父親吳襄大敗於大、小淩河之間,自己於松山會戰中戰敗,崇禎帝都沒有大加處罰,只是降級罰俸而已,然而同樣是在鬆錦會戰中戰敗的大同總兵王樸,卻被斬了首。不過這些雖然讓吳三桂感恩,但卻也只是感恩。真正讓他願意爲大明朝和崇禎帝,確切的說是願意爲崇禎皇上肝腦塗地的,是在那之後發生的兩件事。

一是松山大戰後,他舅舅祖大壽以及兄長吳三鳳,還有祖氏、吳氏的子侄族人以及同僚、鄉親等一大批與他父子有密切關係的人,在短時間內都先後投降了滿清。嚴格說來,遼東的祖、吳兩大家族,就只有他父子和祖大壽之子祖錦衣三人還身在大明,其他大大小小几百號人都投靠了滿清。但是,在這個時候崇禎帝不但沒有株連他父子倆,對他們的提拔重用還更勝往日。他被封爲鎮守遼東總兵官,轄遼東各總兵,去年十一月十三日,父親被徵入京師宿衛,元月拜爲京營提督。

第二件事,便是他崇敬的恩師洪承疇在松山被俘後,人人都以爲他會守節殉國,以至傳言說他已經殉國,皇上甚至爲他立了祠堂準備親自祭奠,誰知在這時卻傳來了他降清的消息。這消息對吳三桂來說無異於山崩地裂,他不能相信這是真的,也絕對無法接受,他甚至因此把自己鎖在屋裡足足兩天不吃不喝。

祖大壽和洪承疇,一個是從小授他一身藝業把他當親生兒子一樣疼愛和看待的舅舅,他自小最尊敬和景仰的人;一個是他成年後真正從心底裡佩服和崇敬的兩個人之一,這兩人無論是人格品德還是見識風範,都一直讓他高山仰止。

祖大壽,還有祖家的幾百口人,個個都是自小抗虜,數十年如一日,沒有一天不是把腦袋提在手裡過的。他吳家和祖家,還有無數的遼東將士們,無數次地被關內派來的文官、太監們坑害,明明可以贏的仗被他們胡亂打輸,最後他們一拍屁股走了,回北京去了,甚至連官都不會丟。而關外將士們丟掉的卻是數以萬計的頭顱,還有無數滾燙的鮮血。可即使這樣,他也從沒見祖大壽動搖過,沒見他怨恨過,他只是去做,去努力。爲了遼東這塊土地和那些生活在那裡的人,爲了最後的勝利,祖大壽不會顧惜任何一個人的生命和名聲,包括他自己的。

他可以不救自己的妹夫、吳三桂的父親,看着他們在自己眼前陷入死地而堅不出戰;也會斬掉自己最得力的部下,去騙取清虜的信任。當年大淩河一戰,他的部隊彈盡糧絕,他斬殺了忠心耿耿誓死不降的副將何可綱,投降了清虜,換取了一城軍民的生命。然後當清虜相信了他要他去錦州勸降時,他卻在帶着二十六名親信進入錦州後,馬上部署人馬與清虜開戰,保住了錦州。

自小,他都是吳三桂的榜樣和表率,也是吳三桂最尊敬的人。吳三桂知道,祖大壽這樣做的時候,他心中的苦痛,是任何人都無法想象的,但祖大壽卻從來沒說過,甚至沒失態過一次,他永遠都是那麼堅實而冰冷,猶如一塊自開天地以來就豎在那的萬年石髓一樣,佇立在山海關外。沒有什麼可以撼動他一分。

當年袁督師故去後,他覺得天下除祖大壽外,再也無沒第二人能值得他如此尊敬。

直到有一天洪承疇的到來,才突然讓他又有了初見袁督師時的那種感覺。

袁督師和洪承疇兩人,和祖大壽不一樣,他們都是真正的文人,面容文靜而沉着,言語卻都充滿着無比的火熱。他們自小受教的是聖人之道,長大了能文能武報效國家,是實實在在的內聖外王。吳三桂覺得他們這樣的人,纔是真正得天地之正氣,獲萬世之智慧的人,是社稷興旺的保障。只要有這樣的人在朝上,大明江山就有指望。

洪承疇第一次入關寧軍,就劈面提出“且守且戰,堅壁清野,步步爲營,逐壘前進”的構想,這是自袁督師起關外將領們多少年來在實戰中用命和血換來的經驗,也是遼東將士們一直在堅持的戰略。而洪承疇頭一次出關,只看了一夜地圖,和大家說了一下午,就得出瞭如此結論,又如何叫人不心折。後來當洪承疇談起關內的反賊猖獗和朝廷官員之腐朽誤國,談及那些殉國大臣的情形,談及皇上如何雞鳴而起操勞成疾時,忍不住開始老淚縱橫,長嘆深恨自己不能爲皇上分憂,爲國家除禍,悲憤、傷心、自責之情畢露無遺,溢於言表。

吳三桂在那個時候,在他身上看見了那些和袁督師身上一模一樣的東西。這些東西是他們這些成天刀頭舔血的武將們身上所沒有的。他們這些整天殺戮沙場的漢子,有的是血性和義氣、忠誠等等,那是他們生就的性子。但袁督師和洪督師不一樣,他們不但一樣有這些,心裡還裝着先賢聖人們傳下來的道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不世韜略,這是他們這些武人們遠遠不能企及的東西。

他覺得,像袁督師和洪承疇這樣的人,纔是真正的國家棟梁,肱股之臣。。

於是再後來的一日,他心甘情願的跪倒在地,恭恭敬敬地對洪承疇行了拜師大禮。

洪承疇降清的消息傳來後,從京師來的消息說,朝裡有不少大臣上奏說應該問罪洪承疇家人,但崇禎帝最後卻只是長嘆了一聲,揮了揮手道,罷了罷了,就讓他去吧。

他知道後,真正地震驚了。他震驚於皇上的胸懷和人情。

舅舅祖大壽和恩師洪承疇這兩人的變節,對吳三桂來說,不啻於泰山崩塌、東海落日。如果沒有袁督師在先,他會因此懷疑這世上是不是真的還有聖人教誨、忠孝節義這回事,是不是真的還有忠臣孝子。

而祖、吳兩家上下幾百口人的變節,更是讓他羞憤難當。

然而,皇上在這個時候對他父子不但不發一句惡言,甚至連一點疑問的意思都沒有,還對他加以重用。去年入京勤王,皇上特意在武英殿賜宴召對,賞他玉帶、紫袍。只這一下,立刻便壓下了朝野上下對他們父子異樣的眼光,此後再無人敢對他們出一句不敬之言。

那天在武英殿,當崇禎叫人端來玉帶、紫袍時,吳三桂泣不成聲,一句“謝主龍恩”是哽咽着斷斷續續說完的。那一刻,對這個年輕的和他差不多大的皇上,他是由衷地發自心底的感恩和臣服。

他因此願意爲皇上做任何事,他相信他可以爲此肝腦塗地。

也因此,他希望能由自己去爲皇上破解這個大明朝開國以來最大的危機之一。

他一直志向遠大。他從來都認爲有朝一日,自己一定可以成爲象袁督師還有他以前的恩師洪承疇那樣的人,可以做一個一代名將和名臣,可以力挽狂瀾、重塑大明江山。

*

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三)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二 范文程謀略第三章 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一 盟書自序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二)第二章 關外百姓 一 聖旨:棄地不棄民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三)三,大臣罵皇帝成了時尚三,大臣罵皇帝成了時尚前言八,針對士人們的殿廷殺人的廷杖制度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一)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二)阮大鋮入欽定逆案諸事考辨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二)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二)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一)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三)自序楔 子(一)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六)六,程朱理學和陽明心學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三)第三章 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一 盟書關外百姓 二 三十萬百姓的去留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一)崇禎的最後一天 四 南遷密議六,程朱理學和陽明心學崇禎的最後一天 四 南遷密議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三)崇禎的最後一天 三 糧餉和內帑關外百姓 二 三十萬百姓的去留一,皇帝與士人阮大鋮入欽定逆案諸事考辨崇禎的最後一天 四 南遷密議關外百姓 二 三十萬百姓的去留關外百姓 二 三十萬百姓的去留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四)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五)二,明代政制的轉變與士風、黨爭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三 多爾袞恩怨關外建州遺事之二:皇太極的幽怨危城 三 關內的亂勢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三 多爾袞恩怨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一)六,程朱理學和陽明心學崇禎的最後一天 二 皇極殿裡的君臣崇禎的最後一天 二 皇極殿裡的君臣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四)第三章 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一 盟書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六)五,皇權和閣權的政體之爭三,大臣罵皇帝成了時尚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二)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一)楔 子(二)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一)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一)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二 范文程謀略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六)前言自序六,程朱理學和陽明心學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三)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三)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三)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二)第二章 關外百姓 一 聖旨:棄地不棄民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二)三,大臣罵皇帝成了時尚四,東林黨和齊、楚、浙三黨及閹黨第二章 關外百姓 一 聖旨:棄地不棄民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二 范文程謀略阮大鋮入欽定逆案諸事考辨崇禎的最後一天 二 皇極殿裡的君臣危城 三 關內的亂勢五,皇權和閣權的政體之爭第三章 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一 盟書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二)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一)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三)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六)楔 子(一)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三)關外建州遺事之二:皇太極的幽怨七,忠臣、能臣、庸臣、佞臣和正人君子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一)自序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二)五,皇權和閣權的政體之爭關外建州遺事之二:皇太極的幽怨崇禎的最後一天 二 皇極殿裡的君臣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三)四,東林黨和齊、楚、浙三黨及閹黨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三)五,皇權和閣權的政體之爭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三 多爾袞恩怨楔 子(二)
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三)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二 范文程謀略第三章 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一 盟書自序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二)第二章 關外百姓 一 聖旨:棄地不棄民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三)三,大臣罵皇帝成了時尚三,大臣罵皇帝成了時尚前言八,針對士人們的殿廷殺人的廷杖制度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一)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二)阮大鋮入欽定逆案諸事考辨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二)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二)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一)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三)自序楔 子(一)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六)六,程朱理學和陽明心學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三)第三章 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一 盟書關外百姓 二 三十萬百姓的去留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一)崇禎的最後一天 四 南遷密議六,程朱理學和陽明心學崇禎的最後一天 四 南遷密議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三)崇禎的最後一天 三 糧餉和內帑關外百姓 二 三十萬百姓的去留一,皇帝與士人阮大鋮入欽定逆案諸事考辨崇禎的最後一天 四 南遷密議關外百姓 二 三十萬百姓的去留關外百姓 二 三十萬百姓的去留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四)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五)二,明代政制的轉變與士風、黨爭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三 多爾袞恩怨關外建州遺事之二:皇太極的幽怨危城 三 關內的亂勢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三 多爾袞恩怨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一)六,程朱理學和陽明心學崇禎的最後一天 二 皇極殿裡的君臣崇禎的最後一天 二 皇極殿裡的君臣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四)第三章 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一 盟書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六)五,皇權和閣權的政體之爭三,大臣罵皇帝成了時尚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二)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一)楔 子(二)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一)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一)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二 范文程謀略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六)前言自序六,程朱理學和陽明心學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三)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三)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三)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二)第二章 關外百姓 一 聖旨:棄地不棄民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二)三,大臣罵皇帝成了時尚四,東林黨和齊、楚、浙三黨及閹黨第二章 關外百姓 一 聖旨:棄地不棄民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二 范文程謀略阮大鋮入欽定逆案諸事考辨崇禎的最後一天 二 皇極殿裡的君臣危城 三 關內的亂勢五,皇權和閣權的政體之爭第三章 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一 盟書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二)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一)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三)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六)楔 子(一)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三)關外建州遺事之二:皇太極的幽怨七,忠臣、能臣、庸臣、佞臣和正人君子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一)自序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二)五,皇權和閣權的政體之爭關外建州遺事之二:皇太極的幽怨崇禎的最後一天 二 皇極殿裡的君臣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三)四,東林黨和齊、楚、浙三黨及閹黨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三)五,皇權和閣權的政體之爭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三 多爾袞恩怨楔 子(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