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二)

只是常言道,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這話真是一點不錯。

對福王朱由崧、潞王朱常淓、桂王朱常瀛、史可法、馬士英這幾人來說,禍福變幻真的只在旦夕之間;而對殘明政局來說,則當真也是天有不測風雲。

福王朱由崧原是理所當然、最有資格繼承皇位的人選,一夕之間變成了什麼都撈不着,反是八稈子打不着的潞王朱常淓,卻得了個兵馬大元帥的位置,而桂王朱常瀛這位崇禎的叔叔輩,更是平白就要拿張皇位來坐坐。

福王朱由崧當然不會甘心,同時也自然會有人看不過眼。

一個老福王朱常洵曾經的僕人,這個時候就看不過眼了。

千萬不要小看那些不起眼的小人物。雖然大多時候他們再怎麼折騰都無濟於事不能影響任何大局,但有的時候他們一動卻能震動天下,會很要命的。

問題只在於他們在什麼時候動,怎麼動而已。

很多年前,有位叫唐雎的匹夫,就因爲覺得那位強秦的國王太過驕橫,實在看不過眼於是發了發佈衣之怒,結果差一點就三尺之內伏屍二人,血濺五步天下縞素。

可見有時候血濺五步的匹夫,不但可以叫能讓天下流血千里的國王低頭,甚至還可以讓天下都縞素。我們的老祖宗很早以前就告訴了我們這一點。

而現在這位看不過眼的老福王朱常洵曾經的僕人,他還不是個一般意義上的普通僕人,此人無論從身體上還是身份上來看,都十分特殊。

因爲他是個太監。

老福王朱常洵在北京的時候,身邊有位綽號“胎裡紅”的小太監叫盧九德的,很是得他歡心。在朱常洵離京就藩後,他大約憑籍福王的照顧亦或者是靠自己的能力,也可能是兩者都有,總之是一路高升,到了崇禎朝,已經屢屢監軍,手下節制過左良玉、曹文詔、黃得功、劉良佐、陳永福等名將、悍將,也與農民軍連番大戰過,曾任總督京營太監,現在正好是守備鳳陽的監軍太監。

作爲宮中舊人,他當然知道多年前那朝中宮裡的一系列故事,譬如“爭國本”;他也很清楚眼前這位故主之子,現任的福王朱由崧是當前最有資格的皇帝候選人。而征戰沙場多年的經歷,更讓他知道什麼纔是硬道理。

所以他在得到福王朱由崧的求助手書後,馬上就去找來了世界上最硬的道理——槍稈子。

後來弘光朝四大鎮中的高傑、黃得功、劉良佐三鎮,雖然此刻隸屬總督馬士英麾下,但也多曾是盧九德的監下將領,大家是一條戰壕裡並肩作戰出生入死過的親密戰友。因此當盧九德對高傑等人一攤牌,亮出福王朱由崧的手書,說明要擁立福王做定策功臣的計劃後,這些在明朝歷來被文臣們壓制的武將馬上知道,他們出頭的日子就要到了,而且這場富貴之大,是他們做夢都沒想過的。至於另外一鎮山東總兵劉澤清,在開始時雖然曾一度附和東林勢力的意見,支持擁立潞王,但這時一看自己兵力遠遠不敵擁福王的三鎮,遂馬上見風使舵也表示效忠福王了。

而此刻的馬士英,卻正好灰頭土臉地回到了鳳陽。

要說馬士英剛和南京首席重臣史可法兩人密謀定下了“擁桂”大計,堪稱此計劃中的二號人物,何以又會灰頭土臉呢?

因爲他的官,還是太小了。

馬士英此刻其實是相當傾向於史可法和東林黨勢力的,所以唯史可法馬首是瞻,在“擁桂”計劃中表現得很積極,後來他得勢時也曾對東林骨幹姜曰廣承認道:“立桂,史意也。予曰:亦佳,但須速耳。”

然而,對那些在南京的朝臣和東林魁首們來說,他馬士英卻依然不過是個地方官員,其身份還不夠與自己坐在一起討論問題,儘管他是封疆大吏,掌控着福、潞兩藩,手握重兵,而且還是南京一帶最大的一支軍事力量,卻也一樣沒人把他放在眼裡。

寫到此處,我實在忍不住,必得嘆上一嘆方纔甘心,曰:腐儒不足與計耳。

因此當馬士英在浦口向南京的朝臣和東林魁首們發出邀請,邀請他們前來浦口與會,共商“擁桂”大計時,他們十分高傲地認爲,馬士英根本沒資格和他們坐在一起討論如此重大的問題,所以只派了兩名小人物去應付一下,並帶回了“鳳督定迎桂矣”的消息。

第二天,史可法確認“擁桂”計劃的書信抵達南京。

馬士英就這樣碰了南京朝臣們一個軟釘子,於是他灰溜溜、悻悻然地回到了鳳陽。

誰知道他一進城,卻駭然發現自己手下的大將和部隊雲集城內外,且已經清一色地倒向了福王朱由崧,“士英度勢之成也,敢無支吾,遂隱其前說,且乞附盟”(3),馬士英和其麾下三鎮總兵及山東總兵“擁嫡”遂成定局。

馬士英是個官場老手,他很清楚形勢至此,自己已經沒有其他路好走,只能順勢倒向福王朱由崧,不然的話,別說什麼仕途,只怕連性命都難以保全。因此他馬上附盟,與盧九德及諸鎮總兵一起在鳳陽皇陵前盟誓擁立福王,順水推舟地做了文臣中的頭號定策功臣,也成了唯一一名參與“定策”的高階文臣。

至此,弘光朝一套完整的內監、文臣、武將嫡系班底,就全部湊齊了。

不過這會可千萬別急於去指責馬士英貪生怕死或趨炎附勢。

因爲首先這人並不怕死,他身上的骨氣還是不缺的,後文我們會詳細談到這一點。

其次呢,史可法和南京的朝臣及東林諸君子們,在知道鳳督、四鎮擁立福王后,也和馬士英一樣,馬上表態同意立福王。猶有過之的是,他們馬上又爲馬、盧、四鎮定策之舉邀功請賞,而原本叫囂擁立潞王的那位呂大器,在福王監國後更是提議朱由崧不用做什麼監國,後日直接就登基做皇帝算了,連一貫需要的遮羞布都不用了(4);錢謙益也同樣乾脆,一轉身就跑去逢迎起東林的死對頭“閹黨”分子阮大鋮來。

因此在“擁潞”、“擁嫡”態度變換這點上,還真是誰都說不了馬士英什麼,蓋因史可法和那些東林黨人亦無外如此而已。

只是這個時候在浦口的史可法,還不知道鳳陽的不測風雲,尚自在寫信給馬士英商議“擁桂”事宜,信中說到不立福王的原因時曰:“福王則七不可,謂:貪、淫、酗酒、不孝、虐下、不讀書、干預有司也。(5)”老實說,這些話說得比較狠,也比較不實事求是,譬如不孝云云,基本上就是個指着鼻子罵人的套路,把福王朱由崧從私生活到道德品質以及個人素質、從政能力等通體罵了個遍。

馬士英老於官場,一得此書,頓時知道自己已然穩穩坐上了定策首功之位。

後來史可法在知道擁立福王已成定局之後,也自然知道這條把柄的厲害,所以曾向馬士英求還此書,並表示若是馬士英將此書還他,他將“終不相忘”(6)。據姜曰廣《過江七事》中說,最後史可法甚至對馬士英說到如若你不還我此書,便是“汝殺我耶!”於是馬士英到底還是將此書還了與他。

不過,馬士英還是留了份抄本在手裡。

其實無論馬士英有沒有將此書還給史可法,殘明第一重臣史可法在這場“定策”鬥爭中出局都已是必然之數,而造成這一局面的,正是他自己和錢謙益、呂大器等一批東林黨人不以江山社稷爲重的私心雜念。

福王朱由崧是個無能庸人自然無須多說,違錯章灼比比皆是。而且他自父親被李自成所殺後,生活也一直處於動盪不安的狀態中,在被擁立監國、繼位前,其處境是十分艱難的,甚至一度要靠親戚們的接濟來度日。

崇禎十四年(公元1641年)正月,李自成率軍擊破洛陽,把老福王朱常洵一刀殺了,將其血、肉與鹿肉一起煮成一鍋“福祿酒”,賞賜給部下吃了。朱由崧和嫡母福王妃鄒氏(鄒氏本人已無子,朱由崧是側室所生的庶長子)、舅鄒存義,福王府的部分官吏及僕傭合計二百餘人僥倖逃脫,避難於孟縣。當時的河南巡撫高名衡向崇禎帝彙報說,朱由崧尚無子女,母子倆相依爲命,形狀十分可憐。崇禎帝聽說後,馬上專門派了四名官員、太監去收斂自己親叔叔老福王的屍體,給他料理後事;又命駙馬都尉冉興讓、司禮太監王裕民、給事中葉高標三人,攜帶銀兩前往河南接濟、慰問朱由崧母子(7)。

同年九月,朱由崧母子返回洛陽。

崇禎十六年(公元1643年),朱由崧在洛陽襲封福王位。

等洛陽再次被李自成軍攻陷後,朱由崧這次一路逃到了河南衛輝府的潞王朱常淓處,據弘光朝蘇鬆巡按祁彪佳的日記中言,潞王朱常淓的手下曾告訴他,在此期間朱由崧生活無着,只能靠潞王朱常淓的接濟度日,即所謂“今上遇難,潞藩周旋諸事。(8)”之後,隨後朱由崧和潞王朱常淓又一起逃到了淮安西湖咀。

在朱由崧生活艱難處境如此狼狽,又理所當然倫序當立的情況下,如果史可法和東林黨人擁立他,不怕他不感恩戴德。而看他日後的作爲,也可知道他壓根就不想建功立業,是以大可把他供起來享福,自己則放手去做爲所欲爲的,絕無可能讓區區一個馬士英以及幾鎮小小的總兵官一夕坐大,更別說阮大鋮這樣揹負惡名的在野人士了。

對這幾點,史可法當時心裡都是很清楚的,他在與姜曰廣私下商議擁立人選時,先曾對“擁潞”一事表態道:“此兵端也!”藉此否定擁立潞王朱常淓,接着又說:“以齊桓之伯也,聽管仲則治;聽易牙、開方則亂。今吾輩之所立者,豈其不惟是聽,而又何患焉?(9)”此言即明確地表達了他的傾向,同時也表明他心裡其實很清楚,哪怕就是擁立福王繼位,亦無足爲患。

可惜的是,這位握有擁立大權的殘明第一重臣史可法史大人,在關係到社稷安危如此重大的政治問題上,表現極度讓人失望。

在他以上言論泄露之後,“擁潞”諸人氣勢洶洶,輿論大譁,史可法頓時縮了回去。他既不敢表明自己的政治態度,據理力爭,坦言福王倫序當立、“擁潞”或將開肇兵端,也不敢堅持自己的觀點,站出來闡述自己對這一問題的認識,以打消衆人對“擁嫡”的疑懼之心,而是畏首畏尾至於“引避不言矣”(10),最後竟搞出了一個試圖兩不得罪,不倫不類的“擁桂”方案。

這個“擁桂”方案,一不合倫序綱常,放着崇禎帝的親堂兄弟不立,卻去立崇禎帝的叔叔,雖然大家都是萬曆皇帝所出,但這樣做置天啓、崇禎二帝於何地?置福王於何地?驅之亦或殺之焉?因此其本質和“擁潞”並無太大的區別。

二是極度缺乏操作性,比之“擁潞”都不如。潞王朱常淓好歹和福王一樣,都近在淮安,幾天就可以到南京。而桂王卻遠在數千裡之外的廣西,且目前是個什麼情況都還不是很清楚,再加這迎駕的全套儀仗擺出去,一個來回幾個月總是要的,到時候只怕這位桂王還沒到南京,大順軍或清軍早已兵臨城下了。

是以“擁桂”一策,最大的好處就是東林黨人沒意見,也多少給了講倫序綱常一派大臣們一些理由,惟獨沒一絲爲國家社稷的考慮,也無一絲顧念故主崇禎帝的意思在內,純粹是史可法爲了安撫東林勢力而想出來的一着大昏招。

在此一事中,史可法自見識和政治手段上看,雖然有所認識,但優柔寡斷顧慮重重,毫無一點政治家的決斷和魄力,不敢快刀斬亂麻安定局勢,以至後來不得不出京避禍,空自喪失重整朝廷的大好時機;從氣節和品格上看,他也沒能做到一心爲國或對崇禎帝死而後已,一遇阻力和反對,連仗義直言的勇氣都沒有,只求不得罪各方勢力。這比之他老師左光斗,直如陳元龍與許汜之上下牀之別(11),相去何止千里。

在鳳陽“擁嫡”成爲定局後,馬士英率軍五萬,擁着福王朱由崧浩浩蕩蕩直奔儀真,福王在那裡捎上史可法後往南京而去,馬士英則率大軍駐紮不動(12)。

四月二十九日,福王朱由崧、史可法同船抵達南京城外,南京各部官員赴城外覲見朱由崧。

五月初一日,福王朱由崧率衆拜謁明孝陵,然後自西門入城。

五月初三日,福王朱由崧就任監國。同日,高傑、劉澤清等上書請史可法過江督師。

五月初九日,馬士英自請入朝,拜表即行。

五月十五日,監國朱由崧登基,改明年爲弘光元年。

五月十六日,弘光帝以原南京兵部尚書史可法爲禮部尚書,東閣大學士,入閣辦事;加馬士英爲兵部尚書,東閣大學士,入閣辦事;又以原戶部尚書高弘圖爲禮部尚書,原詹事府詹事姜曰廣爲禮部左侍郎,禮部尚書王鐸諸人俱爲東閣大學士,入閣辦事。

隨即史可法陛辭,離京督師,加太子太保,改兵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馬士英入直。

史可法在弘光朝政局的第一輪較量中,出局。

前言七,忠臣、能臣、庸臣、佞臣和正人君子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三)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三)楔 子(一)崇禎的最後一天 二 皇極殿裡的君臣關外建州遺事之二:皇太極的幽怨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四)第二章 關外百姓 一 聖旨:棄地不棄民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三 多爾袞恩怨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六)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二)一,皇帝與士人第三章 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一 盟書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二)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一)五,皇權和閣權的政體之爭六,程朱理學和陽明心學關外建州遺事之一:皇太極的淳樸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七)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三)楔 子(二)楔 子(一)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三)第一章 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一)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七)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三)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三 多爾袞恩怨楔 子(二)第二章 關外百姓 一 聖旨:棄地不棄民第三章 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一 盟書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三)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七)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七)楔 子(二)危城 三 關內的亂勢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三 多爾袞恩怨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一)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四)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一)楔 子(一)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三 多爾袞恩怨第三章 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一 盟書八,針對士人們的殿廷殺人的廷杖制度八,針對士人們的殿廷殺人的廷杖制度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一)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三 多爾袞恩怨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四)崇禎的最後一天 三 糧餉和內帑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五)崇禎的最後一天 三 糧餉和內帑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五)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三)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三)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七)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二)關外百姓 二 三十萬百姓的去留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三)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三)關外建州遺事之一:皇太極的淳樸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三)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一)崇禎的最後一天 四 南遷密議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三 多爾袞恩怨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一)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四)阮大鋮入欽定逆案諸事考辨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二 范文程謀略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三)關外建州遺事之二:皇太極的幽怨崇禎的最後一天 三 糧餉和內帑崇禎的最後一天 三 糧餉和內帑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四)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一)崇禎的最後一天 三 糧餉和內帑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二)楔 子(二)六,程朱理學和陽明心學建州關外遺事之三:是誰偷了漢子八,針對士人們的殿廷殺人的廷杖制度建州關外遺事之三:是誰偷了漢子建州關外遺事之三:是誰偷了漢子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二)第一章 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一)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二)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二 范文程謀略六,程朱理學和陽明心學第三章 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一 盟書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三)第二章 關外百姓 一 聖旨:棄地不棄民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三 多爾袞恩怨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三)第二章 關外百姓 一 聖旨:棄地不棄民二,明代政制的轉變與士風、黨爭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二)第四章 崇禎的最後一天 一 入衛崇禎的最後一天 二 皇極殿裡的君臣崇禎的最後一天 三 糧餉和內帑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二)危城 三 關內的亂勢
前言七,忠臣、能臣、庸臣、佞臣和正人君子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三)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三)楔 子(一)崇禎的最後一天 二 皇極殿裡的君臣關外建州遺事之二:皇太極的幽怨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四)第二章 關外百姓 一 聖旨:棄地不棄民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三 多爾袞恩怨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六)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二)一,皇帝與士人第三章 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一 盟書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二)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一)五,皇權和閣權的政體之爭六,程朱理學和陽明心學關外建州遺事之一:皇太極的淳樸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七)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三)楔 子(二)楔 子(一)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三)第一章 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一)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七)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三)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三 多爾袞恩怨楔 子(二)第二章 關外百姓 一 聖旨:棄地不棄民第三章 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一 盟書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三)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七)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七)楔 子(二)危城 三 關內的亂勢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三 多爾袞恩怨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一)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四)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一)楔 子(一)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三 多爾袞恩怨第三章 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一 盟書八,針對士人們的殿廷殺人的廷杖制度八,針對士人們的殿廷殺人的廷杖制度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一)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三 多爾袞恩怨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四)崇禎的最後一天 三 糧餉和內帑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五)崇禎的最後一天 三 糧餉和內帑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五)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三)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三)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七)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二)關外百姓 二 三十萬百姓的去留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三)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三)關外建州遺事之一:皇太極的淳樸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三)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一)崇禎的最後一天 四 南遷密議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三 多爾袞恩怨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一)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四)阮大鋮入欽定逆案諸事考辨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二 范文程謀略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三)關外建州遺事之二:皇太極的幽怨崇禎的最後一天 三 糧餉和內帑崇禎的最後一天 三 糧餉和內帑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四)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一)崇禎的最後一天 三 糧餉和內帑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二)楔 子(二)六,程朱理學和陽明心學建州關外遺事之三:是誰偷了漢子八,針對士人們的殿廷殺人的廷杖制度建州關外遺事之三:是誰偷了漢子建州關外遺事之三:是誰偷了漢子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二)第一章 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一)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二)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二 范文程謀略六,程朱理學和陽明心學第三章 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一 盟書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三)第二章 關外百姓 一 聖旨:棄地不棄民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三 多爾袞恩怨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三)第二章 關外百姓 一 聖旨:棄地不棄民二,明代政制的轉變與士風、黨爭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二)第四章 崇禎的最後一天 一 入衛崇禎的最後一天 二 皇極殿裡的君臣崇禎的最後一天 三 糧餉和內帑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二)危城 三 關內的亂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