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一)

明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三月十四日丙寅,明武宗正德皇帝因溺水得病身亡,谷大用、張永到內閣通報,並說奉皇太后命,討論後繼者爲誰。

內閣首輔楊廷和高舉《皇明祖訓》示之曰:“兄終弟及,誰能瀆焉!興獻王長子,憲宗之孫,孝宗之從子,大行皇帝之從弟,序當立。”而樑儲、蔣冕、毛紀等內閣成員也都一致贊成這一議案,太監們將此意見入啓皇太后,不多久,太監奉遺詔和太后懿旨,出來宣諭羣臣,繼位之事一如楊廷和所請。

於是剛剛纔繼承了興獻王藩位的朱厚熜,自其守孝處進京入繼大統。這位朱厚熜的父親,與正德皇帝的父親明孝宗弘治皇帝是兄弟。

四月,朱厚熜抵達京師附近,被內閣楊廷和等人派來的官員擋駕,告知他要自東安門入宮,居文華殿,這種走法,乃是即皇太子之位的路線,不是即皇帝位的路線。

別看朱厚熜年紀小才十五歲,但他是嫡系宗室,受的教育應該是相當不錯的,而且顯然還很聰明,當下他嚴詞拒絕道:“遺詔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又以正德遺詔中“兄終弟及”等語爲據,乃自定由大明門入奉天殿,即皇帝位,年號嘉靖。

這第一回合,小嘉靖的表現無論從哪一面看,都極其地有理有節,勝得非常之漂亮。

這位楊廷和,乃是正德朝的資深內閣,又在正德死後獨力秉政四十餘日,並設計除去江彬等人,史稱其“有經濟之遠略也。至其誅大奸,決大策,扶危定傾,功在社稷,即周勃、韓琦殆無以過”,以其爲代表的內閣勢力此時也順理成章地日益高漲起來。

而嘉靖這年不過才十五歲,楊廷和等人大約是想給他來個下馬威,於是要嘉靖先走即皇子位的路線,再行登基禮。憑心而論,此要求實屬無禮之至,因正德的遺詔中非常明確地說“倫序當立”“遵奉《祖訓》,兄終弟及”,而歷史上皇帝無嗣,按長幼親疏順序排出來的某王繼位事例多的是,並不是非要先做了皇子才能做皇帝的,何以嘉靖就得先做皇子才能即位?更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封遺詔當初還是由楊廷和本人手書的。

楊廷和等人沒想到小嘉靖那麼厲害有主張,於是立即開始了第二回合的行動。

在嘉靖即位後的第六天,楊廷和授意禮部尚書毛澄等人上書,翻出漢定陶王、宋濮王的案例道,嘉靖必須尊伯父孝宗爲父親,稱“皇考”,對生父只能稱叔父——“皇叔考興獻大王”,母親爲叔母——“皇叔母興獻王妃”,對親生父母自稱“侄皇帝”,並聲稱朝臣如膽敢對此有異議者,即爲奸邪,當斬。

其他不說,只這“奸邪”“當斬”兩詞,楊廷和權勢熏天之形已然灼灼可見。

在正德遺詔中明確說了嘉靖是“倫序當立”“兄終弟及”之語後,楊廷和等人還依然強要嘉靖改宗,要他認伯父爲父親這種匪夷所思的“禮儀”,顯然不可能被嘉靖所接受,他當即大怒道:“父母可更易若是耶!”

由於內閣勢力的強大,嘉靖在此問題上無法獨斷專行,雙方數個來回都沒分出勝負,一直僵持到七月,事情纔開始有了轉機:在禮部觀政的進士張璁,對楊廷和、毛澄等人的意見提出了異議。

張璁,字秉用,永嘉人,正德十六年進士,其人學識過人,尤精於“三禮”。他正是依仗自己所長,對楊廷和等人的論點發出了一記近乎致命的打擊。

張璁首先指出,漢哀帝、宋英宗雖然是定陶王、濮王之子,但卻都是早被漢成帝和宋仁宗“預立爲嗣,養之宮中”的,他們本就是因繼嗣爲人子之後纔有了登基的途徑,換句話說,他們就是爲了做皇帝而先被過繼了的,名分早在登基之前就變了,因此楊廷和等人所謂的“爲人後者爲之子”對他們來說,是當然的。

但是正德駕崩指定由嘉靖繼位,在遺詔中卻絲毫沒有要嘉靖爲本宗繼嗣之意:“大臣遵祖訓,以陛下倫序當立而迎立之。遺詔直曰‘興獻王長子’,未嘗著爲人後之義。”

因此,張璁認爲嘉靖以兄終弟及而即位,與漢哀帝、宋英宗兩人因先繼嗣而登基的案例,性質完全不一樣,所以嘉靖應該“繼統不繼嗣,請尊崇所生。”

接着他又從禮制上指出了大臣們犯的錯誤。如《禮》有明文,爲人長子者不得爲他人後,嘉靖乃興獻王獨子,如爲他人之後,則爲自絕其宗,大違禮制;嘉靖生母健在,按《禮》義則子無臣母,如依楊廷和、毛澄等人的意見,則生母變爲叔母,母子關係也將一變爲君臣關係,此又屬違制之舉等等。所以他建議嘉靖在京城建興王廟,迎養生母,以全尊父養母的大孝。

可以想見嘉靖看到這份奏章後,當然會極其興奮。他大喜道:“此論出,吾父子獲全矣!”於是立刻將張璁的疏章交內閣票擬,要閣臣們重新討論追尊自己父母之禮。

楊廷和等人見到這份疏奏後,頓時全都傻了眼。他們心裡都很清楚,他們誰也沒這個能力與張璁去當廷論衡,於是只好一面迴避與其正面交鋒,一面唆使言官們上表彈劾張璁。但這個時候嘉靖母親興獻王妃蔣氏卻正好抵達通州,她聽說了這次廷議的內容後,知道不但自己做不了皇太后,連做了皇帝的兒子都要丟了,一怒之下遂停駕通州不進。

嘉靖十分機靈,立刻藉機發作,聲稱與其如此,還不如歸藩去侍奉母親,大有一付準備不做這個皇帝的架勢。

這一着頓時讓楊廷和等人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而張璁此刻卻再次發難,憑藉自己對禮制的熟悉寫了《大禮或問》,其中詳論禮制之尊崇和繼統、繼嗣等事,不少大臣看過後頗爲其精熟的學問和道理所折服,如禮部侍郎王瓚就開始明確表示支持張璁之論,併爲其在朝中大力宣揚。

楊廷和發現了此種情況,隨後他又知道張璁準備將《大禮或問》上呈嘉靖,當下十分緊張,遂使出懷柔手段,命翰林修撰楊維聰等人去勸誘張璁,試圖阻止其奏議。

不幸的是張璁沒那麼傻,他當然知道楊廷和的打算,絲毫不爲所動。果然,嘉靖見到《大禮或問》後,立刻又將此章發去禮部討論。楊廷和知道大勢已去,自己已無能完全阻止嘉靖,只得以退爲進,搶先聲稱奉弘治皇帝張皇后的懿旨票擬禮部,以興獻王爲興獻帝,興獻王妃爲興國太后,祖母邵貴妃爲皇太后。

看起來嘉靖好象是勝利了。

其實不然。

因爲楊廷和在這個步驟中留了個尾巴。

他只說了是奉皇太后的懿旨,即是表示內閣和廷議還沒有認可這個意見,這便是爲日後再起風波張了本。

同時楊廷和又利用職權,命吏部將張璁外放南京任事,免得他再幫着嘉靖和自己過不去。

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正月,楊廷和與給事中鄧繼曾、朱鳴陽等人,借清寧宮後殿發生火災而再起風波,挾天意之名,引五行五事爲廢禮之證,發動廷臣百餘人上疏,最終迫使嘉靖母子接受了認孝宗弘治皇帝爲父,稱“皇考”,興獻帝和興獻後不加“皇”字,在稱謂前加“本生”二字,稱“本生父母”以示區別的方案。在此期間,楊廷和先後封還“御批者四,執奏幾三十疏。”

也許有人會說,不就是個稱呼而已,又沒什麼實質後果,至於那麼嚴重嗎?

我說,後果確實很嚴重。由稱謂改變而導致的一系列後果,對嘉靖母子這對孤兒寡母來說,尤其嚴重。

如在嘉靖元年十一月十八日去世的嘉靖祖母邵氏,經此一變,立刻由原本的嫡祖母降格爲庶祖母,去世後不能享受正牌皇太后的待遇,規格要減半,諸如只能哭臨一天,孝服穿十三天就得除去,不可以詔告天下等等。

這也就罷了,更大的問題在於,通常皇帝的生母祖母,哪怕不是正宮,一旦其子孫當了皇帝,母以子貴,多得以附葬皇陵,甚至已經下葬的再挖出來改葬去皇陵的都有。可嘉靖這一改宗認父,卻使得自己祖母能否附葬於祖父明憲宗的茂陵,都成了大問題。

果然,在這一問題上嘉靖一家遭到了楊廷和等人的阻撓。

但嘉靖在對至親盡孝這一節上的堅持,還是很強硬的。他祖母邵氏晚年得了眼疾不能視物,在得知嘉靖做了皇帝之後,曾拉着他從頭到腳摸了好半天,十分地高興,若是按照楊廷和等人的意見,這老太太可就是白高興一場了。

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三 多爾袞恩怨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一)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三)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一)關外建州遺事之一:皇太極的淳樸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三)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四)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二 范文程謀略崇禎的最後一天 二 皇極殿裡的君臣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六)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二)前言楔 子(二)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二)自序楔 子(一)自序第三章 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一 盟書二,明代政制的轉變與士風、黨爭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四)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二)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三 多爾袞恩怨崇禎的最後一天 三 糧餉和內帑關外百姓 二 三十萬百姓的去留五,皇權和閣權的政體之爭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二)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七)第一章 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一)自序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二)七,忠臣、能臣、庸臣、佞臣和正人君子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六)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四)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三 多爾袞恩怨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五)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六)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一)崇禎的最後一天 三 糧餉和內帑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一)關外百姓 二 三十萬百姓的去留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四)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六)六,程朱理學和陽明心學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五)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一)第四章 崇禎的最後一天 一 入衛楔 子(一)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一)八,針對士人們的殿廷殺人的廷杖制度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一)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五)崇禎的最後一天 三 糧餉和內帑前言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三)前言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四)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一)第二章 關外百姓 一 聖旨:棄地不棄民危城 三 關內的亂勢第三章 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一 盟書關外建州遺事之二:皇太極的幽怨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七)危城 三 關內的亂勢關外建州遺事之二:皇太極的幽怨崇禎的最後一天 二 皇極殿裡的君臣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二)第四章 崇禎的最後一天 一 入衛第一章 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一)崇禎的最後一天 三 糧餉和內帑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三)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七)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一)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一)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三)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三 多爾袞恩怨危城 三 關內的亂勢關外百姓 二 三十萬百姓的去留楔 子(一)關外建州遺事之一:皇太極的淳樸四,東林黨和齊、楚、浙三黨及閹黨建州關外遺事之三:是誰偷了漢子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一)五,皇權和閣權的政體之爭第四章 崇禎的最後一天 一 入衛第二章 關外百姓 一 聖旨:棄地不棄民關外建州遺事之二:皇太極的幽怨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三)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一)崇禎的最後一天 四 南遷密議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四)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三)五,皇權和閣權的政體之爭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一)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三)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三)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三 多爾袞恩怨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二)關外百姓 二 三十萬百姓的去留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一)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一)
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三 多爾袞恩怨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一)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三)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一)關外建州遺事之一:皇太極的淳樸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三)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四)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二 范文程謀略崇禎的最後一天 二 皇極殿裡的君臣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六)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二)前言楔 子(二)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二)自序楔 子(一)自序第三章 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一 盟書二,明代政制的轉變與士風、黨爭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四)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二)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三 多爾袞恩怨崇禎的最後一天 三 糧餉和內帑關外百姓 二 三十萬百姓的去留五,皇權和閣權的政體之爭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二)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七)第一章 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一)自序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二)七,忠臣、能臣、庸臣、佞臣和正人君子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六)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四)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三 多爾袞恩怨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五)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六)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一)崇禎的最後一天 三 糧餉和內帑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一)關外百姓 二 三十萬百姓的去留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四)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六)六,程朱理學和陽明心學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五)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一)第四章 崇禎的最後一天 一 入衛楔 子(一)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一)八,針對士人們的殿廷殺人的廷杖制度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一)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五)崇禎的最後一天 三 糧餉和內帑前言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三)前言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四)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一)第二章 關外百姓 一 聖旨:棄地不棄民危城 三 關內的亂勢第三章 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一 盟書關外建州遺事之二:皇太極的幽怨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七)危城 三 關內的亂勢關外建州遺事之二:皇太極的幽怨崇禎的最後一天 二 皇極殿裡的君臣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二)第四章 崇禎的最後一天 一 入衛第一章 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一)崇禎的最後一天 三 糧餉和內帑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三)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七)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一)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一)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三)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三 多爾袞恩怨危城 三 關內的亂勢關外百姓 二 三十萬百姓的去留楔 子(一)關外建州遺事之一:皇太極的淳樸四,東林黨和齊、楚、浙三黨及閹黨建州關外遺事之三:是誰偷了漢子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一)五,皇權和閣權的政體之爭第四章 崇禎的最後一天 一 入衛第二章 關外百姓 一 聖旨:棄地不棄民關外建州遺事之二:皇太極的幽怨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三)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一)崇禎的最後一天 四 南遷密議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四)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三)五,皇權和閣權的政體之爭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一)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三)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三)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三 多爾袞恩怨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二)關外百姓 二 三十萬百姓的去留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一)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