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三 多爾袞恩怨

范文程從多爾袞處回來後,就一個人進了書房,並吩咐下人說,除了朝中大臣和同僚外,家裡人誰也不許來打擾。

他原本預料,多爾袞今天找他是商談南下徵明的事情,所以早就有準備。果然,多爾袞確實是打算馬上南下,而且對南下計劃和方針的制定,態度也很明確,可以都依照范文程的意見去辦。但是,最後扯起來的幾句話,卻提醒他想起南下徵明這件事,還需要一個最重要的前提。

如果沒有了這個前提,多爾袞是不會離開盛京的。

這個前提,便是多爾袞必須“完全”掌握軍政大權,在盛京不再有其他試圖和他爭奪權利的勢力存在,不會在他南征期間發生任何威脅可能他權位的事件。

對這事,范文程覺得自己需要靜下心來好好地想一想。

因爲他知道,不管是哪朝哪代,宗室之爭都是極其殘酷毫不留情的,而且一定會流血,甚至可能是一大批人流血,所以他必須慎重,萬一處置不當,後果將不堪設想。

多爾袞是太祖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子,明萬曆四十年十月二十五日,生於赫圖阿拉,母親阿巴亥,姓烏拉納喇氏。那時努爾哈赤還是女真部的“聰睿恭敬汗”,在多爾袞出生後不過百日,努爾哈赤就率軍消滅了烏拉,也就是阿巴亥的孃家。按照女真部族的慣例,多爾袞母子很可能會被打入冷宮。然而在阿巴亥多方周旋下,阿巴亥和阿濟格、多爾袞母子三人不但安然度過難關,最後多爾袞還升入了臺吉的行列。

後金天命五年,明萬曆四十八年,三月。努爾哈赤因爲阿巴亥擅自賞賜下人物品,頗多收買人心的舉措,再加有位不滿阿巴亥得寵的蒙古福晉從旁挑唆,大怒之下廢了阿巴亥。阿巴亥當時有四大罪狀,其中之一,便是代善與阿巴亥關係曖昧,不過此條最後查無實據。可只僅僅幾個月後,阿巴亥又迅速升回原來的地位,而且由於大福晉福察氏去世,阿巴亥更一舉成了大福晉,於是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三兄弟便進入了權利核心。

九月,努爾哈赤因前面已經有傳言說代善與阿巴亥關係不清不楚,再因代善多次處事不當,又和後妻一起虐待自己的兒子碩託,於是宣佈廢黜大貝勒代善的太子名位,立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德格類、濟爾哈朗、阿濟格、多爾袞、多鐸八人爲和碩額真,共議朝政,此時多爾袞年僅八歲。

天命十一年,明天啓六年,八月十一日,努爾哈赤去世,臨終前召見了阿巴亥。然而,其他幾個貝勒早就擔心多爾袞三兄弟勢力過於強大,於是在一致擁立皇太極九個時辰後,就聲稱奉太祖“遺命”迫使阿巴亥自殺殉葬,以此來削弱多爾袞三兄弟的力量。

皇太極在繼位之後,雖然處處壓制多爾袞三兄弟的兩白旗,然而皇太極知道,若要削弱最具有威脅力的代善、阿敏和莽古爾泰這三大貝勒,就必須再拉攏一些人,譬如多爾袞兄弟。

多爾袞成年後驍勇善戰,大多時候都表現得很聽話,不象他哥哥阿濟格那樣桀驁不馴。天聰二年,明崇禎元年二月,他初次隨皇太極出征蒙古察哈爾多羅特部就立下大功,被皇太極賜以“墨爾根岱青”稱號。三月,皇太極廢黜阿濟格的旗主位置,代以多爾袞,此年多爾袞十五歲。

真正讓多爾袞名聲大振的,是他破蒙古察哈爾部和徵朝鮮兩役。

朝鮮和蒙古察哈爾部,一直是大明朝的左右手,也是後金攻明的後顧之憂。

天聰六年,明崇禎五年,皇太極大敗察哈爾部,林丹汗敗死青海,但其殘部仍在。於是天聰九年,明崇禎八年,皇太極命多爾袞率軍出征,結果一出軍就碰上了林丹汗之妻囊囊太后及瑣諾木臺吉來降,然後多爾袞在包圍林丹汗之子額哲之後,又成功地勸降了他們,雙方盟誓而回。最讓皇太極驚喜的是,此次多爾袞居然從林丹汗之妻——蘇泰太后的手上得到了已經不見蹤影二百多年的元朝傳國玉璽,這意味着皇太極將在北方各部落前獲得空前的號召力。於是皇太極親率各王公大臣及福晉們出盛京去迎接多爾袞的凱旋,並對他大加稱讚。

而之後的徵朝鮮戰役,多爾袞率軍進攻朝鮮王子、王妃及大臣們所在的要塞江華島,又一次恩威並施,成功地勸降了朝鮮王子。

這兩大戰役徹底解除了後金的後顧之憂,同時也奠定了多爾袞在各王公中重要地位,皇太極稱帝后,多爾袞被封爲和碩睿親王,名列六大王爺第三,時年二十四歲。

此後,多爾袞開始率軍攻明。

崇德三年,明崇禎十一年,他以“奉命大將軍”之號,率軍自牆子嶺、青山口長城入塞,北京閉門自守。清軍四路南下,陷真定、廣平、順德、大名等地,在鉅鹿大破明軍,明軍統帥盧象升戰死。此次多爾袞連敗明軍十七陣,共破城三十六,降六城,俘獲人畜二十五萬七千多口,俘虜明親王一、郡王一,殺郡王五。

之後他又兩次率軍徵明,並作爲鬆錦決戰的主將之一,參與策劃了明、清之間的鬆錦決戰。

多爾袞不但武功赫赫,也頗具謀略和治國之才。所以在更定官制時,皇太極令他主掌六部之首的吏部,而他舉薦的范文程、希福、鮑承先等文臣,也確實都爲皇太極重用。同時他又建議改革機構,確定了八衙官制,因此現在大清國內的大部分文臣武將的升遷、以至各部的王公貴胄的繼承升遷都是經他之手辦理的,這實際上也幫他奠定了現在攝政的基礎。

最重要的是,他在這個位置上和皇太極目標一致地大力打擊三大貝勒勢力,這使他獲取了皇太極極大的信任。如崇德元年和二年,皇太極兩次處罰打擊嶽託,想削弱代善的正紅旗,而多爾袞深知皇太極的心思,因此兩次都是由他提起的議罪之論。

崇德三年,因爲捉拿叛逃之事,代善頗有意見而口出怨言,多爾袞又欲加罪,雖然那次皇太極減輕了對代善的處罰以市恩,但同時卻對多爾袞大加讚賞,說他深體上意。

只是多爾袞屢屢建功,也應了一句老話,那就是“功高震主”。所以皇太極雖然信任他,但對他並不是完全沒顧忌,有時甚至會故意找碴折多爾袞的銳氣,讓他受點罪,叫他老實點。譬如在鬆錦決戰前清軍圍攻錦州,多爾袞就因爲被吳三桂施計把補給送進了錦州,又擅自移動營地更換士卒,結果受到了皇太極的訓斥和處罰,不過之後他馬上又被皇太極委以鬆錦決戰的二號指揮官的重任,參與了此次關係到明清之間誰掌握遼東主動權的決戰。

今天多爾袞最後的問話,按范文程的猜想,應該是多爾袞要對皇太極長子肅親王豪格下手的一個信號。

正如皇太極當年逼殺多爾袞生母阿巴亥一樣,多爾袞也決不會允許臥榻之側有他人酣睡,看到有人可以威脅他的地位的。而且范文程還知道,多爾袞比之皇太極更多了一份殺氣,在這個問題上,他是絕不會和皇太極一樣,狠狠打上一下再揉一揉的,他會直接一巴掌拍死對方。

多爾袞和豪格的恩怨,和皇太極與多爾袞的恩怨一樣,都是因爲爭奪帝位而起的。

皇太極當年聲稱有努爾哈赤遺囑,聯合代善等人逼殺多爾袞生母阿巴亥,奪走了本該屬於多爾袞的帝位。而在他死後,多爾袞又因爲豪格的阻撓,再次痛失繼承帝位的機會,以多爾袞的性格,他和豪格之間的爭鬥恐怕會不死不休。

去年,也就是大清崇德八年,明崇禎十六年八月十四日,諸王和各旗大臣均齊集於崇政殿,決定皇太極死後的皇位繼承問題。

當時兩黃旗大臣已經帶衛兵包圍了崇政殿,同時各人執劍闖入大殿,呼喝要求以豪格繼位。多爾袞大怒,呵斥他們不合規矩,竟然只憑他的聲威生生把他們喝退了。

阿濟格和多鐸見勢馬上提議由多爾袞即位,但多爾袞想先觀察一下形勢,沒有立即答應,於是多鐸在他的示意下,又提出讓代善繼位。

此刻早已經雄心全無的代善連忙以年老體衰爲由,堅決推辭,可對由多爾袞還是豪格來繼位的這個問題,卻首鼠兩端模棱兩可。

豪格見自己不能獲得絕對優勢,便以退爲進,以退席相威脅,兩黃旗大臣頓時又按劍向前,聲稱:“如若不立皇帝之子,我等寧可死,從先帝於地下!”

代善、阿濟格眼見要發生八旗火併事件,深感事態惡劣,於是決定退出。

多爾袞見狀知道自己是不可能和平登上帝位了,但他應變奇快,馬上宣佈擁立皇太極幼子福臨爲帝,同時由他自己和鄭親王濟爾哈朗爲左、右輔政,待福臨成人後再歸政於他。

多爾袞這一着可謂奇兵突出,大大出乎兩黃旗的意料。

福臨繼位,多爾袞做了輔政王,表面上他已經退了一步,同時也滿足了兩黃旗提出的必須立皇太極之子的要求,兩黃旗的大臣和豪格頓時有苦說不出。

而鄭親王濟爾哈朗則原本就不可能繼位,這個時候卻突然撈了個攝政王來當,他高興還來不及又那裡還會反對。代善則原來就是隻求安穩全無爭位的意思,自然也不會有意見,同時其他各旗也可以接受這個沒有太強烈權利變更的方案,因此又馬上得到了他們的支持。

於是,福臨即位。

范文程對多爾袞處理此事的手段和機變是非常之佩服的,因爲他提出的這個方案,確實是當時的最佳選擇。

首先多爾袞這個提議不但徹底排除了豪格,還連帶排除了葉布舒、碩塞等皇太極其他幾個年紀比較大的兒子,而福臨年僅六歲,控制起來相當容易。

再一個,福臨的母親永福宮莊妃深得皇太極寵愛,在朝中地位頗高,人緣又好,很容易爲諸大臣所接受,而莊妃母子又等於是從多爾袞手上突然得了個事先完全沒想過能得到的皇位,那日後定然會在各類事務中會對多爾袞大力支持。

另外在這場角逐中,兩黃旗正藍旗這三旗和兩白旗是最主要的對手,福臨即位就是滿足了兩黃和正藍旗的要求,那麼多爾袞出任攝政王,也順理成章是雙方必須接受的條件之一。但只是他一個人做,只怕也得不到全部人的支持,所以多爾袞又拉上了鄭親王濟爾哈朗。

在兩黃旗和正藍旗看來,濟爾哈朗是一股制約多爾袞的力量,但在多爾袞看來,濟爾哈朗是絕不會和豪格之流一樣故意給他掣肘的。況且多爾袞和濟爾哈朗兩人,確實是皇太極近年來最親信的人,基本上所有許多政務都是由他們二人處理的,因此他們出任攝政王,無論從那方面看都可說在情理之中。

只是在多爾袞看來,正是因爲豪格,使得他又一次失去了本來就應該屬於他的帝位。皇太極、豪格這兩父子,不但讓他兩次失去帝位,更在他年幼之時逼殺了他親生母親,讓他早早地失去了母愛,所以多爾袞和豪格之間的爭鬥,絕不會就此完結。

現在豪格的支持者雖然不少,但多爾袞的精明強悍遠非豪格的鹵莽可比,因此在范文程看來,豪格的被消除只是個時間問題,除非豪格馬上順從多爾袞,不然必定難逃這一劫。自打皇太極死的那天起,范文程就知道多爾袞遲早會對豪格下手,只是沒想到他會在南下徵明前動手。在不久前的議政大會上,多爾袞說要全軍南下徵明時,曾明確表示豪格會一起前往,並將委以重任云云,范文程因此以爲他會帶豪格出征,然後如同當年皇太極幽禁阿敏一樣,在征戰途中隨便找個藉口把豪格滅了,現在看來,全不是這麼一回事情。

想到這裡,范文程心裡又是一動,他想起在那次會議之後,豪格就在四處嘀咕說自己還沒出過痘,多爾袞這樣做是不安好心存心要他去南方送死之類的話,如果多爾袞存心要整死豪格,那麼這些都將成爲他的罪狀,完全可以用來治他個罔悖誣陷之罪。要這麼看的話,也許多爾袞對付豪格的行動早就已經展開了,只不過在等着豪格露出破綻自己把脖子伸出去而已。

這一想,讓范文程有九成的把握可以確定,多爾袞立刻要對毫格下手了。

范文程起身吩咐下人備馬,他要馬上去一趟鄭親王府,去濟爾哈朗那裡試探試探,最後證實一下自己的推斷。他絕不想參與皇室內部的爭權奪利,但是他也不想看到大規模的流血或內亂,導致痛失南下良機甚至造成大清國就此一蹶不振。

在這事完了之後,他還必須再去一趟洪承疇那裡,和洪承疇談談李自成和大明朝,還有大明天子崇禎帝。

不管怎麼樣,洪承疇是目前大清國裡官階最高的前大明官員,他曾經擊敗了李自成,將李自成殺得幾乎再也不能翻本,正因爲連崇禎帝都這樣認爲,才把他派來遼東和大清國的八旗軍進行決戰。所以他對李自成、崇禎帝、大明朝以及大明朝官員百姓的瞭解,毫無疑問要比盛京的任何一個人都來得清楚明白。

關外百姓 三 吳三桂的決斷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三)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六)第一章 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一)第四章 崇禎的最後一天 一 入衛崇禎的最後一天 二 皇極殿裡的君臣二,明代政制的轉變與士風、黨爭三,大臣罵皇帝成了時尚第二章 關外百姓 一 聖旨:棄地不棄民楔 子(一)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二)關外百姓 二 三十萬百姓的去留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二 范文程謀略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五)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三)六,程朱理學和陽明心學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一)關外建州遺事之一:皇太極的淳樸八,針對士人們的殿廷殺人的廷杖制度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三)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二)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二)七,忠臣、能臣、庸臣、佞臣和正人君子第四章 崇禎的最後一天 一 入衛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一)八,針對士人們的殿廷殺人的廷杖制度第一章 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一)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三)第二章 關外百姓 一 聖旨:棄地不棄民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一)第二章 關外百姓 一 聖旨:棄地不棄民二,明代政制的轉變與士風、黨爭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二)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二)七,忠臣、能臣、庸臣、佞臣和正人君子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二 范文程謀略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一)楔 子(二)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七)崇禎的最後一天 三 糧餉和內帑楔 子(二)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三)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二)崇禎的最後一天 二 皇極殿裡的君臣四,東林黨和齊、楚、浙三黨及閹黨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三)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五)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五)關外百姓 三 吳三桂的決斷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三)第四章 崇禎的最後一天 一 入衛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一)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二)建州關外遺事之三:是誰偷了漢子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六)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二)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二)崇禎的最後一天 三 糧餉和內帑六,程朱理學和陽明心學楔 子(二)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三 多爾袞恩怨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六)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三)一,皇帝與士人阮大鋮入欽定逆案諸事考辨關外百姓 二 三十萬百姓的去留一,皇帝與士人六,程朱理學和陽明心學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三)危城 三 關內的亂勢四,東林黨和齊、楚、浙三黨及閹黨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三)自序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二)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五)一,皇帝與士人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一)八,針對士人們的殿廷殺人的廷杖制度五,皇權和閣權的政體之爭四,東林黨和齊、楚、浙三黨及閹黨第三章 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一 盟書楔 子(一)六,程朱理學和陽明心學第二章 關外百姓 一 聖旨:棄地不棄民崇禎的最後一天 二 皇極殿裡的君臣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五)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三 多爾袞恩怨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五)前言楔 子(一)一,皇帝與士人第三章 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一 盟書崇禎的最後一天 三 糧餉和內帑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一)危城 三 關內的亂勢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二)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一)楔 子(二)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二)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三)
關外百姓 三 吳三桂的決斷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三)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六)第一章 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一)第四章 崇禎的最後一天 一 入衛崇禎的最後一天 二 皇極殿裡的君臣二,明代政制的轉變與士風、黨爭三,大臣罵皇帝成了時尚第二章 關外百姓 一 聖旨:棄地不棄民楔 子(一)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二)關外百姓 二 三十萬百姓的去留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二 范文程謀略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五)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三)六,程朱理學和陽明心學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一)關外建州遺事之一:皇太極的淳樸八,針對士人們的殿廷殺人的廷杖制度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三)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二)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二)七,忠臣、能臣、庸臣、佞臣和正人君子第四章 崇禎的最後一天 一 入衛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一)八,針對士人們的殿廷殺人的廷杖制度第一章 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一)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三)第二章 關外百姓 一 聖旨:棄地不棄民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一)第二章 關外百姓 一 聖旨:棄地不棄民二,明代政制的轉變與士風、黨爭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二)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二)七,忠臣、能臣、庸臣、佞臣和正人君子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二 范文程謀略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一)楔 子(二)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七)崇禎的最後一天 三 糧餉和內帑楔 子(二)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三)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二)崇禎的最後一天 二 皇極殿裡的君臣四,東林黨和齊、楚、浙三黨及閹黨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三)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五)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五)關外百姓 三 吳三桂的決斷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三)第四章 崇禎的最後一天 一 入衛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一)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二)建州關外遺事之三:是誰偷了漢子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六)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二)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二)崇禎的最後一天 三 糧餉和內帑六,程朱理學和陽明心學楔 子(二)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三 多爾袞恩怨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六)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三)一,皇帝與士人阮大鋮入欽定逆案諸事考辨關外百姓 二 三十萬百姓的去留一,皇帝與士人六,程朱理學和陽明心學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三)危城 三 關內的亂勢四,東林黨和齊、楚、浙三黨及閹黨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三)自序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二)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五)一,皇帝與士人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一)八,針對士人們的殿廷殺人的廷杖制度五,皇權和閣權的政體之爭四,東林黨和齊、楚、浙三黨及閹黨第三章 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一 盟書楔 子(一)六,程朱理學和陽明心學第二章 關外百姓 一 聖旨:棄地不棄民崇禎的最後一天 二 皇極殿裡的君臣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五)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三 多爾袞恩怨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五)前言楔 子(一)一,皇帝與士人第三章 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一 盟書崇禎的最後一天 三 糧餉和內帑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一)危城 三 關內的亂勢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二)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一)楔 子(二)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二)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