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二)

哦,敢情自己做了皇上,居然連親生父母都不可以認了,那還了得?當下嘉靖大怒道:“父母可更易若是耶!”(3)說起來,我覺着嘉靖皇帝這句話,着實是很有爲人子的道理的,可那會那些大臣們,卻認爲這不是做皇上的道理。

於是,就在嘉靖即位的六天,提出要爲他的親生父母上“皇帝”“皇太后”尊號時,理所當然地遭到了朝臣們的強硬反對,隨後就發生了明代著名的宮廷事件“議大禮”,也叫“大禮議”。這事怎麼稱呼沒什麼所謂,總之我們知道是討論怎麼稱呼皇上父母和伯父這事就對了。

反對嘉靖爲自己父母上尊號,要嘉靖認他的伯父明孝宗爲父的,是以首輔楊延和爲首的一大批當權朝臣,他們擡出了“爲所後者爲父母”“爲人後者爲之子”這一宗法道理,並且在人數上佔了絕對優勢。而另有一小部分人,在思慮很長時間之後則提出了一個折中方案,認爲可以“繼統不繼嗣”,可以尊興獻王爲“皇考”,並把他加在憲宗與武宗之間,號睿宗,這一派以沒實權的小官吏張驄、桂萼等人爲代表。

說老實話,這個折中主張確實相當不錯,一下解決了所有的不合理問題,真可謂兩全之策。所以,張驄的這一主張必然會受到嘉靖的支持。

但是那些有“原則”的老臣和士大夫們顯然不願意妥協,於是這“議大禮”一議就足足議了三年,不但沒有議出個所以然來,還把事越鬧越大,朝廷內外的派系之爭也越來越嚴重,甚至於有許多大臣因對此的意見不一而不願同朝爲官,嚴重干擾了正常的國事運作,嘉靖皇帝自然也越來越惱火。

在這段時期內,那些朝臣都忽略了一個嚴重的問題,這個問題嚴重到最後他們全都因此吃了大大的苦頭,並且一敗塗地。

哪是什麼問題呢?

那就是嘉靖皇帝是會長大的。

他進宮那會雖然只是個十五歲的孩子,可現在都十八歲了,眼瞅着再一來可就是一條青年漢子了,已經開始會有自己的手段了。

於是楊廷和等幾個反對力量骨幹終於被罷免,張驄開始進入內閣,嘉靖帝正式下詔,宣佈採用張驄的建議。

這一下,大明朝頭上的那片天,可真的塌下來了。

哦,不對,正確地說,應該是那些堅持不準嘉靖喊自己父母爲父母的朝臣們,覺得自己頭上那片天和大明朝的那片天要塌下來了。

雖然皇上的親爹不是大家的親爹,可皇上要認自己親爹爲爹的這一行爲,卻讓明廷的士大夫和朝臣們個個如喪考妣,痛不欲生。

一日早朝罷,吏部侍郎何孟春對大家道:“憲宗朝,百官哭文華門,爭慈懿皇太后葬禮,憲宗從之,此國朝故事也。”他剛說完,被罷免的內閣大學士楊廷和之子翰林修撰楊慎,又對百官振臂呼道:“國家養士一百五十年,仗節死義,正在今日。”(4)

而另有編修王元正、給事中張翀等幾個人,又把羣臣攔在金水橋南道:“今日有不力爭者,必共擊之!”這話聽起來很有些威脅意味,似乎有點像在耍黑社會。不過,這也是有“傳統”可循的。

要知道這幾位大臣把鬧事的地點選在左順門,可不是隨便選的。

正統末年,朝中的大臣們正是在這裡,將奸宦王振的黨羽馬順等人堵住羣毆,把那幾人生生打死當場,連當時的代理皇帝都彈壓不住。而支持嘉靖皇帝主張的張璁和桂萼兩人,在奉詔進京的時候,也曾差點被以楊慎爲首的一羣人設計在左順門前打死。幸虧這二人一個謹慎,躲了幾日悄悄地進宮去了,另一人則得人指點躲進了武定候郭勳府中,這才倖免於難。楊慎等人敢於如此設計,想在光天化日之下於皇宮內羣毆殺人,正是因爲此地此事有先例可循,認爲到時候即使他們打死了這二人,有司也未必能定他們的罪,所以纔敢放膽而爲。

現在可以想象一下,王元正、張翀兩人說“今日有不力爭者,必共擊之!”這話是什麼意思了,這種帶有威脅性質的準黑社會行爲,在大明朝是有着悠久而光輝的傳統的。

明代的士人們,真是聰明。事事都可以找到傳統和先例,只要有傳統,什麼事都可以那麼地理直氣壯,包括在紫禁城內羣毆殺人,乃至強迫當今皇上不許認自己親爹而去改認伯父爲父親之類,都是那麼地符合道德倫理、祖制禮儀,那麼地大義凜然。

不知道是因爲被“仗節死義”的理想所驅使,還是爲王元正、張翀他們“不力爭者必共擊之”的話語所威脅,又或者兩者兼而有之,總之,當時共有二百三十二名大臣,一起跪在了左順門外,對着皇宮齊齊放聲號啕大哭。

一時間皇極殿上只聽得外邊傳來震天哭聲,把個紫禁城內搞得有如正在辦喪事一般。

嘉靖皇帝聽見哭聲,自然龍顏震怒,當即下旨命衆大臣速速退去。

那知道這些大臣們抱定了今天要“仗節死義”的念頭,就是不退,嘉靖又下令要他們退,他們還是不退。於是雙方一而再再而三地來回拉鋸,這就對峙到了中午。

嘉靖皇帝終於真的火大了。

已經十八歲,是一個成年人而又十分年輕的嘉靖帝,開始血氣上涌,下令對這些大臣們執行“廷杖”,以示懲戒。

關於“廷杖”這一處罰手段,史稱“殿廷殺人”,此手段完全無視各種法規,亦無須任何審理詰問過程,活人殺人純出於皇帝心情和行刑者之手段,且侮辱性極強,實爲中國歷史上最醜陋的惡法之一。關於明代此刑法的起源,明史前輩吳晗先生曾在《明代特務政治》一書中說,廷杖“始於元代,元代中書省長官也有在殿廷被杖的記載。朱元璋較元代實行得更普遍、更厲害,無論多大的官員,只要皇帝一不高興,立刻就把他拖下去痛打一頓,打完了再拖上來,打死了就拋下去完事。”

但實際上,廷杖並非始於元代,早在隋文帝時期就已經有吳晗先生所說之大臣在“殿廷被杖”的記載,如:

上(隋文帝)性猜忌,不悅學,既任智以獲大位,因以文法自矜,明察臨下,恆令左右覘視內外,有過失則加以重罪。又患令史贓污,私使人以錢帛遺之,得犯立斬。每於殿庭棰人,一日之中,或至數四;嘗怒問事揮楚不甚,即命斬之。尚書左僕射高熲、治書侍御史柳彧等諫,以爲“朝堂非殺人之所,殿廷非決罰之地。”上不納。熲等乃盡詣朝堂請罪,上顧謂領左右都督田元曰:“吾杖重乎?”元曰:“重。”帝問其狀,元舉手曰:“陛下杖大如指,捶人三十者,比常杖數百,故多死。”上不懌,乃令殿內去杖,欲有決罰,各付所由。後楚州行參軍李君才上言:“上寵高熲過甚。”上大怒,命杖之,而殿內無杖,遂以馬鞭捶殺之,自是殿內復置杖。未幾,怒甚,又於殿廷殺人;兵部侍郎馮基固諫,上不從,竟於殿廷殺之。上亦尋悔,宣慰馮基,而怒羣臣之不諫者(5)。

只不過那會兒的廷杖沒有形成制度,屬於偶爾爲之,其被制度化引入朝堂確實應該自明代始,如《明史》《刑法志》所言:“廷杖之刑,亦自太祖始矣。”由此可見這廷杖一刑,一如那些大臣們堅持的祖制一樣,正是大明太祖武皇帝重八和尚正式引入朝堂成爲制度的。這也是大明朝的傳統之一,而且還不是一種純粹的懲戒手段,而是一種含有極強羞辱意味、專門用來對付朝廷大臣的傳統刑罰。

嘉靖皇帝此令一下,但見左順門外,大批精壯錦衣衛蜂擁而出,如狼似虎般地撲將上去,摁住衆大臣們拿了下去。

在後來幾天裡,百數十名大臣被扒掉了褲子,太陽照耀下,那幾百瓣白花花的屁股分外耀眼奪目。號令聲中,彪悍的錦衣衛們掄起棍杖呼嘯而下,一時間血肉和板子共舞,慘叫與報數聲齊飛。

就在這劈啪聲中,大明朝讀書人的斯文和尊嚴,再次被抽打在他們屁股上的板子徹底剝了個乾淨。

這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大臣屁股集體被打事件,這通板子先後共打死十八位大臣,八位大臣當場下獄,爲首的楊慎死而復甦,僥倖揀回了一條命。

關於楊慎此人,另外還有幾句閒話可以說一下。此人的生平,只怕一般人知道的不多,但他有一首詞,卻是大大的有名,幾乎只要是箇中國人就多半知道,而且連販夫走卒大約也都能詠上幾句。

那便是《三國演義》開篇的那首臨江仙:

滾滾長江東逝水,

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

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

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談中。”

這是他晚年所做的通俗歷史說唱本《歷代史略十段錦詞話》中的一首詞。此唱本後來又名《廿一史彈詞》,這詞乃是第三段說秦漢的開場,到了清代被毛綸、毛宗崗氏父子置於《三國演義》的篇首,從此唱遍大江南北。

只可惜,現今已少有人知這詞的原本出處。

*

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二 范文程謀略關外建州遺事之一:皇太極的淳樸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七)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二)危城 三 關內的亂勢第二章 關外百姓 一 聖旨:棄地不棄民前言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七)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六)關外建州遺事之一:皇太極的淳樸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二 范文程謀略三,大臣罵皇帝成了時尚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一)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六)楔 子(一)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三)五,皇權和閣權的政體之爭關外建州遺事之二:皇太極的幽怨前言阮大鋮入欽定逆案諸事考辨楔 子(二)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二 范文程謀略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三)第二章 關外百姓 一 聖旨:棄地不棄民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一)第一章 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一)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一)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一)楔 子(一)楔 子(二)崇禎的最後一天 四 南遷密議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一)第一章 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一)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五)第三章 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一 盟書關外建州遺事之一:皇太極的淳樸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一)楔 子(二)四,東林黨和齊、楚、浙三黨及閹黨阮大鋮入欽定逆案諸事考辨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二 范文程謀略七,忠臣、能臣、庸臣、佞臣和正人君子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三)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一)八,針對士人們的殿廷殺人的廷杖制度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三 多爾袞恩怨四,東林黨和齊、楚、浙三黨及閹黨崇禎的最後一天 三 糧餉和內帑二,明代政制的轉變與士風、黨爭崇禎的最後一天 二 皇極殿裡的君臣建州關外遺事之三:是誰偷了漢子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三 多爾袞恩怨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三)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一)第一章 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一)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三 多爾袞恩怨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一)第二章 關外百姓 一 聖旨:棄地不棄民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二)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一)建州關外遺事之三:是誰偷了漢子四,東林黨和齊、楚、浙三黨及閹黨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三)第四章 崇禎的最後一天 一 入衛七,忠臣、能臣、庸臣、佞臣和正人君子阮大鋮入欽定逆案諸事考辨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一)一,皇帝與士人一,皇帝與士人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二)一,皇帝與士人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二)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三)第三章 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一 盟書危城 三 關內的亂勢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二)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二)自序關外建州遺事之一:皇太極的淳樸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六)崇禎的最後一天 三 糧餉和內帑二,明代政制的轉變與士風、黨爭三,大臣罵皇帝成了時尚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二)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二)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三)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二)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二)第一章 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一)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二)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一)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三 多爾袞恩怨關外百姓 二 三十萬百姓的去留阮大鋮入欽定逆案諸事考辨二,明代政制的轉變與士風、黨爭關外建州遺事之二:皇太極的幽怨前言
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二 范文程謀略關外建州遺事之一:皇太極的淳樸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七)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二)危城 三 關內的亂勢第二章 關外百姓 一 聖旨:棄地不棄民前言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七)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六)關外建州遺事之一:皇太極的淳樸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二 范文程謀略三,大臣罵皇帝成了時尚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一)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六)楔 子(一)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三)五,皇權和閣權的政體之爭關外建州遺事之二:皇太極的幽怨前言阮大鋮入欽定逆案諸事考辨楔 子(二)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二 范文程謀略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三)第二章 關外百姓 一 聖旨:棄地不棄民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一)第一章 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一)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一)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一)楔 子(一)楔 子(二)崇禎的最後一天 四 南遷密議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一)第一章 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一)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五)第三章 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一 盟書關外建州遺事之一:皇太極的淳樸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一)楔 子(二)四,東林黨和齊、楚、浙三黨及閹黨阮大鋮入欽定逆案諸事考辨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二 范文程謀略七,忠臣、能臣、庸臣、佞臣和正人君子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三)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一)八,針對士人們的殿廷殺人的廷杖制度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三 多爾袞恩怨四,東林黨和齊、楚、浙三黨及閹黨崇禎的最後一天 三 糧餉和內帑二,明代政制的轉變與士風、黨爭崇禎的最後一天 二 皇極殿裡的君臣建州關外遺事之三:是誰偷了漢子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三 多爾袞恩怨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三)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一)第一章 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一)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三 多爾袞恩怨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一)第二章 關外百姓 一 聖旨:棄地不棄民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二)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一)建州關外遺事之三:是誰偷了漢子四,東林黨和齊、楚、浙三黨及閹黨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三)第四章 崇禎的最後一天 一 入衛七,忠臣、能臣、庸臣、佞臣和正人君子阮大鋮入欽定逆案諸事考辨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一)一,皇帝與士人一,皇帝與士人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二)一,皇帝與士人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二)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三)第三章 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一 盟書危城 三 關內的亂勢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二)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二)自序關外建州遺事之一:皇太極的淳樸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六)崇禎的最後一天 三 糧餉和內帑二,明代政制的轉變與士風、黨爭三,大臣罵皇帝成了時尚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二)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二)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三)危城 二 大明關外唯一的城池(二)四,嘉靖朝大禮議中的皇帝和臣子們(二)第一章 危城 一 皇城的元宵(一)一,阮、馬公案及明季東林黨人之失(二)一,爭國本和議大禮爭出來的荒唐(一)多爾袞、李自成的聯盟 三 多爾袞恩怨關外百姓 二 三十萬百姓的去留阮大鋮入欽定逆案諸事考辨二,明代政制的轉變與士風、黨爭關外建州遺事之二:皇太極的幽怨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