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六章

慈禧太后突然發覺,槍炮聲都消失了!淡金色的陽光,從西面宮牆上斜照下來,半院秋陰,蕭爽非凡。好一個恬靜的初秋!慈禧太后怎麼樣也不能想象,京城已快要淪陷了!

“老佛爺,老佛爺!”

突然有驚惶的喊聲,打破了岑寂,慈禧太后從窗外望出去,只見載瀾步履張皇地奔了進來,而李蓮英已經迎了上去。這就不必再等李蓮英進來奏報,慈禧太后自己打着簾子就跨出房門了。

“老佛爺!”神色大變的載瀾,滿頭是汗:“洋人來了!”

慈禧太后大吃一驚,急急問說:“在那裡?”

“在外城。”李蓮英怕她受驚,搶着在載瀾前面答了一句。

“老佛爺非走不可了!”載瀾氣急敗壞地說:“而且還得快。”

洋人還在外城,隔着一道內城,一道紫禁城,亦不必太慌張,慈禧太后問道:“事到如今,當然要走!你能不能保駕?”

“奴才挑不起這個千斤重擔!”載瀾答說:“奴才手裡沒有兵。”

“那,”慈禧太后略一沉吟,急促地說:“快找軍機!”

軍機大臣不召自至,不過只來了兩個,一個是剛毅,一個是趙舒翹。他們亦是來告警的,說有幾百名“纏頭的黑兵”,已經屯駐天壇。但語焉不詳,慈禧太后問到“纏頭的黑兵”,屬於那一國?剛、趙二人都無法作答。因此,慈禧太后疑心是新疆來的勤王之師。

“決不是!”剛毅答說:“是夷人沒有錯。奴才請聖駕務必即刻出巡,否則其禍不堪設想,奴才真不忍說下去了。”

“走!我亦知道應該走。可是,到了這個時候,怎麼走法?

你們想過沒有?”

剛、趙二人與載瀾,相顧無言,唯有唏噓,慈禧太后亦就忍不住掉下眼淚,心裡有無數的牢騷怨恨,但一想到自己亦曾一再讚揚過義和團,頓時氣餒,什麼責備的話都說不出口了。

就在這時候,又來了兩個人,一個是載漪,進宮來探問慈禧太后的意旨,一個是榮祿,剛到軍機大臣直廬,聽說慈禧太后召見,立即趕來候旨。

“洋兵已經到京,不錯。不過大隊還沒有到,東便門有一小隊,大概是俄國兵,天壇亦有,是英國派來的印度兵。”榮祿又說:“甘軍已經出彰義門,一路放槍,一路往西走了。”

慈禧太后心亂如麻,只望着羣臣發愣,好半晌才說了句:

“那、那怎麼辦呢?”

這話該誰回答呢?若是召見軍機,該由榮祿回奏,而論爵位,則應載漪發言。榮祿是恨極了此人的,這時候就有主意,也不肯拿出來,而況本無主意,越發要擠一擠載漪,“端王必有辦法!”他說:“請皇太后問端王。”

“沒有別的辦法。”載漪硬着頭皮說:“只有張白旗。”

“張白旗就是投降?”慈禧太后問。

“是!”載漪把個頭低得垂到胸前。

“投降!”慈禧太后終於連語聲都哽咽了。

見此光景,羣臣一起碰頭自責,慈禧太后卻拭一拭眼淚,指名問道:“榮祿,你看該怎麼辦?”

“只有一個法子,可以試一試,趕緊給使館去照會,先停戰,後議和,什麼條件都可以答應。”榮祿略停一下又說:

“這麼做,總比張白旗,面子上也好看一點兒。”

慈禧太后連連點頭,“只有這麼辦,只有這麼辦!你快找奕劻去商量,越快越好!”她又顫聲加了一句:“我們母子的性命,都在這上面了。”

“是!”榮祿答應一聲,隨即起立,後退兩步,轉過身去,急步出殿。

“剛毅!”慈禧太后重新恢復了威嚴的聲音:“你得趕快去找車!”

“是!”剛毅對此事一無把握,只好這樣答說,“奴才盡力去辦!”

由這一刻開始,慈禧太后才真的下定決心出奔。不過,越是這種緊要關頭,她越能冷靜,所以想得亦比他人來得深。坐在樂壽堂的後廊下,目送秋陽冉冉而沒,她在心裡作了一個決定,走是走,還得悄悄兒走,不然就走不成了。

但是,有一個人非預先告訴他不可,那就是李蓮英。等他照例在黃昏來陪着閒話時,她左右望了一下,閒閒地問說:

“還有誰在?”

李蓮英知道,這是有不能爲第三者所聞的話要說,便一面向遠處的兩名宮女揮一揮手,一面輕聲答道:

“沒有人。”

“蓮英,”慈禧太后說:“咱們可得走了!”

“是!”李蓮英的聲音如常,但神色顯然緊張了,把腰更彎一彎,兩眼不時上翻,看着慈禧太后的臉。

“還不定什麼時候走。”慈禧太后略停一下說:“不是明天,就是後天,得看情形。”

“是!”李蓮英問道:“該怎麼預備?”

“還談什麼預備?剛毅去找車,不知道能找來幾輛?”

“不管怎麼着,皇上總得跟老佛爺走。”

“那當然。此外……。”慈禧太后沉吟着:“看各人的造化吧!”

這意思是,碰上了跟着走,不在慈禧太后面前,就得留在宮裡。以後生死禍福,各憑天命了。

這樣一想,便即瞭然,慈禧太后出宮逃難的事,必須保守秘密,否則宮眷們哭哭啼啼,這個也要跟着走,那個不敢留在宮裡,亂成一片,不但麻煩,或許會牽累得慈禧太后都走不成。

“讓你預備的衣服,怎麼樣?”

“備好了。”李蓮英答說:“竹布褂子,黑布裙,拿黃袱包着,交給劉嬤嬤了。”

劉嬤嬤原來是宮女,遣嫁以後守了寡,有年慈禧太后突然想到這麼個人,命內務府傳了進來,專門侍候慈禧太后寢宮中一切洗濯之事。爲人極靠得住,所以李蓮英把這套衣服交了給她。

“好!”慈禧太后又說:“今兒宮門上多派人看守,鑰匙是交給誰,千萬弄清楚。”

“是!不會誤事。”

“榮祿也許會請起,他一來,你就‘叫’!”

“是!奴才格外關照下去。”

慈禧太后一心以爲榮祿必有消息,誰知等到九點多鐘,都無音信。派崔玉貴去打聽,說是道路隔絕,只怕無法進宮了。

連榮祿都無法進宮,情勢之危殆可知,慈禧太后立即吩咐:“傳召軍機及御前大臣。”

結果來了三個軍機大臣:王文韶、剛毅、趙舒翹。這三個人是因爲住在軍機直廬,所以能夠在深夜奉召而至。

“就你們三個人啊!你看,別人都丟下我們孃兒倆不管了!”

話到此處,秋風入戶,御案上燭光搖晃不定,照映出慈禧太后憔悴的臉色,皇帝慘淡的容顏。偌大殿廷,多少回衣冠濟濟,雍容肅穆的盛世氣象,兜上君臣心頭,益覺此際極人世未有的淒涼,無不淚流滿面了!

“榮祿都不見影兒了!”慈禧太后擤一擤鼻子又說:“如今是非走不可了!你們三個人,務必跟我們孃兒倆一起走。王文韶年紀這麼大,還要吃這一趟辛苦,我心裡實在不忍,不過這也是沒法子的事,只好隨後趕來。剛毅跟着趙舒翹,都會騎馬,一定要跟着一起走!”

“是!”剛毅答說:“奴才與趙舒翹,捨命保駕!”

“好!”慈禧太后轉臉問道:“皇帝有什麼交代?”

“王文韶!”皇帝用少有的大聲說:“你一定要來。”

王文韶並未聽得清楚,碰個頭,不說話。剛毅便又問道:

“請皇太后、皇上的旨,預備什麼時候走?”

“這會兒也說不上來。”慈禧太后此時不便嚴詞要求,只能用商量的語氣說道:“總得有幾輛車才動得了。”

“是!”剛毅答道:“奴才盡力去預備。”

“對!你盡力、儘快,等預備齊了,咱們馬上就走。”

說罷退朝,慈禧太后回到寢宮,默默盤算了好一會,方始歸寢,但睡不到一個時辰,便已驚醒,原來槍聲復起,不過若斷若續,看樣子是潰兵騷擾,不足縈心。

於是起牀漱洗,正在梳頭時,只聽接連不斷怪聲,破空而過,“喵、喵”地有如貓叫。

“那來這麼多貓?”

一語未畢,慈禧太后發現,有樣小東西在磚地上亂蹦亂跳,發出“咭咭格格”一種很紮實的聲音。等它停了下來,有個宮女撿起來一看,恰好識貨,不由得失聲喊道:“是顆子彈!”

就這一句,恍如晴天霹靂,無不驚惶失色,慈禧太后正要查問來歷,又聽得簾子外面有個顫抖的聲音:“洋兵進城了!

老佛爺還不快走?”

定睛看時,跪在簾子外面的是載瀾,一時在走動的太監、宮女都停住了腳步,視線不約而同地集中在慈禧太后臉上。

“來得這麼快!”慈禧太后走向簾前問道:“洋兵在那裡?”

“在攻東華門了!”

怪不得子彈橫飛!慈禧太后到這時候才真的害怕,因爲東華門一破,往北就是寧壽宮。敵人不僅已經破城,且已深入大內,真有不可思議之感!

但是,她的思路卻更敏銳了,叫一聲:“載瀾!”

“老佛爺!”載瀾應聲。

“應該出那個門?”

“應該往西北走!”載瀾答說,“好些人趕到德勝門候駕去了。”

“你的車子呢?”

“在神武門外。”

“好!我馬上就走。”慈禧太后接着便吩咐:“快找皇上來!”

“是!”李蓮英答應着,關照崔玉貴說:“你去招呼皇上跟大阿哥,我在這裡侍候老佛爺換衣服。咱們各辦各的,越快越好。”

“是了!”崔玉貴一面走,一面說:“我去找皇上。”

於是,李蓮英便向慈禧太后請示:“老佛爺是先更衣,還是先梳頭?”

“梳頭”?慈禧太后一摸腦後,方始恍然。旗人婦女梳的頭,式樣與漢妝的髮髻不同,分兩股下垂,名爲“燕尾”,俗稱“把兒頭”,如果只換衣服,不改髮髻,依舊難掩真相。

“先換衣服吧!”

轉入寢殿後軒,等將黃袱包着的一套布衣布裙取了出來,慈禧太后不由得愣住了!她在想卸卻皇太后的服飾,便等於卸除皇太后的身分,自此以往,也許號令不行,也許無人理會,遇到危急之時,倘或不能善爲應付,而忘其所以地擺出皇太后的款式,也許就有不測之禍。

“不行!”她在心裡說:“不能這麼隨便降尊紆貴!辱沒自己,就是辱沒大清朝的列祖列宗!”

一個念頭轉完,正在拿不定主意的時候,又聽得“喵”地一聲,窗外飛進來一顆子彈。這下,她不再考慮了,讓趙嬤嬤伺候着,換了衣服,也換了鞋,搖搖擺擺地走到前面,自覺渾身很不得勁。

太監、宮女們見慈禧太后這副打扮,無不感到新奇,但沒有人敢多看一眼。反是慈禧太后自己看了看身上,解嘲地強笑道:“你們看,我象不象個鄉姥姥?”

“要象纔好!”李蓮英扶着她的胳膊說:“奴才伺候老佛爺梳頭。”

李蓮英已經多年未曾動手爲她梳頭了,但手法仍舊很熟練,解開“燕尾”,略略梳一梳,三盤兩絞,便梳成了一個漢妝的墜馬髻。

“當初義和團剛鬧事的時候,那裡會想到有今天這麼一天?”慈禧太后故作豁達地說:“更沒想到,有一天我會學漢人打扮!”

李蓮英不答,略停一下問道:“請老佛爺的旨,除了皇上、皇后、大阿哥,再派什麼人隨駕?”

這使得慈禧太后躊躇了,宮眷如此之多,帶這個不帶那個,顯得不公,倘或全帶,又是累贅。想了好一會,才毅然決然地說:“誰也不帶!”

“是。”李蓮英悄悄退下,喚一個親信小太監密密去通知瑾妃,慈禧太后將由德勝門出京,請她自己拿主意。

就這時候,正在壽皇殿行禮的皇帝已經趕到了,慈禧太后不等他下跪請安,便即說道:“你這一身衣服怎麼行?快換,快換!”

於是宮女們七手八腳地爲皇帝摘去紅纓帽,脫去袍褂,李蓮英找了一件半舊玄色細行湖縐的薄棉袍,替皇帝穿上。皇帝瘦弱,而棉袍是寬襟大袖,又未束帶,看上去太不稱身,但也只好將就了。

其時各宮妃嬪,都已得到通知,齊集寧壽宮請安待命。慈禧太后自顧這一身裝束,實在有些羞於見人,但既爲一宮之主,出奔之前,無論如何,不能沒有一句話交代。一個人靜下心來,細想片刻,覺得由於自己這一身裝束,反倒易於措詞,於是恢復了平時的沉着,緩步出室。只是一直穿慣了“花盆底”,驟易漢人的平底鞋,就使不出那一種一步三擺,搖曳生姿的樣子。

“洋人進京了!”慈禧太后說得很慢,聲音也不高,“我跟皇上不能不走,爲的是李鴻章議和,容易跟洋人講條件。你們大家暫時不必跟我一起走!我沒有爲難各國公使,各國公使也一定不准他們進宮騷擾。你們別怕,耐心守個幾天,我跟皇上到了地頭,看情形再降旨。”

話到此處,已有嚶嚶啜泣之聲。慈禧太后亦覺得此情難堪,拿衣袖拭一拭眼淚,少不得還要說幾句安慰大家,並藉以表白的話。

“其實我亦捨不得你們,不過事由兒逼着,也教沒法子。你們看我這一身衣服!一路上會吃怎樣的苦,誰也不知道,倒不如在宮裡!”慈禧太后靈機一動,撒個謊說:“我已經交代榮祿了!他會跟各國公使辦交涉,一定會好好兒保護你們,各自回去吧!”

宮中的妃嬪,除了井中的珍妃以外,誰也不敢跟慈禧太后爭辯,而且看這樣子,跟着兩宮一起逃難,也還是吉凶莫保。然則一動不如一靜,且聽天由命好了。

這樣一想,就更沒有人提出願意扈從的要求,由年齡行輩最長的文宗祺貴妃修佳氏,說一聲:“皇太后、皇上一路福星,早日迴鑾!”然後在蹈和門前排班,等着跪送兩宮啓蹕。

在慈禧太后,到此地步當然什麼儀注都顧不得了!出蹈和門急步往西而去,後面跟着皇帝、皇后、大阿哥,還有個慈禧太后的“清客”,籍隸雲南,善書能畫的繆素筠,此外就是一大羣太監、宮女了。

到得西華門前,只見三個漢裝婦女跪着接駕,走近了方始看出,是瑾妃與慶王的兩個女兒三格格、四格格。瑾妃不等慈禧太后開口,先就說道:“奴才跟了去伺候老佛爺。”

“好吧!你跟着。”慈禧太后又問慶王兩女:“你們姐兒倆,怎麼也在這兒?”

“奴才的阿瑪,叫奴才兩個來伺候老佛爺!”

雖在這倉皇辭廟之際,慈禧太后仍然神智清明,瞭解慶王此舉,所以明心,表示決不會勾結洋人,出賣太后,遣此兩女陪侍,實有留爲人質之意,因而欣然答應說:“好!好!

你們也跟我走。”並又問了一句:“你阿瑪呢?”

“在外面候駕。”三格格指着西華門外說。

西華門外候駕扈從的,不止慶王,有肅親王善耆,莊親王載勳、載漪、載瀾兄弟,鎮國公載澤,貝子溥倫,軍機大臣剛毅、趙舒翹,以及內務府大臣兼步軍統領衙門右翼總兵英年等等。

草草行過了禮,慈禧太后說道:“都起來說話。”

“是!”慶王答應着。首先站了起來。

“就這幾輛車?”

慶王不答,載漪亦不作聲,其餘王公自然更不會開口,於是剛毅站出來說:“皇太后、皇上坐英年、載瀾的車好了。”慈禧太后點點頭,簡單明瞭地說:“溥倫陪着皇上坐一輛,大阿哥在我車上跨轅兒!”

“是!”大阿哥大聲答應,歪着脖子,撅起厚厚的嘴脣又說:“老佛爺,是先上那兒啊!”

“不許這麼大聲說話!回頭趕車是車把式的事,不許你插手!”慈禧太后又說:“大家上了車,都把車簾子放下來,別讓人瞧見。”

說完,攜着慶王兩女上車,李蓮英便走向慶王面前,低聲說道:“老佛爺的意思,從德勝門出城。王爺,你看這麼走,可妥當?”

“也只有出德勝門這一條路。北平城都是日本兵,我派人先去打交道。”慶王想了一下說:“不如老佛爺先上西苑歇一歇,等辦好了交涉,再來請駕。”

“是的。就這麼說了。”

於是慈禧太后的車子,先到西苑,傳膳未畢,慶王來報,德勝門可以走了!慈禧太后丟下金鑲的象牙筷,起身就走,坐上車子直奔德勝門,輪子在難民叢中一寸一寸地移動,幾乎費了個把鐘頭,才能穿越城門。

到這時候,慈禧太后才拉開車簾,回頭望了一下,但見城頭上已樹起白旗了。

※※※

兩宮出亡,聯軍入城,首先死的是大學士徐桐。

徐桐從東交民巷逃出來以後,就借住已故大學士寶鋆的園子裡,聽得城上已樹了降幡,便命老僕在大廳正樑上結了兩個圈套,然後喚來兩個兒子,行三的徐承煜與最鍾愛的幼子徐承熊。

“我是首輔,國家遭難,理當殉節。”他對徐承熊說:“你三哥位至卿貳,當然亦知道何以自處。”說到這裡向繩圈看了一眼:“我死以後,你可以歸隱易州墳莊,課子孫耕讀傳家,世世不可做官。”

“爹……。”徐承熊含着兩泡眼淚跪了下來,哽咽着有言難訴了。

“老麼!你快走。”徐承煜說:“你這樣會誤了爹的一生大節!”

“說得不錯!”徐桐閉上眼睛強忍着眼淚說:“你快走,莫作兒女之態!”

“快走,快走!”徐承煜推着幼弟與老僕說:“等鬼子一來,你們就走不脫了。”

“那麼,”徐承熊含淚問道:“三哥你呢?”

“我,”徐承煜答說:“身爲卿貳,當然盡國。走,走,你們快走!不要誤了爹與我的大事。”

老僕知道,處此時際,最難割捨的,便是天倫骨肉之情。徐承熊在這裡,徐桐與徐承煜或許就死不了,失節事大,非同小可,所以拉着徐承熊就走。

於是徐承煜將老父扶上踏腳的骨牌凳,徐桐踮起腳,眼淚汪汪地將皤然白首,伸入繩套,眼睛卻還望着右邊,是期待着父子同時畢命。

“爹,你放心,兒子一定陪着你老人家到泉下。”

聽得這句話,徐桐將眼睛閉上,雙手本扳着繩套的,此時也放下了。徐承煜更不怠慢,將他的墊腳凳一抽,只見徐桐的身子往下一沉,接着悠悠晃晃地在空中搖盪着。

徐承煜助成了老父的“大節”,悄悄向窗外看了一下,老僕大概是怕徐承熊見了傷心,將他拉得不知去向了。此時不走,更待何時?徐承煜脫去二品服色的袍褂,就是一身短裝,悄然離家,準備趕上兩宮扈駕,“孝子”做不成,做個“忠臣”再說。

誰知一出衚衕口就遇見日本兵,前面是個漢裝的嚮導,認識徐承煜,遠遠就叫:“徐大人,徐大人!”

徐承煜不答,低頭疾走,這一下反惹得日本兵起了疑心,趕上來一把將他抓住。徐承煜雙腿一軟,跪了下來。

及至嚮導趕到,日本兵問明他就是徐桐之子,兩次監斬冤死大臣的徐承煜,就不肯放他走了。押着到了他們的臨時指導部——順天府衙門,將他與啓秀關在一起。

“你怎麼也在這裡?”徐承煜問。

“唉!”啓秀不勝慚悔地說:“一念猶豫,失去了殉國的機會。”

徐承煜跟他平素就不大投機,此時也說不到一起,只默默地坐在一旁,自己打脫身的主意。

“老師呢?”啓秀說。

“殉國了!”徐承煜說:“我本來也要陪伴他老人家到泉臺的,無奈老人家說,忠孝不能兩全,遺命要我扈從兩宮,相機規復神京。如今,唉,看來老人家的願望成虛了。”

“喔,老師殉國了。”啓秀肅然起敬地說:“是怎麼自裁的?”

“是投繯。”

“可敬,可敬!”啓秀越發痛心:“唉!我真是愧對師門。”

“如今設法補過,也還未晚。你一片心,我知道,只恨我失去自由,如能脫身北行,重見君上,我一定將你求死不得、被俘不屈的皎然志節,面奏兩宮。”

啓秀聽他這番話,頗感意外,彼此在平時並不投緣,何以此刻有此一番好意?

細想一想明白了,便即低聲問道:“你有何脫身之計?若有可以爲助之處,不吝效勞。”

徐承煜是希望啓秀掩護,助他脫困。啓秀一諾無辭,正在密密計議之際,不想隔牆有耳,日本軍早佈置了監視的人在那裡,立刻將啓秀與徐承煜隔離監禁,同時派了人來開導,千萬不必作潛逃之計,否則格殺勿論。

到此地步,徐承煜只得耐心枯守。到得第二天,他家老僕徐升得信趕來探問,一見面流淚不止,反而是徐承煜安慰他:“別哭,別哭!國破家亡,劫數難逃。四爺呢?”

“四爺”是指徐承熊,“另外派人送到易州去了。”徐升拭拭眼淚答說:“四爺本不肯走的,我說老太太在易州不放心,得趕去報個信,四爺才匆匆忙忙出的城。”

原來徐家的婦孺眷口,早就送到易州墳莊上避難,徐承煜聽說幼弟去報信,便問:“怎麼報法?”

“老太爺殉了難……。”徐升遲疑着未再說下去。

“還有,”徐承煜指着自己的鼻子說:“我呢?”

徐升知道他的意思,若說本已許了老父,一起殉國,那知道竟爾棄父偷生!這話就是在家人面前,說出來也是令人無地自容的事。所以徐承煜特感關切。事實上徐承熊發現他三哥悄然遁去以後,本就問過徐升,見了老母如何說法?徐升的答覆是,有什麼,說什麼。而此時爲了安慰徐承煜,卻不能不說假話。

“我想,四爺大概會告訴老太太,說三爺不知去向。”

“我本來要跟了老爺子去的,不想剛剛伺候了老爺子昇天,日本兵就闖進來了!那時我大聲叫你,你們到那裡去了?”

“我跟四爺都沒有聽見。”徐升答說:“那時候,我在後院,勸四爺別傷心。”

“怪不得你們聽不見。”徐承煜說:“事已如此,也不必去說它了。老爺子盛殮了沒有?”

“也不知道那裡去找棺木?只好在後院掘一個坑,先埋了再說。”徐升嘆口氣,又掉眼淚:“當朝一品,死了連口棺木都沒有。”

徐承煜不作聲,咬着指甲想了半天,突然向看守的日本兵大聲說道:“我要見你們長官!”

日本兵聽不懂他的話,找來一名翻譯,方知徐承煜的請求是什麼,當即允許,就派那名翻譯代爲去通報。

不一會,來了一名通漢語的日本少尉,名叫柴田,向徐承煜說:“你有什麼話,跟我說。”

“我的父親死了,我得回去辦喪事。你們日本人也是講忠孝的,不能不放我出去吧?”

“你父親叫徐桐是不是?”

“是的。”

“徐桐頂相信義和團是不是!”

“不是,不是!”徐承煜說:“我父親並不管事,他雖是大學士,是假宰相。這話跟你也說不清楚,反正他上吊死了,總是真的。請你跟你們長官去說,我暫時請假,辦完喪事,我還回來。”

那少尉答應將他的請求上轉,結果出人意料,“請假”治喪不準,但徐桐的後事,卻由日軍派人代爲料理,起出浮埋的屍首,重新棺殮。當然,那不會是沙枋、楠木之類的好棺木,幾塊薄鬆板一釘,象口棺木而已。

不管怎樣,徐桐是未蓋棺即可論定的。而有些人卻真要到此關頭,才能令人刮目相看的,其中最令人震動的是寶廷的後人。

寶廷是當年響噹噹的“翰林四諫”之一,爲了福建鄉試事畢,回京覆命途中,娶了富春江上的船妓“桐巖嫂”爲妾,自劾落職,從此不仕,築室西山,尋詩覓醉,逍遙以死。

在他死前兩年,長子壽富,已經點了翰林,壽富字伯茀,家學淵源,在旗人中是個讀書人。最難得的是,壽富雖爲宗室,卻通新學,與他的胞弟壽蕃,在徐桐之流的心目中,都是“大逆不道”的“妖人”。

壽富、壽蕃以兄弟而爲聯襟,都是聯元的女婿。聯元本來是講道學的守舊派,只爲受了壽富的影響,成了新派,因而被禍。死後,一家人都投奔女婿家。壽富自覺岳父的一條命是送在他手裡的,所以聯軍未破京以前,死志已萌。

到得兩宮出奔,京中大小人家,不知懸起了多少白旗。壽富與胞弟相約,決意殉國,死前從容整理了遺稿,然後上吊。壽富是一個大胖子,行動不便,壽蕃就象徐承煜侍奉老父懸樑那樣,扶他上了踏腳凳,親眼看他投環以後,跟着也上了吊。壽富還留下一封給同官的遺書,請他們有機會奏明行在,說他“雖講西學,並未降敵”。

深惡西學的崇綺,雖然也沒有降敵,但跟着榮祿,由良鄉遠走保定。他的妻子出身於滿洲八大貴族之一的派爾佳氏,性情極其剛烈。聽說聯軍進了京,深恐受辱,命家人在後院掘了兩個極深的坑,然後集合家人,分別男女,入坑生瘞。她的兒子散秩大臣葆初,孫子員外廉定,筆帖式廉客、廉密,監生廉宏,居然都聽她的話,勇於一躍,甘死不辭,全家十三口,除了留下一個曾孫以外,闔門殉難。消息傳到保定,崇綺那裡還有生趣?大哭了一晝夜,在蓮池書院用一根繩子,結果了自己的一條老命。

此外舉家投水、、服毒,甚至如明思宗那樣先手刃了骨肉,然後自殺的,亦還有好幾家。只是漢人殉難的不多,四品以上的大員,只有一個國子監祭酒,名重一時的山東福山王懿榮。國子監祭酒,亦是滿漢兩缺,滿缺的祭酒叫熙元,他是裕祿的兒子,平時不以老父開門揖盜爲然,而此時亦終不負老父,與王懿榮一樣,服毒殉節,不愧爲士林表率。

儘管國門已破,京城鼎沸,而近畿各地,特別是西北方面,大多還不知道大清朝已遭遇了類似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的大難。

有個曾紀澤的女婿,名叫吳永,字漁川,舉人出身,以直隸試用知縣,辦理洋務,頗得張蔭桓的賞識,加以有世交李鴻章的照應,得以調補懷來知縣。這個地方是出居庸關的第一站,地當京綏孔道,衝要繁雜,光是驛馬就三百多匹,所以雖是一等大縣,卻是很不容易應付的一個缺分。

吳永爲人幹練,而且年富力強,倒也不以爲苦,但從義和團開始鬧事以來,這半年多的工夫,幾乎沒有一天沒有麻煩,使得吳永心力交瘁,日夜不安。自從天津失守,潰軍不時竄到,處境越發艱難,義和團亦有戒心,將東、南兩面的城門,用石塊沙包,填塞封閉,只留西門出入,日夜派人看守盤查,往來公文,用個籮筐從城頭上吊起吊下,而且先要經義和團檢查過,認爲無礙,方始收發。

這天是七月二十三,黃昏時分,天色陰晦,益覺沉悶,吳永心裡在盤算,唯有到那裡去弄點酒來,暫圖一醉,纔是破愁之計。

就在這時候,義和團派人送來一通“緊急公文”。接到手裡一看,只是捏皺了的粗紙一團,吳永心想:這叫什麼緊急公文?姑且將紙抹平了看上面寫些什麼?

一看不由得大驚,入眼就是“皇太后”三字,急忙再看下去,橫單上寫的是“皇上、慶王、禮王、端王、肅王、那王、瀾公爺、澤公爺、定公爺、濂貝子、倫貝子、振大爺、軍機大臣剛中堂、趙大人、英大人。”在“皇太后、皇上”字樣之下,注着“滿漢全席一桌”,以下各人是“各一品鍋”。此外又有“神機營、虎神營,隨行官員軍兵,不知多少,應多備食物糧草。”下注:“光緒二十六年七月二十二日”,上蓋延慶州的大印。吳永看字跡,確是延慶州知州秦良奎的親筆。

接着,又有驛站來的消息,慈禧太后及皇帝,這天住在岔道。這是延慶州所屬的一個驛站,往西二十五里,即是懷來縣所屬的榆林堡,再過來二十五里,就是縣城了。

吳永大爲焦急,只有趕緊請了所有的幕友與官親來商議,“荒僻山城,市面壞到如此,怎麼來辦這個皇差?”他說:“兩宮明天一早從岔道啓蹕,當然是在榆林堡打尖,非連夜預備不可。”

大家面面相覷,半天作不得聲,最後是刑名師爺開了口:“以我看,不如置之不理。既無上官命令,而且是在這樣兵荒馬亂的時候,辦不了皇差,勢所必然。”他略停一下:“不接手還好,一接了手,供應不能如意,反會遭受嚴譴。豈非自取之咎?”

這種話不說還好,說了徒亂人意,吳永躊躇再四,總覺得事到臨頭,假作不知,不僅失卻君臣之義,就算陌路之人遭難,亦應援手。至於一切供應,能否滿上頭的意?此時不必顧慮,只要盡力而爲,問心無愧,想來兩宮看一路上蕭條殘破的景象,亦會諒解。

主意一定,立即發號施令,首先是派人通知榆林堡驛站,兩宮明天中午在那裡打尖,儘量預備食物,其次是悉索敝賦地搜尋庫房與廚房,將比較珍貴的食料,如海蔘、魚翅之類,全數集中,分出一半,派小廚房的廚子攜帶,連夜趕到榆林堡,幫同料理御膳。同時發出知單,請本縣的士紳齊集縣衙門議事。

這時已經起更了,秉燭聚議,聽說大駕將臨,所有的士紳,相顧錯愕,不發一言。因爲辦皇差是一件極騷擾的事,有錢出錢,有力出力,那家的房子好,要騰出來,那家有古董字畫,要借來擺設,都是言出必行,從不許駁回的。但如今時世不同,何能與承平時期相比?所以這保持沉默,便意味着是不滿,是戒備,如果縣官提出過分的要求,立刻就會遭遇反抗。

見此光景,吳永趕緊用慰撫的語氣說:“大家不必擔心!兩宮無非路過,住一晚就走的。至於隨扈的官兵,亦容易應付。爲了應變,家家都有存糧,分出一半來,烙點餅、蒸點饃、煮點稀飯,多多益善。能夠再預備點鹽菜什麼的,那就更好了。至於價款多少,將來由縣裡照付,決不會連累到百姓。”

聽這一說,滿座如釋重負,首席一位耆紳代表大家答說:

“這樣子辦差,是做得到的,一定遵命。”

話剛說到這裡,聽差來報,義和團大師兄,帶了十幾個人,要見縣官。吳永便告個便,出二堂,經暖閣,到大堂去接見。

“聽說縣官半夜要出城?”義和團大師兄問。

“是的。”吳永答說:“皇太后、皇上明天上午會到榆林堡,我要趕了去接駕。”

“他們是從京城裡逃走的,那裡還配稱太后、皇上。”

“皇上巡狩全國,那裡都可去,怎麼說是逃走?”

“不是逃走,爲什麼舒舒服服的皇宮內院不住,要到這裡來?”

吳永心想,這簡直是存心來擡槓!義和團無可理喻,而且也沒工夫跟他們講道理,同時也很厭惡,所以話就不好聽了。

“太后、皇上不能舒舒服服住在皇宮內院,是因爲義和團吹牛,說能滅洋人,結果連京城都守不住!只好逃走。”話還未畢,大師兄大喝:“住口!完全是二毛子口氣!”他又暴喝一聲:“宰了!”

吳永是有準備的,回身急走,吩咐分班輪守的馬勇:“他們敢闖入二堂,就開槍,不必有任何顧忌!”

那些馬勇原是恨極了義和團的,一聞此令,先就朝天開了一排槍,大師兄的氣焰頓挫,帶着手下,鼠竄而去。

二堂中的士紳,無端受了一場虛驚,都爲吳永擔心,有人問道:“拳民頑劣,不可理喻,老父臺恐怕不能出城!怎麼辦?”

“不要緊!”吳永答說:“我是地方官,守土有責,現在奉旨迎駕,非出城不可。義和團平時動輒自稱義民,如今御蹕將到,而不讓我出城,那不就要反了?治反賊,有國法在,我怕什麼?”

於是,等士紳辭出,吳永又召集僚屬與帶領馬勇的張隊目,商議大駕到時,如何維持地方的治安。張隊目人頗精幹,當即表示,他的弟兄雖只二十名,但馬上單手開槍,亦能十發九中,保護縣官,他敢負全責。

“好!你明天帶八個人跟我一起出西門,有人敢阻擋,馬上開槍,格殺不論。”

“堂翁,”是縣丞插話;州縣都是正印官,用“正堂”的頭銜,所以稱他爲“堂翁”。他說:“有件事恐怕不妥。大駕自東而來,當然一直進東門,而如今只有西門通行,不能讓鑾輿繞道吧?”

“當然,當然!”吳永想了一下說:“這件事就拜託老兄了,明天一早就派人把東門打通,堵塞城門的泥土石塊,正好用來鋪路。還有十二名馬勇,我留給老兄。不過,對義和團還是以嚇住他們,不敢輕舉妄動爲宜。”

“我知道。扈駕的大兵馬上就到了,諒他們也不敢出頭阻撓。”

正談到這裡,只見門外人影,面目看不清楚,而觸目驚心的是胸前一大片紅,一望而知是血色。喚進來一看,竟是遣到榆林堡的廚子。

“筵席材料是僱了兩頭驢,馱了去的。出西門往東繞道去,走不得兩三里路,來了一羣丘八大爺,攔住了要爐子。我說:‘這是馱了東西,預備去伺候太后、皇上的。’有個爲頭的就罵:‘什麼太后、皇上。’拿刀就砍!”廚子指着裹了傷的右臂說,“我這裡捱了一刀。連東西帶驢子都給搶跑了。”

吳永與僚屬面面相覷,無以爲計。最後只有決定,早早趕到榆林堡,看情形就地設法。

※※※

第二天拂曉出城,義和團已知縣官蓄意不善,乖乖地放他出城。一路上紅巾狼藉,可以想象得到,義和團也怕官兵一到,便有大禍,所以拋卻紅巾,逃命去了。

十點鐘到了榆林堡,策馬進鎮,一條長街,竟成死市,除了覓食的野狗以外,不見人煙。吳永心裡着慌,急急趕到驛站,平時老遠就可以聽到櫪馬長嘶,此刻寂靜無聲,喊了好半天,纔出來一個人,是吳永的老僕,特地派到驛站,以便招呼往來貴人的董福。

“董福,”吳永第一句話就是:“你有預備沒有?”

董福苦笑着答說:“榆林堡空了!稍微象樣一點的東西,都逃不過亂兵的眼,驛馬剩了五匹,都是老得走不動路的。昨天接到老爺的通知,急得不得了,看來看去,只有三處騾馬店,房子比較整齊,也還有人,我跟他們商量,借他們的地方讓太后、皇上歇腳,總算稍微佈置了一下。至於吃食,商量了好半天才說定,每家煮一大鍋綠豆小米粥,那知道一煮好就亂兵上門,吃得光光。還剩下一鍋,是我再三央求,說是不能讓太后、皇上連碗薄粥都吃不上。亂兵算是大發慈悲,留了下來。”

聽得這話,吳永心裡很難過,但這時候不容他發感慨,只一疊連聲地說:“還好,還好!這一鍋粥無論如何要拚命保住。”

於是吳永由董福陪着,到了存有一鍋綠豆小米粥的那家騾馬店,進內巡視了一轉,正屋是兩明一暗的瓦房,中間放一張雜木方桌,兩旁兩把椅子,正中壁上懸一幅米拓的“壽”字中堂。細看四周,也還乾淨,可以將就得過。便即帶着馬勇,親自坐在大門口把守,散兵遊勇望望然而去之,一鍋粥終於保住了。

不久,來了兩騎馬,後面一騎是肅王善耆,吳永在京裡跟他很熟,急忙起身請安,肅王略無客套,直截了當地關照:“皇太后坐的是延慶州的轎子。後面四乘馱轎,是貫市李家鏢店孝敬的,皇上跟倫貝子坐一乘,其次是皇后,再次是大阿哥,最後一乘是李總管。接駕報名之後,等轎子及第一乘馱轎進門,就可以站起來了。”

吳永諾諾連聲,緊記在心。不久,只見十幾匹馬前導,一路走,一路傳呼:“駕到,駕到!”

這樣又過了好一會,纔看到一乘藍呢轎子,由四名轎伕擡着,緩緩行來,將到店門,吳永跪下高唱:“懷來縣知縣臣吳永,跪接皇太后聖駕。”

轎中毫無聲息,一直擡進店門,接着是第一乘馱轎,皇帝與貝子溥倫,垂頭喪氣地相向而坐。吳永又唱名接駕,起身以後,仍舊坐在店門口,只見七八輛騾車陸續而來,一起都進了騾馬店。此外還有扈從的王公大臣,侍衛護軍,及馬玉昆部下的官兵,亂糟糟地各找地方,或坐或立,一個個愁容滿面,憔悴不堪。

就這時,裡面出來一名太監,挺着個大肚子,爆出一雙金魚眼睛,扯開劈毛竹的聲音大叫:“誰是懷來知縣啊?”

吳永已猜想到,此人就是二總管崔玉貴,便即答道:“我是!”

“走!上邊叫起,”崔玉貴一把抓住吳永的手腕,厲聲說道:“跟我走!”

見此來勢洶洶的模樣,吳永心裡不免嘀咕,陪笑問道:

“請問,皇太后是不是有什麼責備?”

“這那知道?碰你的造化!”

帶到正屋門,崔玉貴先掀簾入內面報,然後方讓吳永進屋。只見布衣漢髻的慈禧太后,坐在右面椅子上,吳永照引見的例子,先跪着報了履歷,方始取下大帽子,“鼕鼕”地碰響頭。

“吳永,”慈禧太后問道:“你是旗人還是漢人?”

“漢人。”

“那一省?”

“浙江。”

“喔,”慈禧太后又問,“你的名字是那個永字?”

“是,”吳永順口答道:“長樂永康的永。”

“哦!是水字加一點?”

“是!”

“你到任三年了?”

“前後三年。”

“縣城離這裡多遠?”

“二十五里。”

“一切供應,有預備沒有?”

“已敬謹預備。”吳永答說,“不過昨天晚上,方始得到信息,預備得不周全,不勝惶恐之至。”

“好!有預備就得了。”慈禧太后一直矜持隱忍着的淒涼委屈,由於從吳永答奏中感到的溫暖,眼淚如冰解凍,再也忍不住了,突然放聲大哭,且哭且訴:“我跟皇帝連日走了幾百裡地,竟看不見一個百姓,官吏更不知道躲到那裡去了?昨天到了延慶州,纔有人招呼,如今在你懷來縣,你還衣冠接駕,可稱我的忠臣。我真沒有料到,大局會壞到這麼一個地步!現在看你還不失地方官的禮數,莫非本朝江山還能保得住。”

說罷,哭聲愈高,滿屋中的太監,無不垂淚,裡屋亦有欷歔、欷歔的聲響,料想后妃宮眷亦在傷心。見此光景,吳永鼻子一酸,喉頭哽噎,雖未哭出聲來,但也說不出話來。

慈禧太后收一收淚,又訴苦況,“一連幾天,又冷又餓。路上口渴,讓太監打水,井倒是有,沒有吊桶,太監又說,沒有一口井裡,不是有人頭浮在那裡,嚇得渾身哆嗦。實在渴不過,採了幾枝秫稈,跟皇帝嚼一嚼,稍微有點漿汁,總是聊勝於無。昨天晚上,我跟皇帝只有一條板凳,孃兒倆背貼背坐了一夜,五更天冷得受不了,也只好忍着。皇帝也很辛苦,兩天沒有吃東西,這裡備得有飯沒有?”

聽這一說,吳永才知道延慶州知州秦奎良,帶着大印躲開了。除了一乘轎子,不曾供應食物,橫單上什麼“滿漢全席”、“一品鍋”,不過慷他人之慨而已。

這樣想着,覺得雖是一鍋豆粥,亦無所愧作,便即答說:“本來敬謹預備了一席筵席,那知爲潰勇搶光了,另外煮了綠豆小米粥,預備隨從打尖的,亦搶吃了兩鍋。如今還剩一鍋,恐怕過於粗糲,不敢進呈。”

“有小米粥?”慈禧太后竟是驚喜的聲音:“很好,很好!快送進來。患難之中,有這個就很好了,那裡還計較好壞?”

“是!”

這時慈禧太后纔想起來,“你應該給皇帝磕頭!”她轉臉吩咐:“蓮英,你給吳永引見。”

皇帝就站在桌子左面的椅子背後,不過照規矩見皇帝,必得有人“帶班”,李蓮英便權充“御前大臣”,向皇帝宣報:

“懷來縣知縣吳永進見。”

吳永便轉過半個身子,磕下頭去,皇帝毫無表情。吳永磕完擡頭,才略略細看皇帝,只見髮長逾寸,滿臉垢膩,身上穿一件又寬又大的玄色舊湖縐棉袍。那模樣令人想起破落戶中抽大煙的敗家子。

“吳永!”慈禧太后代皇帝吩咐一句:“你下去吧!”

下去第一件事就是將一鍋小米粥擡進來,另外有幾隻粗碗,可是沒有筷子。幸好吳永穿的是行裝,荷包中照例帶着一副牙筷,另外還有一把解手刀,擦拭乾淨了,進奉慈禧太后使用,此外就只好秫秸梗子代替了。

門簾放下不久,便聽得裡面唏哩呼嚕吃粥的聲音,很響,也很難聽,驟聽彷彿象狗在喝水。

恭候在門外的吳永,感慨萬千,心裡有種說不出的悲傷。可是,掀簾出來的李蓮英,臉色恰好相反,帶着笑容翹一翹大拇指,先作個讚賞的手勢,然後纔開口說話。

“你很好!老佛爺很高興。”他說:“用心伺候,一定有你的好處。”

這在吳永當然是安慰,隨即答說:“一切要請李總管照應。”

“當然,當然!”李蓮英又用商量的語氣說:“老佛爺很想吃雞子兒,你能不能想法子?”

這出了一個難題,吳永只能硬着頭皮說:“我去想法子!”

等李蓮英一轉身,吳永立即懊悔,不該輕率答應,一堡皆空,那裡去覓雞蛋?說了實話,可蒙諒解,如今辦不到倒不好交差了。

一路想,一路走,抱着姑且碰一碰的心思,走到街上。有家小店,裡面空空如也,但懸着幹辣椒、蒜頭之類,似乎是家雜貨店,便走了進去,在櫃檯上隨手拉開一個抽屜看一看。

一看之下,吳永簡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了,抽屜裡好好擺着五枚雞蛋。吳永喜不可言,取下頭上的帽子,將這五枚雞蛋放在裡面,小心翼翼的捧回騾馬店。

可是從人四散,而原來看店的人,又因御駕駐蹕,嚇得溜之大吉,這五個生雞蛋,如何煮熟了進呈,便大費周章了。

迫不得已,只好自己動手。幸而荷包裡帶着一包原名“洋火”,因爲義和團忌“洋”字而改稱爲“取燈兒”的火柴。火種有着,生火不難,找到冷竈破釜,用碎紙木片燒開一小鍋水,煮熟五個“臥果兒”,盛在一隻有缺口的粗瓷碗中,加上一撮鹽,小心翼翼地捧了進去,交給太監轉呈。

不多一會,李蓮英又出來了,“吳大老爺,”他說:“你進的五個雞子兒,老佛爺很受用,吃了三個,還有兩個賞了給萬歲爺,別的人,誰也沾不上邊兒。這是好消息。不過,老佛爺想抽水煙,你能不能找幾根紙煤兒來?”

這又是一個意外的難題,吳永一面答應,一面思索。想起義和團焚表叩天,看紙灰升降定人生死所用的黃表紙,正就是製紙煤的材料,又記起不遠一家人家,門口“義和神團”、“扶清滅洋”等字樣的殘跡猶在,必是一處拳壇,其中或者可以找到黃表紙。

找到那裡,果不其然,地上有張踐踏過的黃表紙,髒而不破,勉強可用,吳永將它裁成兩寸寬的紙條,很用心地搓捲成紙煤。一共磋成八根,完好可用的卻只得一半,但已足可交差。

呈進紙煤不久,但見門簾一掀,慈禧太后由李蓮英陪侍,捧着水菸袋緩步而出,站定了一面自己吹着紙煤吸水煙,一面左右顧視,意態已近乎悠閒了。

一眼發覺躲在廂房中待命的吳永,慈禧太后立即用紙煤兒招一招,喊道:“吳永!”

“臣在!”吳永答應着,閃了出來,顧不得院子裡的泥濘,跪了下來候旨。

“這次出行太匆促了,什麼衣服都沒有帶。這裡已是關外了,天很冷,你能不能想法子預備一點禦寒的衣服?”吳永想了一下答說:“臣妻已故,鏡奩衣箱,都存在京裡。署中並無女眷,不過臣母有遺下來的幾套穿衣,恐怕粗陋不足用。”

“能夠保暖就可以了。不過皇帝的穿衣亦很單薄,還有格格們都只得身上一套衣服。你能多預備一點更好。”

“是!臣回臣的衙門裡,立刻檢點進呈。”

“好!你可以先回去料理,我跟皇帝也快要動身了。”慈禧太后又說:“我坐延慶州的轎子到這裡,轎伕很累了,這裡能不能換夫子?”

“臣已經有預備了。”

“延慶州的轎伕很好。這裡換的人,不知道能不能象延慶州的轎伕那樣?”

“都是官夫,向來伺候往來差使慣了的,應該都差不多。”

“人家伺候大官兒,不知道多少?”李蓮英在一旁插嘴:

“豈有連轎子都擡不好的道理!”

於是吳永在泥濘中跪安退下,接着便有懿旨,傳呼起鑾。這一次慈禧太后坐的是吳永的轎子,延慶州的轎子歸皇帝乘坐。吳永在門外報名跪送之後,隨即由間道策馬回城,東門已經洞開,義和團則殊無蹤影,一問才知道,此輩已經得到消息,扈從的官兵不少,怕遭毒手都逃走了。

行宮預備在西門,本是招待過往達官的一處行臺,房舍本就寬整敞亮,只要灑掃清潔,加上鋪陳,便覺粲然可觀。這件事,吳永託了他的至親在辦,十分用心,裡裡外外,不但張燈結綵,而且貼上許多梅紅箋紙的門聯,雖都是堯天舜日之類的老套,但紙新墨濃,顯得很有精神,吳永頗爲欣慰。

不過有個景象很不妥當,城中因爲畏懼亂兵,家家雙扉緊閉,街如死市,氣象蕭索,便即多派差役,找着地保,逐家通知:“居民一律啓戶,門外擺設香案,有燈綵的懸燈綵,否則亦當用紅紙張貼。大駕到時,不必迴避,儘可在門外跪着看,不過不準喧譁亂動。”

剛辦了這件事,打前站的太監已到,陪着看了行宮,滿意之餘,不覺感慨:“今天總算到了地頭了!”

※※※

除了御膳以外,還得供應扈從的王公大臣、大小官員、隨駕士兵的伙食。王公大臣的“一品鍋”,畢竟有限,大小官員、太監、士兵的人數不少,只有以大鍋菜相餉。懷來縣向來沒有豬肉鋪,由縣衙門裡的廚子親自動手,宰了三頭豬,留下上肉供御膳,豬蹄作一品鍋,其餘的皮肉臟腑,加上蔬菜,爛煮成幾大鍋雜膾,不問身分,每人一杓菜,一碗粥,另外兩個黑麪饃。但供應不能遍及,難免騷擾,如說爲了覓食,還情有可原,而事實上不止於此。因此,吳永除辦大差以外,還得接受百姓的呈訴,真有焦頭爛額之感。

到得下午五點鐘,天猶未黑,而傳膳已過,慈禧太后再次召見吳永,她穿的是吳老太太所遺的一件呢夾襖,皇帝穿的是吳永的藍湖縐夾袍與玄色寧綢馬褂,威儀稍整,與榆林堡所見的模樣大不相同了。

“很難爲你!差使辦得這樣子,真不容易了。”慈禧太后說道:“我跟皇帝只住一兩天,不至於過分累你們。你差使上如有什麼爲難的地方,儘管跟我說。”

這一下,吳永自然想起士兵的騷擾,當即據實陳奏。慈禧太后一聽便皺眉了。

“這些人實在可恨!我在路上已吩咐馬玉昆嚴辦,一次正法了一百多人,梟首居庸關,那知道還是不能禁止。如今我只有特許你,遇有士兵搶掠,不問是誰的隊伍,準你拿住了就地正法!”

等吳永領旨退出,慈禧太后隨即召見軍機,依舊是慶王領班,連剛毅、趙舒翹,一共三個人,行完了禮,靜靜待命。

慈禧太后經過這半天的休息,精神大好,思路亦依舊十分敏銳,在千頭萬緒中,把握住最急要的幾件事,首先是何去何從,得定規下來。

剛毅仍然是勇於任事的態度,不等慶王開口,便即回奏:

“自然是駐蹕太原,可進可退。”

“怎麼走法?”

“經張家口,過大同,進雁門關往南走。”

“太原離京城不遠,洋人會不會得寸進尺,追了過來?”

“不要緊!”剛毅答說,“洋人如果想到山西,得南下石家莊,越過太行山,穿井陘纔到得了,那不是件容易的事。只要責成毓賢、董福祥守住娘子關,保聖駕萬無一失。”

“如果從咱們來的路上攆了來呢?”

“這……,”剛毅想了一下說,“馬玉昆的隊伍不少,讓他抽幾營守居庸關、南口好了。”

慈禧太后點點頭:“好!咱們一件一件辦,馬上寫旨,讓毓賢、董福祥守井陘,山西藩司李廷簫趕緊來迎接。馬玉昆守居庸關,不但要攔住洋人,散兵遊勇亦不準放出來!”

於是趙舒翹先退出去,找個地方坐下來擬旨,慶王與剛毅留在御前繼續談第二件大事。

“留京辦事得要有人。”慈禧太后直截了當地說:“榮祿是一定要的。此外,你們看,再派誰?”

“留京辦事大臣,一要資望相當,二要肯盡心辦事。崇綺、徐桐都沒有出來,奴才保薦這兩人,隨同榮祿一起辦事。”

“留京辦事,要跟洋人打交道,這兩個人肯嗎?”

“跟洋人打交道是榮祿的事,讓崇綺、徐桐在一起,遇事據理力爭,就不會太吃虧。”

這不就成了掣榮祿的肘了嗎?慈禧太后心裡不以爲然,但一時想不起還有什麼人合適,只好同意。

“還有件要緊的事,跟來的官兵不少,陸續還有人會趕到行在來,糧餉一項,要趕緊籌劃。”

“是!”剛毅答說:“奴才請旨,降旨各省,將明年的京餉,一律提前報解太原。”

“一律報解太原?”慈禧太后問道:“咱們就不回京了嗎?”

一句話問得剛毅瞠然不知所對。心想自己是錯了,如果各省京餉一律報解太原,不但會招致嚴重的誤會,以爲朝廷連京城都不顧了,而且壇廟祭享,八旗糧餉,以及在京大小衙門的開支,皆無着落,更是一大窒礙。

“我看,除了山西本省的京餉以外,另外就近指定一省報解太原,行在夠用就行。此外,”慈禧太后沉吟一下說:“京裡還不知道怎麼樣了?只好暫且解到保定,責成直隸藩庫收存,非奉旨意,不準動用。”

奏對已畢,即時擬旨呈閱,但至封發時,卻成了難題,因爲上諭只是白紙黑字,並無任何簽押,可資爲憑信的,只是鈐用軍機處銀印的印封。向例皇帝出巡,派出隨扈的軍機章京以後,指定專人掌管銀印。這一次倉皇出奔,軍機章京只出來了一個姓鮑的,銀印還留在京裡。沒有印封,就不能發上諭,此事大費躊躇。

就這時候,吳永來商量如何整飭軍紀,又談到甘肅藩司岑春煊,亦已帶兵趕到懷來保駕。剛趙二人一聽到這個消息,臉上不約而同地擺出鄙夷的神色,同時“嘿,嘿”冷笑。

“莫非他亦要你供應?”趙舒翹撇一撇嘴說:“你這麼一個山僻小縣,那來那麼多閒飯,供養不相干的人?”

吳永覺得他這話很刻薄,心中不免反感,當即答說:“他是領了勤王兵來的,似乎不能不一例招待。”

“他是奉旨防堵張家口的,離着這裡還有兩百里路呢!跑到這裡來幹什麼?他既然擅違旨意,你何必理他?”

吳永不知剛趙二人,爲什麼對岑春煊如此不滿?不過說起來也是爲他設想的好話,不宜再爭辯。話不投機,告辭就是。

“慢慢,漁川!”趙舒翹突然拉住他說:“我有件事跟你商量。現在要發廷寄,可是軍機處的印信沒有帶出來,想借你縣裡的大印一用。如何?”

發上諭借用縣印,這怕是從雍正七年創設軍機處以來,從未有過的奇事,吳永正不知如何作答,剛毅開口了。

“這件事我覺得頗爲不妥!向來借印要平行衙門,方合體制。借用縣印,似乎太不稱了!”

“這是什麼時候,還講體制?”趙舒翹亦是很不以爲然的神情:“有縣印可借,已是萬幸。要知道,在這條路上,只怕任何部院的國防印信,都不及懷來縣那塊‘豆腐乾’管用。如說一定要平行衙門的印信,莊王帶着步軍統領的大印,不妨借用。可是八百里加緊的文書,恐怕驛站反而視爲無關緊要,轉成遲誤。”接着又向吳永說:“漁川,你總知道的,從來廷寄都是交兵部專差寄遞,普通驛站,那識得其中的輕重。你別聽老頭子的話,管自己辦去。”

“是!”

吳永趕回到縣衙門,取十個沒有銜名的白紙大公文封,在正中蓋上縣印,親自送了去。步出大堂,只見門上傳報:“王中堂到!”

接着一輛單套的騾車,已直入儀門,吳永迎上面去一看,王文韶已由他的長子王稚夔扶着下車了。

他跟吳永素識,此時自然不必作何寒暄,只說:“當時來不及隨駕,今天才趕到。”

“中堂辛苦了!”吳永答說:“公館已經預備好了。不遠!”

“我不走了!累得寸步難行,就在你衙門裡住一晚再說。”

住一晚固無不可,無奈衙門的所有差役,連吳永貼身的聽差,都派出去供奔走了,而貴賓不能沒人伺候,是一大爲難之事。迫不得已只好由吳永的寡嫂親自下廚,草草設食,而在王文韶父子已是無上盛饌,飽餐已畢,隨即上牀,少不得還有幾句話交代吳永。

“漁川,拜託代爲陳奏,我已經到了,今天實在累得不得了,不能到宮門請安,準定明天一早入值。”

“是!”吳永惦念着剛、趙二人在等候印封,答應一聲,掉頭就走。

“喔,還有件事,請你務必代爲奏明,軍機的印信,我已經帶來了。至要、至要!”

“那太好了!”吳永亦代爲欣慰:“今天剛、趙兩位,還爲印信大擡其槓呢!”

第八一章第六七章第四六章第八七章第九五章第四七章第七三章第六十章第六十章第三章第七十章第七一章第十六章第五四章第五八章第二十一章第一○五章第七十章第三四章第九三章第九九章第七八章第六二章第四六章第八十章第四二章第十四章第六九章第三十章第一○二章第九九章第二十三章第四七章第三章第六八章第三十章第六九章第十三章第十五章第八九章第六五章第五八章第八八章第七八章第九二章第五二章第二十四章第五六章第三十三章第六七章第四十章第八二章第二十二章第六七章第五五章第一○五章第二十四章第二十五章第十八章第八三章第三四章第五一章第三七章第九十章第三四章第二十章第九七章第九十章第四一章第八二章第九一章第二十六章序 清文宗與恭親王第九章第八四章第一○六章第八一章第六九章第二十九章第三章第四二章第二十四章第二十六章第五九章第十八章第八七章第八三章第三七章第三十二章第一章第九章第一○一章第十七章第九一章序 清文宗與恭親王第二十一章第八五章第六十章第十二章
第八一章第六七章第四六章第八七章第九五章第四七章第七三章第六十章第六十章第三章第七十章第七一章第十六章第五四章第五八章第二十一章第一○五章第七十章第三四章第九三章第九九章第七八章第六二章第四六章第八十章第四二章第十四章第六九章第三十章第一○二章第九九章第二十三章第四七章第三章第六八章第三十章第六九章第十三章第十五章第八九章第六五章第五八章第八八章第七八章第九二章第五二章第二十四章第五六章第三十三章第六七章第四十章第八二章第二十二章第六七章第五五章第一○五章第二十四章第二十五章第十八章第八三章第三四章第五一章第三七章第九十章第三四章第二十章第九七章第九十章第四一章第八二章第九一章第二十六章序 清文宗與恭親王第九章第八四章第一○六章第八一章第六九章第二十九章第三章第四二章第二十四章第二十六章第五九章第十八章第八七章第八三章第三七章第三十二章第一章第九章第一○一章第十七章第九一章序 清文宗與恭親王第二十一章第八五章第六十章第十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