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朔古的心意自然與聯軍是不同的,他這八萬部族軍是他所有軍隊的八成,如果將這支軍隊消耗在土兀剌河戰場上,恐怕他的前程也就到了盡頭,所以,老謀深算的耶律朔古自然需要觀望。
百里無忌不擔心耶律朔古的忠誠,耶律朔古的勢力完全來自明國的支持,甚至於他的部族軍,大部分也是由明國所俘獲的遼軍士兵組成。
只要戰局明朗,不但耶律朔古所部,甚至連斡朗改、轄戛斯聯軍也會“奮不顧身”地對阻卜軍發起不惜代價的攻擊,以表明他們對明國的忠誠之心。
這兩路大軍一直與阻卜僵持了一個多月,直到五月中旬,百里義率新軍第一軍從土兀剌河南端迂迴到鎮州以南,並對鎮州發起全力猛攻。
百里義的戰術相當簡單,令十萬新軍全軍向北推進,在這片平原大漠上,以排山倒海之勢向鎮州城壓去。
而駐守鎮州的二十萬阻卜軍因爲防範耶律朔古部調走了六萬軍隊,面對來襲的明軍,自以爲優勢兵力的阻卜軍,選擇的是迎擊。
兩軍就在鎮州城以南三十里外決戰,二十多萬人展開了生死搏殺,這一戰打了三天兩夜。
新軍的戰力是強大的,但阻卜軍卻佔有地利的優勢,而且天生精擅的騎術彌補了與新軍軍械火器的實力差距。
大漠地勢開闊,二十多萬人一齊在同一個綿延數十里的戰場上拼殺,僅沒有一絲擁擠的味道,正因爲如此,火槍、手槍彈的殺傷力也就降到了最低,特別是兩軍一進入肉搏狀態,所依仗的只能是騎術和對軍械的熟捻。
所幸明軍鑄造的軍刺所用的鋼材是阻卜軍鐵器遠遠不能企及的。
這三天兩夜的血戰下來。兩軍的戰損比是一比四。新軍傷亡達到一萬二千餘人,而阻卜軍的傷亡已經超過了五萬人。
這個損失聽起來象是大勝,但若以百里無忌來看。這就是一場消耗戰,新軍做爲明國最強大的軍隊。所耗費單兵的物資錢財豈是阻卜士兵所能比擬的?
而阻卜軍士兵是牧民上馬集結而成,手中所用甚至就是打獵的弓箭,這種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的費用,遠不是明國所能相提並論的。
百里義做爲明國軍職最高的將領,此次北伐阻卜豈會用這種戰績稟報給百里無忌?
開戰後第四天,兩軍再次浴血廝殺之時。
耶律撒剌移交給百里義的鐵騎兵自戰場右側,如同幽靈般地冒出,直到腳下地面如同地震般地震盪起來時。阻卜軍將士才感覺到異常。
身爲遊牧民族騎兵的阻卜軍將士已經感到不同尋常,他們集結十萬騎兵,所產生的震動也遠不如現在的震動力度。
就在這一遲疑之間,地平線上漸漸出現了一條黑線,伴隨着強烈的震動,越來越粗,越來越大……。
鐵騎兵已經進入了加速狀態,它們排成千列,如同一塊黑色的鐵板,從阻卜軍陣列的齊腰處直直地撞了進去。
弓箭、砍刀。甚至奮不顧身的衝撞,對於已經加速衝鋒的鐵騎兵來說,就如同一個幼兒園的小朋友向一個三十歲的成年人揮動着拳頭。
一切變得如此地可笑。人、馬的軀體就象是一個個破碎的玩具,向着四面八方飛散。
綿延數十里的戰場,阻卜軍的陣列就這麼輕易被三萬鐵騎兵由東向西擊穿,所費不過一柱香的功夫。
而鐵騎兵在擊穿阻卜軍陣列奔出五里之後轉向,再次由西向東進行衝鋒。
如此來回犁了三次之後,阻卜軍整個陣列一分爲二。
與新軍膠着的前鋒已經無路可逃,陷入了進退兩驗證的境地,而後軍已經被鐵騎兵所驚嚇,恨不得爹媽多生幾條腿。數萬軍隊轟然崩潰,如同一盤散沙般逃往鎮州城。
阻卜各部族所有人口加起來也不過四五百萬人。除去老弱婦孺,精壯者也就百萬人左右。就兩年跟隨遼軍南下侵犯明、周兩國,損失兵員已經超過十萬人。
十萬人對於中原來說,可能不是個大數字,但對於一個遊牧民族組成的國家來說,十萬精壯那可是一個天文數字。
鎮州十四萬阻卜軍經此一戰,傷亡過半,這一次慘敗,徹底毀滅了阻卜大王莫庫斯的抵抗意志。
莫庫斯召集各部族首領緊急商談之後,決定了採取兩步走:一立即嚮明國投降,只要明軍肯撤退,阻卜將嚮明國俯首稱臣,歲歲納貢。在這些遊牧民族的心裡,從沒有想到過中原王朝會對他們的土地有索求的一天,他們以爲只要俯首稱臣,明軍依舊會象以前歷朝歷代一樣,索要歲貢,然後賜個可汗、大王之類的官銜,最後就撤兵南返。
阻卜採取的第二條路是,如果明軍不答應撤兵,那麼莫庫斯便召回薛靈哥河南岸的十萬軍隊和土兀剌河西岸的六萬軍隊,匯合之後向西撤退。
鎮州經此一戰,想要守住已經不可能了,而鎮州一失,阻卜大王府就暴露在明軍的鐵蹄之下,一兩日內就能兵臨城下。
莫庫斯只能選擇撤退,他無法想像憑阻卜各族之力與明軍決戰而引起的慘狀,此戰哪怕是勝利了,阻卜各族也將因爲男丁的缺失,從此衰弱,淪爲一個不入流的種族被如西州回鶻、黑汗等強大種族吞併。
如果明軍不接受投降,那麼向西逃就成了唯一的選擇,西邊阿爾泰山周邊有阻卜的粘八葛部,只要將這十多萬軍隊安全帶出,或許憑藉這支大軍,還可以在阿爾泰山周邊站穩腳跟。
百里義雖然粗獷,卻有着一顆仁慈的心。
如果阻卜軍決意生死一搏,百里義會毫不猶豫地下達殲滅的命令,但阻卜使者前來祈求投降,讓百里義陷入了進退兩難之中。
如果接受,那麼百里無忌將阻卜疆土納入囊中的戰略就會落空,無論如何,對自己治下百姓進行圈地掠奪的事百里無忌下不會幹,但不幹勢必會失信於明國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