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沃伊小鎮距離撒馬爾罕大概在四百里遠,但是距離布哈拉城只有二百里,這對明軍的補給相對來說更困難一些。當李過提出這個問題的時候,劉宗敏也感到有些猶豫,但是哈拉巴哈認爲這不是太大問題,撒馬爾罕是個商業中心,它擁有大量的商人運輸隊伍,現在部隊要前出阻擊阿巴斯一世的進攻,保護他們的利益,可以尋求他們的協助。
哈拉巴哈在撒馬爾罕還是比較得人心的,這個從城市的秩序上就能夠看得出來,畢竟他是小帖木兒汗的後裔,幾百年的統治,得到了大多數本地人的認可。李鴻基的人馬也不太遠,劉宗敏就帶着哈拉巴哈領兵一萬迅速的向納沃伊小鎮出發。
阿巴斯一世的人馬確實就在布哈拉集結,雖然有英格蘭將軍的協助,而且還有一些僱傭的英格蘭基層軍官,但是他們的行動還是比較遲緩,十幾萬大軍的衣食住行都是一個大問題,尤其在這個年代,交通非常不好,各種補給需要一段一段的運輸,再加上阿巴斯一世需要長途行軍,士兵們非常疲憊。紅頭士兵們是由突厥人組成的,爲了搶到財寶,他們不顧性命般的瘋狂前衝,結果被劉宗敏擊敗、阿巴斯一世則謹慎一些,他打算在哈瓦拉徹底集中後勤補給以後,再從容的向撒馬爾罕進軍。
布哈拉是一座古城,位於澤拉夫尚河三角洲畔,沙赫庫德運河穿城而過,已有2500多年曆史,是中亞最古老城市之一。16世紀中葉,薩馬尼德人建都於此,史稱布哈拉汗國。中國古書中所說的不花刺、新唐書中的戊地國、唐代招武九姓中的畢國、安國,都是指布哈拉汗國。 布哈拉曾是古絲綢之路重鎮之一,7世紀,隨着伊斯蘭教開始在布哈拉傳播和盛行,布哈拉興建了上千座清真寺、神學院和其它祭祠場所,是當時著名的伊斯蘭教學術重鎮。
阿巴斯一世選擇在這裡作爲前進基地是有一定眼光的,在這裡囤積補給是非常安全的,要想攻擊這裡,奪取這座城市非常困難,16世紀中葉,薩馬尼德人建都於此,史稱布哈拉汗國,相對於這一帶的其他小城,這裡還比較繁華,比較容易籌集物資。
潰敗而歸的紅頭士兵,向阿巴斯一世講述了失敗的經過,這讓阿巴斯一世非常震驚,他沒有想到明軍的炮火會強大到這種地步,但是他對於英格蘭將軍調教的士兵還是充滿了自信,尤其是當他調查到明軍只有一萬多人的時候,他更是充滿了必勝的信心。讓潰敗的紅頭士兵做嚮導,阿巴斯一世派出了五萬士兵準備佔領山間谷地的要道,目的地就是納沃伊小鎮。
劉宗敏的部下多是步騎兵,意思就是主要以步兵作戰方式爲主的騎兵部隊,不過在這位好戰的主將帶領下,無論騎戰、步戰都非常強大,哈拉巴哈的部下則是主要以騎兵爲主,運動速度比較快,留下李過帶領五千讓人守城,並且等待李鴻基的支援,自己就帶着一萬人去納沃伊小鎮前出建立阻擊陣地。
納沃伊小鎮現在並沒有多少人口,只有三四千人的規模,在哈拉巴哈的動員下,他們都離開了小鎮向山裡面躲避去了,劉宗敏就命令士兵迅速以小鎮爲依託建立防守陣地,等待着阿巴斯一世的軍隊進攻。相對於撒馬爾罕的地形,這裡更適合進行構築防禦陣地,狹窄的山間小道不用擔心太寬的防禦面,層層壕溝足以抑制對方的快速進攻。
在這裡就不用建立環形陣地了,只需要建立幾條可以前後銜接的壕溝就可以了,明軍的工兵鏟在這個時候發揮了極大的作用,一萬人的土工作業,速度還是非常快捷的,基本上用了不到一晌的時間,就挖出了十幾道壕溝,把挖出的土堆到壕溝前面,這樣相對又增加了壕溝的深度,這一點是在軍事院校了講過的,劉宗敏的參謀團隊都知道。
阿巴斯一世帶領的主力部隊很快就從布哈拉城出發了,二百里的行程對於軍隊來說並不太遠,兩天的時間足以趕到。當這些波斯軍隊到達納沃伊小鎮的時候,明軍士兵的壕溝還未修好,士兵們正在休息,還好劉宗敏在前出十幾裡就佈置了哨兵,及時發現了波斯軍隊的到來,將消息迅速傳回到正在進行土工作業的明軍士兵,劉宗敏馬上命令士兵準備戰鬥。
人上一萬,無邊無沿,十幾萬的波斯士兵形成了強大的氣勢,但是這些明軍尤其是劉宗敏手下的五千人,都是淘汰了一些建設兵團後重新組建的,具有非常好的經驗,對於十倍於己的敵人並不是非常擔心,他們很快的就做好了戰鬥準備。陣地的正面以步兵防守爲主,中間輔以手搖機槍,重要的是陣地兩側佈置了大部分的機槍,這樣以來,機槍的視野就非常開闊,可以更好的進行掃射。
一萬多波斯士兵來到了第一道陣地前沿,面對前面的壕溝,他們感到新奇,這不是他們經常遇到的戰鬥模式,不明就裡的前鋒部隊還是進行了一次試探式攻擊。當他們前進到一百丈的距離時,就遭到了明軍的冷槍襲擊,不少的基層軍官不斷被射殺,弄得士兵們有些莫明其妙,不知道明軍在這樣的距離上是怎麼做到的。進入六十丈距離以後,多數的明軍士兵就開始有組織的進行射殺,三十丈的距離時,所有的明軍士兵全部開火,波斯士兵的傷亡迅速增加,但是這距離他們的火槍射程還有一些距離,他們還得冒着密集的子彈前進。明軍已經不在給他們機會,手搖機槍開始吼叫,大片的士兵倒下。
本來就是試探性進攻,士兵們還沒有做好死戰的準備,在手搖機槍射擊不久,波斯軍隊的這次試探式進攻就退了下去。劉宗敏立刻命令士兵退回第二道戰壕,在第一道戰壕僅留下一些觀察員,他們負責觀察波斯人的行動。
波斯軍隊的英格蘭軍官將前面的戰場情況稍作分析,接下來就是鋪天蓋地的火炮襲擊。但是很遺憾,這次的炮襲對明軍基本上造不成傷害,他們已經回到了第二道戰壕,留在前面觀察的士兵都是老兵,他們的經驗非常豐富,除非是發生意外情況,正常的情況下,這種炮擊不會造成多少損失。
炮擊結束以後,波斯軍隊的第二次進攻就開始了,一萬多人的士兵分成幾個大隊,依次嚮明軍陣地衝來。在前線觀察員的指揮下,明軍士兵迅速進入第一道陣地,密集的子彈迅速射向進攻的波斯士兵,在前進中不斷有人倒下,但是還是有大量的士兵不斷接近明軍陣地,知道兩側的手搖機槍開始射擊,終於壓制住了進攻的勢頭,但是這次波斯士兵的進攻還是沒有進入他們的火槍射程之內就潰敗了,留下了一片屍體。
兩次進攻失敗,英格蘭軍官對這些波斯士兵的失敗感到非常憤怒,認爲他們作戰懈怠,勇氣不足,然後就讓火炮再次對明軍陣地發起轟擊,以此激起波斯士兵的勇氣。看着比上一次的炮擊密度更大,持續時間更長的炮火準備,波斯士兵終於認爲這次明軍應該被砸死的差不多了,這纔在英格蘭的基層軍官帶領下開始了第三次進攻。
這次進攻的兵力更多,接受了一點教訓的士兵不再排着密集的隊伍,而是有些分散,進攻線也拉得比較長,這讓明軍的手搖機槍的作用有些降低效率,不過這也不是問題,明軍的機槍射手就把連擊換成點射,而且後面的炮兵陣地已經修築完畢,當波斯士兵進入三十丈極限距離時,****就打了過來,而且是彈幕不斷前後移動,在望遠鏡的幫助下,明軍的炮兵看的非常清楚,任何一個小團隊的士兵都有可能遭到迫擊炮的襲擊,在不太長的時間內,這次進攻又失敗了。